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荊州交給諸葛亮,也不把關羽調(diào)往成都,劉備只有一招能頂住曹操孫權兩面夾攻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帶領龐統(tǒng)、黃忠、魏延入川“馳援”受漢中張魯威脅的益州牧劉璋,留蕩寇將軍、漢壽亭侯關羽代理荊州牧。
《三國演義》說關羽受諸葛亮節(jié)制,顯然是不準確的,當時誰是荊州一把手,《三國志·卷三十六》寫得很清楚:“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strong>
劉備向益州進軍時把荊州交給了關羽,這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關羽是三國公認的萬人敵,在操練水軍方面也有一套,而諸葛亮在荊州的關系太過復雜,是不可以給予完全信任的。即使劉備拿下西川和漢中,也不大可能把諸葛亮派回荊州替換關羽并掌控荊州軍政大權。

劉備不可能把荊州交給諸葛亮打理,除了諸葛亮跟荊州門閥關系太深,還因為諸葛亮軍職太低難以服眾。我們設身處地替劉備想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他也不能把關羽調(diào)往成都,這其中的原因,實在是太復雜了。
熟讀三國正史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赤壁之戰(zhàn)前諸葛亮并沒有正式官職,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封關羽為蕩寇將軍、張飛為征虜將軍、趙云為牙門將軍,諸葛亮和龐統(tǒng)的官職一樣,都是軍師中郎將。
劉備以大漢正統(tǒng)自居,當然知道漢朝軍制:第一檔是三公級和準三公級武職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第二檔是九卿級別(紫綬金?。┑乃姆綄④姡谌龣n雜號將軍,三擋以下是偏將軍、裨將軍、中郎將、校尉、都尉。
中郎將是將軍中的最低一級,劉備如此冊封手下,也是無奈之舉:當時劉備還沒有進位漢中王,也沒有上表繳還左將軍印綬,他雖然和孫權吹喇叭抬轎子,給自己弄了一個“荊州牧”投降,但也真不好意思給手下封的軍職太高——再高,就跟他拉平或比他還高了。

古代的軍制不斷變化,西漢四方將軍與大將軍至衛(wèi)將軍均為重號將軍,以下為雜號將軍;東漢衛(wèi)將軍以下均為雜號將軍,南北朝時期四征、四鎮(zhèn)、四安、四平上升為重號將軍。
不管怎么變化,中郎將與雜號將軍之間,都隔著裨將軍與偏將軍兩級。魯肅在參與赤壁之戰(zhàn)指揮的時候,是贊軍校尉,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后,才被孫權封為偏將軍。
劉備帶著軍師中郎將龐統(tǒng)入川,留下另一個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在荊州搞稅收,這是一個比較妥當?shù)陌才?,如果龐統(tǒng)不在雒城攻堅戰(zhàn)(不是中埋伏)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劉備就不必把諸葛亮和張飛趙云都調(diào)往西川,那么荊州有四個重量級人物鎮(zhèn)守,孫權也不敢讓呂蒙陸遜白衣渡江了。
荊州丟失,關羽身亡的原因至少有五個:曹仁防守強悍,襄樊久攻不下;孫權呂蒙撕毀盟約,白衣渡江偷襲背刺;糜芳士仁反水,前線將士眷屬落入?yún)擒娭?;劉封孟達不聽調(diào)遣,關羽千呼萬喚毫無效果;徐晃張遼陸續(xù)馳援,戰(zhàn)場主動權已經(jīng)易手。

關羽雖然被后世尊為武圣,但畢竟是人不是神,在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之后,連月作戰(zhàn)的荊州軍已成強弩之末,即使是孫武吳起復生,也未必能扭轉(zhuǎn)戰(zhàn)局,所以只談“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不公平的——他已經(jīng)足夠小心地設了烽火臺防范東吳,誰能想到“國舅”糜芳會當了叛徒?
在曹魏與孫吳兩面夾擊之下,即使劉備諸葛亮都留在荊州,肯定也是左支右絀顧此失彼,已經(jīng)嘗到甜頭的孫權肯不肯收手,會不會跟曹操沆瀣一氣,《三國志》孫權傳和武帝本紀已經(jīng)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權內(nèi)憚羽,外欲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薄皩O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曹操)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strong>
正所謂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盟友,劉備拿下漢中,關羽威震華夏,已經(jīng)讓孫權和曹操都感受到了危機,于是三國局勢從孫劉聯(lián)手抗曹,變成了孫曹合力攻劉。

