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甲) 作者:常璩 東晉

巴志
昔在唐堯,洪水滔天,鯀功無成。圣禹嗣興,導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稟參伐,俯壤華陽,黑水、江、漢為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惟下中,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于是四隩既宅,九州攸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財賦,成貢中國。蓋時雍之化東被西漸矣。
歷夏、殷、周,九州牧伯率職。周文為伯,西有九國。及武王克商,并徐合青,省梁合雍,而職方氏猶掌其地,辨其土壤,甄其貫利,迄于秦帝。漢興,高祖藉之成業(yè),乃改雍曰涼,革梁曰益,故巴、漢、庸、蜀屬益州。
至魏咸熙元年平蜀,始分益州巴漢七郡置梁州,治漢中。以相國參軍中山耿黼為刺史。元康六年,廣漢還益州,更割雍州之武都、陰平、荊州之新城、上庸、魏興以屬焉。凡統(tǒng)郡一十二,縣五十八。
《洛書》曰:人皇始出,繼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輔。華陽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則巴、蜀矣。其分野:輿鬼、東井。其君上世未聞。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屬梁州。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wù)在救時——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會諸侯于會稽,執(zhí)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
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纻,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芰,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給客橙、葵。其藥物之異者有巴戟、天椒;竹木之璝者有桃支、靈壽。其名山有涂籍、靈臺,石書刊山。
其民質(zhì)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詩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養(yǎng)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養(yǎng)母?!逼浼漓胫娫唬骸拔┰旅洗?,獺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潔,彼犧惟澤。蒸命良辰,祖考來格?!逼浜霉艠返乐娫唬骸叭赵旅髅?,亦惟其夕;誰能長生,不朽難獲?!庇衷唬骸拔┑聦崒?,富貴何常。我思古人,令問令望?!倍涫г谟谥剡t魯鈍,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其屬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蠻。
周之仲世,雖奉王職,與秦、楚、鄧為比。春秋魯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將巴客聘鄧,鄧南鄙攻而奪其幣。巴子怒,伐鄧,敗之。其后,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魯莊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魯文公十六年,巴與秦、楚共滅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于鄾。是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國分遠,故于盟會希。
戰(zhàn)國時,嘗與楚婚。及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將軍有蔓子請師于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國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藉楚之靈,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楚使。王嘆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為!”乃以上卿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
