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王府遺址和塞外五角楓
秋霜就像楓葉的信使呼喚人們去領略她的的風采……國慶節(jié)期間應同學之邀,我攜家人驅車前往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觀賞名聲遠揚的王府遺址和五角楓。
我們從烏市出發(fā),沿省際公路大通道向科右中旗方向駛去。金秋十月的塞外北方已是稻谷飄香季節(jié),只是天公不做美陰天風較大。轎車穿越前旗、突泉縣轄區(qū),擇道向代欽塔拉蘇木駛去。
越過一個山岡,一片廣闊的草原進入視野,這便是代欽塔拉草原了。轎車慢慢行駛,視力所及是連綿起伏的沙丘,枯黃的草地上,榆樹、楊樹、柳樹、五角楓樹和成片的灌木叢隨處可見。雪白的羊群在風吹草低的原野上吃草;牛馬像散落的星星,三三兩兩在枯黃的草庫侖里悠閑地吃草,不時揚起頭,四處張望一番,像是在尋找同伴兒,再低頭繼續(xù)吃草。牧人或兩三人在一起閑聊或躲在背風處愜意地曬著太陽,一派牧區(qū)祥和閑適的景象。極遠處波光閃閃是一湖泊,這正是代欽塔拉草原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和生命源泉……一些村落掩映在青山綠水間,人們安然勞作并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秀美風光。
轎車進入代欽塔拉蘇木,停靠在圖什業(yè)圖王府遺址旁,我們要感受一下昔日圖什業(yè)圖王府的雄偉。入口處高大的宣傳欄介紹了圖什業(yè)圖王府昔日龐大規(guī)模并呈現建筑群效果圖。古老神奇的圖什業(yè)圖王府是仿北京紫禁城修建的,堪稱科爾沁蒙古族建筑藝術的奇跡。王府建筑群吸納了內地漢式建筑的坡頂、斗拱、隔扇間房、彩刻門窗、雕梁畫棟、飛檐翹脊、廊腰曼回的風格,整體建筑主要由王宮、衙門、游樂場所、佛事場所等構成,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共有150間房屋。
據說王府在選址和設計上頗花費心思。選擇代欽塔拉修建王府是因為該處東高西低,靠山面水,平坦遼闊。這里北靠五頭山,南視代欽哈嘎湖,左傍額木庭高勒河,右依查干礎魯慢坡。王府坐落于其間,可謂是順應“地靈人杰”之說。
遺憾的是,這座輝煌宏大的建筑在歷經百年滄桑之后終難逃劫難。1962年在所謂滅“四舊”的狂潮中王府被夷為平地。今天科爾沁右翼中旗旗委、旗政府籌資在遺址上重新修復圖什業(yè)圖王府,并將其開辟成一處新的旅游景區(qū),讓人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歷史的凝重,了解圖什業(yè)圖王府的古老傳奇,讓更多的人了解科爾沁歷史文化的悠久,了解科爾沁人們的勤勞和智慧。(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我們徘徊在古樹參天的王府遺址上。幾百株古樹或直沖霄漢,或斜視蒼穹,斑駁粗壯的樹干記錄著滄桑的歷史。榆樹枝條隨風搖曳,仿佛在述說著昔日這里的輝煌。而今我們只能在拍下一幀幀照片時,去透過這些盤曲虬枝尋找逝去的遺跡。我們登上土堆——昔日的假山,感受昨日王孫小姐的閑情雅致。干涸的河床黃沙漫漫已是風光不再,一側在建的王府只有高大陰森的圍墻聳立在那里。留下幾張照片,留下對王府的幾多猜想,我們繼續(xù)向五角楓林進發(fā)。
轎車順著王府遺址向北駛出不足1公里就來到了代欽塔拉五角楓生態(tài)景區(qū)。高大的上門由四根水泥圓柱組成,每根圓柱上各有一灰色經幡和三叉型飾器組成,中間兩門柱由蒙古族云卷圖案相連接。山門里面就是神奇的五角楓林區(qū)。
我們都曾領略過北京香山紅葉的醉人紅色,但當你踏入代欽塔拉五角楓林區(qū),會讓你感受到不一樣韻味,享受詩一般的意境……景區(qū)近處只是零星的楓樹,有幾株很是粗壯,老態(tài)龍鐘,根須已裸露出土面,腳趾卻是深深地抓住土地,像是滄桑的老人迎風經雨讓粗壯的身軀撐起碩大的巨傘一樣的枝椏,把滿樹的楓情傳遞給秋風。
