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癥——維系優(yōu)越感導致的“完美主義”
維系優(yōu)越感導致的“完美主義”
?
有時,理想化自我來自于維系優(yōu)越感的努力。上文我們談到既往創(chuàng)傷性的經(jīng)歷容易導致一個人缺少內(nèi)在的自我肯定,繼而通過達到幻想中的“完美”來應對現(xiàn)實。但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有時孩子被關愛得無微不至、唯我獨尊、整天活在贊揚聲中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或者說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的經(jīng)歷。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很難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的現(xiàn)實。他會在一生當中盡量維持自己的這種“優(yōu)越感”,不斷地尋求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無法面對他人的否定及不認同,也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與缺點。當然這種情況的產(chǎn)生也可能來自于父母 “無形的壓力”,如,你就是與眾不同的,不能和“普通”的小孩一樣。當這種只有做得好才能接受自己;只有比別人出色才能肯定自己;只有一直維系優(yōu)越感,才能快樂的人生信條一旦形成,他就會力圖在他人面前表現(xiàn)出一個完美的自己。整個人就好像成為了一個超級演員,生活就是舞臺,所有人都是觀眾,他無法接受自己的一點瑕疵與不完美之處,當這種病態(tài)自負及優(yōu)越感無法繼續(xù)維系,當真實的自己暴露在他人面前,當他無法繼續(xù)保持一個完美的形象,當他不能成為一個神,又無法接受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現(xiàn)實的時候,就很可能會出現(xiàn)抑郁的情緒。這時,抑郁其實僅僅是:欲求得不到滿足的掙扎。雖然抑郁僅僅是其病態(tài)追求沒有得到滿足的一種反映,但他又會把抑郁當成自己無法成為“神”的障礙。就好像沒有抑郁了一切都會好起來,他又可以成為那個無所不能的自己。但畢竟每個人都是平凡的,沒有哪種修煉可以讓人變成“神”,也沒有哪種藥物可以讓人長上“翅膀”。所以這類人很難在藥物治療中獲得幫助——因為藥物無法滿足其成為一個“神”的期待。如果不放棄這種病態(tài)的追求,那么,抑郁無法被治愈。
李凌小的時候在外婆家長大。外婆雖然對別人很苛刻,但對李凌卻寵愛有加,只要是她的需要外婆一定會去滿足。她成了外婆家的小公主,連平日里受到溺愛的小舅舅都自感受到了冷落。后來她離開了外婆回到了父母身邊。她的母親是一個極度追求完美,在意他人看法的人,一旦李凌有一點缺點,她就會說:“你這樣,別人怎么看呀?”從小在媽媽身邊她都不放松,容易焦慮。當然,從小她一直是媽媽在人前炫耀的對象。因為她學習好,在學校也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所以她一直有一種和他人相比的優(yōu)越感。媽媽從小就告訴她:“你是上海人,你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她在小城市長大,老一輩是上海人)。就這樣,她漸漸地把自己當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別人對她的關注和喜愛,她會認為是理所應當。所以她不會真正關心別人,只關心自己是否表現(xiàn)得如自己心中所認為的那樣完美無缺,只關注自己是否得到了所有人的關注與喜愛。日后,當她無法再繼續(xù)保持這種優(yōu)越感,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她,無法成為人際焦點的時候,她變得抑郁,整日活在緊張不安之中。因為她再也無法做到如想象中那樣出色,也無法成為萬人矚目的“公主”。