周顯王時,楚國衰弱,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蜀王弟苴侯私親于巴。巴、蜀世戰(zhàn)爭。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儀貪巴、苴之富,因取巴,執(zhí)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三十一縣。儀城江州。司馬錯自巴涪水取楚商于地為黔中郡。
秦昭襄王時,白虎為害,自秦、蜀、巴、漢患之。秦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邑萬家,金帛稱之?!庇谑且碾匀塘沃偎?、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樓上,射虎,中頭三節(jié)。白虎常從群虎,瞋恚,盡搏殺群虎,大呴而死。秦王嘉之曰:“虎歷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庇缫跸悠湟娜?;乃刻石為盟,要復夷人頃田不租、十妻不算,傷人者論,殺人雇死倓錢。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币娜税仓?。漢興,亦從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復之,專以射白虎為事,戶歲出賨錢口四十,故世號“白虎復夷”,一曰“板楯蠻”,今所謂“頭虎子”者也。
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巴、蜀。閬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fā)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xiāng)侯。帝將討關(guān)東,賨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談曬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耳?!贬惴忾佒写萨D鄉(xiāng)侯。目固辭,乃封渡沔侯。故世謂“三秦亡,范三侯”也。復除民羅、樸、昝、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蹦肆顦啡肆晫W之。今所謂“巴渝舞”也。
天下既定,高帝乃分巴、蜀置廣漢郡。孝武帝又兩割置犍為郡。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廣”也。
自時厥后,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偉既多,緞掮謠旁作。故朝廷有忠貞盡節(jié)之臣,鄉(xiāng)黨有主文歌詠之音。
巴郡譙靖善仕成、哀之世,為諫大夫,數(shù)進忠言。后違避王莽,又不事公孫述。述怒,遣使賚藥酒以懼之。靖善笑曰:“吾不省藥乎!”其子瑛納錢八百萬得免。國人作詩曰:“肅肅清節(jié)士,執(zhí)德寔固貞。違惡以授命,沒世遺令聲?!?br/>
巴郡陳紀山為漢司隸校尉,嚴明正直。西虜獻眩王庭,試之,分公卿以為嬉,紀山獨不視。京師稱之。巴人歌曰:“筑室載直梁,國人以貞真。邪娛不揚目,枉行不動身。奸軌辟乎遠,理義協(xié)乎民?!?br/>
巴郡嚴王思為揚州刺史,惠愛在民。每當遷官,吏民塞路攀轅,詔遂留之。居官十八年卒,百姓若喪考妣。義送者賚錢百萬,欲以贍王思家。其子徐州刺史不受。送吏義崇不忍持還,乃散以為食,食行客。巴郡太守汝南應(yīng)季先善而美之,乃作詩曰:“乘彼西漢,潭潭其淵。君子愷悌,作民二親。沒世遺愛,式鏡后人?!?br/>
漢安帝時,巴郡太守連失道,國人風之曰:“明明上天,下土是觀。帝選元后,求定民安。孰可不念?禍福由人。愿君奉詔,惟德日親?!?br/>
永初中,廣漢、漢中羌反,虐及巴郡。有馬妙祈妻義、王元憒妻姬、趙蔓君妻華,夙喪夫,執(zhí)共姜之節(jié),守一醮之禮,號曰“三貞”。遭亂兵迫匿,懼見拘辱,三人同時自沉于西漢水而沒死。有黃鳥鳴其亡處,徘徊焉。國人傷之,乃作詩曰:“關(guān)關(guān)黃鳥,爰集于樹。窈窕淑女,是繡是黼。惟彼繡黼,其心匪石。嗟爾臨川,邈不可獲。”
永建中,泰山吳資元約為郡守,屢獲豐年。民歌之曰:“習習晨風動,澍雨潤乎苗。我后恤時務(wù),我民以優(yōu)饒?!奔百Y遷去,民人思慕,又曰:“望遠忽不見,惆悵嘗徘徊。恩澤實難忘,悠悠心永懷。”
