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凈清心的苗寨十八洞
花垣十八洞村,精準(zhǔn)扶貧首倡地,家喻戶曉。前些年,我觀看了影片《十八洞村》,心靈上受到了深深洗禮。古老寧靜的村寨,裊裊升騰的炊煙,烏漆嘛黑的火塘吊罐,還有那黛灰色的山崖,瀲滟的水稻田,不時縈繞在我腦海。這些年,我一直有個心結(jié),想去十八洞村看看。這次黨員前去學(xué)習(xí)參觀,是個絕好的機會。
12月1日晨,天灰蒙蒙的,也不像是要下雨的樣子。我們一行27人,乘一輛巴士,從黔城入了包茂高速。上午9點許,我們就到了十八洞村。山坡一行碩大的紅色大字“精準(zhǔn)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歡迎您”,赫然醒目。
十八洞(村)還在山灣,一路下坡,水泥柏油路。一路小吃、特產(chǎn)攤販,在兜售。臘肉臘腸,是這里最具特色的產(chǎn)品,價格也公道。編織物,比我見過其他景區(qū)的美觀實用。那小豬小象、小兔小鹿?fàn)畹奶倩@,逼真精致,是盛放水果,擺在茶幾上的最佳飾物。藤籃,還有橢圓的、圓形的、方形的,拿在手上很舒服。小背簍,綠的、藍白的、紅的,裝飾很漂亮。那吊墜,簍上的圖案,都很漂亮,讓人看了,有欲購之沖動。一老嫗,特打眼,穿著藍色“正邦集團”(工作服),戴著黑絨帽,看上去精神矍鑠。金耳環(huán),花色棉衣領(lǐng)子,還有露出手指節(jié)的手套,與她臉上的笑容,在告訴我她很幸福!竹篾,在她手上歡快地跳躍。竹篩竹籃竹簸箕,靜靜地躺在她的旁側(cè),瞅著過往游客。
轉(zhuǎn)一急彎,十八洞苗族文化博物館凸顯在眼前,招牌是塊木板,字體呈黑色;其下方“精致扶貧”四個紅色行楷,也是很簡陋的書在一塊木板上。大門,更簡陋,兩個木柱上方,橫兩根小原木,中間再豎兩根短原木,簡陋的讓人想起電視劇,野外簡陋的茶舍。那豎起的長木柱上釘著兩塊木板,寫有一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習(xí)總書記來苗鄉(xiāng)”,下聯(lián)是“美麗苗寨奔小康”。博物館是兩層樓木屋,掛有紅燈籠。中堂上方,有塊黑底金字招牌,書“十八洞苗族文化博物館”。此刻,閉著館,我們繼續(xù)往換乘中心走。
十八洞景區(qū)換乘中心,有十八洞供銷合作社,其對面有塊孤獨醒目的牌子,書花垣縣雙龍鎮(zhèn)十八洞“湖南省美麗鄉(xiāng)村”。換乘中心,與鳳凰“竹山有喜”一樣,想要下之景點,須換乘小巴士??梢韵胂螅绞硕创?,還須走一段狹小的路。路的確很窄,兩輛小巴士,讓車須格外小心。其中,一段山體垮塌,僅容一車通過。司機都是當(dāng)?shù)氐?,熟悉路況,因此看似險境,也都平安通過。
下巴士,我滿以為到了十八洞,尋找著電影《十八洞村》的影子。一屋的小吃和特產(chǎn),琳瑯滿目,好不熱鬧。上一臺階,一棟層次錯落的黑色木屋,大氣,陳舊,是十八洞村村部。一塊大木板橫寫著“十八洞村”,一塊豎木板書著“十八洞黨性教育基地”。(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走進“教育基地”,十八洞簡介,說這里海拔高,有竹子,梨子,飛蟲,當(dāng)戎4個自然寨。看看這些寨名,土氣的掉渣。聽聽這里的苗歌,“三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聽著,聽著,誰都會情不自禁的掉淚。再瞅瞅“基地”,一幅幅村民與習(xí)總書記暖心的畫面,我心潮澎湃。2013年11月3日,習(xí)總在十八洞,問寒問暖,揭米缸,摸鋪蓋,看豬欄,與村民拉家常。那一幅幅感人畫面,讓我深受感動,我們的“當(dāng)家人”真是咱百姓的貼心人!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盎亍焙杖获阎鞍褜?a target="_blank">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前進的動力,不落下一戶貧困戶,不養(yǎng)一個懶漢!”我邊看邊思索,有了“精準(zhǔn)扶貧”的政策,有了治貧的良方,有了好的領(lǐng)頭雁,豈能不脫貧?用當(dāng)?shù)厝说脑捳f:“這里的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蟲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兒回來了,人的心兒也回來了?!?/p>
