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首詩帶火一座城,卻沒人能讀懂他的憂傷,張繼《楓橋夜泊》
文/C叔
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
這一年,曾經(jīng)夸口說,全國人才都已經(jīng)在朝廷里,而把杜甫那一屆考生全部拒之門外的李林甫,去世了。

接替李林甫出任宰相的,是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
這年科舉,楊國忠的兒子楊暄參加明經(jīng)考試,考的稀爛。主考官去請示,不料楊國忠大怒道,我的兒子何愁不富貴,還用得著你們這些鼠輩來賣好嗎!?
同年,剛剛吞并突厥阿不思部落的安祿山被告知,一向和自己不和的哥舒翰成了西平郡王,兼河西節(jié)度使,楊國忠也和自己的關(guān)系越來越差,種種跡象都讓安祿山感到不安。

對大唐百姓來說,這不過是盛世的又一年,而對大唐帝國來說,卻是暴風(fēng)雨的前夜。?
在這個多事之秋,有一個人,經(jīng)歷了人生四大喜之一,金榜題名時。?
他叫張繼,字懿孫,來自襄州,30歲不到就中了進士,前途一片光明。
一、京杭大運河
坐在船尾的張繼回頭望著碼頭,隨著船槳拍打河水的聲音,眼前的長安城正在不斷縮小,模糊,直至消失在視線的盡頭。

相比張繼,碼頭上的其他人似乎更加忙亂,有拖家?guī)Э诘?,有扶老攜幼的,大包小包,忙里忙外。?
他們的目的地只有一個,去南方,至于具體去南方什么地方?能不能適應(yīng)南方生活?已經(jīng)顧不上了。?
這是公元755年,一場被后世稱為唐朝轉(zhuǎn)折點的叛亂爆發(fā)了。
范陽、平盧、河?xùn)|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以“憂國之?!啊⒎蠲茉t討伐楊國忠為由在范陽起兵。?
僅一個月洛陽就被攻陷,潼關(guān)成了唯一的屏障,可老百姓等來的消息卻是,據(jù)守潼關(guān)的名將封常清和高仙芝被問斬。?
任誰都看得出,接下去的形勢很不樂觀。?
船要從廣濟渠駛向通濟渠,再從通濟渠到山陽瀆,直到江南,才算安穩(wěn)。這一路從北到南的水路,就是隋唐大運河。

這條全長2700多公里的大運河,見證著大唐帝國財富的流轉(zhuǎn),在將來,它還要見證幾個帝國的興衰。?
可眼下,大運河承載的卻是數(shù)以萬計逃難的百姓。
二、?“長漂”張繼
船艙很小,加上人多,就更顯擁擠,有時候連腳都伸不直。
這樣的光景,讓張繼想起剛到長安的時候。?
雖說條條大路通長安,但人和人還是不一樣。初到長安,張繼就聽人說,要想在長安出人頭地,投靠楊家人是最快的辦法。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span>

