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魯迅小說里的人物》第二分 彷徨衍義 舊日記里的魯迅 學(xué)堂生活 周作人撰 魯迅全集
《魯迅全集》━魯迅小說里的人物
目錄
第二分 彷徨衍義
三三至四五
附錄一 舊日記里的魯迅
附錄二 學(xué)堂生活
三三
迎會
本文中關(guān)于五猖會的情形什么也沒有寫,但是在前面卻說到普通的迎會,這大概就是在東昌坊口所看見的?!伴_首是一個孩子騎馬先來,稱為‘塘報’;過了許久,‘高照’到了,長竹竿揭起一條很長的旗,一個汗流浹背的胖大漢用兩手托著;他高興的時候,就肯將竿頭放在頭頂或牙齒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謂‘高蹺’,‘抬閣’,‘馬頭’了;還有扮犯人的,紅衣枷鎖,內(nèi)中也有孩子。”這里可以略加補充。諸神照例定期出巡,大約以夏秋間為多,通稱迎會,出巡者普通是東岳,城隍,張老相公即海神,但有時也有佛教方面的,如觀音菩薩。迎會之日,在城內(nèi)先挨家分神馬,午后各鋪戶于門口設(shè)香燭以俟。會伙最先為開道的鑼與頭牌,次為“塘報”,繼以“高照”即大纛,高可二三丈,用綢緞刺繡,中貫大毛竹,一人持之行,四周有多人拉纖或執(zhí)叉隨護,重量當有百余斤,而持者自若,時或游戲,放著肩際以至鼻上,稱為“嬉高照”。有“黃傘”制亦極華麗,不必盡是黃色,但世俗如此稱呼,此與“高照”同,無定數(shù),以多為貴。次有音樂隊,名曰“大敲棚”,木棚雕鏤如床,上有頂,四周有簾幔,流蘇,棚四角有人肩舁以行,樂人在內(nèi)亦且走且奏樂,樂器均縛置棚中。昔時有“馬上十番”,似早已不用,未曾見過。有“高蹺”,略與他處相同,所扮有滾凳,活捉張三,皆可笑,又有送夜頭一場,一人持櫳篩,上列燭臺酒飯碗,無常鬼隨之。無常鬼有二人,一即活無常,白衣高冠,草鞋持破芭蕉扇;一即死有分,如《玉歷鈔傳》所記,民間則稱之曰死無常?;顭o常在這里乃有家屬,其一曰活無常嫂嫂,白衣敷脂粉,為一年青女人,其一曰阿領(lǐng),云是拖油瓶也,即再醮婦前夫之子,而其衣服容貌乃與活無常一律,但年歲小耳。此一行即不在街心演作追逐,只迤行來,亦令觀者不禁失笑。抬閣飾小兒女扮戲曲故事,或坐或立,抬之而行,又有騎馬上者,古時皆以成人扮演,后來則只用少年男女,大抵多是吏胥及商家,各以衣服裝飾相炫耀,舊家子女少有參加者。若出巡者為東岳或城隍,乃有扮犯人者,但據(jù)范寅《越諺》所說,似在張老相公出巡時亦有之。隨后乃是“提爐隊”,多人著吏服提香爐,焚檀香,神像即繼至,坐顯轎,從者擎遮陽掌扇,兩旁有人隨行,以大鵝毛扇為神招風(fēng)。神像過時,婦孺皆膜拜,老嫗或念誦祈禱,余人但平視而已。其后有人復(fù)收神馬去,殆將聚而焚送,至此而迎會的事就完畢了。上文是十年前所寫《關(guān)于祭神迎會》中的一節(jié),后面說到水鄉(xiāng)的劃龍船,是那里迎會的重要節(jié)目,因為與本文無關(guān),所以也就略掉了。
三四
無常
這篇說活無常的絕妙的好文章乃是從五猖會引申出來的,因為起首講的便是迎會的情形?!坝褓悤@一天出巡的神,如果是掌握生殺之權(quán)的,……就如城隍和東岳大帝之類,那么,他的鹵簿中間就另有一群特別的腳色:鬼卒,鬼王,還有活無常。這些鬼物們,大概都是由粗人和鄉(xiāng)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紅紅綠綠的衣裳,赤著腳;藍臉,上面又畫些魚鱗,也許是龍鱗或別的什么鱗罷,我不大清楚。鬼卒拿著鋼叉,叉環(huán)振得瑯瑯地響,鬼王拿的是一塊小小的虎頭牌。據(jù)傳說,鬼王是只用一只腳走路的;但他究竟是鄉(xiāng)下人,雖然臉上已經(jīng)畫上些魚鱗或者別的什么鱗,卻仍然只得用了兩只腳走路。所以看客對于他們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嫗和她的孫子們”。這些鬼卒,記得小時候聽見人家叫作海鬼,那么他們或者與水族有關(guān)也未可知,這是臉上有魚鱗的原因吧。下文說到活無常道:“至于我們—我相信:我和許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卻在活無常?!灰娨豁敯准埖母呙弊雍退掷锏钠瓢沤渡鹊挠白?,大家就都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标P(guān)于他的形狀和行動,本文里說得很詳細,后記的附圖中間還有一幅著者所作的略畫,描寫出他所看見的與書本不同的特別的印象。他在小時候描畫過許多繡像以及各種畫本如《詩中畫》等,但是自己所畫的還只有這一幅,所以也是很可珍重的,可惜的是這只表現(xiàn)出“那怕你銅墻鐵壁”這一時的神氣,那蹙緊雙眉,捏定破芭蕉扇,臉向著地,鴨子浮水似的跳舞起來那種更特殊的場面卻未能畫了出來。但是本文中在“大戲”里出現(xiàn)的活無常的描寫實在很是出色,真足夠做他永久的紀念,此外只有一篇《女吊》可以相比,那是寫大戲里的“跳吊”的,雖然是收在《且介亭雜文末編》中,寫作的年代大約已經(jīng)相差得很有點遠了。
三五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篇幅不長,可是內(nèi)容很豐富,解說起來須要幾倍長的字數(shù)才成,現(xiàn)在我們卻不來這樣做,因為我在《魯迅的故家》里的“百草園”里已經(jīng)寫了若干節(jié),大概都說過了。這里便是說明一句就算了,關(guān)于園可看“百草園”第四至第十節(jié),關(guān)于書屋看第三七至四一節(jié),又參考“園的內(nèi)外”第九至十二各節(jié)。
附記
關(guān)于三味書屋名稱的意義,曾經(jīng)請教過壽洙鄰先生,據(jù)說古人有言,“書有三味,”經(jīng)如米飯,史如肴饌,子如調(diào)味之料,他只記得大意如此,原名以及人名已忘記了。又說:那四字原是梁山舟手筆,文曰“三余書屋”,經(jīng)他的曾祖改名“三味”,將“余”字換去,但如不細看,也并看不出什么挖補的痕跡。
三六
父親的病
關(guān)于伯宜公的病,“百草園”內(nèi)有第六二節(jié)《病》,以及“園的內(nèi)外”第十四節(jié)《三個醫(yī)生》,都已說及了。那一篇《病》本來應(yīng)當列為第三一節(jié),誤排在后面,所以與前后沒有什么聯(lián)絡(luò)。這里要補充的只是伯宜公的生卒年月,他生于清咸豐庚申(一八六〇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卒于光緒丙申(一八九六年)九月初六日,年三十七歲。
三七
S城人
《瑣記》一篇里所說的事可以分作前后兩截,前截說衍太太的事情,后截說南京的學(xué)堂。衍太太是平水山鄉(xiāng)的出身,可是人很能干,卻又干的多是損人不利己的事,這在本文里已經(jīng)說的夠明白了,雖然如前一章里說她指揮叫喊臨終的父親,那在舊時習(xí)俗上是不可能有的,我們在“百草園”中也曾加以說明。拿春畫給小孩看,一方面輕侮他的無知,一方面含有來斲傷他天真的意思,在事實上可常碰到,森鷗外在他的自敘小說《性的生活》(Vita Sexualis)中記著同樣的事情。獎勵小孩轉(zhuǎn)旋,到跌倒時又說風(fēng)涼話,亦是事實,那受害人即是玉田的兒子仲陽,他比她的兒子鳴山小一歲,是光緒丁丑(一八七七年)生的。勸告著者尋找什么珠子賣錢當然是事實吧,但是我不知道,因為丁酉至戊戌是在杭州,在閏三月十二三日他走過杭州,便往南京去了。本文中說預(yù)備離開家鄉(xiāng),其理由是因為“S城人的臉早經(jīng)看熟,如此而已,連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偟脤e一類人們?nèi)ィ镾城人所詬病的人們,無論其為畜生或魔鬼”。這里他表示出對于庸俗的鄉(xiāng)人的憎惡,這是無怪的,S城人的確有些惡質(zhì),雖然一半因為熟知的緣故,所以如此感覺也未可知。學(xué)堂誠然為S城人所詬病,可是這里邊的人和他們究竟相去有多遠,那也就很難確說吧。
三八
學(xué)堂
說到學(xué)堂,第一提及的是紹興的中西學(xué)堂,這是會稽徐氏所創(chuàng)辦的,雖然是故鄉(xiāng)的事情,卻是記不周全了,只知道是徐仲凡主持其事而已。徐氏兄弟一名友蘭,曾編刻越中先正遺書四集,此外又刻好些書,曾見過一小冊書目,在大街水澄橋下墨潤堂書莊發(fā)售,可惜除了鑄學(xué)齋叢書和文林綺繡以外都記不得了。一名樹蘭,即仲凡,他同了別人辦起中西學(xué)堂,后來改為府學(xué)堂,光緒甲辰(一九〇四)記得曾去看一個在那里讀書的本家,那時徐伯蓀正在做監(jiān)學(xué),還親自教著兵操,大概在第二年他便往日本留學(xué)去了。學(xué)堂里教算學(xué)以至格致還不要緊,因為這可以算古已有之的東西,唯獨洋文最是犯忌,中西學(xué)堂以此成為眾矢之的,熟讀圣賢書的秀才們,還集了四書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文來嘲誚它,這名文起講的開頭云:“徐子以告夷子曰: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今也不然:舌之音,聞其聲,皆雅言也?!彪m然這文章的全本不曾流傳下來,很是可惜,但這一節(jié)也很精采,可見一斑,其運用徐子夷子的地方尤見匠心,正是非斲輪老手不辦。南京的學(xué)堂不但教授夷語,而且有些根本上就是武備性質(zhì)的,S城人自然更要看不起,所以當著者進了南京學(xué)堂的時候,本家叔伯輩便有人直斥之曰,“這乃是兵!”因為好男不當兵,這就十足表示其人之不足道了。
三九
南京
魯迅往南京去,第一個進去的學(xué)校是江南水師學(xué)堂,“光復(fù)以后,似乎有一時稱為雷電學(xué)堂,很像《封神榜》上‘太極陣’‘混元陣’一類的名目?!彼谖煨绱洪g進去,大概不到一年便出來了,于己亥改進了江南陸師學(xué)堂里附設(shè)的礦路學(xué)堂。水師學(xué)堂設(shè)在儀鳳門里,那桅桿和煙通的確很高,雖然桅桿二十丈高恐怕也還不到。本文中說一星期中功課,幾乎四整天是英文,一整天是讀漢文,一整天是做漢文,但在辛丑(一九〇一年)我進校去的時候,這已有改變,成為五整天是洋文,一整天是漢文了。前后相差兩年,情形稍有不同,但我所知道的只是辛丑以來的事情,便根據(jù)了來作補充說明。不久以前曾寫有《學(xué)堂生活》二十四節(jié),就記憶所及,關(guān)于水師學(xué)堂略有記述,今便附于卷末,以資參考。本文中說離開水師學(xué)堂的原因,只籠統(tǒng)的道:“總覺得不大合適,可是無法形容出這不合適來。現(xiàn)在是發(fā)見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烏煙瘴氣’,庶幾乎其可也。”這烏煙瘴氣的具體說明可以在《學(xué)堂生活》第十八九兩節(jié)找到,這里便可省得復(fù)述了。
四〇
南京二
江南陸師學(xué)堂在鼓樓以北,地名三牌樓,與格致書院望衡對宇,離水師亦不甚遠,但系是小路,雨后不好行走。魯迅進去的時候,總辦是錢德培,據(jù)說原是紹興“錢店官”,不知何以通德文,為候補道中之能員,其后是俞明震,則稱為新派,坐在馬車里看《時務(wù)報》,因此學(xué)堂里的烏煙瘴氣就要好得多多了。礦路學(xué)堂的功課以開礦為主,造鐵路為副,都用本國文教授,三年畢業(yè),但是只辦了一班,在辛丑冬季畢業(yè)后就停辦了。他的同班中有張協(xié)和名邦華,芮石臣名體乾,后改姓名為顧瑯,這兩個是和他同一房間住的,伍習(xí)之名崇學(xué),劉濟舟名乃弼,楊星生名文恢,又丁耀卿忘其名,于畢業(yè)前病故,此外的人就全不知道了。魯迅在南京曾寫有日記,后來大概已散失,我所記憶的只是一兩件事,如有一天騎馬疾馳,從上邊跌下來,磕斷了牙齒,又有一回夜中起來吃茶,不料茶壺嘴里躲著一條小蜈蚣,舌尖被螫了一下,但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的事情了。我于辛丑八月初六日到南京,至壬寅二月十五日魯迅往上海轉(zhuǎn)赴日本東京,在這半年中間,就舊日記中略抄有關(guān)事項,雖都是瑣事,卻也是一種資料吧。
辛丑,八月廿四日星期日:晴。上午獨行至陸師學(xué)堂,適索士星期考試不值,留交《花鏡》三本。
九月初一日星期六:晴。下午索士來,留宿。
初二日星期日:陰。上午謝西園(陸師)來,與索士升叔同往下關(guān),至城外遇阮立夫(水師),邀之同去,至江天閣飲茶,午回堂,飯后西園及索士均去。
廿九日星期六:晴。謝西園來,云礦路學(xué)生于廿七日往句容,索士亦去。
十月初十日星期三:晴。下午索士來,云昨日始自句容回,袖礦石一包見示,凡六塊,鐵三,銅二,煤一。(本文中說到第三年我們下礦洞去看,即是指這一回的事。)