優(yōu)越感是會上癮的,畢竟想象中的完美,要好過殘酷的現(xiàn)實。成為一個“公主”,受到萬人矚目,唯我獨尊,當然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在人生的開始就受到了這種“優(yōu)待”,那么這種君臨天下的感覺就會讓一個人上癮。當她無法繼續(xù)維系這種優(yōu)越感時,也不會輕易地放棄,依然會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落魄的“貴族”,依然以“皇家血統(tǒng)”自居,而不愿承認自己沒有什么了不起,別人也不會一直關注自己的現(xiàn)實。當她不再是受人矚目的“公主”的時候,依然會努力讓自己表現(xiàn)得如公主一般,并且也期待他人對待她好像是對待一位公主那樣尊重。當別人沒有像她期待的那樣對待她的時候,當她表現(xiàn)得沒有公主那么優(yōu)雅高貴的時候,她既恨自己也恨他人,同時也憎恨這個世界。而她沒有認識到這一切都是源于理想化自我的幻想。她依然會繼續(xù)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好像是因為她表現(xiàn)得不夠優(yōu)雅與高貴,所以他人才沒有像她期待中的那樣對待她,那樣以她為中心。這種成為受人矚目的公主的欲望如此強烈,她會力圖讓自己表演得完美。雖然心中她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但只要別人認為她是完美的,只要別人以她為中心,只要別人都圍著她來轉(zhuǎn)就夠了。當這種讓身邊的人以自己為中心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她既會憎恨他人,也會逃離他人。畢竟逃避了現(xiàn)實,自己如公主般完美的幻想就不至于被戳穿。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患者也許會選擇一些受人關注的職業(yè),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讓自己變得與眾不同,高人一等就夠了。所以在看似光鮮的面具背后其實隱藏著一顆脆弱、孤獨的心。因為他沒有自由自在地生活,因為他沒有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因為他沒有真正享受生活本身,而一直被病態(tài)的追求所奴役。就算他掙到了足夠多的錢,在他看來還是不夠,因為錢不是用來花和享受生活的,錢是用來證明自己“武功高強”,這時他已經(jīng)成了錢的奴隸,已經(jīng)成了病態(tài)追求的奴仆!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就像毒品一樣,他寧愿活在這種理想化自我的幻想當中,也不愿面對現(xiàn)實。但如果不放棄幻想,將永遠無法真實地活著,永遠無法找回真實的自我。

在這種追求的作用下,一個人很容易對自己不滿、自責、自恨,甚至會有自我毀滅的沖動。理想中的自己一直是他努力維系的,現(xiàn)實中的自己是他一直努力擺脫的,但當理想無法達到,現(xiàn)實無法擺脫的時候,他就會陷入到兩個自我的沖突之中,即,無法成為萬人矚目的公主,也無法逃離這個可憐的平凡的軀殼。
如果幸運的話,在很長的一段人生中,他會表現(xiàn)得杰出,與眾不同,可以繼續(xù)維系他的神話,可以繼續(xù)保持與他人相比的優(yōu)越感。周圍的人也會認為他是令人羨慕的杰出的人,令人崇拜的人,一個社會上或?qū)W校中的成功者。但不要忘了幻想畢竟是幻想,在現(xiàn)實當中沒有人能永遠君臨天下,沒有人能永遠保持優(yōu)越感,沒有人能永遠讓別人以他為中心,夢總有醒的一刻。他一切的“成就”皆來自害怕自己成為一個平凡人的恐懼及成為一個超人的貪婪。當他無法再繼續(xù)扮演成一個全能的超人的時候,就會想盡各種方法來逃避這樣的現(xiàn)實。他可能會選擇放棄或退縮,不去接受挑戰(zhàn),不去面對人群;當然也可能會用各種強迫性的方法來逼自己繼續(xù)努力。比如,他會逼著自己在各種場合表現(xiàn)良好,逼著自己在各各方面表現(xiàn)出色。雖然現(xiàn)實已經(jīng)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人無法在所有的方面做得好,表現(xiàn)得出色,人無完人。但他依然不會停止這種無謂的努力,因為幻想是如此的美好,以至于讓他相信自己就是一個神,自己就是一個萬人矚目的公主。所以他寧愿繼續(xù)這個夢,而不愿直面現(xiàn)實。
正是有著這種病態(tài)的追求,所以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為何患者無法面對自己的任何缺點;為何會因為一次失敗而把自己整個人否定;為何被人拒絕是如此可怕;為何要博得所有人對他的喜愛及認同;為何會對來自于他人的傷害如此的敏感;為何會因為一點瑕疵就隱藏自己,怕別人發(fā)現(xiàn)……因為他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他無法接受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現(xiàn)實。他一直在維系與塑造一個神的形象,他已經(jīng)把這個幻想的自己當成了真實的自己,所以才會無法容忍和接受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局限性。
