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寫在母親去世十周年
今年五月一日,母親離開我們整整十周年。和哥哥姐姐們約定,為了紀念、也為了傳承,兄弟姐妹五人要舉行一次筆會,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對母親的思念。
原以為粗通文墨,這件事情還不是手到擒來。沒想到一次次開頭,又一次次的不能繼續(xù)。仔細想來,可能是因為母親留給我太多的追憶,而思念的閘閥一旦打開,反而造成了嚴重的壅塞。
像普天下同時代大多數母親一樣,我的母親也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非凡事跡。然而正是日?,嵥榈钠椒?,經過了苦難的發(fā)酵,歲月的蒸餾,才顯現了愈久彌香的特質。
母親祖籍河南遂平,家境中等??赡苁仟毶木壒拾?,姥爺姥姥不僅一直慣著她、寵著她,還送到“私塾”讀了幾年書,接受了傳統(tǒng)的基礎教育。
一九四七年,二十一歲的母親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據說當時提親的人還真不少,那時候國民黨駐軍鄉(xiāng)里,姥爺姥姥在媒人的撮合下鎖定了兩個候選人。一個是上校團長,另一個就是我的父親,時任國民黨豫南挺進軍少校無線電臺臺長。(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即便用現在的觀念評價,姥爺姥姥也算得上開明,他們把選擇權完全交給了女兒。母親后來這樣告訴我們:當時國民黨軍隊貪腐成風,別的不說,所有的軍官吃空餉是一個普遍的事實。而跟我父親見面的時候,就因為父親不僅沒有顯擺,跟母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我可不像他們,沒有太多的錢。
淡淡一句話,彰顯了父親的風骨,也打動了母親的芳心。當時風氣使然,父親作為基層軍官,沒有能力改變什么,但是不論何種環(huán)境下,選擇怎么做體現的則是這個人的秉性。
父親一九三九年在香港讀完大學,被一腔愛國熱情鼓舞著,投身于抗日的洪流。成行時與同學們歃血盟約:奮勇報國,絕不貪墨。
時值國共二次合作期間,父親跟隨的“華僑歸國服務團”由應、往屆大學生組成,抵達廣州后被國民政府接收并根據所學專業(yè)進行了分配。父親被派往蔣介石任校長的“廣西麻江通信兵學校”,結業(yè)后進入第一戰(zhàn)區(qū)參加抗日,始終從事通訊工作。此后幾經輾轉被發(fā)配到張軫將軍領導的“豫南挺進軍”,駐軍河南。
“豫南挺進軍”不是嫡系部隊,然而后勤供給沒有絲毫問題。電臺是“肥缺”,除去上級截留,剩余也還不少。父親不能壞了當時的規(guī)矩,卻始終恪守與同學們的盟約。他將自己薪俸以外的收入統(tǒng)統(tǒng)交給電臺內務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支配。除了貼補伙食,所有官兵合理的應急開支,都可以全部或部分列支。當母親進入兵營,看到父親與屬下親如兄弟,水乳交融,其情其景讓人動容。
后來母親在我們交友處事中反復告誡道:看一個人怎么樣,不僅看他怎么說、怎么做,他與周圍人的日常相處狀態(tài)才是這個人品行的最好說明。
母親的總結來自于自身體會,也真實反映了世故人情的一般道理,當年她就是通過父親與上下級的真實交往,認準了且毫不猶豫的辭別父母,跟著父親隨軍進陜西、入甘肅、到新疆……
