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天干天干,亚洲毛片在线,日韩gay小鲜肉啪啪18禁,女同Gay自慰喷水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東郊國棉五廠漢墓發(fā)掘簡報

2021-11-10 08:30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東郊國棉五廠漢墓發(fā)掘簡報

《文博》 1991年04期 呼林貴 孫鐵山 李恭

1988年11月,西北國棉五廠在修建三分廠的基址鉆探中發(fā)現(xiàn)漢唐古墓,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考古隊立即派人進行清理,此次共清理漢墓2座(M5、M6),唐墓4座(Ml、M2,M3、M4)。

西北國棉五廠三分廠位于西安城東約8公里的滬河、滿河之間的白鹿原上,這里是歷代墓葬集中地區(qū),村邊、路旁可見唐宋以來遺留的石羊、石馬、石經(jīng)幢等文物。這里的地勢東高西低,原上多急促窄小的臺地,經(jīng)過歷代自然、人為的改變,地層關(guān)系較為復(fù)雜。

此次發(fā)掘歷時2個月,唐墓資料另文發(fā)表,現(xiàn)將漢墓報告于后。

一、墓葬形制

M5、M6處于同一梯田之上,均東西方向,南北并列,相距3米,M 5比M 6向西伸出7米。地表不見封土。兩墓平面呈“甲”字型,均由墓道、方坊、墓室、耳室四部分組成。

M5位于發(fā)掘區(qū)南部,方向北偏東65°,全長29.2米,距地表深14.4米。墓道位于墓室東側(cè),長24.6米,平均呈梯形,東寬1.9,西寬4.9米。墓道開口距地表深2.7米,開口下1.8米留有二層臺階,二層臺由東向西逐漸加寬,最寬處0.25米。深9米處留有三層臺,形制與二層臺同。墓道為斜坡狀,南北兩壁傾斜內(nèi)收,底寬約1.2米,內(nèi)填五花土,二層臺以下填土夯實,夯層厚0.06-0.10米,夯窩零亂不齊,夯窩直徑0.05-0.08米,墓道底部地表凸凹不平。

方坊位于墓道西端,東西長3.8米,南北寬4.9米,開口亦為2.7米,同時也留有二、三層臺階,整體呈仰斗狀,底長1.0、寬1.9米。

墓道西端發(fā)現(xiàn)盜洞一個,開口距地表深2.9米,盜洞為圓形,直徑0.8米,位于墓道西端正中,垂直下挖5米后向四處延伸。

墓室為長方形土洞、平頂,長4.6、寬為2.1、高1.9米。四周涂有青膏泥。

M5有耳室三個,一號耳室位于墓道北壁,東距墓道口19米,距地表深11.7米,耳室底高出墓道1.1米。耳室為長方形土洞,內(nèi)高0.9、寬1.75、進深1.8米,平頂,距耳室口0.4米處有一0.25米的土臺。二號耳室位于一號西側(cè)1.3米,距地表12米,高出墓道0.8米,亦為長方形土洞,平頂,高0.7、寬0.82、進深3.2米。三號耳室與二號南北對稱,形制亦同,高0.8、寬0.85、進深3.3米。

M6形制與M5基本相同,全長23.7,距地表深13米。方向北偏東65°。墓道亦位于墓室東側(cè),長18.3米。開口平面東寬1.4,西寬3.4米。距地表深2.7、下深1.5米留有二層臺階,最寬處0.2米。二層臺下填土夯實,夯層與夯窩直徑與M5亦同。墓道底表面不平整。

方坊開口平面與墓道連成一體,二層臺的西、南北三壁各內(nèi)縮0.2米,形成方坊,四壁傾斜內(nèi)收,東西長0.9、南北寬2.31米。方坊底部平坦,高出墓室0.3米。

M6墓室長5.4、寬2.5、高2.3來,平頂,四周涂青膏泥。

M6僅有耳室一個,位于墓道南壁,距墓道入口處9米,距地表深6.6米,底部高于墓道0.7米,形制亦為長方形土洞式,高1.1、寬1.3、進深3.8米(圖一)。

二、葬具與耳室結(jié)構(gòu)

葬具:M5,M6葬具皆為一棺一槨,棺槨皆腐朽無存,紡木遺痕清晰可辯,兩墓槨室形制相同,均為盒箱式結(jié)構(gòu),由封門、南、北、西壁、棚蓋鋪地及墊木組合而成。構(gòu)筑方法有平列、疊砌、拴釘結(jié)合、樺頭入墻四種。

