浦城人的“吃文化”
浦城人的“吃文化”
福建省浦城縣文體局:甘躍華
應該說,浦城人是比較注重吃的,一層意思為講究吃、懂得吃,這和美食家的頭銜概念好像容易掛上號;另一層意思喜歡吃、追求吃,這和好吃懶做這個貶義詞似乎又有些許沾上了邊。
當然,這和浦城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沿革與特殊風情等是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息息關(guān)聯(lián)的。
浦城地處閩北山區(qū),界連三省、水注三江??可匠陨?,靠水吃水,優(yōu)越的居住位置,給浦城人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資源。因而,浦城向來有“閩北糧倉”之美譽,一句“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詮注了歷代浦城人的驕傲與自豪。同時,由于得天獨厚的生存條件所滋養(yǎng),一方面,成就了浦城人講究吃、懂得吃的飲食觀,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浦城人“小富即安”、“貪圖安逸”的傳統(tǒng)思想理念。
所以,稱贊浦城為美食家或貶損浦城人好吃懶做,自然也不無一定的道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就說還在國家物質(zhì)十分匱乏的年代吧,當時,買魚憑票、買肉憑票、買糖憑票、買煙憑票……真可謂是供應票據(jù)滿天飛、有錢沒票莫登門??墒?,盡管如此,浦城人的小日子仍舊能夠過得頗為有滋有味。因為,山區(qū),山多,山上有野豬、野兔、竹筍;山區(qū),田多,田里有泥鰍、黃鱔、田螺;山區(qū),河多山澗多,河里山澗里有溪魚、河蟹、石鱗;山區(qū),空地多,空地上可以種菜、養(yǎng)雞、養(yǎng)鴨、養(yǎng)鵝……這一切,都為浦城人提供了豐富的食材資源,同時,也為浦城人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生活空間,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提升吃的境界與水平。正由于生活條件較為優(yōu)越,所以,不少浦城人困囿于自我滿足的小天地,悠然自得地過著屬于自己的小日子。
我小時候,經(jīng)常到鄉(xiāng)下的親戚家,看到客人來,女主人一聲吆喝、交待兒子:“去,辦些菜來!”于是,兒子光著腳板、背上竹簍,大步流星走出大門。不多久,滿身泥巴回來了,竹簍里泥鰍、黃鱔、田螺應有盡有;又不多久,佳肴上桌,立時,滿屋子溢透香味;立時,年幼的我,口水直流。
當然,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隨著社會步履飛馳電掣,浦城人引以為豪的生活條件遭遇空前的危機,浦城人小富即安的傳統(tǒng)觀念遭遇空前的沖擊。于是,并不愚昧也并不保守的浦城人,打開山門、沖出山門,油然以與傳統(tǒng)習俗決裂的姿態(tài)和外界閃電般地接軌,融入時代奔涌的潮流,緊隨社會前進的步伐。由是,浦城人的生活方式起了變化,浦城人的生活觀念起了變化。
然而,無論變化如何翻天覆地,浦城人對吃文化,卻有著一往情深的堅守。
而今,許多來浦城作客的外地人,一上餐桌,往往會聽到東道主如是介紹:“你們可不要小看浦城,今天我們吃的許多可都是‘文化’呀?!笨吹娇腿艘荒樏H?,主要接著充滿自豪地介紹道,這道菜是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道菜是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道菜是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就連所喝的酒也是文化遺產(chǎn)。聽了之后,客人食欲大振,贊譽如潮。
社會發(fā)展進步到今天,文化資源開始在各個領(lǐng)域、各種場合大顯風采,舉凡和文化沾上邊的精神或物質(zhì),立時身價百倍、令人側(cè)目。不要說岳飛、文天祥這樣的民族英雄,據(jù)說就連歷史名聲并不香的西門慶的故鄉(xiāng),也多人哄搶;不要說漢武帝睡過的臥榻、康熙爺穿過的貂皮,據(jù)說就連武則天用過的馬桶,也有人爭相瞻仰。原因挺簡單,就是因為這些都是文化價值很高的文物,都是裹上一層文化外衣便可炒作成為點石成金的資源。
所以,外地人來浦城,熱情好客又好吃的浦城人,在用火一樣的熱情介紹浦城文化的同時,也絕免不了為他們奉獻上浦城的飲食文化精品。
開席前,浦城人會向客人獻上一杯晶瑩剔透、清香四溢的桂花茶,浦城人俗稱為“木樨茶”。
浦城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就有關(guān)于浦城桂花的文字記載。著名文學家江淹(440-505年)于元徽二年(474年)從高位貶為吳興(今浦城)當縣令,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詩賦中對浦城桂花大加描述和贊譽,曾作賦“桐之葉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香枝兮嫩葉,翡累兮翠疊”等。
