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慣用“以玉品人”,為什么形成這種獨特的審美現(xiàn)象?
引言
我國古代對于玉器的欣賞是非常獨到的,尤其是人們對于玉器的愛護以及尊重,讓其形成了特有的玉石文化。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玉器代表著高潔,同時也體現(xiàn)著人的美好品質(zhì),尤其是在魏晉時期,人們還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現(xiàn)象,他們會用玉器的延伸意義去指代世俗君子。
那么在魏晉時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風氣產(chǎn)生呢?

一、“以玉品人”審美風尚產(chǎn)生
魏晉時期之所以會形成用玉器去代表人的品性,主要是來自于一些文化典籍,其中就用玉喻人,玉山等形容詞去品評人物的長相以及品質(zhì),去體現(xiàn)一個人的人格魅力以及獨有的精神內(nèi)涵。
尤其是魏晉時期,特別喜歡對人們的行為舉止以及德才進行論述,像玉這種形態(tài)和人進行捆綁評判,主要是為了能夠以物示人,用這一物品的屬性去表達人的品格之高尚,同時這也是崇尚自然和人相結(jié)合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此外,玉器在古人眼中是非常美好的事物,玉石溫潤皎潔,同時清透亮眼,讓人看了之后就移不開視線,也仿佛是讓人們看到了鮮活的文人墨客。

不僅如此,在魏晉時期盛產(chǎn)美男,而且這些男子對于自己的形象也非常注重,他們不僅會將白色的粉末涂于臉上,制造一種白面書生的效果。
同時也是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裝扮方式,讓自己和玉器的品質(zhì)更加貼合,而且這樣的人物形象其實也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對于美的一種追求改變。
《容止》第七:“(潘岳)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p>
從這也可以體現(xiàn)無論男子還是女子,對于那些長相俊美且偏女性化長相的男性會更加關(guān)注。
這其實也是當時審美的一個風尚的改變,在魏晉時期,這些翩翩公子將自己打扮地相對具備女性的陰柔之美,也是體現(xiàn)了他們希望能夠?qū)⒆约旱钠返孪蛴衿鞣矫婵繑n的一個表現(xiàn)。

因為玉器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實在象征了太多美好的精神內(nèi)涵以及美好的品質(zhì),所以人們才會用玉器借指人物的美好形象,同時對其進行美好的屬性延伸。
這不僅符合當時的社會風俗,也符合人們對于玉器的喜愛。用玉喻人不僅體現(xiàn)在對于人物外貌、氣質(zhì)、風度的品評,同時也是代表著這人的性格由內(nèi)到外體現(xiàn)出一種溫潤如玉、謙謙公子的感覺。
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性格上的特立獨行,不會被世俗所禁錮,也不會沉迷于這些世俗的紛擾當中,獨立于如同那濯清漣而不妖的存在一般。

也正因如此,人們會在自己的作品當中添加了許多用玉器代表人的一片赤誠之心的描述以及點綴。
二、 “以玉品人”的審美觀發(fā)展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將美好的事物和美玉連接在一起,璞玉之美讓人喜不自勝,并且在許多的文化典籍當中都有提及。
如清代俞樾《群經(jīng)平議》所說:“古人之詞,凡甚美者則以玉言之。”
早在西周的時候,由于崇尚儒家文化,因此在當時的典籍當中也已經(jīng)記載了玉與君子之間的連接。

《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
從這點上看,只要是君子都會佩戴玉佩,因此不僅僅是一種時尚風向標的展示,同時也是界定一個君子品德是否德才配位的一種表現(xiàn)。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將玉器比做非常高級的存在,同時用玉器的品德去指代人們所能達到的最高思想境界。
不僅是溫文儒雅、高尚的存在,同時也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禮儀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引領(lǐng)性,尤其是儒家文化當中對于文化的追求更勝。