為了不讓理想化自我在現(xiàn)實面前“融化”,患者會在各種各樣的事情上努力,即使這些事情對他而言并沒有太多實際的意義。例如,他為了能在寫字上超越他人,則會不停地練字;雖然他不熱愛主持,但因為主持會受人關注,所以他也熱衷于此;雖然他沒有文藝潛力,但依然會逼著自己要多才多藝;他不是圣人,卻寧愿舍己為人,目的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維系自己在他人心中“好人”的形象;他輕視別人,表面上卻表現(xiàn)得非常謙遜,其實僅僅是讓自己更有“素質(zhì)”;雖然他不是演員,卻要求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現(xiàn)得無懈可擊、滴水不漏,不是因為對方有多重要,而是他不允許自己有不完美之處……所以,就算他有愛好,有追求,有理想,這些都不是發(fā)自真我的需要,僅僅是維系理想化自我的手段而已。所以他極其容易焦慮——擔心自己達不到自認為“應該”達到的完美。
一位大學生,為了維系理想化的自我的幻想,無意中把自己扮演成了一個“圣人”、一個唐僧式的人物。生活中他充滿了無數(shù)的擔憂與恐懼,就算是吐一口痰他都無法原諒自己這樣“罪過”的行為,更不要說當學校作業(yè)多的時候抄一次別人的作業(yè)了。他的生活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他必須讓他人幫助自己來尋找確定的答案。這樣,就算是錯了他也不用承擔責任,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純潔性”。例如,當他上網(wǎng)浪費時間了,當他多花了幾元錢在午飯的時候給自己加了一條魚來吃,當他在軍訓的時候偶爾偷懶,當他在公交車上沒有給別人讓座的時候,就必須給親人一遍一遍地打電話,來求證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當”。結(jié)果他只能依賴親人而活,只有不斷求證,他才可以逃避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他才可以不犯錯誤,因為就算錯了也是親人錯了,而非自己的錯,這樣他就可以繼續(xù)維系一個完美的自我形象。當然,這種完美主義的標準也會外移,當他用這種圣人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的時候,也會用這種道德標準來衡量別人。當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做到,當然也包括心理咨詢師,他就會對他人及這個世界失望。但問題不在于他自己不夠好,他人不夠好,這個世界不夠好,而在于他一直用圣人,用一個足夠好,足夠完美的標準當成判斷自己與他人的尺度。無意識中他把自己標榜成為一個圣人,一個絕對純潔的人。任何違背他“追求”的東西都會令他恐懼,所以他很難對自己及他人滿意。
從上面的分析得知,當一個人把理想化自我當成真我,把想象當成了現(xiàn)實,他就無法面對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事實,就無法面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也很難看得起“普通”的他人。他所有的努力不是為了真我的需要,而是為了維系病態(tài)的自負,以證明自己與眾不同,來滿足理想化自我的期待。所以,即使他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美滿的家庭,優(yōu)越的經(jīng)濟條件,美貌的外表,良好的學歷,他都不會真的幸福。因為他抱有成為超人的追求,所以他不會關注自己哪里足夠好,只會關注哪里不夠好。因此,他成了一個“悲觀主義者”,作為凡人的他總有不夠好的地方,而這不符合他的追求,他的追求是“全都好”,這樣他才能覺得有價值。為了達到這樣的心愿,他只能成功而無法面對失??;當然也會表現(xiàn)為極度敏感的報復心理,或為自己設定圣人般的行為準則。但作為人類的一員卻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就算理想化的自我很美,也總歸是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