繼續(xù)往緩坡上走,整個楓林展現在眼前:楓林獨具慧心并不擠擠挨挨,樹與樹之間或近或遠,總有三五米或更遠的距離,疏密有致。行人、牛馬羊甚至車輛都可以穿行,不顯得擁擠,就像漫天繁星散落,游人徜徉其間別有一番情趣??蔹S的草兒,像潔凈柔軟的黃地毯,踩上去軟綿綿的很是舒服。最吸引人的就是滿樹的楓葉,斑斕的楓葉迎風搖曳,一樹一色,樹樹神奇,讓游人流連忘返,如醉如癡。近觀楓樹,枝繁葉茂,形態(tài)各異。有的像一撮撮蘑菇,不甘寂寞的妖嬈多彩;有的像江南雨天撐開的花傘嫵媚多情;有的狀如圓柱,有的宛如裙擺,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秋風拂過樹梢,片片楓葉似彩蝶起舞,纖影婀娜多姿。置身于林間,猶如置身于夢幻般的仙境,真是“人在林間行,宛如畫中游”。遠觀楓葉,色彩耀眼,令人炫目。有的一樹金黃,像錦緞閃光;有的一樹緋紅,似彩云落坡;有的一樹絳紫,像晶瑩剔透的瑪瑙;有的一樹翠綠,像碧綠的寶石;有的紅黃綠紫各色相間,光怪陸離,絢爛多彩。楓林里到處是游人的驚嘆和贊賞,這神奇的楓樹林,讓游人領略到了“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的浪漫。游人樂此不疲穿梭于楓林間,或站、或蹲、或臥、或倚,擺出各種姿態(tài),留下一張張倩影,把醉心的喜悅掛在臉上,把滿山坡的色彩裝入鏡頭。
楓樹是落葉闊葉混交林中常見的樹種,成片地生長在沙地、草原上,形成一種罕見的生態(tài)奇觀,既具有觀賞價值,又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意義。五角楓是極為稀少的珍貴樹種,只分布在科爾沁草原代欽塔拉等少數地方。別處的楓葉葉片多為三裂,而科爾沁草原上的楓葉竟為五裂,故被當地人稱為“五角楓”。關于五角楓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由孝莊太后做主,將清太宗皇太極第八女固倫永安長公主下嫁給圖什業(yè)圖親王巴雅斯呼朗,因孝莊皇太后也深深眷戀著生養(yǎng)她的科爾沁草原,所以她將五角楓的種子親手交給固倫永安長公主,囑咐她一定要將種子撒在王府所在地——代欽塔拉,以表示蒙滿兩族永結同心。360年過去了,就這樣代欽塔拉草原上就出現了楓林遍野的生態(tài)奇觀。多么美妙的傳說呀,她寄托了人們渴望平安的幸福生活和對故土的懷念之情。同時也賦予了五角楓以無窮魅力,使在神奇與玄妙光環(huán)籠罩下的這片楓林,更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思和難舍的戀情。
我們尋奇獵艷滿足好奇心后,又向山頂進發(fā)。秋風陣陣,帶著寒意。我們老少三代都爬到了山頂,俯視楓林:滿山坡的楓樹就像身著各色民族服飾的少女,艷麗多姿,雍容秀逸,美不勝收。你瞧:楓樹這一株那一簇,別有一番景致。有的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兩株纏繞似戀人般相依相擁,有的三五株相連若姐妹般情同手足,有的幾株環(huán)繞親如一家,有的與榆樹灌木叢混合混合生長在一起……牛馬羊群悠閑的穿梭在楓林中吃草,成群的山鳥在楓林間飛來飛去,許是游人擾了它們的夢境。游人散落各處,人與動物、植物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好一幅美妙絕倫的楓林和諧圖。
忽然孩子們喊叫起來:“你們看,楓葉都不完全一樣呀!”大家好奇的尋找飄落下的楓葉一一比較,你別說還真有區(qū)別。其實你若細細觀察就會發(fā)現,生長在山上的五角楓和草原上的五角楓略有不同:山上的五角楓較為密集,因與各種植物生長在一起共爭日月,分享雨露,故而樹形較為細長,依地勢不同而造型各異;草原上的五角楓由于吸足了陽光、水份和養(yǎng)料,故而枝繁葉茂。即使同樣是生長在山上或草原上的五角楓,其顏色、形狀也是同中有異,千姿百態(tài),千變萬化。
眺望遠方,代欽塔拉和王府遺址掩映在繁茂的樹林間,又記起那凄美而悠遠的五角楓的傳說。穿透這片現實與夢幻相交的顏色,我仿佛看到了圖什業(yè)圖王府的雄偉輝煌。造物主給我們留下了這一爿風水寶地,讓人們在勞動、工作之余,不遠百里、千里來此訪古探幽,尋奇獵艷,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悅。我們陪著孩子收集了各種顏色的楓葉,孩子們說把楓葉做成書簽夾在書里,那就讓我們在閱讀中品賞楓葉的俊美和神奇吧。
帶著滿滿的收獲,我們戀戀不舍離開了充滿神奇色彩的五角楓林和王府遺址。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37696/
賞王府遺址和塞外五角楓的評論 (共 5 條)
- 無不為之 審核通過并說 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