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賈雷德·戴蒙德(Jared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灰熊。熊肉是昂貴的美食,灰熊體重可達1700磅,它們主要吃素(雖然也是可怕的獵手),它們素食的范圍很廣,它們靠吃人的食物下腳而茁壯生長(從而在黃石公園和冰川國家公園造成了巨大的問題),它們生長的速度也比較快。如果灰熊能在圈養(yǎng)中表現(xiàn)良好,它們就會成為絕妙的產(chǎn)肉動物。日本的阿伊努人做過試驗,習(xí)慣上把飼養(yǎng)灰熊的幼崽作為一種宗教儀式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阿伊努人覺得還是小心為妙,在灰熊的幼崽長到一歲大時便把它們殺來吃掉。較長時間地飼養(yǎng)灰熊可能是自殺行為;我不知道有誰馴養(yǎng)過成年灰熊。
?
另一種本來合適但由于同樣明顯的原因而被自己取消了馴化候補資格的動物是非洲野牛。它很快就長到一噸重。它過著群居生活。野牛群中具有完善的優(yōu)勢等級,這是野牛群的一個特點,關(guān)于這個特點的好處我們將在以后討論。但非洲野牛被認(rèn)為是非洲最危險、脾氣最難預(yù)料的大型哺乳動物。任何一個蠢到想去馴化非洲野牛的人要么因此而送命,要么不得不在它長得太大太兇險之前把它殺死。同樣,河馬這個4噸重的素食動物,如果不是因為它們那樣危險,可能會成為農(nóng)家的大牲口。河馬每年殺死的人比非洲的任何其他哺乳動物(甚至包括獅子)殺死的人都要多。
?
對于這些臭名昭著的兇猛的動物失去了馴化的候補資格這一點,很少人會感到驚奇。但還有一些候補動物,它們的危險卻鮮為人知。例如,8種野生的馬科動物(馬及其親緣動物)在性情方面差異很大,雖然這8種在遺傳上彼此非常接近,所以彼此可以交配并生出健康的(雖然通常不育的)后代。其中的兩種——馬和北非驢(現(xiàn)代驢的祖先)成功地得到馴化。同北非驢關(guān)系密切的是亞洲驢,也叫中亞野驢。由于中亞野驢的家鄉(xiāng)包括西方文明和動物馴化的搖籃新月沃地,古代人必定用中亞野驢進行過廣泛的試驗。我們根據(jù)蘇美爾人[3]和后人的描繪得知,中亞野驢經(jīng)常被人獵殺,也經(jīng)常被人捉來同驢和馬雜交。古人描繪過一種形狀像馬的動物,用來騎乘或拉車,可能就是指中亞野驢。然而,所有描繪過它們的人,從羅馬人到現(xiàn)代動物園飼養(yǎng)員,對它們的暴躁脾氣和咬人惡習(xí)都沒有好評。因此,雖然中亞野驢在其他方面和驢的祖先有相似之處,但卻從未被馴化過。
?
非洲的4種斑馬情況甚至更糟。馴化它們的努力已經(jīng)到了讓它們拉車的地步:在19世紀(jì)的南非,有人試過把它們當(dāng)役畜,怪人沃爾特·羅特希爾德勛爵坐著斑馬拉的馬車在倫敦街上駛過。可惜的是,斑馬長大后變得難以對付。(我們并不否認(rèn)有許多馬有時脾氣也很暴躁,但斑馬和中亞野驢的脾氣要暴躁得多,而且一律如此。)斑馬有咬了人不松口的討厭習(xí)慣。它們因此而咬傷的美國動物園飼養(yǎng)員甚至比老虎咬傷的還多!斑馬實際上也不可能用套索去套——即使是在牧馬騎術(shù)表演中獲得套馬冠軍的牛仔也無法做到——因為斑馬有一種萬無一失的本領(lǐng),在看著繩圈向它飛來時把頭一低就躲開了。
?
因此,給斑馬裝上鞍子或騎上它是很少有的事(如果曾經(jīng)有過的話),于是南非人想要馴化它們的熱情減少了。具有潛在危險的大型哺乳動物的難以預(yù)測的攻擊行為,也是在馴化麋鹿和大角斑羚方面開始時頗有希望的現(xiàn)代實驗沒有取得更大成功的部分原因。
?
容易受驚的傾向。大型食草類哺乳動物以不同的方式對來自捕食者或人類的危險作出反應(yīng)。有幾種在覺察到危險時會變得神經(jīng)緊張,動作敏捷,并且照例立即逃走。還有幾種則動作遲緩,不那么緊張,在群集中尋求保護,在受到威脅時站在原地不動,不到必要時不會逃跑。大多數(shù)鹿和羚羊(馴鹿是顯著的例外)屬于前一種,綿羊和山羊則屬于后一種。
?
自然,容易緊張的那幾種難以圈養(yǎng)。如果把它們關(guān)在圍欄里,它們也可能驚恐不安,不是被嚇?biāo)?,就是為了逃生在圍欄上撞死。例如,瞪羚的情況就是如此。幾千年來,在新月沃地的一些地區(qū),瞪羚是最經(jīng)常被獵捕的動物。在該地區(qū)最早定居的人除了瞪羚再沒有更多機會去馴化別的哺乳動物。但沒有任何瞪羚得到馴化。想象一下放牧這樣一種動物的情景吧:它飛速逃走,盲目地向圍墻一頭撞去,它一跳就能達到差不多30英尺遠,奔跑的速度能夠達到每小時50英里!
?
群居結(jié)構(gòu)。幾乎所有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都證明它們的野生祖先具有3個共同的群居特點:它們生活在群體里;它們在群體成員中維持著一種完善的優(yōu)勢等級;這些群體占據(jù)重疊的生活范圍,而不是相互排斥的領(lǐng)域。例如,一個野馬群包括一匹公馬、多達半打的母馬和一些小馬駒。母馬A支配著母馬B、C、D和E;母馬B順從母馬A,但支配母馬C、D和E;母馬C順從母馬B和A,但支配母馬D和E;以此類推。馬群在行進時,其成員保持著一種固定不變的次序:公馬殿后;級別最高的母馬居前,后面跟隨著它的小馬駒,次序按年齡排列,最小的排在最前面;其他母馬按級別排列,每匹母馬后面跟隨著它的按年齡排列的小馬駒。這樣,許多成年馬就可以在這個馬群中共處,用不著經(jīng)常打架,而且每匹馬都知道自己在馬群中的地位。
?
這種群居結(jié)構(gòu)對馴化是很理想的,因為人類事實上把這種優(yōu)勢等級照搬了過來。在馱運東西的馬隊中,馴養(yǎng)的馬跟在帶路人的后面,就像通常跟在級別最高的母馬后面一樣。綿羊、山羊、牛和狗的祖先(狼)的群體中也有類似的等級。隨著幼獸在這個群體中長大,它們就牢牢記住了它們經(jīng)??吹降纳砼缘哪切﹦游?。在野生環(huán)境中,它們看到的是同種的成員,但在圈養(yǎng)狀態(tài)下,群體中的幼獸看到的還有身旁的人,于是也就把人牢牢地記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