十一月二十六日星期日:晴。晨步至陸師學(xué)堂,同索士閑談,午飯后回堂,帶回《世說新語》一部,雜書三本。
十二月十三日星期三:陰。上午閑坐,索士來,帶來書四部。午拜孔子,放學(xué),予等十二人皆補副額。午飯后同索士至下關(guān),行經(jīng)儀鳳門,小雨,亟返。下午索士回去??础栋桨浮罚堕L生術(shù)》二書。夜看《巴黎茶花女遺事》,又約略翻閱《農(nóng)學(xué)叢刻》一過。
壬寅,正月十二日星期二:陰。下午索士來,交書箱一只,籃一只,云二月中隨俞總辦往日本,定明日先回家一行。
二月初八日星期一:晴。晨索士自家來,帶來書甚多。中有石印漢魏叢書,鉛印《徐霞客游記》,《板橋詩集》,《剡錄》,譚壯飛《仁學(xué)》等。索士留住,次日午后去。
十一日星期四:陰,上午細雨。下午四時索士來,帶來昨日在城南所買物件,計鞋一雙,(價洋五角,北門橋老義和售,黑絨面圓頭薄底,頗中穿,)扇面扇骨一副,筆二枝,又有《琴操》,《支遁集》一本,云從舊書攤以百錢購得者。夜索士重訂《板橋集》,閑談至十時后睡。
十二日星期五:陰雨。晨索士去。下午索士又至,在堂吃晚飯,云同學(xué)今日集會,留之不得,冒雨而去。
這以后的有些事情在“魯迅在東京”中已曾說及。見第三三節(jié)以下,茲不復(fù)贅。魯迅的南京同學(xué),據(jù)我所知道只有張邦華君尚健在,當時的事情問他當可知道些,以前知道他住在北京西城松鶴庵,不知現(xiàn)在還在那里否。
四一
留學(xué)生會館
著者預(yù)備往東京去留學(xué),先去請教一位到過日本游歷的前輩同學(xué),便上了一個大當。第一,要多帶中國白布襪,我想這或者未必實行,因為在南京早已穿洋襪子了。第二,紙票不如換了硬幣去,當時中國只用銀洋,覺得紙幣靠不住,要換現(xiàn)錢,這是可能的事。到了那里,先在弘文學(xué)院肄業(yè)二年,教的是日語以及一般中學(xué)程度的科學(xué),在魯迅和許壽裳(杭州求是書院)那些進過學(xué)堂的人這都可以無須,只要補習(xí)語學(xué)就行了,可是沒有這種規(guī)定和設(shè)備,平常預(yù)備學(xué)校都是為那只讀圣賢書的文童和秀才們而設(shè)的,算術(shù)從加減乘除,英文從愛皮西地教起,他們也只好屈尊奉陪上兩年,拿到畢業(yè)證書,才可以升學(xué)到專門高等學(xué)校里去。這兩年里所遇到的各處留學(xué)生,雖然不是S城人,卻也不大高明,特別是那“清國留學(xué)生”的速成班,成群結(jié)隊的到處都是,“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xué)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绷魧W(xué)生有一個會館,招牌上倒是寫著“中國留學(xué)生會館”,本文中云:“門房里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zhuǎn);倘在上午,里面的幾間洋房里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xué)跳舞’。”這會館在神田的駿河臺上,與魯迅在本鄉(xiāng)的寓居只隔著一條叫作外濠的河,渡過御茶水橋,向右拐彎,走上坡去就是。在門房里有人寄售漢文書報,有時去看一下,后來神田的神保町有了群益書社和中國書林,也就不再去了。留學(xué)生多是“富士山”,會館又是留學(xué)生的聚處,對于它自然也沒有什么好感,只是在徐伯蓀安慶案發(fā)時,因為在那里有中國報紙,所以乘上午人少的時候跑去翻看,但這也是一個短時期,而且在他離開仙臺,又回到東京來之后了。
四二
仙臺
魯迅在東京看厭了清國留學(xué)生,便決計離開那里,到日本東北方面的仙臺,進醫(yī)學(xué)專門學(xué)校去。當時學(xué)制規(guī)定,大學(xué)的醫(yī)學(xué)部要官立高等學(xué)校畢業(yè)的才能入學(xué),平常中學(xué)畢業(yè)程度只好入專門學(xué)校,肄業(yè)年限也是四年,畢業(yè)后可以做醫(yī)生,就只是沒有醫(yī)學(xué)士的名號。著者學(xué)醫(yī)的志愿是起因于父親的病為江湖醫(yī)生所誤,所以想學(xué)了將來給人治病,彌補這個缺恨,在南京時學(xué)科別無選擇的自由,這回卻可以如愿了。本來在去東京不遠的千葉市,也有醫(yī)學(xué)專門學(xué)校,是同樣的組織,但是里邊有些中國留學(xué)生,他覺得有戒心,便索性走得遠一點,到奧羽地方去吧,雖然天氣是冷得很。這種意思在別人也有過,如顧孟余從前在德國留學(xué),這話是魯迅所說,從齊壽山那里聽來的,他獨自走到明興去,那即是世間依照英文稱為“慕尼黑”的地方,因為那里沒有中國的學(xué)生。但是他不久就失望了,不但來了一個同鄉(xiāng),而且還在黃色的臉上戴了一副金色的假發(fā),這模樣實在不很好看。魯迅的事情是不同的,他在電影上看見了中國人,一個將做示眾的材料,多數(shù)則賞鑒著,這不但使得他不能在仙臺安住,而且還改變了他學(xué)醫(yī)的志愿,便中止學(xué)醫(yī)而決心去搞文學(xué)了。他第二次回到東京,作了幾年準備,刊行《新生》雜志的計劃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印出了兩冊《域外小說集》,可以算是后來翻譯著作的工作的發(fā)軔。關(guān)于那一段落,有“魯迅在東京”一篇三十五節(jié)略有記述,附在“百草園”的后面,至于在仙臺的期間沒有第二人知道,我們只能憑他自己所寫的這一點,因此本文《藤野先生》部分我們別無什么可說,上邊所說的都是些枝節(jié)的話罷了。
四三
范愛農(nóng)
本文起頭說徐伯蓀刺安徽巡撫恩銘的事,這事件發(fā)生于清光緒丁未(一九〇七年)五月二十六日,那時著者正住在本鄉(xiāng)湯島二丁目的伏見館里,蔡孑民的兄弟蔡谷清夫婦大概也剛到來,由邵明之介紹,住在對面房間里,明之也可能常來閑坐談天。魯迅本來是不到同鄉(xiāng)會的,這回特別跑去,所說范愛農(nóng)的情形正如本文所說,但事實上他似乎不是和愛農(nóng)有相反的意見,只是說愛農(nóng)的形狀,態(tài)度,說話都很是特別罷了。那時激烈派不主張打電報,理由便是如愛農(nóng)所說,革命失敗,只有再舉,沒有打電報給統(tǒng)治者的道理,痛斥也無用,何況只是抗議呢。其時梁任公一派正在組織政聞社,蔣觀云也參與其間,他便主張發(fā)電報,要求清廷不亂殺人,大家都反對他,范愛農(nóng)的話即對此而發(fā)的。魯迅與許壽裳平時對于那同鄉(xiāng)前輩(雖然是隔縣)頗有敬意,此后就有了改變,又模仿他以前贈陶煥卿的詩加以諷刺。原詩有“敢云吾發(fā)短,要使此心存”一聯(lián),乃改為“敢云豬叫響,要使狗心存”。因為會場上他說“便是豬被殺時也要叫幾聲”,又說到狗,那時魯迅回答說,豬只能叫叫,人不是豬,該有別的辦法。所以在那同鄉(xiāng)會的論爭上,魯迅與范愛農(nóng)的立場乃是相同的,不過態(tài)度有點不同。往橫濱埠頭去招待那一群人,所說的情形也當是事實,其時還在著者往仙臺去之前,年代當是光緒乙巳(一九〇五年),徐伯蓀幾個人進不去陸軍預(yù)備學(xué)校,便即回國,捐了候補道往安徽去,范愛農(nóng)則是留下在那里求學(xué)的人之一吧。
四四
哀范君
魯迅與范愛農(nóng)后來正式相識是在辛亥那一年,二人一見如故,以后便常往來。光復(fù)后,王金發(fā)建立了紹興軍政分府,維持公立的中等學(xué)校,請魯迅去當師范學(xué)堂(壬子一月南京政府成立,始由教育部命令一律改稱學(xué)校)的校長,范愛農(nóng)為教務(wù)長。師范學(xué)堂在南街,與東昌坊口相去只一箭之路,愛農(nóng)常于辦公完畢后走來,戴著農(nóng)夫所用的卷邊氈帽,下雨時候便用釘鞋雨傘,一直走到里堂前,坐下談天,喝著老酒,十時以后才回堂去。不過這個時期不很長久,到第二年春天魯迅被蔡孑民招往南京教育部,辭去校長,范愛農(nóng)也就不安于位,隨即去職了。舊的紙護書中不意保存著一封范君的信,很有參考的價值,其文如下:
“豫才先生大鑒:晤經(jīng)子淵暨接陳子英函,知大駕已自南京回。聽說南京一切措施與杭紹魯衛(wèi),如此世界,實何生為,蓋吾輩生成傲骨,未能隨波逐流,惟死而已,端無生理。弟于舊歷正月二十一日動身來杭,自知不善趨承,斷無謀生機會,未能拋得西湖去,故來此小作勾留耳。現(xiàn)因承蒙傅勵臣函邀擔任師校監(jiān)學(xué)事,雖未允他,擬陽月杪返紹一看,為偷生計,如可共事或暫任數(shù)月。羅揚伯居然做第一科課長,足見實至名歸,學(xué)養(yǎng)優(yōu)美。朱幼溪亦得列入學(xué)務(wù)科員,何莫非志趣過人,后來居上,羨煞羨煞。令弟想已來杭,弟擬明日前往一訪,相見不遠,諸容面陳,專此敬請著安。弟范斯年叩,廿七號?!对借I》事變化至此,恨恨,前言調(diào)和,光景絕望矣。又及?!?/span>
這信是壬子三月二十七號從杭州千勝橋沈寓所寄,有“杭省全盛源記信局”的印記,上批“局資例”,杭紹間信資照例是十二文,因為那時民間信局還是存在。這與魯迅的本文有可以對照的地方,如傅勵臣即后任的校長孔教會會長傅力臣,雖然邀他繼任監(jiān)學(xué),后來好像沒有實現(xiàn)。朱幼溪即本文中都督府派來的拖鼻涕的接收員,羅揚伯則是所謂新進的革命黨之一人。《越鐸》即是罵都督的日報,系省立第五中學(xué)(舊稱府學(xué)堂)畢業(yè)生王文灝等所創(chuàng)辦,不過所指變化卻不是報館被毀案,乃是說內(nèi)部分裂,《民興報》大概即由此而產(chǎn)生,但是不到一年也就關(guān)門了。范愛農(nóng)之死在于壬子秋間,仿佛記得是同了民興報館的人往城外看月去的,論理應(yīng)當是在舊歷中秋前后,但查魯迅的《哀范君》詩三章的抄稿注“壬子八月”,所指乃是陽歷,魯迅附箋署“二十三日”,則是北京回信的時日,算來看月可能是在陽歷了。本文中說愛農(nóng)尸體在菱蕩中找到,也證明是在秋天,雖然實在是蹲踞而非真是直立著。本文又說愛農(nóng)死后做了四首詩,在日報上發(fā)表,現(xiàn)在將要忘記了,只記得前后的六句,后來《集外集》收有這一首,中間已補上了,原稿卻又不同,而且一總原是三首,今抄錄于后以供比較。(按:三詩已收《集外集拾遺》。)
哀范君三章
其一
風(fēng)雨飄搖日,余懷范愛農(nóng)。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世味秋荼苦,人間直道窮。奈何三月別,遽爾失畸躬。
其二
海草國門碧,多年老異鄉(xiāng)。狐貍方去穴,桃偶盡登場。故里彤云惡,炎天凜夜長。獨沉清洌水,能否洗愁腸。
其三
把酒論當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猶酩酊,微醉自沉淪。此別成終古,從茲絕緒言。故人云散盡,我亦等輕塵。
題目下原署真名姓,涂改為“黃棘”二字。稿后附書四行,其文云:“我于愛農(nóng)之死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釋然。昨忽成詩三章,隨手寫之,而忽將雞蟲做入,真是奇絕妙絕,辟歷一聲,……今錄上,希大鑒定家鑒定,如不惡乃可登諸《民興》也。天下雖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豈能已于言乎。二十三日,樹又言。”這里有些游戲廋辭,釋明不易,關(guān)于雞蟲可參看“吶喊衍義”第六六節(jié)《新貴》一項,“天下仰望已久”一語也是一種典故,出于學(xué)務(wù)科員之口,逢人便說,在那時候知道的人很多,一聽到時就立即知道這是說的什么人了。
四五
后記
這里所說的不是我自己的,乃是指本文中那篇后記。那文章很是特別,比正文的任何一篇都要長,雖然說的只是插畫的事情,卻很有意思,當作一篇正文去看并無什么不可以。這插畫是關(guān)于兩篇文章的,其一是《二十四孝圖》,其二是《無?!?。二十四孝這里該有圖的是郭巨和老萊子,但前者因為以前也有些人反對,加以刪除,所以未曾選入,只有后者三種圖像,樣式不同,“然而仍然無趣”。另外加入了一種,即是曹娥投江尋父尸的圖畫,著者在這里發(fā)了別的一場感慨,這在旁人或者不大感覺亦未可知,但在他對于禮教吃人的事情很有警惕的人,這感慨正是十分自然的。在這一點上,我就覺得這后記很有意義,因為那些隨處出現(xiàn)的諷刺都是匕首,何況有些還是超過諷刺的呢。關(guān)于活無常的差不多是些考證的話,但后來說到研究討論,將各種信件都編印起來,可以出幾本頗厚的書,因此升為“學(xué)者”,這便說的是《古史辨》,與《故事新編》里的《理水》所說的諷刺有點相像了。在著者的文章里常說起學(xué)者,紳士和正人君子,以及別的有引號的文句,都是有典故的,但要說明那些事情,便須得查看原案原典,這里無此便利,也或者無此必要,暫且擱下,請為他的雜文作注解的人去偏勞吧。
?
