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著沒用,要拿出來用
看了一本書《卡片筆記寫作法》,講到一個實例,某人有記錄或筆記的習慣但是缺少整理,于是內容越來越多,只是屯著,占著書櫥,沒有轉化成論文或專著。
近日碰巧打開微信收藏,有關英語學習的文章數量不在少數,但都極少回顧。正如網上調侃:在收藏夾吃灰??上ь^條對微信文章的引用不算友好,微博可以直接引用卻無法統(tǒng)計閱讀量。人生總是在取舍中。
收藏的文章有很多種,對應了不同時間段的興趣,也可以看出興趣總在變化,由此正好可以對應《卡片筆記寫作法》說的“項目筆記”。這一次整理有關不同博主闡述英語思維的內容。
收藏的契機應該是考研時讀外刊總是有困難,將單詞逐一翻譯后就會發(fā)現,很多時候英語的語序習慣是和中文不同的,比如說他們會將however(譯為:但是)放在句子的中間,還有解釋圖表時用到respectively(譯為:分別),他們放在句子的最后。
意識到這是兩種語言所對應思維的差異,有說法“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深表贊同。可以觀察發(fā)現到,當我們想問題時,底層還是漢語言文字,不會想到不知道的字詞。而且我們用白話文思考,而不用文言文思考。
如此情況,遂以此為關鍵詞看看他人的見解。
很多博主都推薦在語境中記憶單詞,而不是孤立的拿單詞本背,語境則來源于外刊。還是這個博主,引用金雯教授的《被解釋的美》,談到當我們看的足夠多,形成翻譯的肌肉記憶,當閱讀時翻譯的足夠快,快到沒有痕跡,就好像英語思維一樣。
口語老師grew的“詞鏈兒”方法論,和上面肌肉記憶類似,就是常用詞組的記憶,多練習,甚至連語法都可以逐漸忽略。
還有反向解釋背單詞誤區(qū)的,本質還是孤立背單詞,比如易混詞辨析,形近詞辨析,單個詞講解等。形近詞辨析可以拿中文舉個例子,我們學習“戊、戌、戍”絕不是孤立的,而是組詞或者造句。
推薦了《中式英語之鑒》書。

原發(fā)布時間:2023-01-05 17:35
記錄原發(fā)布時間理由可看開篇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