彼時國民黨在全國戰(zhàn)場節(jié)節(jié)敗退,父親所在部隊改編了好多次,甚至有的建制到了新疆以后因為“開小差”,幾乎都不存在,但是父親屬下竟然沒有一個人掉隊。父親去世后有一個曾經的部下幾經打聽,找到了我們家,聊到那時候的事,說當時電臺有一個他的同鄉(xiāng)想拉他一起逃跑,他對這個同鄉(xiāng)說:你覺得羅臺長對我們怎么樣?我們這樣跑了對得起他嗎?一番言語讓他的同鄉(xiāng)從此再也沒有動過逃跑的心思。直到1949年9月隨“西北長官公署”在甘肅酒泉起義,父親因拖家?guī)Э谶x擇了返鄉(xiāng),他的屬下才四下散去……
母親的生活閱歷始于婚后隨軍,然而見識和胸懷卻也不俗。父親的影響不可忽略,更重要的在于母親走南闖北的自省和覺悟。歷史和環(huán)境的因素,母親一生被限定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騰挪閃轉的空間不大。但是好比汽車司機,只有行進在崎嶇坎坷的山路,才可以比出水平的高下。生活當中的母親在我的心目中,無疑是訓練有素的杰出駕駛員。
父親起義后原本是要帶著母親和年僅一歲多的大哥返回廣東老家。但是解放初期,西北的交通還很落后,父親憑著一點積蓄和不多的遣散費,歷時三年抵達蘭州。期間在武威生下了大姐,一家四口再無能力繼續(xù)東進南下,好在父親有些技術底子,母親也是手腳利索,很快在蘭州找到了工作,從此我的家就扎根蘭州了。
眾所周知的原因,由于父親的秉性以及曾經是國民黨軍官的歷史背景,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家都不能獲得太平?!胺从摇薄拔母铩弊圆淮裕魏我淮未蟠笮⌒〉纳鐣L浪都會無一幸免的波及到我們這個風雨中飄搖的家庭。1961年在城鎮(zhèn)職工中動員回鄉(xiāng)務農,母親成為第一批下放對象。這倒是滿足了父親念念不忘的思鄉(xiāng)情愫,但是等到再返回時,母親已丟了工職,而且一家七口人只有五個合法戶籍。計劃經濟年代,戶籍意味著口糧,沒有定量糧食供應,我們的處境可想而知。那時候我雖然小,但是清苦的日子以及餓肚子的感覺,到現在都讓我記憶猶新。
“屋漏偏遇連陰雨”,父親在文革開始不久就被定性為“歷史反革命”,一度被關進“牛棚”,而且停發(fā)了一段時間工資,生活和精神壓力雙管齊下,難以想象母親瘦弱的身軀是怎樣扛過來的。
人類社會的活動,交換是人際間最重要的標志。而一無權勢、二沒地位、更缺少資財的我們家,除了一個“黑五類”的標簽,竟然找不出一點可以和人交往的砝碼。一家人要活下去,又不能丟失了做人的尊嚴,母親當時能夠付出的,除了真誠和善良,想不出還有別的什么。
我們從小生活的大院起初只有六、七戶人家,總體上一直相處得比較融洽。那場“文化大革命”,是中國社會文明進程的劫難,也是對每個人良知和人性的考驗,多少悲劇在那個年代瞬間發(fā)生,讓人怵目驚心。所幸我們院的鄰居此前已有十幾年的交集,彼此間的理解不可謂不深厚。大難臨頭之時,母親一貫的與人為善、以心換心的待人處事的積累,是我們絕處逢生的救命稻草。
先不說單位和街道居委會的政治施壓,只看缺錢少糧的生活窘境吧。那時每月20日供應下月糧食,雖然母親每個月想辦法把糧本上的細糧換作粗糧,以求維持最低的生存需求,但是到了15號左右,上了鎖的面箱子里就已經干干凈凈了,掃面箱子、抖面袋子是經常性的動作,“家貧如洗”描繪的應該是這樣的場景吧。不堪回首?。∶吭驴傆羞@么幾天,都是靠著東家一把米、西家半碗面,才勉強撐過了難捱的歲月。后來憶及這些事情的時候,母親都不忘嚴肅的告誡我們:不能忘了別人的好??!哪怕是幾粒米、一把面,對我們來說,都是救命的恩呀!