M5木槨長4.6、寬2.0、高1.8米。封門分為三層,最外一層為圓木封門,10根圓木傾斜靠立于墓室外壁上,柱洞遺痕在墓門前墻,厚0.4米。墻內(nèi)有一層蘆席與封門木相隔。最里一層是由框架和植木組成的封門(即槨室東壁)。封門框架長2.75、寬2.65、高2.0米。上下梁長2.75、寬0.3、厚0.3米,兩邊立柱長1.4、寬0.30、厚0.25米,封門方木共9根,均鑲在框內(nèi),長1.4、厚0.25米,寬度不一。南北兩壁均由長4.0米的方木疊砌而成,南壁3根,北壁四根,兩壁均長4.0,高1.35、西壁長2.0、高1.36米,由4根方木疊砌而成。槨室棚蓋長4.3、寬2.0、厚0.2米,由南北兩壁上,西端一根壓在西壁上。鋪地長4.3、寬2.0、厚0.2米,10根析木縱向平鋪,兩端為南北兩壁所壓,西端在西壁之下。M5槨室墊木2根,長4.0、寬0.18、厚0.2米,兩木均為挖槽下木,順縱向緊靠南北兩壁放置支墊鋪地植木,兩墊木間為生土,上涂青膏泥。

M5木棺已朽,棺灰出于槨室西北,形制不清,葬式亦不明。

M6木槨長5.4,寬2.3,高2.1米。封門外層為9根圓木斜立于墓室外壁,遺留柱洞在墓門前形成一道不規(guī)則圓?。▓D版肆、4圖二1)。中間一層亦為填土墻與蘆席。封門里層長里層2.8、高2.12、寬2.2米。上梁橫木長2.8、寬0.25、厚0.3,下梁橫木長2.8、寬0.3、厚0.2米。兩邊立柱長1.6、寬南0.3、北0.2、厚0.3米。在框架北邊上梁橫木與立木正面接口處遺留栓釘棒眼。這檸眼應(yīng)為殘留在框架之外的栓釘凸頭。凸頭長0.14、寬0.10、伸進土墻0.05米。在框架南邊上梁橫木與立木側(cè)面接合處也留一棒眼,長0.Q5、寬0.03、進伸0.05米。9根封門杭木在框架內(nèi)南北一字排開,方木長1.6、厚0.2米,寬度不一(圖二,2)。南北兩壁均長4.85、高1.4米,各由5根長4.85、寬0.25?0.28、厚0.26米的植木疊砌而成。

西壁長2.3、高1.4、由5根析木疊砌成壁,方木長2.3、寬0.2?0.28、厚0.3米。彷木兩端各伸出寬、厚均為0.14米的禪頭插入墓室兩壁,進深0.05米。留下了10個凹槽(圖三)。

棚蓋與鋪地均由17根長2.3、厚0.3、寬0.2?0.35的紡木平行鋪開。長5.5,寬2.3、厚0.3米。槨室墊木兩根。放置與M5的相同。

M6棺木雖朽,但從棺灰可辯其形制。長2.0,前寬1.0,后寬0.85,膏0.85?板厚0.10米。棺位于槨室西北,頭東腳西,東低西高,棺下有一層0.05-0.10米的草木灰,棺外淤泥土塊中殘存有朱紅絹綢及竹網(wǎng)格遺痕,棺灰中有席紋遺痕及黑紅二色漆皮。棺灰中僅有粉狀小腿骨一節(jié)。因而墓主性別不明。

耳室:兩墓的四個耳室均有封門,封門框架緊鑲在墓道壁上,除M5一號耳室內(nèi)呈土龕狀外,其余三個為盒箱式,構(gòu)筑方式與槨室同。

M5—號,框架上梁長1.9、寬0.14、厚0.12米,下梁長1.8、寬0.14、厚0.07米。兩邊立柱長1.0、寬0.25、厚0.14米,封門板6塊,長1.0、厚0.07米、封門寬1.5米,框架寬于封門板。

M5二號:框架長1.85、高0.85米,梁厚0.07、立柱厚0.15米。封門板6塊,長0.8、厚0.07米,封門寬1.5米。

M5三號:框架長1.9、高0.85、厚0.07米,有上梁無下梁,封門板立柱均鑲在挖成寬0.10,深0.07米的凹檀內(nèi)。封門板5塊,封門高0.85、寬1.56米。

