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劃重點 | 灰皮諾 Pinot Grigio
今天要劃重點的葡萄品種是灰皮諾 Pinot Grigio。一個在意大利北部廣泛種植的白葡萄酒品種,由之釀造的干白也是意大利最成功的出口型葡萄酒之一。
Pinot?Grigio?與?Prosecco?一道,無疑是意大利東北部的支柱型品種。僅橫跨東北部的 Pinot Grigio delle Venezie DOC?這一產區(qū)的年產量就達2億瓶,占意大利整個皮灰諾產量的2/3,占全球灰皮諾產量的40%。2010年該地區(qū)葡萄園面積還是9000公頃,到2017年成立之時,該產區(qū)已擴張三倍至27000公頃以上!這一迅猛的成長離不開強勢的國際市場需求,其中以美國為盛,接收了該產區(qū)超37%的出口額。
關于?Pinot Grigio delle Venezie DOC
2017年,原本在意大利東北部餐酒級別的 Triveneto IGT 升級為 Pinot Grigio delle Venezie DOC,種植區(qū)域包括了威尼托(Veneto)、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Friuli-Venezia Giulia)和特倫蒂諾(Trentino)省。
?Pinot Grigio 灰皮諾的成名之路?
灰皮諾到底是怎樣從“灰姑娘”變成當紅明星的呢?
灰皮諾源自法國的勃艮第,是黑皮諾的變種,因葡萄成熟時通常呈灰藍色而得名。灰皮諾約13世紀傳播到瑞士,于19世紀早期來到意大利北部,從此便在此扎根立足。
然而,直到上世紀60-70年代,灰皮諾在意大利還是一個沒有什么存在感的品種,要不被做成廉價的起泡酒,要不與其他白品種混釀,即使是單釀裝瓶,也是渾濁重酒體的灰仆仆形象,完全無法與法國阿爾薩斯的灰皮諾抗衡。
1961 年,Santa Margherita 的創(chuàng)始人 Gaetano Mazzetto 伯爵發(fā)起了灰皮諾釀造的革新,將皮、汁分離,用葡萄汁釀出干爽易飲的白葡萄酒,細膩的梨香恰到好處。但灰皮諾的真正崛起離不開時勢與人和的精妙結合。1979 年,美國 Paterno 公司的年輕總裁 Anthony Terlato?敏銳地嗅出美國消費者口味變化的新機會,當時市場上充斥著半甜型白葡萄酒以及“油膩”的橡木味霞多麗,他認為脆爽型干白必大有可為。于是他將目標鎖定在灰皮諾上,并來到上阿迪杰的一家餐館嘗試一系列灰皮諾樣品后,最終選中 Santa Margherita 進入到美國市場。
接下來便是聰明的差異化商業(yè)打法了,Terlato 果敢地將其定價為10美元,不僅與其他廉價的意大利白葡萄酒形成大的差距,還專注于餐飲渠道,用賺取的利潤投入到史無前例的電視廣告當中。到80年代,該酒的銷售達到幾百萬瓶,成為一款名氣斐然的餐廳用酒。
由之而起的灰皮諾熱一直火到21世紀,甚至在疫情期間還迎來了一波小高潮,成為美國市場繼霞多麗后第二受歡迎的白品種。
品種特性
灰皮諾的種植地區(qū)廣泛,主要種植在法國的阿爾薩斯、德國、意大利北部,以及眾多的東歐國家,新世界則涵蓋了加州、門多薩、馬爾堡等地。
灰皮諾的果皮顏色較深,從灰藍色到灰粉色。因種植地、采收和釀造方式的不同,風格也會有所不同。
在法國阿爾薩斯和德國,灰皮諾與雷司令、瓊瑤漿一道被認為是“高貴”的重要品種。有晚收和貴腐的釀法,酒中含有殘?zhí)牵企w較為飽滿。
而在意大利,灰皮諾的風格則大為不同,在廣袤的平原地帶,灰皮諾的采收時間較早,做成以“激爽”為特色的清淡版本,以適合國際市場的需求。而在更北的多山冷涼地區(qū),灰皮諾往往體現(xiàn)出更高的復雜度和深邃度。
灰皮諾的主要果味是青檸、檸檬、梨、白油桃和蘋果、杏仁。根據(jù)葡萄種植地的不同,灰皮諾還會帶有淡淡的蜂蜜味、金銀花等花香以及咸鮮的礦物感。
灰皮諾 Pinot Grigio 也是一位全球美食的百搭型選手,對葡萄酒小白極為友好。新鮮的灰皮諾和新鮮的食材可謂是天作之合:蔬菜沙拉、壽司、Ceviche、生腌小海鮮...簡直是一整個夏天的好伴侶,?快速拯救你慵懶的胃口。同時,它也是泳池、沙灘、派對、野炊的消暑佳品,在無壓力解渴的同時,帶給人們松弛微醺的快樂。
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ITA/ICE-Italian Trade Agency
ITA - 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是支持意大利公司海外業(yè)務發(fā)展以及促進外國對意大利投資的政府機構。
通過積極進取的現(xiàn)代化組織管理以及廣布海外的辦事處系統(tǒng), 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為意大利中小企業(yè)提供信息、協(xié)助、 咨詢、推廣和培訓服務。運用最現(xiàn)代的多渠道推廣和宣傳工具,在世界范圍內彰顯“意大利制造”的卓越成就。
我們于 1965 年進入中國,通過設立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以及即將在成都開業(yè)的辦事處協(xié)同運作,每年舉辦大量推廣活動,以加強中意經貿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