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中原的歷史深處(上)
河南地處中原,最早的農(nóng)耕文明在這里起步,先民們在黃河中下游這塊肥沃的土地上開啟了華夏的歷史,中華五千年與河南有著說不完的關(guān)系。洛陽、開封、安陽,中國七大古都,河南就占了三個。散漫在中原的歷史古跡燦若星辰……
我本俗人,雜務(wù)纏身,終日營營,心為物役,很少到這些地方,親炙古人,追慕先賢。金秋十月,天清氣爽,為自己放了個假,帶上家人先后利用兩個星期天,外出走動,一是為了看看多年不見的老同學,二是借機散心,看看中原各地風物名勝。很感謝同窗情誼,他(她)們熱情的引著我和家人看了幾處風景古跡,誘發(fā)了我行走的激情,使我得以和這些古跡有了親近的緣份。
行走在中原明凈的秋田中,放眼天高地闊,駐足千年古地,心與時空交錯,忘記了此身是誰,頗為安適恬心。我不喜拍照,就用文字擷取若干,以記勝游。
一、風穴寺:千年梵音靜我心
風穴寺,給我的感覺是:靜。
秋日的下午,天高而藍,紅日杲杲,偶而有風,吹過耳際發(fā)梢。風穴寺就這樣佇立在面前。(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朱紅的大門,赭墻灰瓦,有黃衣僧人用掃帚輕輕的掃著地上的些許落葉。游人不多,三五簇兒,也沒有人高聲說話。即使近門的商販也是安靜的坐著,守著面前攤上的物品,只用目光里的笑意看著你。
風穴寺位于汝州市城東北九公里處嵩山少室北麓,建于北魏,是我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歷經(jīng)隋、唐、宋、元,至明代達到鼎盛,香火極旺。寺內(nèi)歷代石碑眾多,記載著往昔的風華。寺依山而建,占地二千余畝,以唐代七祖塔、宋代懸鐘閣、金代中佛殿為三寶,是古寺建筑中的精華極品。
緣諸殿拾級而上,靜讀楹聯(lián),細審古碑,輕躡腳步上鐘閣,穿行在古寺的千年深靜之中,覺得身子輕飄飄的……登上最高處,回看佛殿、鐘閣、塔林,掩映在秋樹翠色之中,遠處群山叢中的一角汝州城也披上了一層若紅若黃的光芒。
沿小路而下,見寺旁翠竹青藤,一泓水潭,鳥語啾啾,以手掬水,涼意沁人。轉(zhuǎn)至中殿,僧人們正在誦經(jīng),聲音嗡嗡,木魚得得,這誦經(jīng)之音,似有魔法,讓人聽來有身心肅穆之感。
出寺數(shù)百米,路旁有一處庭院,同學說,下車看看吧,這是劉希夷墓。就下車,立于路旁,這處庭院內(nèi)應(yīng)有墓冢,只是院門緊鎖,墻體表層斑駁,有破敗之象。唐代詩人劉希夷《代白頭吟》詩中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句為人推崇。相傳為其舅宋之問所愛,欲據(jù)為己有,希夷不許,宋之問竟讓人用土囊把他壓死。劉希夷以三十歲許年齒辭世,殊可令人浩嘆。千載而下,劉希夷長伴佛門靜地,夜聞梵音,得無憾乎?
而似乎“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詩句中,也隱隱有些禪意在里面。詩人止息之地與千年古剎正是兩相得宜呢,我想。
二、三蘇墳: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秋田耕后,很是干凈。田間阡陌縱橫,大路右邊農(nóng)人灑了幾公里長的玉米粒兒,不時有人在翻晾著這些新鮮的糧食。
穿行在農(nóng)家風味濃郁的村道上,忘了是去看心儀的蘇東坡的憩息之地?;秀遍g,車輛駛上了一個漫而不高的山坡。同學指著高崗上一處蔥翠的所在——
“那就是三蘇墳!”