?
?
?
附錄一 舊日記里的魯迅
一
緣起
在魯迅的一生中,早年的研究資料最為缺乏?,F(xiàn)在所能見到的,只有他自己的一冊《朝華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其中記戊戌(一八九八)年以前家居時事六篇,南京一篇,東京二篇而已。別人所寫的回憶也并不多,因為這一時期的末了幾年去今也有四十五年以上,在那時和他有接觸的人至今還存在的已經(jīng)不多,而且年紀差不多也過了古稀了吧。日前找出舊日記來翻看,卻見有些說及魯迅的地方,雖是平凡瑣屑,乃是當時的筆記,與日后追述的不同。這些日記起自前清光緒戊戌(一八九八)至乙巳(一九〇五)年止,中間時常斷缺,現(xiàn)在抄出關(guān)系魯迅部分,必要處少加說明,夠不上說在研究上有什么價值,它的特別的地方就只如上文所說,這是五十年前的紀錄,其真實性總是很可靠的了。
二
戊戌一
舊日記是從戊戌正月寫起的。那時祖父介孚公因科場案系杭州府獄,這事在《魯迅的故家》中稍有說明,祖父的妾和小兒子伯升移居杭州花牌樓,隨時去探望他,后來伯升往南京進學(xué)堂,由我去補他的缺,這是丁酉(一八九七)年春天的事,大概是在正月下旬吧。日記上遇著去看祖父的時候,便簡單的寫一個“去”字,這里日記的第一天是正月廿八日,就是如此,而且碰巧也正是記著魯迅的事。原文如下:
“廿八日:陰,去。下午豫亭兄偕章慶至,坐談片刻,偕歸。收到《壺天錄》四本,《讀史探驪錄》五本,《淞隱漫錄》四本,《閱微草堂筆記》六本?!濒斞副緛硖柦性ド?,因為容易被人叫作“雨傘”,所以改了一個字,初為豫亭,后又變作豫才。章慶是給家里幫工的人,他的兒子運水,魯迅在小說中稱為閏土的便是,因為“運”“閏”二字方音相同,土則是水的替代字。這幾種書的頭兩部是申報館鉛印本,祖父看過給了我們,后兩部系石印本,乃是魯迅自己所買,這回都是從家里帶來給我看的。
“廿九日:雨,上午兄去,年飯后歸。下午兄往申昌,購《徐霞客游記》六本,春融堂筆記二本,石印宋本《唐人合集》十本有布套,畫報二本,白奇一斤,五香膏五個?!鄙瓴词巧陥箴^派報售書處,畫報不記得是點石齋還是飛影閣了。旱煙與膏藥大概是祖母所要買的吧。
“三十日:雨,上午兄去,午飯后歸。兄貽予建歷一本,口香餅二十五枚。
二月初一日:雨,上午予偕兄去,即同歸。兄回越,予送至門外,帶去《歷下志游》二本,《淮軍平捻記》二本,《梅嶺百鳥畫譜》三本有錦套,《虎口余生記》一本,畫報一本,《紫氣東來圖》一張著色,月分牌一張?!?/span>
日記上注明正月廿八日雨水,在陽歷是二月二十八日。初三日項下記下午接越函初二晨發(fā),云已到家,上面所記的這一件事便結(jié)束了。
三
戊戌二
日記上信函往來,別不說明內(nèi)容的,今悉從略,只抄出這兩項來,其一是二月中事:
“廿四日:晴。接紹廿三日函,附來文詩各兩篇,文題一云‘義然后取’,二云‘無如寡人之用心者’,詩題一云‘百花生日’(得花字),二云‘紅杏枝頭春意鬧’(得枝字),壽洙鄰先生改。”這證明魯迅在戊戌年還是在三味書屋受業(yè),不過只是所謂“遙從”,便是不再上學(xué),因為在好幾年前他十一經(jīng)早已讀完了,現(xiàn)在是在家里自做詩文,送去請先生批改而已。老壽先生至宣統(tǒng)庚戌(一九一〇)年尚是健在,那時謙稱自己文筆已古舊,所以擔任批改的是他的兒子,魯迅稱他作泗哥的,現(xiàn)今住在北京,年紀也過了八十了。其二是三月中事:
“二十日:晴。下午接紹函,并文詩各兩篇,文題一云‘左右皆曰賢’,二云‘人告之以過則喜’,詩題一云‘苔痕上階綠’(得苔字),二云‘滿地梨花昨夜風(fēng)’(得風(fēng)字)?!?/span>
這些八股文試帖詩,現(xiàn)在說起來,有些人差不多已經(jīng)不大明白是怎么樣的東西了,但是在那時候是讀書人唯一的功課,誰都非做不可的。我們在這舊日記里能夠找著魯迅當日做過的幾個詩文題目,這是很難得也是很有意思的一點資料。
四
戊戌三
在寄詩文到杭州來之后沒有多久,又發(fā)見了別一項與上文截不相同的記錄。
“閏三月初九日:雨。接越初七日函,云欲往金陵,已說妥云,并升叔柬一?!?/span>
“十二日:細雨,旋晴。下午兄同仲翔叔來,予同去。
十三日:晴,上午豫亭兄來別?!?/span>
日記文字簡略,須要少加說明。上文說過伯升往南京進學(xué)堂,因為那時有本家(介孚公的同曾祖的堂弟)在江南水師學(xué)堂當監(jiān)督,所以跑去找他,考進學(xué)校,至甲辰年畢業(yè)。魯迅所說也就是這學(xué)堂,仲翔即是那本家的次子,所謂說妥大概是由仲翔去信接洽,伯升在旁幫助,事情成功了,魯迅這才寫信到杭州來,形式是請祖父允許,事實上卻是非去不可,隔了一日就已經(jīng)出來了。后來日記上記有這幾項,可以計算他的行蹤。
“二十日:晴。下午接豫亭十五日函,云已到上海?!?/span>
“四月朔日:晴,接豫亭十七日函,云已到金陵?!?/span>
魯迅于十一日從紹興出發(fā),十七日到南京,但是來信卻走了將有半個月,這是由民信局寄遞,所以如此的慢吧。
五
戊戌四
“四月十八日:晴,去。接豫亭兄初五日函,云考取試習(xí)學(xué)生,有缺可補二班,試題為‘武有七德論’?!边@一條日記很有點用處,因為我們可以知道魯迅進水師學(xué)堂的年月,而且還附記有入學(xué)考試的題目,更是很有意思的事。
魯迅在水師學(xué)堂的情形怎么樣,只有在《朝華夕拾》里簡單的說到一句,因為那里烏煙瘴氣,所以走了出來了。那年五月中旬我因母親有病,從杭州回家來,日記中斷了幾個月,至十一月底才再續(xù)寫,這一期間便沒有什么材料,只是因為記載四弟病故的事,草草的補記著這幾項:
“十月中:大哥回家?!?/span>
“十一月初六日:會稽縣試,予與大哥均去。
初七日:四弟患喘,疾甚重。
初八日:上午四弟逝世,時至辰時,得年六歲?!?/span>
以后續(xù)寫的日記系從十一月廿六日起,次日廿七日項下云:“晚接豫材兄自杭寓發(fā)函,云于廿五日抵杭,現(xiàn)已下舟矣?!庇纱丝芍斞改且荒暧谑辉仑ニ娜针x家回南京去,廿六日從杭州城內(nèi)坐駁船至拱宸橋,改趁小火輪拖船往上海,所以說是下舟。這時魯迅已經(jīng)脫離水師學(xué)堂,改進江南陸師學(xué)堂附設(shè)的礦路學(xué)堂,查十二月廿五日項下云:“得豫庭兄十七日函,功課單一紙?!笨梢宰C明在戊戌年內(nèi)已經(jīng)考進學(xué)校了,自己亥春始業(yè),至辛丑冬畢業(yè),辛丑十二月的日記中記初八日起畢業(yè)大考,事實正相合。
六
戊戌五
上文曾記魯迅往應(yīng)縣考,這與前記的詩文是有關(guān)系的,考試的成績并不差,但因四弟之喪,無心去復(fù)試,旋即匆匆回南京去了。縣考經(jīng)過三次復(fù)試,乃發(fā)表“大案”,日記上云:
“十一月廿九日:陰。下午往試前看縣考大案,凡十一圖,案前馬福田,予在十圖三十四,豫材兄三圖三十七,仲翔叔頭圖廿四,伯文叔四圖十九?!迸f時府縣考發(fā)榜例以五十人為一圖,第一名居中,姓稍提高,二名以下在其右,順次而下,寫作圓形,至第五十名便與第一名相并,列在左方,所以第二圖第一即五十一,十圖第一則是四百五十一了??h考之后接著便是府考,仲翔伯文等人因為魯迅往南京去了,府考不曾參加,深為惋惜,便來勸魯老太太,不如找人去替代一場,在大案上保留一個名字,明年可以去應(yīng)院試,博得一名秀才也是好的。魯老太太最初不贊成,不但找槍手要花錢,而且覺得已經(jīng)進了學(xué)堂,秀才也不必再要了??墒撬厕植贿^他們的勸告,末了托仲翔去辦,找他的內(nèi)弟莫侶京替魯迅入場,到得十二月廿四日府考的大案出來,據(jù)日記上所記是:“予四圖四十七,大哥八圖三十,伯文叔二圖二十二,仲翔叔二圖第四,會稽共人十圖。”從這名次上看來,可見那替代的人大抵很不高明,但是院試反正并不趕來參加,這也本只是白費罷了。那年錄取的新秀才本縣共四十人,第四十名便是仲翔,第一名馬福田,今尚健在,改名馬一浮。
七
己亥一
“十二月廿五日:晨椒生叔祖自金陵回家,得豫亭兄十七日函,云要抄書格紙百,書包布一張,糖姜一瓶,
‘詞林妙品’一支,‘北狼交頭’一支,《東萊博議》一部,寄回畫報一本,《百鳥圖說》一本,《百獸圖說》一本,韋門道氏撰,廣學(xué)會出售,每本洋二角?!边@還是戊戌年日記里的記載,但后文卻是在己亥年了。所要抄書格紙,即是毛邊紙上有直行墨格的,與后來《魯迅日記》的前十本所用的樣子差不多,都是托大路口元泰紙店所印的。廿二日的項下便有“往大路,購皮絲一包,至元泰托心梅叔印稿紙”的記事,即是這一種。己亥年正月份的日記又有幾項記載:
“十九日:大雨。上午往大善橋,購‘詞林妙品’一支,洋七分,‘北狼’水筆二支,共四分八,‘小大由之’二支,共五分六?!?/span>
“廿四日:陰,小雨。往大路,購糖姜一瓶,洋三角?!边@糖姜是濕蜜餞中最便宜的東西,用鮮生姜切成薄片,染為紅色,漬以蜜糖,平常蜜餞裝黃砂罐中,以糖姜及紫蘇葉墊底,上面放幾個蜜漬的桃梅櫻桃枇杷而已,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別處未見,即如南京和北京也沒有專門賣干濕蜜餞的店鋪。魯迅向家中來要糖姜,普通的原因便是,在外邊找不著,(這與白的整塊的生姜糖不同,)其特別的原因則又因為這在蜜餞中價錢最賤。
“廿六日:雨。椒生叔祖往寧,托交大哥函并件?!边@件里邊即包括有糖姜及紙筆在內(nèi)。椒生即是上文所說在江南水師學(xué)堂當監(jiān)督的本家。
八
己亥二
“三月二十日:晴。接金陵信,并窗課二,幾何圖二張?!边@窗課不記得是什么,或者是學(xué)堂里所作的論文吧。
“六月十二日:晴。下午伯叔往徐州,托帶金陵信,并簍子一個?!焙t子的內(nèi)容不曾說明,大概總是食物吧。
“九月十六日:雨。伯文叔從金陵回來,帶回大哥函,并書籍衣服,目錄列左:
官紗褲二條
石印《芥子園全集》三函十二本
《閱微草堂筆記》四本
《解學(xué)士詩》一本
《狀元閣執(zhí)筆法》一本
《讀書樂》摹本一套八頁
《弟子規(guī)》摹本一套十九頁,以上四種皆狀元境李光明莊刊印本
陸師學(xué)堂俯視形圖一張,自繪。”
“十一月十三日:接大哥十月三十日函,月課題一紙,云歲暮恐要去勘礦,不能回家云云。”
“十二月初七日:陰。上午接江南十一月十八日函,云看礦之說并不提起,想已作罷,現(xiàn)擬于十二月中同椒生叔祖回家?!?/span>
“廿六日:雪,寒甚。上午大哥同椒生叔祖回家,云系十九日啟行,因輪船機器損壞,所以遲誤。帶回紫陽觀蝦子醬油二瓶,香蕉二十余個,包肚四個,并浙江求是書院章程一本,《圣武記》一部十本。”這末后兩種蓋系過杭州時祖父交付帶回者,那時求是書院剛成立,祖父信中曾說及,明正二十日招考儒童六十人,可以去考云。
九
庚子一
“庚子元旦:雨。上午同大哥至老屋拜歲,又至壽鏡吾太夫子處賀年,及歸已傍午矣。下午大哥至開元寺數(shù)羅漢,名曰‘寶涯尊者’?!?/span>
“初四日:微雪。上午大哥坐轎至城內(nèi)及附郭各親戚賀年,下午遣章慶往分名片?!?/span>
