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天空
春天,是旅行的季節(jié)。我要帶著詩,去遠方。
詩與遠方是令人神往的。詩,是語言的精華,情感的淵藪;而遠方,卻是充滿神秘和魅力的。神往緣于少年時代五光十色的夢想,而只有旅行才能實現(xiàn)這樣的夢想。
旅行是去遠方看那富有詩意而又充滿魅力的風景。
她曾那樣劇烈地激蕩著年輕人的心靈。山川、湖海、森林、草原,在林中燃一堆篝火,去海邊沖浪;背著行囊行走在夕陽里,徜徉在陌生的街道上。這可能是那個時代所憧憬的最時尚的旅行,不遠千里,不辭辛苦,顛沛流離,只是為了看那遠方的風景,只是為了探尋深埋心中羅曼蒂克的夢想。有時一幅畫、一首詩、一支歌曲,就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心曠神怡。因為那個時候,正是喜歡幻想的年齡。
那時,剛剛知道歷史上還有旅行家,徐霞客就是其中之一,后來還知道了蘇東坡。于是就天真地幻想著將來要當一名偉大的旅行家?!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隨后在高考志愿里選擇的都是與“記者”相關的行當。因為只有“記者”才最容易實現(xiàn)“行萬里路”的夢想。遺憾的是最后沒能當上記者而是成為了一名小小的通訊員。盡管如此,“旅行”之心仍沒改變,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意識越來越強烈。
旅行,是為了尋找一種平衡,離開熟悉的地方去尋找一種陌生。(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詩人汪國真說過,“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其潛臺詞則是,風景在陌生的地方。陌生、新奇是一種美,旅行的過程就是感受陌生、感受這種美的過程。過去我們旅行時,大多是去大城市,感受在鄉(xiāng)下從沒看見過的摩天大樓、時尚交通、新奇服飾、異域風情,是原始向現(xiàn)代的憧憬;而最近,大多卻是去農村、去山區(qū)、去邊疆,賞古老時的景,聽原生態(tài)的歌,像是現(xiàn)代對原始的回望。有一次,我坐公交車回家。我的鄰座是個七八歲的小朋友,從說話口音和穿著打扮看,是從大城市來的小客人。當公交車轉了個彎進入鄉(xiāng)間公路,小客人忽然從座位上站起來,手指著窗外,大聲嚷道:媽,媽,快看,牛,牛。人們順著孩子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田邊,有一頭牛在吃草。被喊作媽的一中年婦女趕忙過來,把孩子按到座位上,輕聲嗔怪道:真老土,連牛也沒看過,我們這次來就是讓你見識見識牛的。中年婦女說孩子“土”也許是一種謙虛,但是剛才孩子看到牛而產生的那種新奇感絕對像我小時候看到汽車、飛機一樣的驚奇。這也足見時間流失之快,世界變化之大。
如果按這個思路想開去,國人渴望國外生活,外國人到中國來;瘦骨嶙峋的山峰向往一馬平川的平原,白雪飄飄的北國渴望小橋流水的江南,這是追求一種平衡。追求著過去自身沒有的東西,陌生的而又新奇的力量。
其實,旅行更是一種思想的交流。
無論是到遠方看風景,還是尋找一種平衡,皆因地理距離的緣故,必須行“萬里路”才能達到實現(xiàn)心中夢想的目的。因為旅行有兩個環(huán)節(jié),一個是“行”,一個是“知”。有“行”才有“知”,獲“知”才再“行”,這就是“知”與“行”的辯證關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設想不經(jīng)過“行”能不能達到“知”的目的,答案是肯定的,但這要重新定義“旅行”,因為它省略了地里意義上的“行”,也就省掉了在“行”的過程中欣賞沿途的風景。倘若如此,那么讀書是一種旅行,回憶何嘗不是一種旅行?讀書是到書中營造的世界里徜徉,而回憶是去自己曾經(jīng)走過了的時光里游玩。這個時候,可能遇見梁山伯與祝英臺、普希金和喀秋莎,也許還會有其他前人徘徊的身影;還可能遇見青梅竹馬的玩伴、與父母住過的老屋。有一首流行歌曲《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又是不是一次別樣的旅行呢?還有電影,中國拍的電影多是古裝宮廷戲,因為我們有歷史,愿意去歷史的歲月中旅行;而美國,拍的多是世界末日科幻片,因為他們沒有歷史,喜歡上未來的時空中旅行。
如果,我們把世界看成一個旅行勝地,那么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次漫長或是短暫的旅行?但如何成行這次難得的旅行,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旅途中的好與不好,尚且未知,但希望旅途心情愉快,沿途風景美麗、精彩卻是一致的。既然世間是一個旅行勝地,沒有來過的渴望要來,已經(jīng)來的,就要打起精神,心情愉悅,做一次美好旅行吧。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anwen/vydn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