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5.20 生產
【本文轉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僅供學習參考】
20、生產
? 以一定的生產關系聯系起來的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利用生產工具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物質資料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通過生產解決人們的衣、食、住、行,人類本身才能生存,社會才能存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其它活動也才能進行。所以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它一切活動的東西。
? 生產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生產資料即生產的物質要素是生產的物質基礎;勞動者即生產的人的要素,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因為人是生產過程的主體,其本身就是物質生產力的最重要部分;生產工具等勞動資料也是勞動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沒有勞動者去使用就會變成死的,無用的東西。
? 要使生產得以進行,不僅要有生產資料和勞動者,還必須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只有具備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兩個方面,才能有社會生產。所以任何條件下的生產,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的,都是社會的生產。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生產越來越具有社會性。人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改變自然界,同時也在不斷改造人類本身,并創(chuàng)造著人類社會的歷史。
? 每一個社會生產過程,從經常的聯系和它不斷更新來看,同時也就是再生產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生產[i],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它們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其中生產處于首要地位,一定的生產決定著一定的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數量和方式。在一定條件下,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也起著重大的反作用,促進或阻礙生產的進行和發(fā)展。
? 不同社會狀態(tài)的生產性質是不同的,它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資本主義生產是建筑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社會主義生產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為了滿足人民和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生產。
注:
[i] 直接生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