M6耳室:框架長1.85、高1.1。米。封門板6塊,封門高1.10,寬1.66、厚0.06米。室內(nèi)南壁下有一高0.18、寬0.2米的土臺,臺上未鋪板(圖四)。

三、隨葬器物

M5墓室被盜,隨葬器物出土集中在三個耳:室內(nèi),M6隨葬品集中于槨室內(nèi)(見圖十三),耳室里僅出銅車馬器一套。隨葬器物有實用器與明器兩種,按用途可分禮、兵,車馬器,按質(zhì)地可分銅、陶、玉、骨器等。

1.銅器

銅鼎2件,形制相同,斂口,無蓋,深腹。口沿下有一對環(huán)狀附耳,腹上有一道凸棱。圜底,三獸足,獸作蹲居狀,背馱鼎身,素面。M6?10,通高11.7、口徑12.5厘米(圖五、1,圖版肆:2).

銅盤1件,侈口,平沿、壁下斜收,平底,素面。M6:3,通高3,5、口徑20.5、底徑8.6厘米(圖五、2,圖六、6).

銅匜2件,形制同,深腹折壁,環(huán)耳,有流,口為長方而圓其西角,平底、素面。M 6*7,通高8、流長9.5厘米(圖五、6,圖版壹、1)。

銅盆2件,1件殘,M6:1,斂口、折沿、斜腹、平底。內(nèi)壁上飾二道弦紋,外沿下有“千金”二字。通高10、口徑34、底徑%厘米(圖五、4,圖六、7).

銅碗2件,斂口、折沿、深腹、鼓腹弧收,假圈足,素面。M6?22,通高9、口徑22、底徑8厘米(圖五、10、圖六、8).

銅甗.1件,靛釜連體。飯斂口、折沿、深腹、弧壁,有對應(yīng)鋪首銜環(huán),腹底作算。高8.2、口徑16.2?米。釜直口、球形腹、圜底中間為一寬凸棱、上部有對應(yīng)鋪首銜環(huán)。M6:24,高10、口徑7、腹徑16.5厘米(圖五、15,圖版壹,5). ,

銅釜,1件,斂口,折沿、園底,有燒痕。一側(cè)有耋。M6:16、通高9、口徑25.5厘米,耋長5厘米(圖五、3,圖版肆:3)。

銅鑒:1件(M6:25),侈口、寬平沿、淺腹、腹壁直、圜底、素面。口沿上兩處用銅片引補,一處長10.6厘米,一處長23.5厘米,銅片隨圓周,一半在口沿,一半在內(nèi)壁,上下均為鋸齒狀,每一齒上有一卯釘卯緊。M6:25,通高13、口徑61厘米(圖五、5,圖版壹:2)?

銅燈:1件、淺盤,盤中一燭針,柄作核狀,托盤折沿、圈足,M6?18、通高11.5、燈盤徑9、托盤徑14.8厘米。(圖五、16,圖版壹:3)。

銅熏爐,2件、可分I式。

I式,1件,爐體為淺圓盤、盤下為三獸足,一側(cè)有曲形葉狀手柄。盤上是僕孔爐罩,僕刻三角紋與網(wǎng)紋,頂為一圓孔、罩下有三個小方柱擠進盤內(nèi)扣接。M6?8、通高10.2盤口徑9.1、柄長10.2、寛3.2、罩高6.2、 足高3厘米(圖五、12,圖旗壺,4)。

II式,1件,鼓腹、喇叭形。兩邊有對應(yīng)環(huán)耳,上有半球狀鏤孔蓋,蓋頂有環(huán)鈕,鏤孔作三角和網(wǎng)紋,喇叭狀圈足。M6?2通高15、體徑11厘米(圖五、8,圖版壹:6)。

溫酒爐.1件、口橢方,一側(cè)有曲形葉狀手柄,四面僕刻四神,下半部為長方形凹槽,上下連接處四角有小平臺,平臺下是三層轉(zhuǎn)角階梯,足為四侏儒,侏偽作蹲踞式.背扛手托熏體、面部表情似在用力,眼球向外突起。M6?19,通高9.2、通長14、體寬8.2、柄長11、寬28、足高3.2厘米(圖七,圖版肆)。