“初六日:晴。上午同大哥至大街,又往江橋信局發(fā)杭信。下午同大哥及章水登應(yīng)天塔,至第四級,罡風(fēng)拂面,凜乎其不可留,遂回?!闭滤催\水,小名阿水,水字此處不讀方音,所讀以為是官音,而北方音中實乃無有,只是“心美切,上聲”而已。
“初七日:晴。下午至江橋,章水往陶二峰處測字,予同大哥往觀之,皆讕語可發(fā)噱。夜大哥開船往嘯唫?cè)钫菽辍!眹[唫系村名,讀如“小金”。
“十六日:陰。上午大哥往小皋埠拜年,后得知大哥因阮羅孫兄亦在皋埠,留住一天,當于明日回家云?!毙「薏合掉斞傅拇缶烁缸√?,癸巳甲午之交曾在那里避過難,羅孫即阮夢庚,在中表兄弟中年最長,庚子時年三十歲,如今日尚在,應(yīng)享年八十有三了。
“二十日:晴。下午大哥收拾行李,傍晚同椒生叔祖,伯文叔啟行往寧?!比沼浬献ⅰ敖袢沼晁?jié)”,在陽歷是二月十九日吧。
一〇
庚子二
“三月十四日:晴。上午下舟往烏石頭掃墓,午后歸家,對門屠鄰云,曾有江南銀信帶來,因人不在已去,他日可往昌安門外泰生木棧索取。
十五日:雨。下午接金陵上月十八日函,并洋四元,詩三首,系托同學(xué)帶歸也?!边@同學(xué)大概即是丁耀卿,因為在同班中此外沒有越人了。(詩見《魯迅全集補遺續(xù)編》。)
“五月初七日:晴。下午發(fā)金陵函,由郵政局寄,只取郵資二十文?!币郧巴忻窬旨男?,先付一百文,收信人再付給一百文,那時郵政成立,國內(nèi)郵費二分,即制錢二十文。
“廿四日:晴。接江南十七日由郵政局發(fā)出函,云拳匪滋事是實,并無妖術(shù)?!碑敃r紹興謠言甚盛,都說“義和拳”有了不得的法術(shù),魯迅得到了家信的報告,所以在回信里有這樣糾正的話。椒生公雖是相信法術(shù)的,但是他也感覺到情勢不好,在七月十四日項下記有轉(zhuǎn)述他來信里的話,云江南信息不佳,遣伯文叔先歸,日后當同升叔大哥由內(nèi)河而走,蓋有長江交戰(zhàn)之信也。
“十五日:晴。晨伯文叔自江南歸,系十一日動身,交來大哥初十日函,并王漁洋《唐人萬首絕句選》一部二本,張伯行刻《周濂溪集》一部四本,又丁耀卿兄家信一封,于次日下午送去?!薄度f首絕句選》系官書局刻本,《濂溪集》則是正誼堂叢書本而單行者,印刷頗佳。
一一
庚子三
“八月初九日:晴。阮立夫兄自金陵回紹,得大哥初三日函?!比盍⒎蛎亩Γ瑸槿顗舾膹牡?,在水師學(xué)堂,與伯升同班,這回大概也是同伯文一樣,回家來避難的。
“閏八月廿二日:晴。上午往大街,買十斤竹簍一個,洋六分。聞阮立夫兄將于廿四日啟行往寧,擬托寄函件。竹簍一個,內(nèi)裝食物干菜等數(shù)件,升叔干菜四束,窗課一包,信一封,致升叔信一封。又石印本漢魏叢書兩套十六本,《漁洋精華錄箋注》一套十本,《池北偶談》一套八本,夾襪三雙,均用油紙包裹在外。”
“九月十八日:晴。接江南閏月十六日,九月十二日兩函,云初八大雷雨,學(xué)堂左近火藥分局為電所引,以致爆炸,被災(zāi)三十余人,地裂至二丈余深。堂中震動,屋柱移至五寸許,窗上碎玻璃如蛺蝶亂飛,手中嵌入二枚,深至數(shù)分云。”
這以后幾個月,只是信函往來,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所以都可以從略了。
一二
庚子四
“十二月朔日:雨。黎明忽聞叩門聲,急起視之,乃是大哥自江南回來,喜出望外?!?/span>
“初三日:晴。上午同大哥往大街,又往試前一游。大哥購《曲園墨戲》一本,《百衲琴對句》一本,板頗佳。”《曲園墨戲》系俞曲園的一種筆墨游戲,以字為畫,有些頗為巧妙,未曾收入《春在堂全集》里?!栋亳那佟穭t是別人所編集,其中一人似是秦云字膚雨的詩人,這后來稱為“詩鐘”,在清末及民國初期曾很流行過。
“初八日:晴。上午同大哥往試前,邀鳴山叔同去,至大路榮祿春吃餃子,又往長慶寺一游,見老媼甚多,聚大殿中念佛?!?/span>
“十五日:晴冷。晨同大哥往大坊口看迎春,至則尚早,良久會稽典史始至,隨至五云門外,即回。至東桑橋,山陰典史亦至,少頃山陰會稽兩知縣繼至。天氣甚冷,即行回家,日已亭午矣。春牛頭白,腹背黃,脛青,角耳尾黑?!?/span>
“廿三日:晴冷。夜送灶,大哥作一絕送之,予和一首?!保ㄔ娨姟遏斞溉a遺續(xù)編》。)
“廿六日:晴。夜因明日祝福不睡,同大哥閑談。一點鐘祝福,拜畢少頃即睡。”
“廿八日:晴。下午同大哥往大街,購李長吉《昌谷集》不得,遂購毛鹿紙一刀而返,計二百張,價洋五角?!?/span>
“三十日:晴。下午接神,晚拜像,又向諸尊長辭歲。飯后同豫才兄祭書神長恩,作文侑之,稿存后。”這篇《祭書神文》原稿也錄存在日記末后,連同原序共有二百五十四字,曾經(jīng)抄給唐弢先生,收在《魯迅全集補遺續(xù)編》中,現(xiàn)亦從略,不再抄錄了。
一三
辛丑一
“辛丑正月初七日:晴。晚飯后同大哥下舟往道墟。出城已黃昏,放舟至道墟時過夜半,在官艙睡,夜中屢醒,不能安眠。
初八日:晴。晨飯后大哥往章宅拜歲。上午轉(zhuǎn)至吳融馬宅拜歲,留飯。午后開船至寺東社廟看戲,大哥往觀,予不去。夜予亦去看,《更雞》一劇頗佳,夜半回船寢。
初九日:晴。晨放舟至嘯唫,早飯后往阮宅拜歲,少坐。回棹過賀家池,水天一色,城外巨浸之一也。下午回家?!?/span>
“十九日:晴。下午同大哥在廳房芟剪羅漢松及山茶花枯枝冗干?!?/span>
“廿三日:晴暖。下午同大哥及子衡叔往樓下陳看戲,遇朱氏舟,坐少頃,看演《盜草》《蔡莊》《四杰村》等?!?/span>
“廿五日:晴。上午大哥收拾行李,傍晚同椒生叔祖子衡叔啟行往寧。夜用戛劍生《別諸弟》原韻,作七絕三首以送之?!?/span>
“廿八日。晴。上午往筆飛弄郵局發(fā)金陵信,并詩三首?!?/span>
“二月初八日:雨。上午接金陵花朝日函,即作答。
初九日:陰。上午發(fā)金陵信,并礦砂一包,收回信票一紙?!?/span>
這礦砂大概是遺忘在家的,裝在信內(nèi)寄去,所以是交給民信局,照例先付一百文。信局填給一張回單的。
一四
辛丑二
“二月廿四日:雨。上午接大哥十四日函,并詩三首?!保ㄔ娂鞍弦姟遏斞溉a遺續(xù)編》。)
“三月初二日:雨。下午從調(diào)馬場上墳回,接大哥廿六日函,并《惜花》詩四首?!边@詩也抄存在日記里,題云“惜花四律,步藏春園主人元韻”,不知道這人是誰,只在介孚公帶回的海上文社日錄上見到原唱,上系“湘州”字樣,可能是湖南人吧,魯迅看見便來和了四首,也并未寄去,因為文社征詩還是以前的事情,這時早已過期了。原詩也已收入《魯迅全集補遺續(xù)編》中。
這一冊日記末后又抄有《戛劍生雜記》四則,《蒔花雜志》二則,前者注明系從戊戌日錄中抄出,后者未記年代,看來當是進了礦路學(xué)堂以后之作。這些也已收入《魯迅全集補遺續(xù)編》中,所以現(xiàn)在不再抄錄了。
一五
辛丑三
“七月初二日:晴。接大哥六月廿五日函,由伯叔處轉(zhuǎn),又升叔大哥合稟祖父箋。”
“十二日:晴。祖母六旬壽辰。下午接大哥函,初六日發(fā),云已與椒生叔祖說定,令予往寧,充水師副額學(xué)生,并屬予于八月中同封燮臣君出去。附致封君信,使予持函往直樂施村一會,托臨行照會?!?/span>
“八月初六日:小雨。上午江永船到南京下關(guān),午至水師學(xué)堂,見椒生叔祖及升叔,少頃大哥亦至,傍晚回去?!?/span>
“初十日:晴。早飯后坐車至陸師學(xué)堂,見芮石臣體乾,謝西園良翰,謝式南向榮諸人。下午同大哥及謝式南杜梓園至下關(guān)飲茶,傍晚回水師,大哥同來,少頃回去?!币院笸玛P(guān)吃茶的記事,不一一列記。
“九月廿九日:晴。晚謝西園來云,礦路學(xué)生于廿七日往句容看礦,豫兄亦同去。”
“十月初十日:晴。下午大哥來,說昨日始自句容回來,袖礦石一包見示,凡六塊,鐵三,銅二,煤一,均存予處。傍晚大哥回去?!?/span>
“廿一日:星期,放假。早飯后至陸師,同大哥往城南,半途大雨,乘車亟回。”
“十一月廿六日:星期。晨步至陸師學(xué)堂,同大哥閑談,午飯后回堂,帶回《世說新語》一部,雜書三本?!毕旅嬲f夜看《夜雨秋燈錄》一本,大概就是雜書之一吧。
一六
辛丑四
“十二月初三日:星期,放假。上午大哥來談,云丁耀卿兄已于上月廿六日晚逝世,一嘆?!彼以诮B興昌安門外,是魯迅的同班好友,也是封燮臣家的親戚,八月初到下關(guān)去迎接他們,因患肺病以至喉頭結(jié)核,已經(jīng)聲啞了,卻不情愿回家去,終于客死南京。日記上錄有魯迅作的一副挽聯(lián)云:
男兒死耳,恨壯志未酬,何日令威歸華表。
魂兮歸去,知夜臺難瞑,深更幽魄繞萱幃。
還有一副挽聯(lián),署名秋平蔣佳鳴,大概是陸師的浙籍同學(xué)所作的,已經(jīng)錄入《魯迅的故家》中,現(xiàn)在也不再重抄了。
“初六日:晴。得大哥信并課本,云堂中畢業(yè)大考從初八日起,故不克往下關(guān)去?!?/span>
“十三日:陰。上午大哥來,帶來書四部。午飯后同大哥往下關(guān),至儀鳳門,小雨,亟返,下午大哥回去。”這四部書據(jù)下文所記系有光紙鉛印的《包探案》及《長生術(shù)》,前者即柯南達利所著的《福爾摩斯偵探案》,在中國是第一次翻譯;后者系哈葛得所著蠻荒小說之一,原無作者名字,這是后來才省悟出來的。其三《巴黎茶花女遺事》,為林琴南譯本,那時只署名冷紅生。又一種則是農(nóng)學(xué)叢刊石印四冊,似是羅振玉所編印,其中有《蠶桑問答》《牧豬法》《烘雞鴨法》《藝菊法》《瀏陽土產(chǎn)表》等,這些篇名都記在日記內(nèi),所以記得,至于當日購求農(nóng)學(xué)書的動機,則回想起來也已經(jīng)不明白了。
一七
辛丑五
“十四日:陰。下午同升叔步行至礦務(wù)學(xué)堂,與大哥晤談片刻,即至下關(guān)天寶樓飲茶,食饅首數(shù)枚,乃回堂?!备尤沼浤┯小蛾﹦ι詺v》,說肄業(yè)礦務(wù)學(xué)堂,與此相合,似此系正當?shù)拿Q,通稱作“礦路”,或稱“路礦”則是錯誤的。
“廿四日:晴冷。午飯后步行至陸師學(xué)堂,道路泥濘,下足為難。同大哥談少頃,即偕至鼓樓一游,張協(xié)和君同去,啜茗一盞而返。予循大路回堂,已四下鐘矣。晚大哥忽至,攜來赫胥黎《天演論》一本,譯筆甚好。夜同閱《蘇報》等,至十二下鐘始睡。
廿五日:晴。上午大哥回去。
廿六日:晴。早飯后循小徑至陸師,大哥猶未起,坐少頃,同步至鐘鼓樓,乘車往花牌樓。游夫子廟,在左近啜茗,買稻香村茶食,食少許已飽,乃至江南官書局購《林和靖集》,門已閉,悵悵而回。復(fù)坐小車回陸師少憩,予即回堂,帶來文社日錄二冊,小嫏環(huán)十二本,筆一支,又懷歸《澆愁錄》一本,《鐵花仙史》一本。
廿七日:晴。下午大哥同封燮臣兄來,坐少頃,即同往下關(guān),思啜茗,因茶樓均已閉歇,遂回。
廿八日:晴。下午三下半鐘至陸師訪大哥,適出游不值,怏怏而返,坐小車歸堂。
廿九日,即除夕:晴。上午大哥來,少坐,即同至下關(guān),買食物歸,即由歧路去,予自回堂?!?/span>
一八
壬寅一