他們認為玉能夠代表所有完美的事物,如果一個人能夠像璞玉一樣有著如此透徹清明的性格,那么一定是一個令人尊重的君子。
后來人們隨著思想覺悟的不斷深入,也將玉器對于人的比擬產(chǎn)生了具象的指代,在文學作品當中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用玉器進行形容的詞匯,比如玉樹臨風以及一片冰心在玉壺等等。
帶著玉的詞匯不斷被發(fā)展和催生,同時也讓當時的審美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了改變。而且玉器的廣泛使用,也是讓玉器能夠得到重視和發(fā)展的主要原因。

那么真正導致了以玉品人這一社會審美風尚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哪兒呢?
三、 “以玉品人”審美的社會因素
能夠形成這樣的社會風氣,主要原因是當時人們對儒家思想的推崇,儒家文化當中將玉器本身的實用性和其象征意味進行了抽離。
這樣一來,玉器能夠帶給人們的審美體驗,就從它本身的美好形象上升到了對于人性的思考。加之當時的西周社會非常動蕩,經(jīng)濟蕭條嚴重,加上又經(jīng)歷了三國的戰(zhàn)亂,社會生產(chǎn)力已經(jīng)達到了底端。
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一直沒能迅速恢復國家實力,這個時期的玉器不再被應(yīng)用于喪葬制度而被用于市場流通,因此這時期對于玉器文化的感受和審美,也就從原本的實用性向其衍生意義發(fā)展。
在西周和兩漢時期,常常會用玉做的物件進行殉葬,因為其可以滋潤人的皮膚,對尸體起到防腐的作用。
在后來隨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及更多人接受玉器所代表的高級品質(zhì),因此逐漸取消了它原本的社會意義,從而指代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們。

在魏晉時期,人們強調(diào)玉是可以用于食用的,在道教當中,這些人主推的就是仙丹的煉制,主打人能長生不老,通過食用玉器可以讓他們飛升上仙。
因此在古代文學作品以及神話故事當中,才會頻繁出現(xiàn)以玉命名的神話角色,例如玉皇大帝,玉兔精等等。
這些都是道教文化的衍生物質(zhì),而且也是一種當時道家人想要選擇成為神仙的首選靈藥,他們會對玉進行采集,打磨以及煉制最后服下。

據(jù)說這些玉可以讓人變得更加通透,同時也能夠讓人進一步感受到西天極樂,實現(xiàn)長壽永生。
加之當時的玉器,也逐漸成為了人們公眾審美當中一個美好的事物,魏晉時期的文化也相當發(fā)達,很多的文人墨客都選擇用玉器去代表自己高尚的品格。
因此,人們才會不斷用玉器去代表自己的審美風尚。
由于文人墨客的推崇,加上當時社會文化風氣的影響,用玉器去代表人就成為了一個非常常見的現(xiàn)象,用玉器去體現(xiàn)人的品格之高潔,其實也是代表著人們希望能夠像玉一樣透徹純粹。

結(jié)語
在我古代之所以能夠形成以玉品人的社會審美風尚,其實也是代表著人們的整體品鑒能力的提升。
玉石這種美好的事物,不僅僅是代表著古人所追求的高潔品質(zhì),他們佩戴玉器或?qū)⒂竦窨坛筛鞣N各樣美好的形狀,只是為了能夠?qū)⒂衿鞯拿劳耆宫F(xiàn)出來,同時將自己的品格變得更加高尚,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更加儒雅。

也是希望能夠做一個溫潤如玉的謙謙公子,希望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古人才會不斷利用玉去作為替代自己品格的代表。而在后世的詩文當中也都將玉擬人化,成為了代表品德高潔之人的意向。
其實玉的意義在古代來說還是非常深遠的,它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同時也是殉葬時期體現(xiàn)身份地位的一個表現(xiàn),更是能夠體現(xiàn)人的不同欣賞審美水準的一個代表。
因此玉石文化,在當時還是非常流行的,用玉石去代表人的高潔也成為了后世人們所追崇的存在。
參考文獻
《容止》
《群經(jīng)平議》
《禮記·玉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