母親步入家庭生活始,就過上了隨軍的集體生活,算是進入了社會吧。那樣的環(huán)境讓她自始就固化了生活原本應該是分享的概念,以至于在有錢沒錢的日子,都養(yǎng)成了無私和善于為他人著想的品行。正因為如此,即便是只有“黑五類”家屬的砝碼,她仍然用真誠和無私,換來了真摯的友情。她有數個姐妹相稱的摯友,一交就是一輩子。
王媽媽是大姐同學的母親,她的丈夫是鄧寶珊的私人秘書,當時可以享受特供待遇,生活條件相對寬裕,她得知我家的情況后給予了我們無數的關照資助。我家在蘭州沒有任何親戚,而那一刻起,母親和王媽媽就姐妹相稱,儼然比親戚還要親近。即使王媽媽后來搬家了,她也至少每個月去探望一次。后來有一段時間母親被大姐接到惠州盡女兒的孝心,遠隔千里之外,仍然念念不忘王媽媽,她知道老姐姐只有一個養(yǎng)女,生活中難免有些不周到,所以經常打電話告訴我和二哥二姐:要常去看看,如果有什么需要幫助的要盡心盡力。我們工作之余分別去過幾次,那時候老人家已經染病在身,再去時敲不開門,聽說被養(yǎng)女接走了,再后來母親在惠州接到她女兒電話,說老人家已經故去,喪事從簡已辦完。這件事情成了母親的一個心結,臨終前一個多月,我們兄弟姐妹五人輪流陪護,我陪護的一個夜晚,她老人家腿腳腫脹的難受,我給她搓揉的時候,她突然給我說起了她的遺憾,提到王媽媽去世沒能見最后一面,她干澀黯淡的眼眶里竟然閃爍著淚光。只見她強抑哮喘,緩慢卻堅定的對我說:欠人錢財要還,欠人的情更得還。我完全明白她老人家想要表達的全部意思,看她說話困難,趕快搶在前面輕輕說:我懂,您先歇著吧!
我不僅僅是安慰,我真的懂。家里雖然我老小,可是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應該最長,況且我頂替她參加工作,就在同一個單位。所以母親的為人處事和言語品行,都體現在了我工作以后同事們對我的態(tài)度上。我受益于母親,所以最了解母親,以至于后來好多同事說:我像我母親……
其實我們這一代人,普遍遠比上一代人幸福得多。而上一代人,母親要比同時代的人艱辛得多。我清楚的記得,小時候總是盼著過年,院子里的小伙伴過年基本上都有新衣服穿,而我和哥哥姐姐,除了可以比平時吃的飽一些、好一些,再也不敢有其他的奢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記憶中不僅僅哥哥姐姐,屁事不懂的我也是從來沒有鬧過要新衣服穿。我們知道家里的情況,鬧是沒有用的,索性不鬧,然而母親卻并不因為我們不鬧而忽略我們。
每年春節(jié)前幾個月,母親就要搜集一些破布條,用包谷面糊糊把布條一層層漿貼在一起,晾干以后母親管它叫“被子”,然后按照我們鞋底大小剪下來,疊在一起包上邊,再用這樣的三到五層摞在一起,用線繩一針一線的納成鞋底。鞋面用不了多少,為了結實耐穿,大都選擇燈芯絨,買一尺就可以做幾雙鞋。我印象中最為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四、五歲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運動正是如火如荼,母親天天早晚要參加政治學習,回到家就已經很晚了。到了年三十,我的新鞋還沒有一點著落。說實話,那天睡覺前想到第二天還得趿拉著一雙破鞋,我覺得沒有臉面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真是滿心的失落。
迷迷糊糊睡到半夜時分,窸窸窣窣的聲響把我吵醒,昏暗的燈光下,母親披著棉襖,寂冷的寒夜里正在趕制著我的新鞋,那份專注,絲毫看不出疲倦的樣子。當時我少不更事,不知道感恩是怎么回事,只是因為年三十有一雙新鞋穿而獲得了滿足感。欣喜之余我盯著母親多看了一會兒,便又昏昏睡去……這不經意的一瞥,當時真還沒覺出什么,但是此后經年,歲月就似顯影液一般,浸泡的越久就越是清晰,以至于現在一想起這件事,母親當時的影像完全定格在腦海,揮之不去。
優(yōu)裕的日子當然使人輕松愉悅,然而過分沉醉物欲,遲早會麻痹了對美好的念想,以至于錦衣玉食后的索求無望,都會指責周圍的一切對他不夠厚道。唾手可得的快樂算不得真正的快樂,那些在黑暗中找尋光亮,無助中追求希望,磨難中奮勇向上的人,才可能是快樂的真正主人!
