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中的養(yǎng)生之道(一)
《道德經(jīng)》既是一部哲學巨著,其中也蘊含著老子的養(yǎng)生思想。養(yǎng)生又稱“攝生”,“道生”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的意思;所謂養(yǎng),就是保養(yǎng)、調(diào)養(yǎng)、補養(yǎng)的意思,養(yǎng)生就是根據(jù)生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達到保養(yǎng)生命,健康精神,增進智慧,延長壽命的目的的理論和方法。在中國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理論中,《道德經(jīng)》被后世奉為道家經(jīng)典,其中的養(yǎng)生觀點更是中國養(yǎng)生理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F(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道德經(jīng)》中的養(yǎng)生之道
宇宙與生命之[道]——養(yǎng)生之本
道的本原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③。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④。此兩者,同出而異名⑤,同謂之玄。玄之有玄⑥,眾妙之門⑦。(《道德經(jīng)》第一章)
【譯文】
道,如果可以言說,就不是恒久不變的道了。名,如果可稱為名,也就不是恒久不變的名了。沒有概念之前的道是天地的開始,有了概念之后便成了化生萬物之本原。所以常無用心,觀察道的微妙玄通;常有意用心,觀察萬物的顯豁變化。這兩者,同出一源而名稱互異,但都可稱為幽遠深邃的“玄”,它是萬事萬物奧妙變化的門徑。
第一句是提出一大道,當然老子沒有正面說我的大道是什么,他只是說我的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然后第二句指出道的特點,即道通過“無”“有”化生萬物。第三句則是落實到人的修養(yǎng)層面來講。最后第四句則是作一總結(jié)。兩者,是指“無”和“有”,“同出而異名”,名稱雖不相同,但都是從道而來,也就是說都是屬於“道”,道既是“無”,也是“有”,道之“無”產(chǎn)生萬物,道之“有”成就萬物。從道的觀點看,萬物都是玄同混一,根本沒有分別,這就是道的奧妙深遠。只是我們能體會到道的奧妙幽遠,也就是進入了眾妙之,即進入了一無邊廣大的天地。
【養(yǎng)生感悟】
道,是老子體察到的客觀實有。所謂體察,即是切身感受,而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所以老子說“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道可以體悟而不可言說,不是泯滅概念,而是要超越概念,因為道非概念所能限制拘執(zhí)。
養(yǎng)生的上乘法門,正是需要斬斷雜念,無思無慮,返還自然的生生之機。如同儒家教人守“中”,是守“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時之“中”;禪宗當頭棒喝,也是喝斷人的思念之流,使身心消融于天地自然。打坐時妄想紛紜,概念正如瀑流下,身心自然合于大道,這恰恰是養(yǎng)生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