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柯達MU-2輕型坦克,捷克嘗試進入世界坦克市場的失敗之作

一戰(zhàn)后坦克作為一種重要的軍工產(chǎn)品,成為國際軍火市場上緊俏的商品,不過20年代的坦克市場里充斥著法國、英國的商品,法國更是將大量一戰(zhàn)剩余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銷往世界賺得盆滿缽滿,面對龐大的市場份額,捷克斯洛伐克也想從中分一杯羹,依靠著斯柯達厚實的技術基礎,這件事情看起來似乎很容易。

1930年左右,世界開始流行輕型、超輕型坦克/裝甲車,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國的卡登.洛伊德,在這種流行風氣的影響下,斯柯達公司也打算從輕型坦克入手。
MU-2輕型坦克在1931年開始設計,這是一款跟QQ車差不多大小的裝甲武器,它有一個和卡登.洛伊德差不多的履帶式底盤,一臺33馬力的發(fā)動機提供動力,行走裝置的主動輪在前,導引輪在后,擁有四對小直徑負重輪和四對托帶輪。

坦克渾身都有裝甲保護,但是裝甲板的厚度僅有4~5毫米,這防御力還不如當時的輪式裝甲車呢,不過鑒于坦克孱弱的動力,更厚更重的裝甲板也確實沒辦法裝上去。
就這樣的小坦克居然還有一個旋轉(zhuǎn)炮塔,該炮塔為單人操作,內(nèi)裝一挺8毫米口徑機槍。由于坦克尺寸實在是太狹小了,駕駛員位于車體前部,他的旁邊就是炮塔,這么小巧的炮塔壓根就沒有吊艙,機槍手直接站在車內(nèi)、上半身探入炮塔進行操作,這種擁擠空間讓炮塔的旋轉(zhuǎn)受到影響。

斯柯達MU-2輕型坦克重量僅為2噸,車長3.2米,寬1.7米,高1.44米,今天大部分私家車的尺寸都比它大,車組只有2人,一名駕駛員和一名車長(兼機槍手),坦克內(nèi)缺少通訊設備。
在測試中發(fā)現(xiàn),該坦克的越野能力實在是堪憂,不僅動力嚴重不夠用,而且很容易卡在一些崎嶇地形或者陷入泥沙中,而它的裝甲防護就連抵御重機槍子彈都不能做到萬無一失,有文章形容它的車組就像是“把沙丁魚塞入罐頭”,總之這就是一款具有輕型坦克造價的無用之物。

這樣一款坦克當然是失敗的,在1932年進行的測試中先后發(fā)現(xiàn)了坦克的各種缺陷,隨后停止了生產(chǎn)工作,MU-2自然無緣世界坦克銷售市場,生產(chǎn)出的坦克在1933年拆解作為廢金屬出售。

MU-2雖然失敗,但是斯柯達也借此積累了不少的設計經(jīng)驗,對坦克設計有了初步的認識,此后又在購買的坦克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經(jīng)過幾年的沉淀后推出了LT-35和經(jīng)典的LT-38輕型坦克等型號,只不過捷克斯柯達還是沒能頂住世界變化的浪潮,時至今日已經(jīng)基本脫離了主戰(zhàn)坦克設計這個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