銅耳杯:1件,橢圓,半月形耳平底、素面。M6:20長13.5、寬8、高3厘米(圖五13,圖六、3)。

銅勺,2件,形制同。長柄,勺體略圖。M6:28、通體長13.5、柄長8、勺徑6.5厘米(圖五11,圖六、1)。

環(huán)形承托器:1件,兩頭環(huán)形,中間為扁條體,出土?xí)r放在銅鑒內(nèi),似為取冰工具。通長29.6厘米,M6:26(圖五:9,圖六,5)。

案足,1件,上部呈條形方框,下部呈分尾魚形,中間一道凸棱隔開,表面鎏金,魚體繪細線流云紋。通高9.5,上寬6.9,下寬10厘米,M6:6(圖五,14,圖六、2)。

銅滑動器:2件,形制同,均殘?;瑒悠魇浅山M的,每組兩個,分上下,上邊一個,中間是一空心圓軸,圓軸表面呈弧形凹槽,一銅絲穿過圓軸中心,兩銅絲彎成圓圈保護圓軸,通過上邊圓軸中心的銅絲一端繞在上下之間的骨棒上,另一端通過下邊圓軸中心后繞在骨棒上。下邊結(jié)構(gòu)與上邊相同o(M6?31),殘長3.1,高4、圓軸徑0.9厘米(圖八、9)。

另外還有弩機3件、(圖五、7)鐮頭5件(圖八、6)、梳柄1件(圖八、1)、笄柄2件(圖八、2)。柿蒂棺飾5件(圖八、4),飾品1件。(圖八、7)。

2.車馬器:均為明器,大部份表面鎏金,可分為車飾、馬飾。甲、車飾

車軸:2件,形制不同,可分][式。

I式:1件,通體實心,中間為圓柱體、兩端長方體。圓柱體中間有兩個長方形透槽,長2.5、寬0.3厘米。另一面有兩個小孔穿透柱體并從透槽穿過。長方體頂端各有一小孔穿透。在長方體一面和與方體相對應(yīng)圓柱體面上刻有“一”、“一”、“二”、“二”共四字。M5耳室3:2,全長20.5,圓直徑2.5、長方體長2.9、寬1.8、厚1.4厘米(圖九、1,)。

II式:1件,空心管狀,中心有一弧面凸棱,兩側(cè)沼「郊凸棱的管箍。兩端各有一小孔。M5耳室2 s 1,全民11.2、直徑1.7厘米(圖九,2,圖六、4)。

車轄;4件,形制同,管狀,一端封閉,中間有一凸棱,M5耳室2‘2,長1.3、直徑1.1厘米(圖九、10)。

車軎,5件、形制同,空心圓柱體,一端呈喇叭狀,中間有兩道凸棱。M5耳室2:2,長2.2、圓直徑0.9、喇叭口徑2.2厘米(圖九、10)。

車輾飾:8件,形制同,馬鞍型。M5耳室2:2,長1.7、寬2.0厘米(圖九、7)。

車閘,3件、形制同,由板、牙和卡組成。M5耳室2:2,板長2.1、牙長0.3、卡長0.6厘米(圖九4)。

粗首帽:3件,形制同,管狀,一端有三道凸棱,頂端帶帽。M6耳室1?1,長1.7、內(nèi)徑0.8厘米(圖九、9)。

蓋弓帽:27件,形制基本相同,前端釘帽狀,后端管狀帶勾,帽勾之間有一弧面凸棱。M6耳室1?1,長2.1、后徑0.5、帽徑1.0、勾長0.35厘米(圖九、12)。 M5耳室2:2,長2.9、后徑0.7、帽徑1.2、勾長0.5厘米(圖九、13)。

承弓器:4件,形制同,弓頭彎曲,前端簇頭狀,弓身前端長方,凹槽內(nèi)有木屑。M 5耳室2:2,長5、弓身寬1.2厘米(圖九、11)。

車韌:2件、形制同,長方框,兩邊框一面有斜坡槽,網(wǎng)5耳室2:2,長3、寬1.5、一邊高1.2、一邊高0.8厘米(圖九、3)。

車構(gòu)件:14件,形制同,空心八棱體,一端有一道凸棱,M5耳室3:16,長4.7,內(nèi)徑0.6厘米(圖九、8)。

車飾件:65件,形制基本相同,管狀,一頭大、一頭小,中間有勾。M5耳室2:2,長3.7、大頭徑0.7、小頭徑0.6、勾長Q.9厘米(圖九、6)。 M6耳室1:1,長1.75、大頭徑0.45、小頭徑0.4、勾長0.6厘米(圖九、5)

