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情結(jié)
離開麗水五十多年了,但作為故鄉(xiāng),麗水在我心中卻一點不生疏。這也許是因為自己這些年經(jīng)?;佧愃脑?,人到中年之后,思鄉(xiāng)之情愈切,每隔一兩年都要回麗水一次。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zhì)極大豐富和出行方便,使回家變得并不困難,雖說遠在幾千里外的東北,但若是坐飛機經(jīng)溫州走,到家竟也用不了大半天呢。
因為走的頻繁,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點滴變化,都常記在心間不忘,進而又加深了對故鄉(xiāng)的關(guān)心。我所在的城市也有不少浙江老鄉(xiāng),而且也常有聚會,每逢這時,我總要打聽有無麗水人?還是因為我回家走的頻繁,竟使我那位出生在東北的妻子也喜歡上了我的故鄉(xiāng)。每次回麗水,妻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親自去菜場買菜,她對我說她從沒見過如此之多如此新鮮的青菜!還幾次三番地嘮叨:等將來年邁無事,一定要到麗水來定居。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我心中自然有一點慶幸,這可不光是昔日老人說的“嫁雞隨雞”,而是伊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意。
那一年,從金華到溫州的鐵路第一次通車,妻同我乘火車穿越那一個又一個柒黑的墜道到達燈火明亮的麗水新車站時,竟興奮得忘記了拿行李!一路上她喋喋不休地回憶起以往多少次同我回家時途經(jīng)崎嶇的山間公路,汽車被堵,宿在車上夏日蚊蟲咬,冬日腳凍傷的艱辛,包括長途汽車貨車不慎翻落江中車毀人亡的慘劇。至使我到家后一夜興奮無眠,寫了一篇《故鄉(xiāng)的路》寄給麗水日報發(fā)表。
這些年每次回鄉(xiāng),都要請三弟陪我走走,或去南明山看古剎、深谷、幽泉,或去靈山寺看參天古樟樹,香煙裊裊的佛堂,對比著兒時殘存的記憶及變化。但我最喜歡去的還是那條甌江,蒼蒼翠翠,郁郁蔥蔥,一江流水沿城邊而過,使這個古老的城市永遠浸潤在那種奔騰的朝氣中。無論是枯水,漲水,都為兩岸帶來無限生機。這些年,甌江的變化日新月異,大橋、堤壩接踵而起,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但作為飄泊異鄉(xiāng)偶歸的游子,我依然喜愛登上那座古老的,長滿荒草的小水門城樓看遠處像緞帶一樣流過的甌江,看城外灘頭的那些渡船,看沿著城邊建筑上被大水浸過的污痕,聽著清清淙淙向下游流去的甌江水,回味著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足跡……
麗水城內(nèi)的變化也令人眼花繚亂,原來僅有三坊口,府前街那么一丁點狹窄的小街面的麗水,如今新街一條接著一條,新市區(qū)的面積早就超過原來的舊城。一到夜晚,燈火輝煌,人頭攢動,車水馬龍。五光十色的商場,大街,使人無論如何也不敢將今日的麗水同五十年前那座小城相比。因為是過來人,我倒更有一點點懷舊的情緒,想尋找一些舊時的印象:在木結(jié)構(gòu)的騎樓下參差不齊的商鋪,青石板鋪成的小巷中賣燒餅油條和熱氣騰騰的甜豆?jié){,咸豆?jié){,小餛飩,咸菜餅的小吃攤……這一切可惜已少得幾乎不見,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之快使得像“肯德雞”之類的洋餐館,快餐館,超市遍布街頭。我高興卻不無感慨地認(rèn)識到,舊麗水的時代結(jié)束了。既便是有關(guān)部門在市中心刻意留下“譚家大院”那樣的歷史縮影,也很難喚起人們的回憶了。今年清明,借為先人掃墓之機回了趟鄉(xiāng)下,返回時路過那個古鎮(zhèn)碧湖,站在大街上看去卻己是面目全新完全認(rèn)不出來了。最后終于找到一條被專門保存下來的老街,即興畫了一幅速寫,之后又徒步走到大港頭,對著汩汩的江水和隔岸鎮(zhèn)上人家裊裊炊煙拍下照片。將一個年過半百的遠方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懷舊情結(jié)演繹殆盡。我知道,這份情感己變成自己生命進程中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她激勵著我用更多文字去傾訴故鄉(xiāng)的古樸,蒼涼,美麗而永不厭倦。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