母親一生坎坷,命運可謂不公,跟了父親以后,先是顛沛流離,緊接著就是苦難重重。但她從來都是一不抱怨、二不屈服,樂觀豁達應該是她的又一標簽。母親肯定沒有學過辯證法,但她的言行,特別是苦難中的作為,卻無不滲透著哲學的光芒。她始終堅信,當處于再難的境況下,也至少會有兩種選擇;相對好的和相對不好的。向好的方向努力,堅持一下可能就過去了,放棄努力就只能夠不好了。母親說:如果就我一個人,可能沒有力量堅持那么久,可是看到你們那么小,又那么無辜,不堅持還能怎樣?
日子不好過的時候,就像是把時間壓平了、捻細了,漫無邊際。如果不是母親懷揣著強大的愛與責任,在不好中找到星星點點的好,讓緊繃的神經得到些微的松弛。那樣的日子,即便是把牙咬碎,恐怕也難熬過來。
我們的戶口大約在1969年才落上,在此之前的日子,對我而言本該是倍加呵護的無憂童年,卻有太多的痛徹心扉讓我不能也無法忘懷。那時候受環(huán)境的影響,能夠想的辦法畢竟有限,有那么幾次,該求的人都求了,該想的辦法都想了,但是家徒四壁就是找不出一點點可以充饑的東西。無奈之下,全家人早早睡覺。母親說:睡著了就不知道餓了。但是,饑腸轆轆的人哪有那么容易睡著呀!我的肚子“咕咕”叫,在母親懷里翻來覆去。母親輕輕拍著我說:睡不著呀?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吧。聽著聽著,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夢鄉(xiāng)。睡著了,饑餓的難受還真的就淡化了。
母親肚子里的故事真多!有許多是她小時候看過的折子戲,還有一些則是鄉(xiāng)里坊間口口相傳的民間笑話。母親走南闖北后不那么正宗的河南腔調,把這些故事演繹的妙趣橫生,反反復復的聽也都不會讓我們厭煩。讓我們這個苦難的、了無生機的家庭平添了許多的生動和笑聲,現在想起來都還暖意融融。人啊,如果懂得并做到苦中作樂,一生當中必定受益無窮。一輩子很長,誰能保證不會遇上什么事?有過挫折的經歷,才能夠變得坦然。沒事別惹事,有事不怕事,是平常人在生活中應該抱持的態(tài)度。
改革開放之初,我頂替母親到蘭州市百貨公司參加工作,沒多久擔任公司團委委員兼鞋帽批發(fā)公司團支部書記。那時候百廢待興,青年思想異?;钴S,文藝生活也漸趨豐富,交誼舞被允許并在青年中開始普及,但是會跳者寥寥無幾。作為團干部得順應這一潮流,但是入門學習成了問題。母親知道后自告奮勇地教我,我起初懷疑繼而折服。原來母親跟著父親隨軍的生活并不潦草,只不過那種日子稍縱即逝。母親大半輩子為了家庭生計操勞,沒有機會在人前顯擺曾經的短暫榮耀,我們當然也就不會知道。
那時起我對母親有了新的認識: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如果不是時運不濟,母親的人生或許應該精彩吧!由此我對社會也開始了一些新的思索:人啊,如果沒有被標簽和符號化,他是完全可以以另一種風貌,進入到另一種生活狀態(tài)中的,命乎運乎!所以即便是普通百姓,一定要有使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和愿望,為了自己、更為了子孫后代。至少不要罔顧公平而附炎趨勢,堅守正義的良知。這樣的人多了,社會怎可能不進步!社會進步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們每個人都加入其中,把牢騷抱怨變作不懈努力,風清氣正的文明社會就會來的早一點。然而在社會還不能夠完全提供公平正義的前提下,母親避穢就芳的生活態(tài)度,不能不說是睿智的選擇。既保證了內心的美好不被污穢湮沒,也展示了寬闊明亮的胸懷。
