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陽游的第三十三篇 這個遺址出土文物四萬件,還有不少國寶重器
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數(shù)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jīng)意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棵樹,一座橋,或者一條街道,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個瞬間。深度游洛陽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深度洛陽游的第三十三篇 。




在洛河伊河交匯處西不遠的地方有三個村莊二里頭,圪垱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1959年夏,圪垱頭來了一批考古調(diào)查的人員,當時的那個時期需村里管飯以及其他費用,加重了村里的負擔,老百姓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想盡了各種辦法讓考古調(diào)查人員離開。沒有多久,圪垱頭村的老百姓終于如愿以償了,考古調(diào)查的人員全部搬到了二里頭村,不久,考古有了震驚全世界的發(fā)現(xiàn),于是,就以當時考古調(diào)查人員駐地的名字命名——二里頭遺址。后來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F(xiàn)在,圪垱頭村的老百姓還對這個名字耿耿于懷那。2019年,一個總投資6.3億元,占地208畝,面積3.1萬平方米的夏都遺址博物館建在這里。
?
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在豫西進行,發(fā)現(xiàn)了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范圍為東西約2公里,南北1.5公里,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經(jīng)碳14測定,二里頭遺址絕對年代,在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當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內(nèi)有大型宮殿遺址。這里有城市主干道網(wǎng)、這里有雙輪車轍痕、這里有最早“紫禁城”、這里有中軸線布局宮室建筑群,這里有中國最早的鑄銅作坊和綠松石器制造作坊,這里有最早的四合院。眾多考古學家認為,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證明了二里頭是我國最早的都城遺址,自夏代第三個王太康開始建設(shè),至夏代最后一個王夏桀,一直以此為王都。
?
2002年春天,一座貴族墓葬被發(fā)掘出來,一長溜綠松石片綿延了大概70公分的范圍,底托已經(jīng)腐爛,一片片剝離會損壞文物,當技術(shù)人員把這些綠松石片清理出來并還原的時候,誰也沒想到居然是一條龍,精美絕倫得不像話。論工藝、大小,在中國早期出土的龍形文物中都是罕見的。它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正統(tǒng)來源,是真正的“中國龍”。綠松石鑲銅獸面紋牌飾,二里頭發(fā)現(xiàn)3件,呈上寬下窄,圓面束腰,弧面,整體呈盾牌狀,兩側(cè)有圓鼻各二,表面用許多形狀大小不同的綠松石片鑲鉗成,獸面紋,選料及制作很精。
?
“華夏第一爵”是夏代銅爵中的出類拔萃者,堪稱國之瑰寶,1975年出土于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這件乳釘紋銅爵形體古拙,乳釘紋是青銅器上最早最簡單的紋飾。爵是貴族舉行宴飲時的酒具,前有“流”,后有“尾”,流口上有一對傘形短柱,束腰平底,下有三足,一側(cè)有稱為鋬的把手。銅爵整體造型舒展空靈,簡練樸素。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倒酒的流槽),后有尖狀尾,中為杯,一側(cè)有柄,下有三足。夏代乳釘紋銅爵高22.5厘米,流、尾長31.3厘米,壁厚0.1厘米,窄 長流、尖長尾,針狀雙柱矮小,細腰、瘦腹,扁帶狀扳,三棱錐狀足。腰腹正面裝飾一排乳釘,共5顆,夾在兩道凸弦紋之間。乳釘紋是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這件乳釘紋銅爵,前有長流,后有尖尾,宛若一名輕盈舒展、迎風而立的窈窕淑女,周身散發(fā)著俊巧清逸的氣息。(這個摘錄于洛陽博物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