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新奮斗 | 竺淑佳:做科研的探險家 在每次轉折點堅守內心的力量

“人生猶如一條折線,關鍵就在于那幾個轉折點上?!?/p>
這是高中數學老師對竺淑佳說過的一句話,也被這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高級研究員、研究組組長奉為了座右銘。
的確,竺淑佳遇到過不少轉折點。每一回,她都堅守初心和內心的力量,做出一個個不讓自己后悔的選擇。
她解析出抗抑郁藥氯胺酮靶向人源NMDA受體的分子機制,為研發(fā)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抗抑郁藥提供了理論創(chuàng)新。用她的話來說,NMDA受體,夠她研究一輩子了。在“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科學界,年輕的她帶著更年輕的他們,奔跑著、憧憬著、實現著。

“看清”快速抗抑郁分子作用機制
多年前,竺淑佳聽閨蜜講述過這樣的悲劇:70歲的老人感覺身體不舒服,家人帶她做了各項常規(guī)檢查,都提示無異常。這樣的狀態(tài)持續(xù)半年后,老人自殺了。竺淑佳明白,老人離世前的日子里,飽受著重度抑郁癥的折磨,可老人的孩子們甚至沒往這方面想。
太多相似的故事,牽引著中國科學家鉆進了這個在社會上甚至被看作是“矯情”的疾病領域。她們看到了氯胺酮,而它恰好是研究組聚焦的靶標蛋白之一。
傳統(tǒng)抗抑郁藥起效很慢,需要持續(xù)用藥幾周甚至數月,副作用也非常明顯,并且對臨床上1/3的抑郁癥患者沒有療效。而氯胺酮是天使也是魔鬼——它最初的“使用說明書”是醫(yī)用麻醉劑;21世紀初,臨床試驗意外發(fā)現了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效果。不過,科學家們并不知道氯胺酮快速產生療效的具體作用機理是什么。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使命,牢牢刻進竺淑佳課題組每個人的心里。他們夜以繼日地向前跑著,在冷凍電鏡的助力下,科學家們“看清了”快速抗抑郁氯胺酮的結合位點,及其抑制NMDA受體活性的作用機制——這些發(fā)現將推動新一代基于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新藥研發(fā)。
“她一直帶我們做‘有用的科學’?!闭f這話的,是研究組管家宋楠。她的印象里,竺淑佳在研究組經常提的一句話是,“我們是用納稅人的錢去推動科研的進展,要對得起納稅人”。
基礎科學家的無奈和動力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國際罕見病日。正如今年主題,竺淑佳也在用自己的微光,“點亮他們的生命色彩”。
那是竺淑佳還在美國深造的時候,接觸了一位父親。他的孩子很可愛,可到10歲了還無法說話、不能自主吃飯,通過基因檢測發(fā)現NMDA受體的突變。這位爸爸成立了公益基金會,在世界范圍內找到了近千個有著同樣遭遇的家庭。每個月,他會召集神經領域的醫(yī)生、科學家、患兒家長,為這些孩子的治療、基礎科研甚至是藥物研發(fā)提出建議。
竺淑佳是他們的科學顧問,沒有任何報酬,可她還是義無反顧在半夜里爬起來參加討論,聽他們的故事,給一些建議和鼓勵。
“直到去年,我意識到,國內也一定會有這樣的孩子?!斌檬缂颜f。
一位沈陽的醫(yī)生找到了她,他的女兒四歲了,卻只有兩個月大嬰兒的智商,還時不時癲癇,NMDA受體突變的不幸也降臨到了這個家庭。竺淑佳被邀請進了一個群,群里有40個這樣的孩子,“您是國內做NMDA受體最權威的專家,希望能提供一些建議”。
“我很感動,也感受到了基礎科學家的無力。因為對于那些孩子來說,基因檢測的結果對他們而言無疑是絕癥的通知書?!斌檬缂蚜⒓磫恿恕皩僬n題”,研究突變?yōu)楹螘l(fā)相關癥狀,并根據突變設計針對性的小分子……
“我們常常說,基礎科研是自由和好奇心驅動的,但社會也對科學家有需求和期待?!斌檬缂迅锌癗MDA受體是學習與記憶的分子開關,夠我研究一輩子了?!?/p>
這條路很漫長很漫長,孩子們或許等不到藥物上市的那一天,但他們家人知道,在上海,中國科學家沒有放棄,那群人堅信,做科研從來就不是為了發(fā)論文,而是為了解決科學問題,幫助更多的人。
做實驗和做菜的原理是相通的
竺淑佳的童年,是在浙江奉化的一個小山村度過的。那段與大自然為伴的日子,至今是她甜蜜的回憶。
那個年代,祖父母輩的夢想是給山里的孩子文化掃盲,父母輩的夢想是從農民變?yōu)楣と?,而竺淑佳的夢想又是什么?問號在她大學快畢業(yè)時,愈發(fā)強烈。所有大學同學都覺得,這個在本科“領導著”擁有6000多名會員的校理論學習讀書會的姑娘,會走上行政的人生道路。
可她卻花了10年去沉淀,去積累,去看了世界。她考上了研究生,后被公派到法國留學。剛到巴黎高師,竺淑佳只悶頭兩件事,做實驗和做飯。從懵懂的科研菜鳥到拿出漂亮的試驗數據,從不擅廚藝到用30道菜肴征服實驗室同事的胃,她用了3個月時間。她驚奇地發(fā)現,做實驗和做菜的原理是相通的,通過試錯,發(fā)現最佳配比。以至于現在面試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生時,她還會加上一個問題:你會不會做菜?

博士畢業(yè)時,竺淑佳獲得了一所中國高校副教授職位的邀約??伤πΓx擇了又一次出發(fā),這次的目的地,是美國,“那會兒,我覺得自己還有一個短板需要補足。我要做科研上的探險家,而不是導游或游客。”
她用兩年半的時間,補齊了短板,回國加入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她現在還珍藏著好友送給她的明信片,上面寫著,“我由衷敬佩周圍每一個腳踏實地執(zhí)著夢想的人,但唯獨你讓我贊嘆并堅信了一個人內心的力量?!?/p>
作為女科學家,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平衡家庭和科研?可哪有什么平衡,只是選擇和取舍罷了?!耙惶焐钜?1點,女兒來電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掛了電話推開門,三個學生站在門外找我討論課題?!斌檬缂颜f著說著也笑了,“我們要用一生的實踐和努力來配得上學生對我們一聲‘導師’的稱呼?!?/p>
對了,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也在竺淑佳孩子身上得到了實踐。她不給孩子報早教班,卻從寶寶1歲起堅持每晚陪她夜讀半個小時繪本,“尊重孩子的天性與自然大腦發(fā)育,我要感謝我的孩子,她每一次的成長,都讓我神奇地感受到她大腦中的NMDA受體在瘋狂地工作著?!?/p>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