浦城人民早就有以丹桂為原料,密浸為木樨茶的工藝。在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編纂的《浦城縣志》即有記載。木樨茶的制作于每年深秋時節(jié),人們把打落的桂花帶回家,用白鵝毛把枝屑剔凈,然后放在滾沸開水里撈起,再拌上白糖浸漬封藏,待到貴客來時用開水沖泡即可奉上。木樨茶的制作細致精巧,是慢工細活,“殫日夜之勤,窮工極巧。天時人工,一不相湊,色味便差”。(清梁恭辰《北東園筆錄續(xù)編?密浸》)。
用木樨茶待客,成為了浦城人最高和最親的禮節(jié)。春節(jié)期間,逢客來臨,主人必奉上一盅木樨茶,道一句“清清吉吉”,寓意祈福。色艷味甜的木樨茶,襯托著喜慶,寓祝福吉祥,令人心中暖意融融,地域風情盡現(xiàn)其中。如今寓居海外他鄉(xiāng)的浦城人,總也忘不了珍藏一瓶木樨茶以備待客之用。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木樨茶已經(jīng)成為浦城兒女思念家鄉(xiāng)的一種寄托和一種恒久不泯的鄉(xiāng)情。
聆聽主人介紹于此,客人無不動容,紛紛贊嘆——好一杯清清木樨茶!沒想到,一杯普普通通的桂花茶,競?cè)话绱素S富的文化內(nèi)涵,浦城的文化積淀真的不可小覷。
就這樣,在濃濃的氣氛中,賓主雙方,品賞著木樨茶,談論著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丹桂文化,心靈的距離在縮短,感情的純潔在升華,浦城的文化名片效應在潛移默化中彰顯。
在品賞木樨茶的同時,自然不得不喝一喝浦城的包酒。
浦城包酒屬釀造發(fā)酵黃酒,純糧釀造,其釀造技藝方法為浦城獨有,是浦城著名特產(chǎn)之一。浦城包酒歷史悠久,明(萬歷)《浦城縣志》中記載:色似琥珀,其味醇濃,俗名“七倒金”。 清朝著名學者梁章鉅(歷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的評價尤為突出,他數(shù)居浦城,必飲其酒,每為之傾倒,并贊之:“余謂必求琥珀光者,惟浦城之紅酒(包酒)足以當之,似此色香味俱佳,再得藏至五年以外者,當妙絕天下矣”;“若貯至十年,恐海內(nèi)之佳醞無能出其右者矣”(《浪跡續(xù)談》)。
浦城包酒最早是在加工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們在制作米酒的過程中,兌入當?shù)毓葻ò拙疲┛煞乐姑拙泼棺?,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兌入谷燒的酒質(zhì)更好,就成為特定的加工程序,并且有了地方特色的名稱“浦城包酒”。隨著釀造技術(shù)的成熟,浦城包酒還加入了許多中藥材浸泡,在原酒質(zhì)不變的前提下,營養(yǎng)保健的效果更好,口感更豐富醇綿。浦城包酒工藝復雜獨特,用料講究。釀造程序大致為:選用浦城優(yōu)質(zhì)糯米——山泉水浸泡——蒸煮成熟飯——淋水攤涼拌粬——殺菌落缸——糖化發(fā)酵——加入谷燒——陳化貯藏——過濾罐裝——成品出酒。釀酒所用泉水,均取自特定的泉眼,不得有任何雜質(zhì)。釀造的最佳時間為每年農(nóng)歷十月至次年清明,每年農(nóng)歷十月十,在當?shù)胤Q為“酒生日”,有民間釀酒作坊在開工時放鞭炮,敬天地,祭酒神的生產(chǎn)習俗。
近年來,伴隨著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浦城包酒再一次騰飛,地方企業(yè)已創(chuàng)“漁粱驛”、“七斗金”、“桂花露”、“小密”四個品牌。在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釀造技藝更加科學化、現(xiàn)代化,酒香飄出家門,產(chǎn)品走向全國市場。
不過,借用一句廣告語——包酒雖好,但不要貪杯喲。
浦城夢筆山因誕生了“夢筆生花”、“江郎才盡”兩個成語而聞名天下,浮蓋山因徐霞客一篇《游浮蓋山記》、匡山因劉伯溫一篇《苦齋記》而蜚聲暇邇。然而,在日常的交往中,給客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卻是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浦城包酒。因為浦城包酒口感佳、好入口,所以喝起來往往麻痹大意,不知不覺中,一口又一口、一杯又一杯,連連進嘴、連連下肚。喝到盡興時,還連連稱贊——好酒、好酒,再來一杯、再來一杯。萬沒想到的是,包酒雖然口感佳、好入口,但后勁卻非常強有力,你喝下去后,有時候根本弄不明白什么時候醉了,醉了之后,還弄不明白什么時候能夠醒過來。
所以,遠道而來的客人,不會喝酒者不去說他,酒量平平者也不去說他,越會喝酒,酒量越大者,就越容易醉。許多人等到酒醒后,大為感嘆——我去東北喝了兩斤56度的白酒都沒事,怎么到你們浦城喝了幾個包酒就爛醉如泥了。奇了怪了!