乙、馬飾

馬銜:10付,形制相同,兩環(huán)相套,兩頭大環(huán)內(nèi)穿馬鐮。大小環(huán)之間圓柱微凸,有的擰成螺旋紋。M5耳室2:1,全長7.3、大環(huán)1.1、小環(huán)0.3厘米(圖十、1

馬鐮:4付(8件),長條狀,微彎曲,中間稍粗有孔。全長8.6、寬0.7厘米。M5耳室2:2(圖十,17)。

當(dāng)盧:2件,形制同,通體為扁條三角形,前端鈍圓,后端突前成尖。一面平,一面有三個方穿,前一后二。長9.4厘米(圖十,15)。

馬蹄,2件,形制相同,有一斜坡面,后邊直壁短。徑1.5,坡面長1.1、后壁0.5厘米(圖十,11)。

策扣,1件,扁條長方框,一邊有扣牙。

M5耳室2:2,長1.6、寬1.4、牙長1.25厘米(圖十、3)。

鉤:6件,可分II式。

I式:4件,一頭為鑄成的圓環(huán),一頭為鉤。M5耳室2:2,長2.1、環(huán)徑0.45、鉤長0.7厘米(圖十,10)。

II式,2件,由0.15厘米粗的銅絲制成,’一頭彎成環(huán)狀,一頭彎成鉤。M6耳室1:2,長1.2、環(huán)長0.5、鉤長0.6厘米(圖十,9),

泡:153件,可分五式。

I式,1件,長方形獸面,背面有兩個釘柱。M5耳室2?2,長2.0、寬1.0、釘柱長0.6厘米圖十、16)。

II式,1件,正面為正方形,飾云紋,背面扁環(huán)狀。網(wǎng)5耳室2:2,邊長1.1、扁環(huán)內(nèi)徑0.8厘米(圖十,14)。

III式:25件,圓形,正面為獸面,背面有方框穿。M5耳室2:2,圓徑1.1、方框?qū)?.8厘米(圖十,6)。

IV式:28件,正面是橢圓形孤面,背面內(nèi)凹,中間一橫框成穿。M6耳室1:2,長1.25、寬0.75厘米(圖十,12)。

V式,98件,正面為貝形弧面,背面內(nèi)凹,中間一橫框成穿,M5耳室2:2,長1.2、寬0.6厘米(圖十,13)。

環(huán):25件,可分2式。

I式:2件,徐扁,邊寬。M5耳室2:2直徑2.4、邊寬0.4厘米(圖十,5)。

II式,23件,形制同,直徑大小不一,M5耳室2?2,徑1?2.8厘米(圖十、4)。

套管:256件,空心管狀,M5耳室2:2,長1.0、外徑0.5厘米(圖十,8)。

飾品,1件,一端為不規(guī)則圓形,一端為小手柄。M5耳室2:2,長1.4、寬0.8、厚0.15厘米(圖十,7)。

3.陶器,共28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

鼎:2件,形制相同,體呈扁球狀,中間一道凸棱,子母口,對應(yīng)附耳,三獸足,蓋上三個半環(huán)狀鈕,上飾對鼎式三渦個。M5耳室3:6,通高20、腹徑24、腹深11厘米。(圖十一、1,圖版貳,1)。

盒,4件,形制相同,子母口,平底,缽形蓋,圈足捉手。蓋捉手內(nèi)飾對稱云紋,通體飾卷云紋。M5耳室3:12,通高15.3、口徑18.3厘米(圖十一、3,圖版貳,2)。

壺,2件,形制相同,侈口、長頸,球形腹,肩部有一對鋪首銜環(huán),矮圈足。頸飾三角紋,兩三角間飾紅白相間的卷云紋,腹飾紅、白、紫三色卷云紋,頸、腹、足間飾寬玄紋相隔。蓋為孤面,內(nèi)子口。M5耳室1,5,通高45、口徑15.5,腹徑33.5、足高4厘米。(圖,2,圖版貳5)。

鈁:2件,直口,方唇,方圈足,覆斗型蓋。頸飾三角紋,兩三角間飾紅白相間的浪花紋,腹飾浪花紋。體側(cè)一對彩繪鋪首銜環(huán)。頸、腹、足間以寬弦紋相隔。足飾二道弦十一,13、圖版貳6)。

