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載具---天空---戰(zhàn)斗轟炸機---S-34戰(zhàn)斗轟炸機
S-34戰(zhàn)斗轟炸機
首先聲明:本載具為完全架空的腦洞產(chǎn)物,請各位不要當真?。?!
機型原型:俄羅斯的蘇-34?戰(zhàn)斗轟炸機

參數(shù):
生產(chǎn)國:北極星共和國(North Pole Star)
型號:S-34
綽號:“火槍手”
長:24.3米
寬:16.4米(從一側(cè)機翼到另一側(cè)機翼)
高度:6.12米 (從起落架最低處到機身最高處。)
制造時間:北極星元年35年(公元2025年)
制造公司:邊境聯(lián)合航空集團
制造地點:布達爾航空航天基地
所有者:北極星共和國
狀態(tài):量產(chǎn),(剛服役不久,沒參加過戰(zhàn)爭。)
質(zhì)量:2.9噸
用途:低空轟炸
乘員:2人
機翼面積:71平方米
后掠角:42°
機體材料:鋁鈦合金
技術指標:
推進:
2臺MS-31FM1加力渦扇發(fā)動機(加力推力:2 × 132 kN)
最大速度:1.9馬赫
推重比:0.8
實用升限:15,000米
作戰(zhàn)半徑:1400千米
航程:5700km(空載)
? ? ? ? ? 7000km(空載雙翼下副油)
? ? ? ? ? ?10340km(滿油+雙翼副油箱)
空重:22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54000千克
過載限制:9G?
翼載荷:726千克/平方米
外掛點:12個
載油量:13100千克
載彈量:14000千克
起飛滑跑距離:1550米
著陸滑跑距離:1100米
軍備(可搭載)
導彈:(我導彈名字沒想好,所以只能先使用蘇聯(lián)導彈的代號代替一下)
對空:
R-73E近距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
R-77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對空導彈
對地:
Kh-59M(AS-13"大螺栓")電視制導導彈
Kh-59M2(AS-18"蘆笛")電視制導導彈
Kh-29L(AS-14"小錨")激光制導導彈
KH-25ML(AS-10卡倫)激光制導導彈
S-25LD激光制導導彈
Kh-31P(AS-17"氪")反雷達導彈
Kh-23或Kh-23M(北約代號AS-7"小母牛")雷達指令制導導彈
AT-16"龍卷風"激光制導導彈
對艦:
Kh-31A/Kh-31AD(AS-17"氪")反艦導彈
雷達壓制:
Kh-31P/Kh-31PM/Kh-31PD高速反輻射導彈
Kh-58U(AS-11"基爾特")/Kh-58UShK反輻射導彈
Kh-28(AS-9"狹海峽")和Kh-58反雷達導彈
航彈:
X-29T/L、X-31P/A和X-59M等紅外和雷達制導對地炸彈
KAB-500和KAB-1500帶激光或電視制導系統(tǒng)的高精度炸彈
火箭彈:
UB-32A火箭彈
B-8M1火箭吊艙
240毫米S-24火箭彈
300毫米-25制導火箭
機炮:
1門ASD-30-1型30毫米機炮,備彈220發(fā)。
戰(zhàn)術核炸彈(僅有S-34NB可攜帶。):
N-62-1型戰(zhàn)術核炸彈(TNT當量為1.5千噸)
N-62-2型戰(zhàn)術核炸彈(TNT當量為1.8千噸)
HN-42型戰(zhàn)術核炸彈(TNT當量為2.8千噸)
系列型號
S-28IB:原型機,"IB"即戰(zhàn)斗轟炸機,2023年羅貝里航展首次亮相;
S-32:試驗型,分為基本型S-32FN和改進型S-32MF兩種;
S-34:正式型號;
S-34UM:教練型,裝有全套導航攻擊系統(tǒng)用于武器訓練,機高增加到6.32米,換裝了新型的敵我識別器,武器部分保持不變。其出口型為S-25UMK。
S-34M(“火槍手”-D):現(xiàn)代化改進版本,升級航電軟硬件,進一步提升其作戰(zhàn)效能。所有改裝工作預計在2029年全部完成;
S-34M2(“火槍手-D2"):S-34M型的21世紀末改良型號,換裝S-37IB的導航攻擊與火控系統(tǒng),增加使用多種精確制導空地導彈和R-73格斗導彈的能力。2041年初,兩架S-34M2已經(jīng)交付使用。北極星共和國將24架S-34M升級到M2標準。
S-34MR("火槍手-E"):出口型,性能遭削弱,60年代末期出口至內(nèi)斯塔、麥卡勒斯及萊斯特民主共和國;
S-34MZ("火槍手-Z"(偵查員-M)):偵察改型,主要是用于前線戰(zhàn)術偵察,飛機頭部下有一小整流罩,飛機上加裝電子偵察設備。其偵察系統(tǒng)能自動或手動執(zhí)行指定工作。MP型保留攜帶空對地導彈的能力,其中65架由M型改進。由于加裝了外掛物,速度有所下降。