出了“基地”,我和帶帶(同事小名),一路朝十八洞走。時值隆冬,山巒靜默,色彩斑駁,還殘存著秋韻。偶爾,山鳥正弦彈射,算是與我倆招呼,旋即消失于叢林。叢林木葉疏朗,軀干窈窕頎長;溝壑青黛綿延,脈絡(luò)清晰幽深。轉(zhuǎn)過幾道彎,十八洞村,隱約可見。這時,你可走車道,也可走木板長廊。長廊,避開了樹木,有的鑲嵌在廊中,沒有破壞生態(tài)。
仿古木交錯的寨門左側(cè),紅漆書寫著“十八洞村”。公路右邊,有一長廊,老翁老嫗在廊內(nèi)賣本地特產(chǎn)。糍粑,現(xiàn)烤現(xiàn)賣,帶帶買了一個,嘗嘗,味道還真不錯。出的長廊,上一階梯,入一戶人家。一火爐,特別熟悉,和我公溪河苗寨一模一樣。我就納悶了,難道天下苗寨連火塘都驚人相似嗎?火塘旁坐著位阿婆,我和帶帶走過去,與阿婆側(cè)向坐著烤火。火塘上,金黃黃的臘肉,讓我想起了公溪河苗寨,每年臘月家家戶戶殺過年豬,火塘上就是這番光景。此時,當(dāng)?shù)匾荒?,對我倆娓娓道來這位阿婆與習(xí)總書記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他煞有介事的說:“這位阿婆,是習(xí)總書記的大姐。當(dāng)年習(xí)總來十八洞考察,入戶的第一家就是阿婆家。當(dāng)時,阿婆就坐在這火塘上,與習(xí)總書記,就是用苗語對話的。當(dāng)習(xí)總知曉大姐年齡時,習(xí)總和顏悅色說‘你是大姐’,從此習(xí)總書記的‘大姐’出名了?!蔽翌D時肅然起敬,見帶帶挨她坐得近些,就拿起手機“咔嚓”,把帶帶和大姐裝進了手機。
人說大姐不懂普通話,用苗語可以交流。我試著與她談話,我倆能溝通,也許是因為我也是苗寨的,有些語言是相通的。當(dāng)帶帶看到板壁上,掛著阿婆天安門的照片時,又銜生出當(dāng)時習(xí)總的親切問候,問大姐有什么愿望?她說,想去北京看看。從沒出過十八洞的阿婆,后來還真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
我和帶帶出了阿婆家,在院子里轉(zhuǎn)悠,欲找《十八洞村》影片中的場景,結(jié)果讓我倆大失所望。轉(zhuǎn)之一巷,遇一年輕女導(dǎo)游指一門戶,說:“這戶幸福人家,是一退休教師,見習(xí)總,先是一愣,后尊敬地道了一聲‘習(xí)總書記好!’習(xí)總說,你認得我?退休教師說,我在電視里見過您。”導(dǎo)游說,事后退休教師感慨:“他萬萬沒想到,習(xí)總書記會到他這十八洞山旮旯里來!”
小巷七折八拐的,中國人壽,湘西長行村鎮(zhèn)銀行,花垣十八洞苗族手工銀飾鍛造技藝傳習(xí)所,中國平安十八洞村茶油體驗中心等招牌,都懸掛得很招搖。再瞅瞅幸福人家客棧,施六金苗家樂,筑夢書屋,精準(zhǔn)坪廣場就可知,如今的十八洞村,已今非昔比。站在精準(zhǔn)扶貧廣場,眺望對面的山巒,似蒙了一層白紗,層次錯落,水彩分明,簡直就是一幅黑白的山水畫。如你定睛再細瞅那些山,灰白的巖石峭壁,裸露在綠色的肌膚外。這里的苗民,祖祖輩輩,生生繁衍,極具頑強的毅力。他們十分尊重母親,寨子里流傳著一句俗語:“打人不打臉,罵人不罵娘。”
中餐是在“苗家小灶”吃的,地地道道的苗寨家常菜,精致味美。
離開時,我一路思索,習(xí)總真如他對阿婆說的那樣,“是人民的勤務(wù)員”。而我們呢?是人民教師,是“孩子王”?。ο乱淮呐囵B(yǎng),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責(zé)任!我們也要像習(xí)總書記一樣,做好“人民的勤務(wù)兵”,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奉獻自己的全部精力。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efolxx85b.com/sanwen/vgaqdkqf.html
素凈清心的苗寨十八洞的評論 (共 5 條)
- 雪兒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