盆,2件,形制同,侈口,寬平沿,直壁折腹,假圈足,口沿外壁飾紅白相間的幾何紋,內(nèi)飾紅、白、黑三色相同的變形卷云紋,內(nèi)底飾渦紋,M5耳室3?14,通高10、口徑41.4厘米(圖十一,4、圖版巻.2).M5耳室3?13,通高15.4、口徑58.4、底徑35.2、深14.5厘米(圖十一,6圖版叁4)。

罐,3件,M6?5,直口,折沿,束頸,廣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肩飾細淺弦紋,下腹素面,通高19.5、腹徑25.4厘米。(圖十一,11圖版參、3)M6,13,侈口,方唇,唇外有一圈凹槽,束頸,平底,肩飾弦紋,肩下素面,通高20、口14.5厘米。(圖十一,10,圖版叁1)。

缶,3件,M6?38,小口,折沿,束頸,折肩,平底內(nèi)凹。肩下有一環(huán)狀寬帶,帶飾細繩紋,肩飾弦紋,通高4匸口徑10厘米(圖十一7,圖版貳,4)。 M6?12,小口,平沿,平底,折肩,通高33.5、口徑9厘米(圖十一,8,圖版貳1 3〉。

缽,1件,斂口,圓唇,弧壁,平底,素面。M6?39,通高8.4、口徑21厘米(圖十1,5)。

倉:3件,M5耳室1?1,直口,折肩,方腹,四邊角抹平,平底,素面。蓋里面圈足。通高60、口徑17、腹邊長35厘米(圖十一,14,圖版叁,6)。M 5耳室3?16,房屋形,屋頂歇山式,房脊有筒瓦,方瓦,倉體殘,有倉門,倉頂長47厘米。

灶1件,通體長方,灶面三個釜,前二后一,方形火門位于正面中央,周圍飾折線紋,后面及右邊有高出灶面的壁墻,壁墻各有一角柱,正對火門有一煙囪。后面釜上座一小盆,小盆侈口,平沿、平底,高3.5、口10、底3厘米。M5耳室3?8,長26.4、寬24、高10.5厘米(圖十一,12,圖版叁5)。

豬∶5件,形制同,形象逼真,嘴微翹,耳朵向后豎起,有燒痕,M5耳室1:7,長10,寬2.5,高5厘米(圖十二,10)。

4.其他;共25件,其中鉛器10件,骨器7

骨器:7件。

骨馬鐮:6件(3付)。扁條狀,微彎曲,正反兩面刻有凹線紋,中間有2個小孔。M5耳室2∶3,長9,6、寬0.6、厚0.4厘米(圖十二、11)。

骨棒,1件,殘,棒上有2透孔,M6?33,殘長2.9、直徑0.3厘米。

鉛器,10件。

鉛球:7件,M5耳室3,3,直徑1.6厘米(圖十二、9)。

鉛環(huán):2件,M5耳室3:3,直徑1.6厘米(圖十二、1)。

鉛車軎、轄:1件,柱空心圓柱,一端為喇叭狀。轄管狀,一端封閉,有一突棱。M5耳室3:3,長3.5、圓徑1.0、喜徑1.8、轄徑1.1厘米(圖十二、2)。

玉器 2件。

玉璜,1件,殘,玉質(zhì)次,色黃泛緑班。M6:35,長8、寬1.7、厚0.3厘米(圖十二8)。

玉佩:1件.體為弧形,透刻一鳳鳥,形態(tài)逼真,尾端殘,玉色乳白泛黃。M6:36,長6.2厘米(圖十二、S)。

瑪瑙器:2件。

瑪瑙珠:1件"通體扁圓,中間有孔,色宗黃泛紅,M6I36,直徑1.5厘米(圖十二3)8

瑪瑙管飾:1件,殘,色宗黃*內(nèi)有蠶紋。M6:36,長2、直徑1厘米(圖十二、4)。

石器:4件,

石棒:2件,棒上有一透孔,色白險M6?33,殘長2、直徑區(qū)32厘米(圖十二、6,7)。

石豆:2枚,通體扁圓,表面光滑,M6,33,大的徑0.8、小的徑0.6厘米。

四、墓葬年代與墓主身份

1.墓葬年代

西安東郊國棉五廠這次發(fā)掘的兩座漢墓都屬于中型墓葬。隨葬品無紀(jì)年文字,也無“半兩,,或“五銖,,貨幣。只能通過隨葬器物、物、葬具,墓葬形制等方面與同期同類墓葬相對比來分析推斷它的相對年代。