“壬寅正月十二日:陰。下午大哥來,交貝箱一只,網(wǎng)籃一只,云二月中隨俞總辦赴日本,定明日返里一行,坐少頃即回?!庇徙∈棵髡穑^錢德培為江南陸師學(xué)堂總辦,與蒯光典并稱為候補道中開通的人物,魯迅對他頗表示尊敬,后年日記中說及稱之為“俞師”。
“十三日:晴。上午十下鐘大哥來,云行李已往下關(guān),予與同去,至則時尚早,啜茗食車糖。見顧石臣,(即芮石臣,畢業(yè)后改芮體乾為顧瑯了,)張協(xié)和,劉濟舟,楊星生諸人。至一下鐘船尚未至,大哥使予回堂,因步回,甚饑,吃油炸餅三個。下午抄書六紙,游行講堂小天井及操場一周,聞輪船放氣聲,知已開行矣,時已五下鐘。
十四日:晴。下午兀坐,檢大哥舊日記視之,內(nèi)記有小姑母諱忌,特錄之:
光緒二十年甲午八月初十日?!?/span>
“廿八日:晴。午接大哥廿二日函,云不出下月三日,必啟行來寧,內(nèi)有致張協(xié)和箋,即加封交去?!?/span>
“二月初八日:晴。晨大哥自浙江來,甚喜,帶來大衫食物,又書籍多種,目錄列左:
漢魏叢書二函十六本
《徐霞客游記》四本
《前漢書》十六本
《古文苑》四本
《剡錄》一函二本
《中西紀事》八本
譚壯飛《仁學(xué)》一本
《人民學(xué)》一本
科學(xué)叢書第一集十本
《日本新政考》二本
《和文漢讀法》一本
末三種豫自帶去?!边@些書大抵都是石印或鉛印,只有《剡錄》與《古文苑》是木板,《古文苑》是官書局本,《剡錄》則系近年編刊的《嵊縣志》的附錄,后來抽出單行,原是散葉,有嵊縣考童帶到府城寄售,魯迅買得一部,托書店代訂成冊,這年代大概當在戊戌以前了。
一九
壬寅二
“二月十一日:陰。下午四下鐘大哥來,帶來物件是昨日在城南所買者,計鞋一雙,絨面圓頭薄皮底,頗中穿,北門橋老義和發(fā)售,價洋五角,扇面扇骨一副,筆二支,名片紙一刀,又有《琴操》《支遁集》合一本,從舊書攤以百錢購得云。晚大哥重訂《板橋集》一本。閑談至十下鐘睡。
十二日:小雨。晨大哥去。下午大哥又至,在堂吃晚飯。云十五日啟行往日本,同學(xué)今日集合,留之不得,冒雨而去?!?/span>
“十四日:陰。上午大哥使人送來衣被,即作答,交去貝箱一只。下午謝西園來,少頃大哥亦至,夜椒生叔祖為之餞行,廚房所辦,八簋頗豐。
十五日:雨。下午同升叔坐車至下關(guān),找大哥不著,到太古怡和各碼頭一看,回至后街,吃酒半盞。未幾遇大哥于躉船上,同至報關(guān)行內(nèi)少坐,因今日招商船不來,須明日才行,即別而回,到堂已二下半鐘,即進洋文館。晚至韻仙處,伊有詩三章送大哥行,茲錄之?!痹姴⑿蛞唁浫搿豆始摇分?,今從略。
“十六日:陰。上午遣人赍韻兄詩至下關(guān)交大哥,午刻回,云昨已趁公司船赴上海不遇?!?/span>
“十九日:晴。上午接大哥上海來函,云十五日招商船不來,改趁大貞丸,已抵上海,寓老椿記客棧?!?/span>
二〇
壬寅三
“三月初九日:晴。傍晚接大哥二月底自東京來信云,已于二十六日抵橫濱,現(xiàn)住東京市麹町區(qū)平河町四丁目三橋旅館,不日進成城學(xué)校,又言其俗皆席地而坐云?!钡V務(wù)學(xué)堂原來附設(shè)在陸師學(xué)堂內(nèi),這回往日本留學(xué),也是同陸師學(xué)生一起前去,因此有進成城學(xué)校之說,但成城定例只有學(xué)陸軍的學(xué)生可入,所以后來還是分作兩起,礦務(wù)方面的幾個人,即是魯迅,張協(xié)和,伍習(xí)之和顧石臣,加上隨同前去的自費生,俞總辦的親戚陳師曾,都改進了弘文學(xué)院了。
“十六日:晴。下午接大哥初六日自日本來函,內(nèi)有《扶桑記行》一卷,系其路上日記,頗可觀覽,抄入別冊中,記甚長,至晚九下鐘方抄竟。”
“廿三日:晴。晚接大哥日本來信,云已進弘文學(xué)院,在牛入?yún)^(qū)西五軒町三十四番地,掌院嘉納治五郎先生,學(xué)監(jiān)大久保高明先生,教習(xí)江口先生善華文而不能語言?!?/span>
“五月十一日:陰。下午接大哥初三日自日本來函,又攝影三紙,其一系貽予者,紙背有題記,今錄如左:
會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國中之游子,弘文學(xué)院之制服,鈴木真一之攝影,二十余齡之青年,四月中旬之吉日,走五千余里之郵筒,達星杓仲弟之英盼。兄樹人頓首。”
“六月十四日:晴。接大哥來信,西歷七月十號發(fā),十八號到,凡二紙,盡是白話。
十五日:晴。上午作日本回信,得五紙,亦是白話。”
二一
壬寅四
“七月初四日:陰。下午看《中外日報》,金粟齋有嚴幾道譯《名學(xué)部甲》出版,價洋八角,南京明達書莊等處皆有寄售,擬往購之。是書系英國穆勒約翰原著,豫兄來函云其書甚好,囑購閱,前已托韻仙在上海代買,未知有否也。”這書后來不久在南京買到,十二日項下便記著“下午看穆勒《名學(xué)》,苦不甚解”。孟德斯鳩的《法意》和亞丹斯密的《原富》,也都買來硬看,但是那些總還有部分的可解,比起《名學(xué)部甲》要好得多了。
“九月初四日:晴,大風(fēng)。夜看《力學(xué)》,并《戛劍生雜志》?!边@《雜志》我只于辛丑年春天在日記內(nèi)抄存四則,別的便都已不可考了。
“十七日:晴。上午接日本重九日函,內(nèi)附詩兩章?!边@詩未抄存,也不記得是什么內(nèi)容了。
“廿五日:晴。晚接日本十九日函,并《最近清國疆域分圖》一本,《留學(xué)生會館第一次報告》一本,《摩西傳》一本?!蹦┝说摹赌ξ鱾鳌凡恢朗鞘裁磿磥泶蟾攀橇魧W(xué)生所著的吧。
“十一月廿五日:晴。下午接日本十六日函,并辭典一冊,甚佳,價日金一圓?!边@大概是神田乃武等五人所編的《新譯英和辭典》,比那時上??钾惣堄〉摹度A英字典》,(內(nèi)容實是英華,因為是用華文來釋英文的,)要更為詳備了。
“廿九日:晴。下午謝西園來,交來大哥十七日信,共五紙,并《浙江同鄉(xiāng)會章程》一本,系十月新定,將月出雜志《浙江潮》一冊,又梁任公編《新小說》,云均已定購,皆佳書也?!?/span>
二二
癸卯一
“癸卯二月十三日:晴。晚接日本初五日函,由韻仙處轉(zhuǎn),并《新小說》第一期,權(quán)利競爭論各一本。”
“十九日:雨。下午接日本十一日函,又《浙江潮》一本?!?/span>
“三月初六日:晴。接日本二十日函,由韻仙處轉(zhuǎn),云謝西園下月中旬回國,當寄回《清議報》《新小說》,聞之喜甚。”
“十二日:晴。晚韻仙遣人送日本初五日函來,云西園于四日啟行,托寄衣物,目錄列后。函中述弘文散學(xué)事,監(jiān)督姚某亦以私事被剪發(fā)逃去,可笑。
《清議報》合訂本八冊
《新小說》第三期一冊
《新民叢報》二冊
《譯書匯編》四冊
《西力東侵史》一冊
《世界十女杰》一冊
天籟閣四冊
《雷笑余聲》一冊
《林和靖集》二冊
《真山民集》一冊
《朝鮮名家詩集》一冊
《日本名所》一冊
弘文同學(xué)照相一張
斷發(fā)照相一張玻璃筆二支
衣數(shù)件
以上共裝在皮箱內(nèi)”
“廿九日:晴。晚接大哥廿一函,云弘文事已了,學(xué)生均返院矣,又斷發(fā)小照一張?!?/span>
“四月十四日:晴。上午往城南,在明達書莊買《華生包探案》一部,價洋四角,大哥來信令購,并囑寄往日本。”以前在《故家》里我把這《華生包探案》去和《長生術(shù)》同一格式的《包探案》混同了,但如上文“辛丑四”所表明,那種《包探案》早已買到,這回的一種可能是用鉛字在毛太紙上單面印,線裝的書,雖然這也已經(jīng)不能明白的記得了。
二三
癸卯二
這里日記有斷缺,到了七月中旬才又續(xù)寫,恰巧那時魯迅趁放暑假歸家,日記第一天便是說他啟行回東京去的事,有題目云“冒雨之行及珠巖之泊”。
“七月十六日:雨。予與自樹既決定啟行,因于午后束裝登舟,雨下不止。傍晚至望江樓,少霽,舟人上岸市物,予亦登,買包子三十枚,回舟與自樹大啖。少頃開舟而雨又大作。三更至珠巖壽拜耕家,予二人往談良久,啜茗而返。攜得《國民日報》十數(shù)紙,爇燭讀之,至四更始睡。雨益厲,打篷背作大聲。次晨至西興埠。”(自樹是魯迅別號之一,也號作索士。)
“十七日:大雨,雇轎渡江,至杭州旅行社,在白話報館中,見汪素民諸君。自樹已去假發(fā)易服,路人詫甚。午后自樹往城頭巷醫(yī)齒疾,予著自樹之外套冒雨往清和坊為李復(fù)九購白菊。晚宿樓上。次日伍習(xí)之來訪,云今日往滬,因約同行。下午予二人乘舟往拱宸橋,彼已先在,包一小艙同住,舟上縱談甚快?!?/span>
“十九日,雨止,舟抵上海,雇車至十六鋪張芝芳君處。張君浙人,隱于賈,人極開通而和藹,有女數(shù)人俱入學(xué)堂,伍君與之識,為介紹,因留住。晚乘馬車至四馬路,自樹買《群學(xué)肄言》一部,為芝芳邀去看戲,夜半回寓?!?/span>
在十六鋪住了三天,至二十二日魯迅先走了,日記上只簡單的記著:“午自樹往虹口下日本郵船,予與習(xí)之芝芳同送去?!痹谀翘焱砩?,我同伍君也趁上水船往南京去了。
二四
甲辰
八月中我生了很重的“時癥”,于九月末回家治療,一直到次年二月初才又出來到了南京,所寫日記上半年只有一月至三月,又改記日為記事體,故共只十節(jié)而已。第八節(jié)題云“大行宮之取書”,大概是三月中的事情:
“前數(shù)日得自樹信云,書已寄出,久待不至,一周后始得日本郵局小包收據(jù),因即于下午同潤州往取。取得后至附近一茶館少坐,地頗清凈。少頃回,由大路至堂,共步行三十里,費四小時余。書共十一冊,并攝影一枚,內(nèi)有《生理學(xué)粹》《利俾瑟戰(zhàn)血余腥錄》《月界旅行》《舊學(xué)》等皆佳,又《浙江潮》《新小說》等數(shù)本?!薄稇?zhàn)血余腥錄》系林琴南所譯,以前還有一本名“滑鐵盧”的,都是講拿破侖時代的戰(zhàn)役的,作者譯名為亞孟查登?!对陆缏眯小纺耸囚斞缸约旱姆g,作者在《新小說》上稱為焦爾士威奴,是法國專寫通俗科學(xué)冒險小說的名人,他的《十五小豪杰》與《海底旅行》都在那雜志上連載過,很受讀者的歡迎。魯迅的翻譯這本小說,大概也是受著這影響的吧。
甲辰年放暑假回家去,剛遇著祖父的病歿,料理喪事后便賴著不走,直到冬季考試的直前,受了同學(xué)的催促,這才又回校來,下半年的日記便只剩了末后的一個月。而且這又寫的很簡單,往往只有一行以至幾個字,例如在十二月中但有一處與現(xiàn)在的問題有關(guān),卻只是這七個字:
“十三日:得索士信。”(十四日項下記有“寄索函”三字。)
二五
乙巳
乙巳年的日記現(xiàn)在只存有一月至三月這一部分,卷末雖然寫著:“四月以后之事另具別冊”,但不記得寫了沒有,總之這之后只有一薄本“北行日記”,乃是記十一十二月中往北京的事,四月至十月的部分全無可考了。
這留有的三個月的日記中也多斷缺,往往缺了十幾天,現(xiàn)在可以抄錄的只有這幾項:
“正月廿二日:下午接索士十四日函,又日本郵局小包收據(jù)一紙。
廿三日:至大行宮日本郵局取小包,并寄信,包內(nèi)書籍計中文七本,英文三本?!?/span>
“二月初十日:上午寄索士信?!?/span>
“三月初二日:上午收日本郵局小包收據(jù)一紙。
初三日:下午得索士函,云前日有小包寄出,已收到未?”