S-34FN:在空軍型的基礎上改進的海軍航空兵對海壓制型號,提高掛載反艦導彈和反潛魚雷的能力,并可能增加對潛艇用磁異常探測器(MAD)。
S-34NB:在空軍型的基礎上改進的戰(zhàn)術核彈投放型,飛機頭部下有一小整流罩,飛機上加裝核彈投放校準設備,并加裝了核彈外部掛架,其核彈投射系統(tǒng)只能手動投放,機身下部彈艙去掉艙門,形成一個大的凹陷,用以半埋式外掛體積較大的氫彈,加裝核彈檢測與控制系統(tǒng)、電動鎖死彈鉤裝置。氫彈采用了高精度的彈傘延時器。甲型也為我軍提供了一種戰(zhàn)術核攻擊的手段,在對抗坦克集群時有較大實際意義。此型號保留攜帶空對空導彈的能力,僅生產(chǎn)29架,其中10架由M型改造,其余為新建。
技術特點
機型結(jié)構
S-34保留了S-28UB的正面總體氣動布局,但機身結(jié)構是全新的,這是為了能在前機身和機鼻部分塞進并列雙座座艙和體積龐大的電子設備和更多的燃油。S-34的所有主要機身結(jié)構都得到了加強,以承受增加的操作重量。S-34還保留了其前身令人印象深刻的機動能力。機鼻左側(cè)的一個可伸縮的空中加油探頭是標準配備。S-34具有與S-39艦載型類似的鴨翼,同樣還沿用了S-39式樣的前緣邊條,但增加了一條尖銳邊緣以產(chǎn)生穩(wěn)定渦流作用在垂尾上,提高大迎角飛行時的偏航穩(wěn)定性。S-34的前機身比S-28UB重許多,鴨翼有助于恢復氣動平衡,提高機動性,并且能在超低空飛行中減弱因亂流引起的顛簸,降低作用在機身上的應力(鴨翼自動響應)。
S-34機腹與起落架向后收起,收起方向與S-28相反。主起落架安裝了串列雙輪以支持增加的著陸重量,并能在粗糙鋪裝跑道上起降。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尾梁明顯增大,增加了直徑和長度,內(nèi)部安裝了附加設備和系統(tǒng)。減速傘艙位于發(fā)動機艙之間的機背位置,配備雙減速傘以縮短降落滑跑距離。固定進氣口降低了復雜性和重量,配合推力強大的發(fā)動機,能使"干凈"外形的S-34能在海平面以1400公里/時的速度狂奔。機身結(jié)構堅固,結(jié)合系統(tǒng)冗余設計后能有效抵御從輕武器到高能導彈戰(zhàn)斗部破片。座艙內(nèi)的乘員被鈦"浴缸"包圍,保護他們不受直接傷害,一些重要系統(tǒng)也有相應的保護。
座艙設計:
S-34的座艙設計還提高了機組的舒適度,新的前機身容納了并列雙座座艙,飛行員在左側(cè),武器系統(tǒng)操作員(WSO)在右側(cè)。乘員可以從彈射座椅中走到過道上伸展一下身體,在長航時任務中甚至還能休息。HK-36DM彈射座椅具有零/零彈射能力,拋掉座艙蓋后左右座椅按時間差彈射。乘員通過前起落架上的登機梯,穿過后壁板上的艙門進入駕駛艙。與S-43UB和S-54的串列雙座相比,能大幅改善機組人員的工作環(huán)境。在并列座艙中,飛行員和武器系統(tǒng)操作員在高負荷工作中無需交談就能更好地互相理解,因為他們能通過身體語言充分溝通,反應時間也更快。此外,座艙的雙重操縱控制也有利于機組的輪換休息。
航電系統(tǒng)
機頭雷達系統(tǒng)為頭部的“雪額-M”雷達,該系統(tǒng)由圣羅特斯堡的列尼涅茲雷達公司制造,采用1250×900毫米的固定天線,除了氣象和導航功能外,還提供了豐富的空面和空空模式。雷達為遠程探測和跟蹤地面和海面目標進行了優(yōu)化,獲得的目標坐標能隨后裝訂在精確制導彈藥中。該雷達針對小雷達橫截面(RCS)地面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50-240公里,對戰(zhàn)斗機大小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為150公里。在掛載R-77-1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時,雷達在空地模式中可以同時攻擊兩個空中目標,在空對空模式中可以同時攻擊4個。?
其次就是極光光學儀器廠為S-34座艙制造的"獵鷹"電視/激光光電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能使武器系統(tǒng)官能在晝夜發(fā)現(xiàn)和跟蹤地面/海面目標。"獵鷹"還能為激光制導彈藥進行激光照射,為光電制導彈藥和無制導彈藥提供目標指示。"獵鷹"內(nèi)置于前機身中,在前機身與發(fā)動機進氣口交界處有一個可收放傳感器窗,不用時可以收入機身,與表面齊平以減少阻力。傳感器組件還包括一個從動于激光測距儀/指示器的高放大倍率電視攝像機,在最佳能見度條件下的最大探測距離是14公里。傳感器通過三片光學玻璃進行前視和下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