到了近前,乃是一個很大的地方。四圍新修的圍墻,大門上面有啟功先生題寫的匾額:“三蘇墳”,字是簡體字,黑底金字,迎眼清爽。
進了大門,沿右側(cè)步道進入,行一百多米,右折上高臺。有東坡先生右手持卷,左手背后,凝神遠望的雕像一座,有遠眺家鄉(xiāng)眉山之意。
說來東坡先生葬在河南郟縣,也有深意在里面。
追溯其中緣由,歸于蘇東坡先生。東坡先生蘇軾(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他才華橫溢,命運多舛,歷經(jīng)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個皇帝。在朝官至吏部尚書、翰林學士,在地方上當過8個州的太守,政績卓著;在詩詞文賦和書法繪畫方面也有很高造詣,是我國古代天才的文學家。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貶汝州團練副使時,其弟蘇轍也落職汝州。在此期間,兄弟二人多次路過此地,見這里北靠嵩山,南眺汝水,峰巒綿亙,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因而贊賞此處“形勝類其鄉(xiāng)”,繼而想到:生前壯志難酬,死后就埋在這里關(guān)注國家安危,以盡忠貞之志!蘇東坡專囑其弟蘇轍:無論我日后死于何處,也要設(shè)法運到此地安葬,并由你為我寫墓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蘇軾在常州病重期間,又給其弟蘇轍寫信說:“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為我銘。”次年(公元1102年)閏六月二十日蘇轍遵其遺囑,與軾之子蘇過扶柩將其運至汝州郟城鈞臺鄉(xiāng)上瑞里安葬。蘇轍難忘與兄長蘇軾手足之情,不忍心讓兄長獨眠他鄉(xiāng),便囑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與兄作伴。政和二年(公元1112)十月三日,蘇轍卒于潁昌(今許昌)其妻也將其葬于此,始稱“二蘇墳”。其父蘇洵字明允,號老泉,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廿十五日卒于京師(開封),安葬于四川彭山縣安鎮(zhèn)鄉(xiāng)。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郟縣尹楊允渭:“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塋相望數(shù)千里,而其精靈之往來,和陟降左右蓋未始相遠。遂置老泉衣冠瘞諸兩公之間?!彼旆Q“三蘇墳”。三蘇父子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較大影響,后人為表彰蘇軾父子之功績,揚其美名,又在三蘇墳西南300米處修建一座“三蘇祠”,祠內(nèi)至今還保存著元代“三蘇”泥塑像,蘇洵居中,軾、轍并列左右,三人身朝服、面含微笑。
步入三蘇墳,門前神道兩旁四株古柏蒼翠挺拔,遮天蓋地。雕工精細的望柱、石馬、石羊、石虎、石人兩側(cè)侍列,儀仗嚴整。入院,迎面是一座紅石牌坊,“青山玉瘞”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鐫刻于坊楣正中,枋柱陰刻蘇東坡“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
走近墓冢,約有十畝許,古柏參天,雜樹叢生。自東北向西南依次排列為“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宋老泉蘇先生墓”、“宋潁濱子由蘇先生墓”。冢前聳立墓碑,碑前分別設(shè)石供桌、石蠟臺、石香爐。俱有殘損貌。游人不時有焚香者,香煙繚繞,聽得有母親對小孩子說,好好上柱香,保佑你考個好大學……
我在三蘇墓冢前,默坐良久,心里想著東坡先生的那句詩:“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他一生少年得志,文名冠天下,也因文章飽受挫折,有時很憎恨文章的。他說過,“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钡叵掠兄?,聽到現(xiàn)今望子成龍的人們到墳前祈求遂愿,當有何想?
埋骨是埋在這青山好地兒,可家鄉(xiāng)數(shù)千里,正是他年夜雨獨傷神……功名文章的后面,朝堂政績的后面,應(yīng)是對家鄉(xiāng)的一種原始而濃烈的歸屬情感吧。
三蘇祠內(nèi),廣植翠竹,數(shù)進院落,干凈整潔。有一處碑林,百塊石碑,都是書法名人們書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色兒的“大江東去……”。祠內(nèi)正拍著一部電視劇《掛帥》,好象也有一個很有名氣的男演員在里面,我沒有看清楚是誰。
正午時分,我們步出了三蘇墳?;赝巧n翠中隱隱的墓冢,我心里再次向三蘇致意,向東坡先生致意。我走在了東坡先生曾經(jīng)走過的一方山水間,走過了東坡先生長眠的一方山水間。
很想買一本介紹三蘇墳的書,可是沒見到有人出售。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ubject/17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