“初五日:星期。上午至城南取索士寄書一包,即發(fā)回信?!?/span>
“廿七日:寄索士信?!?/span>
這以上就是一切了。甲辰乙巳這兩年的日記都寫得很簡略,寄來的書籍不一一列記,特別是后來連冊數(shù)也沒有記錄。乙巳日記中記著翻譯小說的事,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個強盜的故事》,以及亞倫坡的《黃金甲蟲》,前者是《天方夜談》里的一篇,后者所根據(jù)的是山縣五十雄的編注本,總名“英文學(xué)研究”,一共有四五本,只記得其一是朗佛羅的長詩。這些原書都是魯迅寄來的,大概是在甲辰年內(nèi)收到的吧,日記上卻未有記載,恐怕是在日記斷缺的期間中也未可知。還有雨果的小說集,自從《新小說》上講起囂俄,(雨果的舊譯名,)登載過他渴睡似的相片以后,大家便非常佩服他,魯迅在癸卯回鄉(xiāng)間的時候,還托在東京的伍習(xí)之給他買新出版的《懷舊》寄來,那也是他的一種中篇小說,那時才譯成日本文的。這部英譯的小說選集系美國出版,大冊八厚本,每冊只賣美金一圓,不算很貴,但在那時留學(xué)生每月共總只有學(xué)費日金三十三圓,要拿出十六圓來買這一部書,實在很不容易,有一回大概是得了一宗“外快”,給游歷官當通事,或者是《月界旅行》得了稿費也未可知,終于買了來了。這書寄到南京,一定是在乙巳年內(nèi),因為我抄譯這里邊一個短篇(后來劉半農(nóng)譯出,題云“克洛特格歐”)的一部分,寫了一小本《孤兒記》,乃是丙午年春天的事情,就只可惜日記不完全,這部大書寄到的月日均無可稽考了。
丙午年上半住在水師學(xué)堂的魚雷堂內(nèi),夏天回家去,適值魯迅回來結(jié)婚,秋間便同他往東京去,這里很多可以記錄的事,但是我的日記寫到乙巳年為止,以后直到辛亥,這六年間都沒有寫,單憑記憶都已模糊得很,要想追記也已很是困難了。
?
?
?
?
附錄二 學(xué)堂生活
一
五十年前的學(xué)堂
學(xué)校本來是古已有之的東西,雖然古今中外名稱各有不同。西洋的有些大學(xué)有四五百年歷史,不能算很老,但系統(tǒng)是接連著的,中國從春秋時代說起就已有二千五百年,只是中間有過好些變動,頂明顯的是清末的這一段,縣學(xué)書院變?yōu)閷W(xué)堂,民國初年一律稱為學(xué)校,于是前后分為兩橛,內(nèi)容辦法差不多完全各別了。
在科舉時代,只憑了八股文試帖詩考取人才,學(xué)校的空名稱還是存在,各府縣都有官學(xué),設(shè)有教官,每年由學(xué)政考取入學(xué)的秀才名為生員,實在即是學(xué)生,附生增生是附加和增取的,廩膳生乃是成績好給予公費的,原意都叫他們在學(xué)里讀書,由教官監(jiān)督,學(xué)政每年歲試,三年科試,以定進退。實際上他們終年不見教官的面,學(xué)堂里也沒有教室宿舍的設(shè)備。書院里大概多少有點設(shè)備了,可是真是住宿在那里用功也絕無僅有,至少就我所知道是沒有。初改辦學(xué)堂的時候,大約可以說是戊戌至辛亥,正是過渡時代,有好些私塾書院的余風(fēng)夾雜在里面,現(xiàn)在說起來不免覺得可笑,一面卻也未始不是社會風(fēng)俗的資料。就我所知道的范圍內(nèi),把二十世紀初年的情形記錄一點下來,時間不過五十年,但也可見現(xiàn)代教育進步的多么多而且快了。
二
學(xué)堂與書院
康有為于戊戌五月上書,請開學(xué)校,京師大學(xué)堂以及府縣學(xué)堂都在這以后成立,但是關(guān)于軍事的學(xué)堂則早已有了。這年代手邊無書查考,我們只要計算嚴幾道的年齡,就可以推知總當在光緒之初,在創(chuàng)辦制造局的時候吧。水師學(xué)堂當然最早是在福建,我所知道的只是在南京的那一個,一九〇一年我到那里,正遇見杜錫珪那一班畢業(yè),班數(shù)雖不可考,如以第三四班計算,那么開校的年代也當在七十年前了。當時還有一個陸師學(xué)堂,設(shè)立稍晚,近旁有格致書院,性質(zhì)是一種理科的專門學(xué)校,不知何以只稱書院,在杭州也有求是書院,仿佛是文學(xué)堂那時是稱書院似的,但這也并不一定,因為過了兩年在鼓樓下開辦了兩江師范學(xué)堂,這名稱已經(jīng)通用,至于格致書院后來似已停辦,詳細情形卻不明了。說也奇怪,其時學(xué)堂很少,學(xué)生在社會上常被歧視,文學(xué)生長衫馬褂,還沒有什么,武學(xué)生穿了操衣馬靴,被人看作吃糧的,他們也就反抗的看不起別人,連書院的朋友也在內(nèi),兩學(xué)堂的學(xué)生互有來往,與格致書院的人可以始終不認識一個人。兩江師范成立以后,有人宣傳革命,始漸打破這個界限,但格致書院大概已經(jīng)沒有了,所以歸結(jié)起來說,這學(xué)堂與書院的隔閡問題終于沒有消滅。
三
歧途
我到南京是在一九〇一年,即清光緒辛丑年八月。那時子弟讀書目的是在趕考,看看科舉沒有希望,大抵降一等去學(xué)幕,吃師爺飯,再不然則學(xué)生意,其等級是當鋪,錢店以至布店,此外還有兩樣自由職業(yè),即是做醫(yī)生和教書,不過這不大穩(wěn)固,而且也要起碼是個秀才,才可以稱儒醫(yī),坐家館,否則有時候倒是還不如去開豆腐店了。我其時真是所謂低不就來高不湊,看著這幾條路都走不來,結(jié)果便想到了學(xué)堂,那在當時算不得什么正路,但是沒有別的法子,也就只有這最后的一著了。還是在一八九九年冬天,祖父從杭州寫信來說,杭州成立求是書院,兼習(xí)中西學(xué),各延教習(xí),在院諸生每日一粥二飯,菜亦豐,若每月考列上等,有三四元的獎金,且可兼考各書院,明正二十日開考,招儒童六十人,如有志上進,盡可來考云。我那時候沒有去,說是無志上進么,那當然未必,問題大概還是在于經(jīng)濟,那里膳宿該是公費的吧,別的用度須得自備,那三四元的獎金實在很是渺茫,上等豈是容易考的呢?為了這一難關(guān)的緣故,便耽誤了兩年的光陰,終于轉(zhuǎn)到南京去,因為當初雖然要付膳費,但甄別及格補缺之后,一切均由公家供給,且發(fā)給贍銀,這于窮學(xué)生是很適宜的。書院沒有贍銀,武學(xué)堂近似當兵,讀書人不大愿意去,所以特別優(yōu)待,但到了清末也逐漸改變減除了。
四
路程
從家里到學(xué)堂,大抵要花路費六元,前后要六天工夫。第一天下午趁最近的東雙橋的航船,開鋪大概是二百文吧,傍晚開船,第二天早晨到蕭山的西興鎮(zhèn),停泊在俞五房過塘行的河埠。在間壁飯店(大抵在過塘行間壁多有飯店吧)吃了早點,如果輕身而且識路,可以步行,但有行李又要趕路,只好在行里雇轎,價在一元以內(nèi),渡過錢塘江,走到豆腐(或?qū)懽鳌岸犯弧保┤龢颍谏蚝赀h行歇下。午飯后下船往拱辰橋去,先在內(nèi)河里走,下了一個壩,出至運河,沒有多少路就到船埠,上了戴生昌或大東公司滬杭路小火輪的拖船,客艙一元五角,航行約須二十四小時,至第三天下午四時頃到達上海。本來如去趕長江輪船,也還可以來得及,但是說不定會遇見人滿,無插足之地,所以不如在上海暫住一天,較為從容,住處是老椿記或周昌記,房飯錢兩角四,想起來實在不算貴。第四天上輪船,不問招商或怡和太古,只要那天的船就好,散艙一元半之譜,卻不一定有艙位,有時只得睡地鋪,次日在船上,第六天里總可以到南京下關(guān)了。上邊所說的是平常來往的路程,第一次去的時候乃是與封燮臣君一家同行,在上海多停了兩天,七月廿九日從鄉(xiāng)下姚家埭出發(fā),至八月初六日才到南京,所坐的是招商的江永船,它走得慢,這名字倒很適切,正如那只頂小的船自稱是江寬吧。
五
入學(xué)考試
等考學(xué)堂,必須暫住客棧,花費就不小,幸而我有本家的叔祖在學(xué)堂里當管輪堂的監(jiān)督,可以寄住在他的房里,只要每月貼三塊錢的飯錢給廚房就行。我于八月初六日走到,初九日即考試額外生,據(jù)舊日記說是共五十九人,難道真是有那么多嗎,現(xiàn)在卻也說不清了??嫉氖亲髡撘黄}云“云從龍風(fēng)從虎論”,一上午做了,日記上說有二百七十字,不知是怎么樣說的,至今想起來也覺得奇怪。十六日出榜,取了三名,正取胡鼎,我是備取第一,第二是誰不記得了。十七日復(fù)試,題云“雖百世可知也論”,以后不曾發(fā)榜,大概這樣就算都已考取了吧,到了九月初一日通知到校上課。這兩個論題真是難得很,非是能運用試帖詩八股文的作法者都不能做得好,初試時五十六個人一齊下了第,就是我們?nèi)艘膊恢醯奶舆^第二難關(guān)的,因為那要比第一個題目更是空洞了??墒乔衣y的還在后頭,我們上課一個月之后,遇著全校學(xué)生漢文分班考試,策論的題目是:“問:孟子曰,我四十不動心,又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平時用功,此心此氣究如何分別,如何相通,試詳言之?!绷形豢戳诉@個題目,有不對我們這班苦學(xué)生表示同情的么?一星期后榜出來了,計頭班二十四名,二班二十名,其余都是三班,總有五六十吧,大抵什九是老班學(xué)生,大家遇到此心此氣,簡直是一敗涂地了。
六
副額
江南水師學(xué)堂本來內(nèi)分三科,即是駕駛,管輪和魚雷,但是在一九〇一年時魚雷班已經(jīng)停辦,駕駛與管輪原設(shè)有頭二三班,預(yù)定每班三年,那時候三班也已裁去,事實上又不能招收新生直入二班,所以又改頭換面的添了一種副額,作為三班的替代。招生時稱為額外生,考取入堂試讀三個月,甄別一次,只要學(xué)科成績平均有五成,就算及格,比后來的六十分還要寬大,這之后就補了副額學(xué)生了。各班學(xué)生除膳宿,衣靴,書籍,儀器悉由公家供給外,每月各給津貼,稱為贍銀,副額是起碼的一級,月給一兩,照例折發(fā)銀洋一元,制錢三百六十一文。我自九月初一日進堂,至十二月初一日成為正式學(xué)生,洋漢功課照常進行,兵操打靶等則到了次年壬寅即一九〇二年三月發(fā)下操衣馬靴來,這才開始。洋漢功課,我用的是原來的術(shù)語,因為那里的學(xué)科總分為漢文洋文兩部,一星期中五天上洋文,一天上漢文。洋文中間包括英語,數(shù)學(xué),物理,化學(xué)等中學(xué)功課,以至駕駛,管輪各該專門知識,因為都用英文,所以總名如此,各班由一個教習(xí)專任,從早八時到午后四時,接連五天,漢文則另行分班,也由各教習(xí)專教一班,不過每周只有一天,就省力得多了。就那時計算,校內(nèi)教習(xí)計洋文六人,漢文四人,兵操體操各一人,學(xué)生總數(shù)說不清,大概在一百至一百二十人之間吧。
七
學(xué)堂的房屋
要說學(xué)堂的生活,須得先把房屋說明一下才行。因為不能確說,姑且算是坐北朝南的吧,從朝東的大門進去,二門朝南,中間照例是中堂簽押房等,附屬有文書會計處,后邊是學(xué)生飯廳,隔著院子,南北各三大間,再往北是風(fēng)雨操場,后面一片廣場,豎立著一根桅竿,因為底下張著粗索的網(wǎng),所以占著不小的面積。以上算是中路。東面靠近大門有一所小洋房,是給兩個頭班教習(xí)住的,那時駕駛的是何利得,管輪的是彭耐爾,都是英國人,大概不過是尉官吧?隔墻一長埭是駕駛堂,向西開門,其迤北一部與操場相并,北邊并列機器廠與魚雷廠,又一個廠分作兩部,乃翻沙廠和木工廠,到這里東路就完了。西路南頭是一個小院子,接著是洋文講堂,系東西各獨立四間,中為甬道,小院有門通外邊,容洋教習(xí)出入,頭班講堂即在南頭,其次為二三班,北頭靠東一間原為魚雷講堂,靠西的是洋槍庫。漢文講堂在其東偏,系東向的一帶廂房,介于中路與東路之間。洋文講堂之北是一小塊空地,西邊有門,出去是兵操和打靶的地方,乃是學(xué)堂的外邊了。管輪堂即在此空地之北,招牌掛在向東的墻門外,也是一長埭,構(gòu)造與駕駛堂一樣。后面西北角舊有魚雷堂,只十幾間,東鄰是一所關(guān)帝廟,有打更的老頭子住在里面,我們將來還要說到他,現(xiàn)在在講房屋,只能至此為止了。