一碗“浦城肉燕”,不僅清香可口,還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
浦城肉燕是本地的著名特產(chǎn),是以豬的新鮮瘦肉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因其細而潤滑、脆而爽嫩、入口時有燕窩的味道亦稱為肉燕。 浦城肉燕歷史悠久。相傳,浦城人真德秀(1178-1235年)在宋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從顯謨閣待制知福州、福建安撫使離任,赴京任戶部尚書,途經(jīng)浦城宴請家鄉(xiāng)父老,隨行廚師林阿榮(福州人)吩咐助手徐小春(浦城富嶺東湖人)搗魚丸,徐小春誤聽為搗肉丸,就剔精豬肉搗成醬和薯粉做丸,但肉丸太硬,不能吞食。林阿榮無奈,姑且壓平,薄如面皮,切絲,即以高湯,色質(zhì)晶瑩,食為燕窩,賓客叫好,因此,得名肉燕。林阿榮回福州后,多次試做,也輾不成薄片。函詢徐小春。徐小春寄上浦城的薯粉,林阿榮才制作成功。此后,浦城、福州兩地相傳仿制,食者日眾,開始商業(yè)生產(chǎn)。昔時,福州、閩清生產(chǎn)的燕皮掛牌“浦城上白燕皮”,省外生產(chǎn)的則稱“福建燕皮”。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藝被列為第二批福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申報文件即稱其技藝自浦城傳入。
浦城肉燕制作(當?shù)厝朔Q“打燕”)過程也是相當講究的,一是選料要精,須選用上等的豬后腿部位富有彈性的新鮮瘦肉。二是處理要細,要將肉切成小塊,剔除附帶的肥肉、皮膜及筋骨,取其純瘦肉。三是攪肉泥(茸)要勻,要用硬木圓錘反復捶打,搗成肉泥。爾后還要拌入一定數(shù)量的薯粉,合成硬坯。最后才是成形階段,將硬坯放在案板上,用燕棍(圓長光滑木棍)反復加工輾卷,至如紙一樣的薄片即可??烧郫B裁切成8厘米見方,方便包裝和食用。
能說會道的浦城人向客人這樣一解說,怎能不讓客人留下極深的印象。
提到浦城的風味小吃,不能不提到浦城的的豆腐丸。
浦城豆腐丸是浦城特有的風味小吃之一,其加工方法為當?shù)鬲氂?,歷史悠久。浦城豆腐丸是高蛋白、低熱量的健康美味小吃,其物美價廉、廣泛普遍和方便快捷的特點,成為了浦城的一大名吃而經(jīng)久不衰。如今在當?shù)亟诸^巷尾的小吃攤里,依然隨處可見它的影子。
據(jù)傳,浦城豆腐丸起源于漢朝,與豆腐的起源接近,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浦城在歷史上久負“閩北糧倉”盛名,有“歲一獲而粟米裕如,鄰縣咸資接濟”的史料記載。歷史上的富庶推動了當?shù)氐娘嬍澄幕l(fā)展。人們對飲食相對講究,精益求精。從美食角度而言,豆腐丸是豆腐的一種烹調(diào)做法。其以豆腐和豬瘦肉為主料,制成后形似橄欖,色白如雪,如明珠懸浮于湯汁之上,湯汁五味調(diào)和,連湯進口,嫩滑香味四溢,可謂“色、香、味”俱全。
豆腐丸的加工方法:將適量的鹽放入較嫩的豆腐中,置于缽內(nèi)搗爛成醬;爾后裹以精豬肉粒,用湯匙一粒一粒地舀在面粉碗上,搖滾成橄欖狀,放入鍋中煮熟。鍋內(nèi)是用豬腳、豬骨、目魚干、豆瓣醬等經(jīng)文火熬好的湯汁,待豆腐丸浮上水面,連湯舀入盛有蔥絲的碗中即可食用,另有醋、辣椒、姜末、麻油、胡椒、醬油等佐料,供食者按自己的口味自調(diào)。豆腐丸制作技藝代代相傳,如今在當?shù)匾廊皇⑿胁凰ァ?/p>
長期以來,豆腐丸與當?shù)厝藗兊娜粘I罹o密相連,成為了浦城標志性的小吃之一,成為了浦城人的歷史回憶,無論天涯海角,是浦城人都會知道,浦城豆腐丸。