我們的生活水平是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而提高的。因為父親去世的早,也因為歷史條件所限,我們兄弟姐妹五人談婚論嫁時,都知趣的按照自己的能力張羅著,沒有也不可能對家里有所依賴。母親每每提及總是心懷愧疚,恨不能把自己分割了給了兒女。經濟上無能為力,那就用可能可及的方式。不等兒女張口,主動地、不遺余力地對身邊的三個兒女施以援手。孫子孫女長大的路上,浸透了奶奶(姥姥)的心血和汗水。大哥大姐,因為遠在外地,母親能夠提供的幫助相對要少,她老人家常常為此耿耿于懷。
為了兒孫為了家,母親恨不能三頭六臂,榨取自己毫不吝惜。年屆七十,自覺幫不了我們太多忙的時候,王叔叔的出現才讓她開始規(guī)劃晚年生活。
王叔叔兒女都在武漢,他是一個爽朗可親的長者,對母親也是體貼有加。雙方兒女孝順且通達情理,十來年的時間,或武漢或蘭州,兩位老人感受了夕陽的美好與溫情。感謝王叔叔!感謝武漢的兄弟姐妹!讓母親的生命歸程得到了補償,平和而溫馨。
兄弟姐妹五人當中,我不是照顧母親最多的,但我可能是與母親交流最多的。她的義利權衡、寬容隱忍、委曲求全、責任擔當真的不像是一個以家庭為重心的普通女人的境界和格局,所以我的心目中,母親不僅僅是母親,她還是我一生當中最好的老師!
還是在母親臥床,走向生命盡頭的時候,我摩挲著母親的手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能夠覺得出她似已平靜的內心有了波動,過了一會兒,她緩緩說道:世上哪有完美的人,經歷的多了,就可能世故一些,好多事情都是逼出來的。不管什么時候,別丟了心,只要心在,即便是錯了也沒有什么。
母親以往不論是講故事還是就事論事,常有驚人之語。但是這些看似平常的話語,我視作她老人家對我的臨終遺言,十年來反復咀嚼,到現在仍然覺著意蘊悠長。即可作為待人處世的原則,又可以擺脫兩難時的糾結,最重要的是要記得對家、對友、對事的責任和擔當。
我為有這樣的母親而驕傲自豪!您傳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生命,更是一種情愫和文化。雖然您沒有給我們物質上任何的饋贈,然而我們成長的軌跡中,都深深地鐫刻了您的愛與責任。如春雨潤物,使我們不知不覺當中,得到了以心為本的人生坐標?;蛟S,人生歧路無數,我們以及子女還將遭遇風浪重重,但是生命的真諦,不就在于踏平坎坷成大道,而代代相傳的精神,豈不是斗罷艱險又出發(fā)……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如果可能,我們愿意倒回去二十年彌補遺憾,報答您含辛茹苦的養(yǎng)育恩情;如果可能,我們愿意在下一個輪回重新體驗,懇求您蘭心蕙質的再施母愛!
親愛的母親,您永遠活在兒女的心中!
201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