八
管輪堂
管輪堂坐北朝南,長方一塊,外院南屋一排九間,中間是走向洋文講堂等處的通路,其余是教習(xí)的聽差和吹號人等所住的房間,北屋也有九間,中間通往宿舍,左右住著教習(xí)們,中央靠東的一間監(jiān)督所住。院子的東墻開一頭門,外掛管輪堂三字的木板,接著是一條由西北往東南的曲折的走廊,走到飯廳,穿過那院子,再往南折,便是出門去的路。內(nèi)院即是學(xué)生的宿舍,這建筑在光緒初年,與后來北大清華的新宿舍迥不相同,或者多分近似舊書院的制度也未可知。那是一個大院子,東西相對各是十六間的平房,門外有廊,其第八間外面中蓋有過廊,不能使用,空著不算,所以號舍共計是三十間,這大概總占地面五分之四吧,還有西邊五分之一,則是聽差的住處,由那空間的通路走到宿舍來,那里的大院子往北去可以通到便所,往南則是茶爐,再出去就是監(jiān)督的門口了。宿舍定規(guī)每間住兩個人,照例一人發(fā)給床板一副,床架有柱,可掛帳子;兩抽屜半桌一張,凳一個,大書架,箱子架和面盆架各一個,可以夠用。又油燈一盞,油錢二百文,交給聽差辦理,若是要點洋油燈,則自己加添一百文,那玻璃油壺的洋燈也須得自己置辦了。大抵當副額時只好用香油燈對付,到得升了二班,便換了洋燈,但這只是說那窮學(xué)生,后來有些帶錢到學(xué)堂來用的人,那也并不是那么的寒酸了。
九
宿舍的格式
宿舍南北都是板壁,東西一面開門,旁邊是兩扇格子糊紙的和合窗,對面中間開窗,是直開的玻璃門,外邊有鐵柵欄。房間里的布置沒有一定,可以隨各人的意思,但是歸結(jié)起來大抵也只有三類。甲式是床鋪南北對放,稍偏近入口,桌子也拼合放在玻璃窗下,兩人對坐,書架衣箱分列坐后。這種擺法房內(nèi)明朗,空氣流通,享受平等,算是最好,但這須得二人平日要好,才能實行。乙式是床鋪一橫一直,直的靠板壁一面,橫的背門靠對面的板壁,空間留得稍大,桌子可以拼合,也可一人在窗下,一人在橫放的床前壁下,便于各做各人的事。丙式是最差的一種辦法,床鋪也是一橫一直,不過橫的在里邊,如乙式而略向前,約占房間一半,而直的則靠近門口放在窗下,本來也是一半地面,但空出門口一段,實際他所有的才是全部三分之一罷了。新生入堂,被監(jiān)督分配在有空位的那一號里去住,不但人情不免要欺生,而且性情習(xí)慣全不了解,初步隔離的辦法也不算壞,雖然在待遇上要吃些虧。日久有朋友,再來請求移居別號,或者與居停主人意氣相合,也會協(xié)議移動床位。其有長久那么株守門口的人,大抵總有什么緣故,與人合作不來,只好蟄居方丈(實在還不到一方丈)斗室中了。三者之中以甲式最為大方,因為至少總沒有打麻將什么這種違法的企圖也。
一〇
上飯廳
學(xué)生每天的生活是,每天早晨六時聽吹號起床,過一會兒吹號吃早飯,午飯與晚飯也都是如此。說到吃飯,這在新生和低級學(xué)生是一件難事,不過早飯可以除外,因為老班學(xué)生大都是不來吃的。他們聽著這兩遍號聲,還在高臥,廚房里按時自會有人托著長方的木盤,把稀飯和一碟腌蘿卜或醬萵苣送上門來,他們是熟悉了那幾位老爺(雖然法定稱號是少爺)是要送的,由各該聽差收下等起床時慢慢的吃。這時候飯廳里的坐位是很寬暢的,吃稀飯的人可以從容的喝了一碗又一碗,但是等到午飯或晚飯,那就沒有這樣的舒服了。飯廳用的是方桌,一桌可以坐八個人,在高班卻是例外,他們至多不過坐六人,坐位都有一定,只是同班至好或是低級里附和他們的小友,才可以參加,此外閑人不能闌入。年級低的學(xué)生一切都無組織,他們一聽吃飯?zhí)柭?,便須直奔向飯廳里去,在非頭班所占據(jù)的桌上見到一個空位,趕緊坐下,這一餐飯才算安穩(wěn)的到了手。在這大眾奔竄之中,頭班卻比平常更安詳?shù)?,張開兩只臂膊,像螃蟹似的,在曲折的走廊中央大搖大擺的踱方步。走在他后面的人,不敢繞越僭先,只能也跟著他踱,到得飯廳里,急忙的各處亂鉆,好像是晚上尋不著窠的雞,好容易找到位置,一碗雪里蕻上面的幾片肥肉也早已不見,只好吃頓素飯罷了。
一一
打靶
吃過早飯后,在八點鐘上講堂之前,每天的功課是打靶,但是或者因為子彈費錢的緣故吧,后來大抵是隔日打一次了。打靶是歸兵操的徐老師指導(dǎo)的,那時管輪堂監(jiān)督暫兼提調(diào),所以每回由他越俎經(jīng)管,在一本名冊上簽注某人全中,中一兩槍,或是不中。后來兵操換了隊伍出身的梅老師,打靶也要先排了隊出去,末了整隊回來,規(guī)矩很嚴了,最初卻很是自由,大家零零落落的走去,排班站著,輪到打靶之后,也就提了槍先回來了,看去倒很有點像綠營的兵,雖然號衣不是一樣。老學(xué)生還是高臥著聽人家的槍聲,等到聽差一再的叫,打靶回來的人也說,站著的人只有三兩個了,老爺們于是蹶然而起,操衣褲腳散罩在馬靴外邊,蓬頭垢面的走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開上三槍,跑回宿舍來吃冷稀飯,上課的鐘聲也接著響了起來了。學(xué)堂以前打靶只是跪著放槍,梅老師來后又要大家臥放立放,這比較不容易,不免有些怨言,但是他自己先來,不管草里土里,隨便躺倒,站著舉起槍來,隨手打個全紅,學(xué)生們也就無話可說,古人云:“以身教者從,”的確是不錯的。梅老師年紀很輕,言動上有些粗魯?shù)埠苤彼虼藵u漸得到學(xué)生的佩服,雖然我因為武功很差,在他所擔任的教科中各項成績都不好,和他不接近,但是在許多教習(xí)中我對于他的印象要算是很好的。
一二
午前的點心
學(xué)堂里上課的時間,似乎是在沿用書房的辦法,一天中間并不分做若干小時,每小時一堂,它只分上下午兩大課,午前八點至十二點,午后一點半至四點,于上午十點時休息十分鐘,打鐘為號,也算是吃點心的時間。關(guān)于這事,汪仲賢先生從前曾經(jīng)有這幾句話說得極好:“早晨吃了兩碗稀飯,到十點下課,往往肚里餓得咕嚕嚕的叫,叫聽差到學(xué)堂門口買兩個銅元山東燒餅,一個銅元麻油辣醬和醋,拿燒餅蘸著吃,吃得又香又辣,又酸又點饑,真比山珍海味還鮮。”這里我只須補充說一句,那燒餅在當時通稱為侉餅,意思也原是說山東燒餅,不過用了一個別號,仿佛對于山東人有點不敬,其實南京人稱侉子只是略開玩笑,山東朋友也并不介意的。這是兩塊約三寸見方的燒餅連在一起,中間勒上一刀,拗開就是兩塊,近來問南京人卻已不知道這東西,也已沒有侉餅的名稱,但是那麻油辣醬還有,其味道厚實非北京所能及,使我至今未能忘記。那十點鐘時候所吃的點心當然不止這一種,有更闊的人吃十二文一件的廣東點心,一口氣吃上四個也抵不過一只侉餅,我覺得殊無足取,還不如大餅油條的實惠了。汪仲賢先生所說是一九一〇年左右的事,大概那種情形繼續(xù)到清末為止,一直沒有變?yōu)槊恳恍r上一堂的制度吧。
一三
洋文講堂
洋文功課是沒有什么值得說的,頭幾年反正教的都是普通的外國語和自然科學(xué),頭班以后才弄航?;驒C械等專門一點的東西,倒是講堂的情形可以一講,因為那是有點特別的。洋文講堂是隔著甬道,東西對立,南北兩面都是玻璃窗,與門相對的墻上掛著黑板,前面是教習(xí)的桌椅,室內(nèi)放著學(xué)生的坐位四排,按著名次坐。南京的冬天本不很冷,但在黑板左近總裝起一個小火爐來,上下午生一點爐火,我想大概原來是對付洋教習(xí)的吧,我們卻并不覺得它有什么好處,特別如有一時期代理二班教習(xí)的奚老師,他還把桌子挪到門口那邊去,有點避之若浼的意思。到了夏天,從天井上掛下一大塊白布的風(fēng)扇,繩子由壁間通出去,有聽差坐在屋外小弄堂里拉著,這也是毫無用處的東西,后來學(xué)堂也作興放暑假若干天,那時候或者這就取消了吧。漢文講堂只是舊式的廂房,朝東全部是門,下半是板,上部格子上糊紙,地面砌磚,與洋文講堂比較起來差得多了,那些火爐風(fēng)扇也都沒有,好在每星期只有一天,也就敷衍過去,誰都沒有什么不平。還有一層漢文簡直沒有什么功課,雖說上課實際等于休息,而且午后溜了出來,回到宿舍泡一壺茶喝,閑坐一會兒也無妨礙,所以這一天上課覺得輕松,不過那要走間道走過文書房,不是新生所能做到的罷了。
一四
漢文講堂
我說漢文功課覺得輕松,那是因為容易敷衍之故,其實原來也是很難的,但是誰都無力擔負,所以只好應(yīng)付了事了。那時漢文教習(xí)共有四人,一位姓江,一位姓張,都是本地舉人,又兩位是由駕駛堂監(jiān)督朱,管輪堂監(jiān)督周兼任,也是舉人,總辦方碩輔是候補道,大概也是秀才出身,他的道學(xué)氣與鴉片煙氣一樣的重,仿佛還超過舉人們,這只要看入學(xué)考試和漢文分班的幾個題目就可知道。我的國文教員是張然明老師,辛丑十月的日記上記有幾個作文題目,今舉出二十日的一個來為例:“問:秦易封建為郡縣,衰世之制也,何以后世沿之,至今不改,試申其義。”這固然比那“浩然之氣”要好一點,但沒法辦還是一樣的,結(jié)果只能一味的敷衍,不是演義便是翻案,務(wù)必簡要,先生一半因為改卷省力,便順水推舟,圈點了事,一天功課就混過去了。這種事情很是可笑,但在八股空氣之下,怎么做得出別的文章來呢。汪仲賢先生說:“有一位教漢文的老夫子說,地球有兩個,一個自動,一個被動,一個叫東半球,一個叫西半球?!边@不知道是那一位所說的,我們那時代的教員還只是舊的一套,譬如文中說到社會,他誤認為說古代的結(jié)社講學(xué),刪改得牛頭不對馬嘴,卻還不來摻講新學(xué),汪先生所遇見的已是他們的后任,不免有每下愈況之感了。
一五
操練
午飯后吹號體操,這有點不大合于衛(wèi)生,但這些都沒有排在上課時間里,因為那時間是整個的被洋漢文占去了,所以只好分配在上課的前后去了。新生只弄啞鈴,隨后改弄像酒瓶似的木制棍棒,有點本事的人則玩木馬,云梯及杠桿等,翻跟斗,豎蜻蜓的獻技,雖然平日功課不好,但在大考時兩江總督會得親自出馬,這些人便很有用處,因此學(xué)校里對于他們也是相當重視的。每星期中爬桅一次,這算是最省事,按著名次兩個人一班,爬上爬下,只要五分鐘就了事,大考時要爬到頂上,有些好手還要蝦蟆似的伏在桅尖上,平常卻只到一半,便從左邊轉(zhuǎn)至右邊,走了下來了。最初的教習(xí)是林老師,本校老畢業(yè)生,年紀并不大,因為吃鴉片煙,很是黑瘦,他只是來叫幾句英語號令,他的本領(lǐng)大概也只能玩棍棒而已,后來換了新軍出身的梅老師,那是一位很有工夫的人,諸事都整頓起來了,但是爬桅也歸了他指導(dǎo),這于他多少是覺得有點別扭的。兵操在晚飯以前,雖然不是天天有,但一星期總有四次以上吧。梅老師之前教操的是一位徐老師,平時下操場他自己總還是穿著長袍,所以空氣很是散漫,只是敷衍了事,到得考試時候,照例有什么官來監(jiān)考,那一天他才穿起他的公服來,大帽馬褂,底下是戰(zhàn)裙似的什么東西,看去有點滑稽,仿佛像是戲臺上的人物。
一六
點名以后
出操回來,吃過晚飯之后,都是學(xué)生自己所有的時間了。用功的可以在燈下埋頭做功課,否則也可以看閑書,或是找朋友談天,有點零錢的時候,買點白酒和花生米或是牛肉,吃喝一頓,也是一種快樂。到了九點三刻,照例點名,吹號不久,即由監(jiān)督同了提著風(fēng)雨燈的聽差進來,按著號舍次序走過去,只看各號門口站著兩個人便好,并不真是點呼,這樣就算完了。十點鐘在風(fēng)雨操場上吹就眠的號,那里有兩只廚房里所養(yǎng)的狗,聽了那一套號聲,必定要長嗥相和,數(shù)年如一日,可是學(xué)生們聽了卻毫不關(guān)心,要用功或談天到十二點一點都無所不可,問題只是燈油不夠,要另外給錢叫聽差臨時增加,因為一個月三百文的洋油,每天一定的分量是不大多的。兩堂宿舍中以管輪堂第十六至三十號這一排為最好,因為坐東朝西,西面是門,有走廊擋住太陽,東窗外是空地,種著些雜樹,夏天開窗坐到午夜,聽打更的梆聲自遠而近,從窗下走過,很有點鄉(xiāng)村的感覺。后來回想起來,曾寫過一首諧詩以為紀念,其詞云:“昔日南京住,匆匆過五年。炎威雖可畏,佳趣卻堪傳。喜得空庭寂,難消永日閑。舉杯傾白酒,買肉費青錢。記日無余事,書盡一編。夕涼坐廊下,夜雨溺門前。板榻不覺熱,油燈空自煎。時逢擊柝叟,隔牖問安眠。”題云“夏日懷舊”,原是說暑假中的事情的。