2008年,浦城豆腐丸被浦城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所以,只要品賞過浦城豆腐丸的外地客人,一旦再進浦城,在用餐前經(jīng)常會點上一道“浦城豆腐丸”。有的酒店沒有這道小吃,故而,東道主便必定要交待專人到專做豆腐丸的小吃店去專門定做。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客人晚上吃飯時,酒喝得有點高了,散了步之后,喝了茶之后,熱情的主要又提出邀請,去用點夜宵。其時,客人又會高興地提出,說,宵夜一下,我看可以。但是,不去大酒店,我們?nèi)コ远垢琛S谑?,一行人來到豆腐丸小店,可是,小小的店面里,僅能供十來人就座的空間早已爆滿,怎么辦?主人滿臉為難,客人卻更加興奮,說,沒關(guān)系,我看就在外面搭一張桌子,在外面吃更好,吹吹風、聊聊天、觀觀夜景,別有情調(diào)。于是,無論在身在高位的領(lǐng)導,或是腰纏萬慣的富豪,此時,什么架子都沒有了——噓噱吹著豆腐丸的熱氣,無邊無際侃著天南地北,偶樂還就著豆腐丸的清湯,挽上袖子劃上幾拳、來上幾口小酒。其時,那種場面,熱烈而平和;那種情景,隨意而淡然,無疑成就了大街旁邊一道獨具韻味的風景線。
除了以上的浦城飲食精品之外,一鍋泥鰍熬豆腐(或芋子)也是常被客人所津津樂道的地方美味佳肴。這道菜最大的特點就是辣,如果沒有投放足夠的辣椒,不能讓食者吃得滿頭大汗、直噓粗氣,便無法體味出這道菜的獨樹一幟的濃味。
這道菜也是極為講究的。一是原料要好,也就是說要選用天然的泥鰍,不好用人工養(yǎng)殖的。因為,前者純天然,用浦城人的話來說是煮起來“軟爽”,意思就是說容易煮熟煮透入味,而后者則與之相反,不論你怎么煮都能以煮爛入味,給人一種硬梆梆的口感。還有就是最好用泥沙鍋熬煮,泥沙鍋帶有特具的原始的泥土芳香,加之文火有條不紊的程度投入,味道慢慢滲透,一旦煮好后將鍋蓋一把揭開,一陣濃郁的香氣撲面而來,真可謂是令人垂涎三尺。許多外地客人償過后,稱贊有加,譽其為“浦城的佛跳墻”。有意思的是,不少不會吃辣椒的客人,聞到其香味后,也忍不住小心翼翼的品嘗幾小口,雖然給辣得眼淚直流,但還是連連出聲:“好吃、好吃。”
浦城還有一種小吃叫“盒子糕”也是令人吃后難忘。炸盒子糕的工具為長柄的鐵盒子。主料為秈米,磨成稠漿,淋在鐵盒子上,加上幾粒肉餡,再加上菜頭(白蘿卜)絲或者是芋母絲或者是薯粒,表面再淋上一層米漿,放在油鍋里面炸。形狀有兩種,一種為上大下小的圓椎體,一種為扁圓形(這種也稱為“燈盞糕”)。毫無疑問,這種小吃也是一種夠辣夠味的食品,不會吃辣者往往望而卻步,但又往往卻步之后又經(jīng)受不了那種金黃色及撲鼻香氣的引誘,拿出吃螃蟹的勇氣,邊流眼淚邊下咽,我們看得是捧腹大笑。
浦城菜現(xiàn)在已基本上成了“好吃”的代名詞,許多客人一路走來,總結(jié)一句話,說,我們走了這么多地方,還是浦城菜好吃。此外,福州、南平等地都開有專燒浦城菜的餐館,生意很是火爆。概括起來而言,浦城菜的特點主要有,一是物產(chǎn)豐富、菜料質(zhì)優(yōu);二是選料精當、制作精細;三是五味調(diào)和、偏辣熱滲。
浦城是文化大縣,文化底蘊深厚,文化積淀豐富,隨處走去都可以摸索到文化的信息,隨風飄去都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文化早已成為了這片土地難以割舍的一部分。所以,到浦城,品賞木樨茶的清香,欣賞民間剪紙的情調(diào),聆聽閩派古琴的韻律……通過對這些文化原素的體驗、體味,了解浦城文化,感受浦城文化,讓浦城的傳統(tǒng)文化有如一條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在默默的享受中傳承,在不懈的進取中發(fā)展。
2013-6-23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544487/
浦城人的“吃文化”的評論 (共 6 條)
- 著墨 審核通過并說 這個文化博大精深,我想說的是中國的“吃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讀完作者的文章,口水都要留下來了,希望有機會能夠吃一次正宗的浦城菜,喝一口醉人的浦城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