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片頭片尾文案】第九十集 收復臺灣
?公元1544年,也就是明朝嘉靖二十三年,一支葡萄牙的商隊前往日本進行貿(mào)易,途徑臺灣海峽時看到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海面上的臺灣島不禁驚呼福爾摩沙,意思是美麗之島。臺灣介于東海與南海之間,東臨浩渺的太平洋,西面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遙遙相望,最近處相距僅130公里。臺灣總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呈南北長、東西狹之勢。由于臺灣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清朝時就被視為東南之鎖鑰,數(shù)省之屏障。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瑯攻下澎湖后,清廷的大臣們對于臺灣的或去或留意見不一,然而施瑯卻清醒地認識到臺灣的棄留是關(guān)系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并積極進諫說明臺灣的重要性。在經(jīng)過長達八個月的權(quán)衡之后,康熙帝于公元1684年決定將臺灣納入大清版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清廷在臺灣設(shè)置一府三縣,隸屬于福建省,同時清廷宣布取消海禁,使得東南沿海一帶流民歸者如市。兩岸民眾自由往來。清政府順利完成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tǒng)一大業(yè),從此臺灣步入全新的發(fā)展軌道。當收復臺灣的捷報傳到宮中,正值中秋佳節(jié),康熙帝欣然揮毫賦詩“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來庭豈為修文德,柔遠初非黷武功,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
?懸處海隅二十二年的寶島臺灣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盡管經(jīng)歷許許多多的滄桑變幻,臺灣與中國大陸血濃于水的親密關(guān)系則始終是不變的,實現(xiàn)統(tǒng)一更是海峽兩岸廣大人民的共同心聲。平臺千古復臺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歷史是不會忘記那些為臺灣回歸祖國大陸作出重大貢獻的先烈的。海天一色,榮辱與偕,臺灣曲折的發(fā)展歷程向后人提供了一個鏡鑒,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脈相連,休戚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