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么要建造“天安門”,天安門最初叫什么?
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有許多名勝古跡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比如故宮、長城、頤和園等,但其中有一個景點,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天安門,許多人認為天安門是和故宮一起建造的,所以被認為是元朝的時候才有的,其實并不是這樣,元朝只是在北京建立了一座皇城,而故宮的整體以及天安門直到明成祖永樂年間才開始修建,那么,這座歷經(jīng)600年的古建筑經(jīng)過了怎樣的滄桑歲月呢?下面就聽我娓娓道來

公元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下旨招聘全國的能工巧匠,在北京修建承天門(即天安門的前身),當時的工匠仿照南京的承天門,建造了一座宏大的木牌坊,并在上面懸掛匾額,命名為“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承天門就是最初天安門的原始雛形了,在建成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421年(明永樂十九年),在朱棣的圣旨下達之后,明朝的國都正式遷往北京

公元1456年(明景泰七年),承天門經(jīng)歷了一場雷擊導致的大火,當時該建筑被焚毀,但是這件事情并沒有引起特別大的關注,承天門也就沒有及時重建,直到公元1465年(明成化元年),明憲宗朱見深才下旨招聘工匠重建承天門,這一次重建,工匠們把原來的建筑加以擴大,形式上也開始由簡單的牌坊改制成了宮殿的式樣,這也奠定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天安門的基本形式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率起義軍攻占北京,承天門被毀,在來年又被重建,而它首次被命名為“天安門”是在公元1651年(清順治八年)在當時的廢墟上重修的,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之后在康熙年間又經(jīng)歷了兩次規(guī)模較大的修繕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天安門被八國聯(lián)軍炮轟并洗劫,飽受屈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天安門才再一次得到了整修,之后又因為種種原因,經(jīng)歷過數(shù)十次的整修和重新粉刷,讓這座歷經(jīng)600年滄桑巨變的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青春

雖然經(jīng)歷過歷史上許多次的摧毀、重建與整修,但如今的天安門依舊屹立在首都的中心,成為人們十分尊敬以及向往的地方,如今的天安門仍然作為中國以及北京的標志性建筑,成為中外游客在北京旅游的必選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