楊貴妃的美,就是大唐的美,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其大姐被封為韓國夫人,三姐虢國夫人,八姐秦國夫人,加上堂兄楊釗,后被玄宗賜名楊國忠,在一年之內(nèi)連升數(shù)級,兼任15個職位。?
這五家,只要攀上,榮華富貴就在轉(zhuǎn)眼之間。?
張繼是個“愣小子”,有股子傲氣,他看不上這些。?初到長安,就寫了一首感懷詩:?
“調(diào)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
五侯說的是西漢漢成帝,一天之內(nèi)給五個舅舅封侯,分別王譚平阿侯 、 王商成都侯 、 王立紅陽侯 、 王根曲陽侯 、 王逢時高平侯。?
外戚專權(quán),老王家當(dāng)?shù)?,最后王家出了個王莽,把老劉家趕下了臺。?
張繼嘴上是痛快了,可自然也不受什么待見。?
幸而考場上還算是公平,眼瞅著就可以做官,卻趕上百年難遇的戰(zhàn)亂。??
三、《楓橋夜泊》?
《資治通鑒》卷一八一記載:?
“大業(yè)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鎮(zhèn)江)至余杭,八百余里,廣十余丈,使可通龍舟,并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blockquote>公元610年,隋煬帝終于完成了南北大運河這項偉大的工程,他本想效仿夏禹和秦始皇,乘著龍舟,登上會稽山,以望東海。?
隋煬帝沒能走完的路,張繼差不多走完了,不知不覺,船已經(jīng)到了閶門,是蘇州的西大門。?
當(dāng)時江南最繁華的城市,無疑是揚州,也許是去的人太多,也許是揚州和長安有某種相似,總之張繼選擇去蘇州。?
借了大運河的光,蘇州在唐代也成了江南段運河的樞紐,唐初時蘇州戶數(shù)不過1.1萬,到玄宗開元時期已達到6.8萬戶,天寶年間更是增加到7.6萬戶。?
從大運河坐船進蘇州城之前,一般都會在一個叫楓橋的地方停泊休整。
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這一天,張繼的船也停泊在了楓橋,他絕不會想到,在一千多年以后,來自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都會涌向楓橋,只因為他的一首詩。?
秋天的夜晚有一些特別,仿佛有人在不斷給天空潑墨,一層又一層,混沌而朦朧。?
整片整片的黑暗從天上浸沒下來,吞噬了光明,帶來了寒意。?
天上剩下的只有一個月亮,月亮總會讓人有許多想象,尤其對于中國人來說。?
有人會想到遠方的朋友,比如張九齡就寫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blockquote>有人會想到故鄉(xiāng),比如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span>對每個人來說,太陽永遠都是那個太陽,可月亮卻各有各的月亮。
這一夜的張繼有些睡不著,坐在船頭,遠遠望去,水面上有個月亮,隨著水波搖搖晃晃,仿佛剛從天上落下來,掙扎著想要回去。?
空中飛過幾只烏鴉,呀呀呀地叫著,在寂寥的夜晚,更顯刺耳。它似乎在嘲笑掉在水里的月亮,也好像在嘲弄像張繼這樣的北方漂泊客。?
抬頭望去,天空被枝葉遮擋,從樹葉的間隙處,漏下微弱的月光,仿佛給天空鋪上了一層霜。?
岸邊的楓樹一棵接著一棵,白天的楓葉透著陽光,看上去是一片火紅,可到了晚上,卻只是黑漆漆地一片。
在這片黑色的底部,隱約能看見深紅的一團,那是靠近江面的楓葉,似乎被江邊的漁火給點燃。?
在漁火的邊緣,也有幾個像張繼一樣睡不著的人,惘然若失。?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不是來自長安,就是來自洛陽,這場戰(zhàn)亂,打亂了他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戰(zhàn)爭什么時候才會結(jié)束?自己還能不能回家?未來還能不能做官?一想到這些無解的問題,頓時有一股憂愁涌上心頭,張繼連忙把它們都吐露出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鐺~鐺~鐺,一陣陣敲鐘聲從遠處襲來,瞬間打破了黑暗中的沉默。?
不少人從船艙里鉆出來,那么晚了,是誰在敲鐘??是白天看到的那座寺院嗎?也許是,也許不是。?
鐺~鐺~鐺,鐘聲仍然徐徐傳來,穿透河邊的過客,奔向遠方的群山。?
接著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
從長安到江南,是一段漫長的告別,也許是對家鄉(xiāng)的告別,也許是對過去的自己告別,只要是告別,總是充滿了憂傷。?
人并不習(xí)慣改變,尤其是被動地,迫于無奈地改變。?
千頭萬緒,都歸到一個“愁”字。?
可就在這一晚,這鐺鐺鐺的鐘聲像一股無形的風(fēng),吹散了籠罩在頭上的愁云慘霧。?越來越多的人從船艙里出來,妻子抱著熟睡中的孩子,依偎到了丈夫的身邊,老父親拍了拍兒子的肩膀。?
張繼抬起頭看到,那不是一輪明月正掛在空中嘛,楓葉從樹上撒下來,旋轉(zhuǎn)、起舞、飄落到張繼的腳下,他撿起這片楓葉,放在手心。
說一聲再見,就是和過去的告別,每一次告別,都是另一次新生的開始。?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鐘聲停止的時候,張繼也完成了這首《楓橋夜泊》。
我是C叔,一個興趣使然的歷史愛好者,公眾號:C叔聊歷史,歡迎和我一起品味歷史
C叔的更多詩詞故事:
參考資料:
1、《張繼的行跡及其他》儲仲君2、《唐代詩人張繼簡論》鄺振華
3、《楓橋夜泊與寒山寺得名考》王金龍
4、《蘇州史紀(jì)》紀(jì)錄片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