劉備集團正處在上升期,地盤迅速擴張,在人力資源調(diào)配上有些捉襟見肘,能拿得出手的文臣武將不用脫襪子都能數(shù)得過來,同時經(jīng)營荊州、益州和漢中,卻不像曹操和孫權那樣有很多忠誠可用的人才,劉備實在是太難了。
劉備集團底蘊最薄,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已經(jīng)分析得很清楚了:“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strong>
憑實力對決,劉備和孫權都打不過曹操,諸葛亮想以孫權為后援,孫權卻想抄了劉備的后院,建安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的劉備諸葛亮有什么好辦法能保住荊州?我們細看三國史料,似乎他們就只剩下最后一招可想了。
按照當時的局勢分析,劉備跟曹操恢復關系是不可能的,跟孫權重歸于好也是不可能的:曹操已經(jīng)被劉備坑苦了,大耳朵的話,他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相信,而且三國時期好像也沒有標點符號;劉備入川后就娶了吳懿的妹妹為正妻,進位漢中王,又封她為王后,孫權的妹妹等于被休掉了——這在當年絕對是奇恥大辱,孫權的胡子頭發(fā)都氣得跟眼睛一樣綠了。

孫劉聯(lián)盟的最初破壞者并不是孫權,關羽雖然拒絕和孫權聯(lián)姻,但也不算影響孫劉聯(lián)盟的大事,真正讓孫權蒙羞并惱羞成怒的,是他把妹妹主動送給劉備(進妹固好),劉備居然碰都不碰一下:劉備雖然年近五旬,但仍有余勇可賈,入川之后娶妻、納妾、生二子;孫小妹正當青年,好像也沒啥毛病,他倆結(jié)婚三年顆粒無收,就只有一種可能了。
從劉備宣布立吳懿的妹妹為夫人、王后開始,孫劉聯(lián)盟就已經(jīng)破裂,即使劉備肯休掉吳王后而復立孫小妹,那哥倆也未必肯應。
既然已經(jīng)跟孫權撕破臉,跟曹操再續(xù)舊情也不可能,劉備在兩面夾攻之下,就只有一招可使了:在漢中讓魏延采取守勢,把張飛、馬超、吳懿、李嚴和法正都派到荊州協(xié)助關羽,然后讓法正設計離間曹操與孫權。
法正是建安二十五年才辭世的,也就是說他比關羽活得還長一點,但是黃忠已經(jīng)不在了,所以西川留下諸葛亮、魏延、趙云,再加上簡雍、孫乾、糜竺、伊籍等人,就足以彈壓地方,可保成都不亂了——這些人開疆拓土或許力不從心,但是看家守業(yè),還是比較稱職的。
法正不正,好出奇計,而且頗有賈詡之風,讓他使點見不得光的手段,在孫權和曹操之間制造矛盾甚至挑起戰(zhàn)火,也完全死有可能的。
法正從來就不知武德為何物,張飛也比較善于用計,他倆喝點小酒一合計,就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派遣兩支輕騎兵潛入合肥前線,一支部隊扛著曹操旗號打?qū)O權,另一支部隊穿著吳軍服裝打曹軍——呂蒙陸遜尚且能化妝成商人白衣渡江,法正和張飛裝成曹軍吳軍,也無可厚非。

一方面死守荊州重鎮(zhèn),一方面在曹孫兩家之間拱火架秧子,即使不能徹底拆散曹孫那沒有達成協(xié)議的聯(lián)盟,也能在他們心中埋下猜疑的種子。
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會知道,曹操和孫權的疑心都很重,他們都想吞荊州,但都想趁火打劫,如果發(fā)現(xiàn)荊州這塊骨頭太硬,就會踟躕不前,等著別人為自己火中取栗。
只要荊州守上個一年半載,曹操(曹丕)就得跟孫權打起來,即使這兩家不打,曹操也沒幾天活頭兒了。只要曹操掛掉,曹魏就需要一個穩(wěn)定期,曹軍一撤,吳軍也會偃旗息鼓,甚至可能會跟劉備講和。
可惜的是劉備以為關羽打得順風順水,諸葛亮“聯(lián)吳抗曹”初心不改,根本就沒想到赤壁之戰(zhàn)的敵對雙方居然會穿一條褲子對付自己,于是關羽迅速敗亡之后,他們才如夢方醒,向曹丕示好(派使者吊唁曹操)后,向東吳發(fā)動了大舉進攻。
當然,讓劉備派遣得力干將到荊州協(xié)助關羽駐守,這可能只是事后諸葛亮,那么最后的問題就留給讀者諸君了:在您看來,在孫劉聯(lián)盟已經(jīng)破裂,曹操派遣大軍開赴襄樊的危急關頭,劉備和諸葛亮還有什么辦法,能保證荊州不丟失、關羽不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