五廠兩座漢墓的隨葬器物各有偏重,M5 以陶為主,其組合為鼎、盒、壺、鈁、盆。M6以銅器為主 其組合為鼎。釜、匜。鑒、盤、爐等。成種組吝與西漢草期意葬隨葬器物的組合基本二致,符合西漢早期隨葬器物的一般規(guī)律。早期漢墓銅器較少,陶器多,銅器的基本組合為鼎、鈁、釜、盤、匜,同時常有婺、繭形壺、蒜頭壺等。陶器的基本組合是鈁、盒、壺、釜、盆、罐。另外,西漢早期墓葬中多有車馬器和明器倉、灶等,這些在五廠的兩座漢墓中都有。

西漢早期銅器多為素面,陶罐多弦紋,鼎、盒、壺、鈁、盆等陶器上多流行紅白相間的幾何紋,卷云紋、波浪紋等。五廠漢墓出土的銅器均為素面,陶器鼎、盒、壺、彷盆上皆有紅白相間或紅、白紫三色的幾何紋、波浪紋、卷云紋、渦紋、陶缶、陶罐上均有弦紋。器物的紋飾與西漢早期器物紋飾特征相吻合。

與同期器物相比,M6出土的銅匝與云夢大汶頭一號墓邊箱39所出銅匝相同①。釜、甑連體的熾與湖北宜昌前坪105號墓出土的蔵相似②。銅案足與西安北郊漢墓出土的案足相似③。陶器中M5出土的陶鼎與湖北宜昌前坪105號漢墓的銅鼎相似④。陶鑄與常興漢墓M2?1陶防相似⑤。盒與鳳翔高莊秦墓M39?10陶盒相似⑥。陶壺與常興漢墓M13?4陶壺相似。,只是腹略朝下。M6出土的陶缶與鳳翔高莊秦墓M6:1陶缶相似⑧陶罐M6:13與常興漢墓M21:2陶罐、M6:5與常興M13:7相似⑨。湖北云夢大汶頭一號墓,湖北宜昌前坪105號漢墓,常興漢墓M21、M13均為西漢早期墓葬。鳳翔高莊秦墓M39、M6時代定為戰(zhàn)國晚期。以器物的組合、紋飾、特征來看,五廠漢墓的出土器物均具有西漢早期的特征。

再以器物隨葬位置比較,早期漢墓大墓多有隨葬坑,如楊家灣漢墓。木槨墓多設(shè)頭箱、邊箱,如云夢大汶頭一號墓。M 5墓室被盜,沒有什么隨葬器物,出土器物均在三(頃<個耳室內(nèi),M 6槨室雖未設(shè)邊箱、頭箱、但器物都敞置在頭緒、邊箱位置,這與西波申晚期后隨葬器物多放在前室不同。

棺槨制度始于商周,春秋戰(zhàn)國至西漢前期大中型墓一直流行,西漢武帝以后磚室墓的出現(xiàn)逐漸取代了木槨。五廠兩座漢墓均有木槨室,也是具有西漢早期墓葬特征。

通過以上分析對比,我們認(rèn)為國棉五廠的M5、M6兩座漢墓其相對年代應(yīng)該是西漢早期,下限時間也只能到武帝前期。

2、墓主身份

兩座漢墓地表均無封土,一槨、一棺,應(yīng)屬關(guān)西漢早期的中型墓葬,墓主身份自然低有多層棺槨的王與諸侯,應(yīng)高于豎穴土坑無棺槨的庶民百姓。墓主的具體身份只能通過墓葬形制、棺槨數(shù)量及大小、隨葬器物的種類多少與已確定墓主身份的墓相比較分析推斷。

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墓墓主遂為五大夫,墓口東西長6.2、南北寬4.8米,葬具一槨二棺,木槨長4.9、寬3.14米,槨室分頭箱、邊箱、棺室三部份,隨葬木車馬、漆、竹、陶器五百余件。多為漆、木.竹器、少銅器⑩。

云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墓主喜曾任縣令低級官吏。墓口東西長4.16、南北寬3米,槨室分頭箱、棺室二部份。隨葬器物70余件,其中漆器占了40件?。