一七
星期日
星期日照例是宿舍一空,有些家住南京的學(xué)生都回家去了,一部份手頭寬裕的上城南去玩,其次也于午后出城往下關(guān),只有真是窮得連一兩毛錢都沒有的才留在學(xué)堂里閑坐。這所謂周末空氣,在星期六下午便已出現(xiàn),出操回來之后本城學(xué)生便紛紛告假回去,大抵要到星期日點名前才回校,但也有少數(shù)節(jié)儉家特別要吃了晚飯后才去,次日也于飯前趕回學(xué)堂,魯迅曾很挖苦他們,說七月半開放地獄門,有些鬼魂于飯后出來,到了十六那天跑回地獄去吃晚飯,可說是刻畫盡致了。往城南去大抵是步行到鼓樓,吃點小點心,雇車到夫子廟前,在得月臺吃茶和代午飯的饅頭面,游玩一番,迄走到北門橋,買了油雞鹽水鴨各一角之譜,坐車回學(xué)堂時,飯已開過,聽差各給留下一大碗飯,開水一泡,如同游是二人,剛好吃得很飽很香。若是下關(guān),那很可以步行來回,到江邊一轉(zhuǎn),看上下水輪船的熱鬧之后,在一家鎮(zhèn)江揚州茶館坐下,吃幾個素包子,確是價廉物美,不過這須是在上午才行罷了。學(xué)生告假出去,新生和低班學(xué)生總喜歡穿著操衣,有點夸示的意思,老班則往往相反,大都改穿了長衣,這原因很有點復(fù)雜,有的倚老賣老,有的世故漸深,覺得和光同塵,行動稍為方便,但有的也由于要躲避人家的耳目,有如抽兩口鴉片煙,在每班里這種仁兄也總是會得有個把人的。
一八
不平
學(xué)堂里的生活照上邊所說的看來,倒是相當?shù)膶懸獾模悄抢锏拿∫矟u漸顯現(xiàn)出來,在我做了二班學(xué)生的時候,有好些同學(xué)不約而同的表出不滿意來了。其一是覺得功課麻胡,進步遲緩,往往過了一年半載,不曾學(xué)了什么東西。其二是烏煙瘴氣的官僚作風(fēng),好幾年都是如此,雖然以我進去的頭兩年為最甚。只根據(jù)不完全的舊日記,壬寅(一九〇二)年中便有這兩件可以為例,都是在方碩輔做總辦的時代的事。正月廿八日,下午掛牌革除駕駛堂學(xué)生陳??狄幻驗槲闹杏小袄蠋煛倍?,意存譏刺云。又七月廿八日,下午發(fā)贍銀,聞駕駛堂吳生扣發(fā),并截止其春間所加給銀一兩,以穿響鞋故,響鞋者上海新出紅皮底圓頭鞋,行走時吱吱有聲,故名。在這種空氣之中,有些人便覺得不能安居,如趙伯先楊曾誥等人,均自行退學(xué),轉(zhuǎn)到陸師或日本去,次年四月里胡鼎也因文章犯忌諱,迫令退學(xué)了。甲辰乙巳年間,總辦是蔣超英,他不是候補道,原是水師出身的人,甲申中法戰(zhàn)役失機革職,后來起復(fù),官銜是前游擊。他在操場對學(xué)生訓(xùn)話,說你們好好用功,畢業(yè)便是十八兩,十六兩,十四兩,將來前程遠大,像薩鎮(zhèn)冰,何心川那樣,都是紅頂子,藍頂子。蔣君人雖粗魯,卻還直爽,所以我對于他個人相當有好感,但是這種升官發(fā)財學(xué)說那總是不足為訓(xùn)的了。
一九
不平二
汪仲賢先生在他的《回憶》中曾說:“校中駕駛堂與管輪堂的同學(xué)隔膜得很厲害,平常不很通往來。據(jù)深悉水師學(xué)堂歷史的人說,從前兩堂的學(xué)生互相仇視,時常有決斗的事情發(fā)生,有一次最大的械斗,雙方都毆傷了許多人,總辦無法阻止,只對學(xué)生嘆了幾口氣?!边@一節(jié)話當出于傳聞之誤,我們那時候兩堂學(xué)生并無仇視的事情,雖然隔膜或未能免,倒是同堂的學(xué)生因了班次不同很不平等,特別是頭班對于二班和副額,如不附和他們做小友,便一切都要被歧視以至壓迫。例如學(xué)生房內(nèi)用具,都向?qū)W堂領(lǐng)用,低級學(xué)生只可用一頂桌子,但頭班卻可以占兩頂以上,有時便利用了來打牌。我的同班吳志馨君同頭班的翟某同住,后來他遷住別的號舍,把自己固有的桌子以外又分去了那里所有的三頂之一,翟某大怒罵道,你們即使講革命,也不能革到這個地步。過了幾天,翟的好友戈某向著吳君尋釁,說我便打你們這些康黨,幾乎大揮老拳,又有高某也附和著鬧,大家知道這都是桌子風(fēng)潮的余波。吳君當然并非康黨,也未曾參加講革命,但他們看來敢于不尊敬前輩,當然要以“亂黨”論了。吳君后來調(diào)往駕駛堂,畢業(yè)后當了幾年艦長,民國十六七年北伐時他在青島做渤海艦隊司令,因為“通敵”為張宗昌所槍斃,那時才真應(yīng)了翟戈二人的話了。
二〇
爭斗
學(xué)生有這些不平,便慢慢的要顯現(xiàn)出來。第一步是想改換環(huán)境。壬寅冬天總辦換了黎錦彝,也是候補道,卻比較年輕,江督又叫他先去日本考察三個月,校務(wù)令格致書院的吳可園兼代。聽說他要帶四名學(xué)生同去,大家覺得這是一條出路,便同胡鼎,張鵬,李昭文共四人往找新舊總辦,上書請求,結(jié)果說是帶畢業(yè)生去,計劃完全失敗。胡鼎又對江督及黎氏上條陳,要怎樣改革學(xué)堂,才能面目一新,大概因為理論太高,官僚也于改革少興趣,自然都如石沉大海,沒有一點影響。對于學(xué)生間的不平等,要想補救,空談是無用的,只能用實行來對抗,剝削役使一切不承受,也不再無理地謙遜,即如上文說過的上飯廳的時候,盡管老學(xué)生張開了螃蟹的臂膀在踱著,后邊的人就不客氣的越過去,他們的架子便只好擺給自己看了。這種事情積累起來,時常引起沖突,老班只有謾罵恫嚇,使用無賴的手法,但是武力不能解決問題,經(jīng)過一次爭鬧,他們的威風(fēng)也就減低一層,到后來再也抖不起來了。那時候的二班只注意于打破不平等,這事終于成功了,但這只是消極的一面,以后升了頭班,決不再去對別班擺架子,可是并沒有更進一步的做,去同他們親近交際,班次間的不平等是沒有了,但還存在著一種間隔,或者可以說是疏遠,這風(fēng)氣不知道后來什么時候才有轉(zhuǎn)變。
二一
老師
在學(xué)堂里老師不算少,一起算起來共有八位,但是真是師傅似的傳授給一種本事的卻并沒有。即如說英文吧,從副額時由趙老師奚老師教起,二班是湯老師,頭班是鄭老師,對于這幾位我仍有相當敬意,可是老實說,他們并沒有教我怎么看英文,正如我們能讀或?qū)憞囊膊皇悄且粋€先生教會的一樣,因為學(xué)堂里教英文也正是那么麻胡的。我們讀印度讀本和文法,(還不是“納思菲耳”,雖然同樣的是為印度人而編的,)有如讀《四書章句》,等讀得久了自己了解,我們同學(xué)大都是受的這一種訓(xùn)練。于我們讀英文有點用的只是一冊字典,這本是英文注漢字,名字卻叫做“華英字典”,用薄紙單面印刷,有些譯語也特別奇妙,但是后印本隨即刪去,改稱“英華字典”則又是后來的事了。本來學(xué)堂里學(xué)洋文完全是敲門磚,畢業(yè)之后不管學(xué)問的門有沒有敲開,大家都把它丟開,再也不去讀了,雖然口頭話還是要說幾句的。我是偶然得到了一冊英文本的《天方夜談》,引起了興趣,做了我外國語的老師,假如沒有它,大概出了學(xué)堂,我也把那些洋文書一股腦兒的丟掉了吧。有些在兵船上的老前輩,照例是沒有書的了,看見了這《天方夜談》也都愛好起來,雖然我的一冊書被輾轉(zhuǎn)借看而遺失,但也還是件愉快的事,因為它能教給我們好些人讀書的趣味。
二二
老師二
漢文老師我只有一個,張然明名培恒,是本地舉人,說的滿口南京土話,又年老口齒不清,更是難懂得很,但是對于所教漢文頭班學(xué)生很是客氣,那些漢文列在三等,雖然洋文是頭班,即是螃蟹似的那么走路的人,在他班里卻毫不假以詞色,因為他是只以漢文為標準的。說到教法自然別無什么新意,只是看《史記》,“古文”,作史論,寫筆記,都是容易對付的,雖然用的也無非是八股作法。辛丑十一月初四日課題是:“問:漢事大定,論功行賞,紀信追贈之典闕如,后儒謂漢真少恩,其說然歟?”我寫了一篇短文,起頭云:“史稱漢高帝豁達大度,竊以為非也,帝蓋刻薄寡恩人也?!睆埨蠋熂恿嗽S多圈,發(fā)還時還夸獎?wù)f好,便是一例。那時所使用的于正做之外還有反做一法,即是翻案,更容易見好,其實說到底都是八股,大家多知道,我也并不是從張老師學(xué)來的,不過在他那里應(yīng)用得頗有成效罷了。所以我在學(xué)堂這幾年,漢文這一方面未曾學(xué)會什么東西,只是時時耍點拳頭給老師看,騙到分數(shù),一年兩次考試列在全堂前五名時,可以得到不少獎賞,要回家去夠做一趟旅資,留住校里大可吃喝受用。所看漢文書于后來有點影響的,乃是當時書報,如《新民叢報》,《新小說》,梁任公著作,以及嚴幾道林琴南的譯書,這些東西那時如不在學(xué)堂也難得看到,所以與學(xué)堂也可以說間接是有關(guān)系的。
二三
天方夜談
《天方夜談》是我在學(xué)堂里看到的唯一的新書,如讀本所說我想我該喜歡它的。在中文書方面,當時看了很喜歡的也有好些,如《飲冰室自由書》等,真可以說是讀了不忍釋卷,但是后來也就不怎么珍重了。《天方夜談》的時間卻是很長,正如普通常說的,從八歲至八十歲的老小孩子大概都不會忘記它,只要讀過它的幾篇。在本國這類的東西并不是沒有,如《西游記》,《封神傳》,民間傳說的故事如白蛇,蛇郎及老虎外婆等,文人寫的有《聊齋志異》為代表,這些也為人所愛讀,過于四書五經(jīng),但是比起《天方夜談》來總還有點不如?!段饔巍贰斗馍瘛返墓适吕锎笕宋锾啵际鞘裁蠢献媸裁捶?,空氣有點硬化,而且不免單調(diào),蛇郎等童話沒有這缺點了,卻是還在幼稚期,不曾十分長發(fā)?!短旆揭拐劇吩沁@一類質(zhì)料,但從市場上經(jīng)過了來,由多年說話人的安排與聽眾的取舍,使它更是豐富純熟,要拿以前茶館里的聊齋演義相比,多少近似,不過它并無蒲留仙那樣的原本,所以可說是真正的民間文學(xué)了。我認識了這一本書,覺得在學(xué)堂里混過的幾年也還不算白費,雖然那時的書早已遺失了,前幾年托友人在上海買了一冊現(xiàn)代叢書本,根據(jù)白敦譯文最為可靠,可惜中間一疊十六頁錯訂缺少。中文有奚若譯四冊,大抵系依據(jù)雷恩譯文選本,因為是古文,所以沒有細讀。
二四
打靶余聞
打靶在外場操練中間最為簡單,也比較有興趣,有時候等全體完畢之后,可以請求再多打一次。所用槍械本來是馬梯尼,不但笨重,反座力也強,肩頭要撞得紅腫,我進去時剛換了毛瑟槍,就好得多了。打靶場在學(xué)堂西邊,南頭有一座小土山,山下放了靶子,近地插上小紅旗,一直倒也沒有出過什么事情。只有一次,打靶中間忽然有四五只狗成群地跑過來,打靶的已經(jīng)把槍停住了,監(jiān)督是念《感應(yīng)篇》放生的人,急得連聲大叫不要放,那時輪到打靶的恰巧是頭班的余德先,他的打槍算是不錯的,聽了起了反感,舉槍一發(fā),看見一頭大黃狗倒在地上,跳起來一下,隨即躺倒不動了。這件事不打緊,卻使得監(jiān)督大為狼狽,在他的功過格上至少要填上好幾過了。又一次是預(yù)備大考,在打靶之后接著兵操,平常操演只放空槍,這時要放響槍了,發(fā)給了黃蠟封口的子彈,排好班分行對立,徐老師恐怕槍膛留有實彈,叫大家先放一下看。沒有號令誰都沒有裝上什么,放不出什么聲音,其中卻夾著一兩響聲,只見西邊排頭杜君拋槍奔去抱頸大叫,難道真是中了槍了么?徐老師跑去檢查,操衣領(lǐng)頭擱著一堆熔化的黃蠟,項頸上燙成一個大水泡,看東邊排頭戈君的槍膛子留有彈殼,可見他是裝填了,而且還是平放,或者瞄準了項頸放的也未可知。再查杜君的槍里也有彈殼,那么他原是對放的,只是沒有打中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