云夢大汶頭一號漢墓墓主澈大致相當(dāng)于縣丞。墓底東西長3.5、南北寬1.82米,木槨長3.14、寬1.46米,槨室分頭箱、邊箱、棺室三部份。隨葬器物159件,其中漆器81件,銅器18件,木器38件?。

鳳凰山、睡虎地、大汶頭的這三座漢墓均為豎穴土坑墓,無墓道,所出器物漆木器占有很大比例。南北寬2.i米,葬具一棺一槨,木槨長4、55米、寬2.0米、高1.76米,未見頭箱、邊箱。出土隨葬器物40余件,還有鎏金車馬飾(墓室被盜、槨內(nèi)無大件器物)。

M6,墓道長19.2米,墓室東西長5.5、南北寬2.4米,葬具一棺一槨,木槨長5.4、寬2.3、高2.0米,未設(shè)頭箱、邊箱。隨葬器物38件,另有木車一輛,木馬二匹(木質(zhì)皆朽)及鎏金車馬飾。槨室內(nèi)漆盤、盒、耳杯均已腐朽。

M5,M6槨室長大于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墓木槨長,寬小于一六八號木槨寬,但長和寬都大于云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和云夢大汶頭一號漢墓的槨室。隨葬器物相比,M5、M6兩墓隨漢器物數(shù)量均少于湖北的三座墓。

我們不能光從隨葬器物的數(shù)量上看,湖北三座墓漆器數(shù)量很大。M5以陶器為主,出土了成套的陶禮器,鼎、盒、壺、鈁、盆及明器倉灶,還有鎏金車馬器、兵器等種類齊全。M6除一套較完整的鎏金車馬器外還有銅禮器等23件銅器,這在同期同類墓中較為少見。

從用鼎數(shù)量上看,M5、M6與云夢大汶頭一號漢墓相同,都是兩鼎。從禮器種類看,五廠M5、M6與云夢大汶頭一號墓大體相當(dāng)并略有超過。

通過槨室大小,隨葬器物多少、種類、用鼎數(shù)分析對比,我們認(rèn)為:國棉五廠漢墓M5、M6墓主身份高于云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它與一般壁龕隨葬不同,分類隨葬,M5二號耳室及M6耳室均只隨葬車馬器。有大墓隨葬坑特征。

近年來,關(guān)中地區(qū)發(fā)掘漢墓數(shù)量不少,像西安東郊國棉五廠發(fā)掘的這兩座斜坡墓道帶耳室的洞室木槨墓尚是首次發(fā)現(xiàn),這為關(guān)中地區(qū)西漢早期墓葬形制增添了新的內(nèi)容。

M5、M6的隨葬器物組合符合西漢早期鼎、盒、壺、鈁的一般規(guī)律,但關(guān)中地區(qū)早期流行的秦器鱉、蒜頭壺、繭形壺等器物墓中不見,而墓中出土的四神銅熏爐、銅手爐、陶方倉為一般早期漢墓少見。陶器缶、罐、盒在器形上與鳳翔高莊的秦墓缶、罐、盒相似,而在陶器紋飾上卻又與南方楚文化的紋飾接近,由此我們既可看到各地文化的交流,又能看出地區(qū)文化間的差異,對研究當(dāng)時的文化特征和社會形態(tài)有一定的意義。

推斷M5、M6兩座漢墓墓主生前的社會地位大致相當(dāng)五大夫級。至于M5、M6兩墓之間的早晩關(guān)系及墓主間的相互關(guān)系則有待研究。

參加發(fā)掘人員:呼林貴、孫鐵山、李恭楊忠孝、曹振輝、王志宏、張建峰。

繪圖:楊忠孝、王志宏、呼林貴。

照像:張明惠

資料整理:孫鐵山、呼林貴、李恭。

執(zhí)筆:孫鐵山。

西安東郊國棉五廠漢墓發(fā)掘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新巴尔虎右旗| 保山市| 鸡西市| 云阳县| 怀柔区| 柞水县| 余姚市| 大庆市| 梨树县| 黑河市| 通城县| 兴安盟| 洛宁县| 陇西县| 綦江县| 正宁县| 新乡县| 洪洞县| 淳安县| 都安| 壶关县| 永吉县| 秭归县| 甘肃省| 连江县| 罗平县| 文登市| 项城市| 永康市| 巢湖市| 灌云县| 镇原县| 万载县| 搜索| 库尔勒市| 菏泽市| 郁南县| 台湾省| 阳泉市| 广灵县| 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