孝桓帝時,河南李盛仲和為郡守,貪財重賦。國人刺之曰:“狗吠何喧喧,有吏來在門。披衣出門應(yīng),府記欲得錢。語窮乞請期,吏怒反見尤。旋步顧家中,家中無可與。思往從鄰貸,鄰人已言匱。錢錢何難得,令我獨憔悴?!?br/>
漢末政衰,牧守自擅,民人思治,作詩曰:“混混濁沼魚,習習激清流。溫溫亂國民,業(yè)業(yè)仰前修。”
其德操仁義、文學政干若洛下閎、任文公、馮鴻卿、龐宣孟、玄文和、趙溫柔、龔升侯、楊文義等播名立事、言行表世者,不勝次載者也。
孝安帝永初二年,涼州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擾動巴中。中郎將尹就討之,不克,益州諸郡皆起兵御之。三府舉廣漢王堂為巴郡太守。撥亂致治,進賢達士,貢孝子嚴永、隱士黃錯、名儒陳髦、俊士張璊,皆至大位。益州刺史張喬表其尤異,徙右扶風,民為立祠。
孝桓帝以并州刺史泰山但望字伯闔為巴郡太守,勤恤民隱??の膶W掾宕渠趙芬、掾弘農(nóng)馮尤、墊江龔榮、王祈、李溫、臨江嚴就、胡良、文愷、安漢陳禧、閬中黃閶、江州毋成、陽譽、喬就、張紹、牟成、平直等詣望自訟曰:“郡境廣遠,千里給吏,兼將人從,冬往夏還,夏單冬復。惟逾時之役,懷怨曠之思。其婚喪吉兇,不得相見解緩補綻。下至薪菜之物,無不躬買于市。富者財?shù)米怨?,貧者無以自久。是以清儉夭枉不聞。加以水陸艱難,山有猛獸,思迫期會,隕身江河,投死虎口。咨嗟之嘆,歷世所苦。天之應(yīng)感,乃遭明府,欲為更新。童兒匹婦,歡喜相賀,將去遠就近,釋危蒙安??h無數(shù)十,民無遠邇,恩加未生,澤及來世,巍巍之功,勒于金石。乞以文書付計掾史。人鬼同符,必獲嘉報,芬等幸甚?!蓖罴{之。
郡戶曹史枳白望曰:“芬等前后百馀人歷政訟訴,未蒙感寤。明府運機布政,稽當皇極,為民庶請命救患,德合天地,澤潤河海。開辟以來,今遇慈父。經(jīng)曰:‘奕奕梁山,惟禹甸之;有倬其道,韓侯受命?!嚷〉仁ⅲ谒篂槊?。”
永興二年三月甲午,望上疏曰:“謹按《巴郡圖經(jīng)》境界,南北四千,東西五千,周萬馀里。屬縣十四,鹽、鐵五官各有丞、史。戶四十六萬四千七百八十,口百八十七萬五千五百三十五。遠縣去郡千二百至千五百里,鄉(xiāng)亭去縣或三、四百,或及千里。土界遐遠,令尉不能窮詰奸兇。時有賊發(fā),督郵追案,十日乃到,賊已遠逃蹤跡,滅絕罪錄。逮捕證驗,文書詰訊,即從春至冬,不能究訖。繩憲未加,或遇德令。是以賊盜公行,奸宄不絕。榮等及隴西太守馮含、上谷太守陳弘說,往者至有劫閬中令楊殷、終津侯姜昊,傷尉蘇鴻、彭亭侯孫魯、雍亭侯陳已、殷侯樂普。又有女服賊千有余人,布散千里,不即發(fā)覺,謀成乃誅。其水陸復害殺郡掾枳謝盛、塞威、張御,魚復令尹尋、主簿胡直。若此非一。給吏休謁,往還數(shù)千。閉囚須報,或有彈劾,動便歷年,吏坐逾科??质Ф?jié),侵疑先死;如當移傳,不能待報,輒自刑戮?;蜷L吏忿怒,冤枉弱民,欲赴訴郡官,每憚還往。太守行桑農(nóng)不到四縣,刺史行部不到十縣。郡治江州,時有溫風,遙縣客吏多有疾病。地勢側(cè)險,皆重屋累居,數(shù)有火害,又不相容。結(jié)舫水居五百馀家,承二江之會,夏水漲盛,壞散顛溺,死者無數(shù)。而江州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姿態(tài)敦重;墊江以西,土地平敞,精敏輕疾。上下殊俗,情性不同。敢欲分為二郡,一治臨江,一治安漢,各有桑麻、丹漆、布帛、魚池、鹽鐵,足相供給,兩近京師。榮等自欲義出財帛,造立府寺,不費縣官,得百姓歡心。孝武以來,亦分吳、蜀諸郡。圣德廣被,民物滋繁,增置郡土,釋民之勞,誠圣主之盛業(yè)也。臣雖貪大郡以自優(yōu)假,不忍小民颙颙蔽隔,謹具以聞?!背h未許,遂不分郡。分郡之議,始于是矣。
順、桓之世,板楯數(shù)反,太守蜀郡趙溫恩信降服。于是宕渠出九穗之禾,朐忍有連理之木。光和二年,板楯復叛,攻害三蜀、漢中,州郡連年苦之。天子欲大出軍。時征役疲弊,問益州計曹,考以方略。益州計曹掾程苞對曰:“板楯七姓以射白虎為業(yè),立功先漢,本為義民,復除徭役,但出賨錢口歲四十。其人勇敢能戰(zhàn)。昔羌數(shù)入漢中,郡縣破壞,不絕若線。后得板楯,來虜殄盡,號為神兵。羌人畏忌,傳語種輩,勿復南行。后建和二年,羌復入漢,牧守遑遑,復賴板楯破之。若微板楯,則蜀漢之民為左衽矣。前車騎將軍馮緄南征,雖授丹陽精兵,亦倚板楯。近益州之亂,朱龜以并、涼勁卒討之,無功,太守李颙以板楯平之。忠功如此,本無惡心。長吏鄉(xiāng)亭,更賦至重,仆役過于奴婢,箠楚降于囚虜,至乃嫁妻賣子,或自剄割。陳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闕廷遙遠,不能自聞。含怨呼天,叩心窮谷,愁于賦役,困乎刑酷,邑域相聚,以致叛戾,非有深謀至計,僣號不軌。但選明能牧守,益其資谷,安便賞募,從其利隙,自然安集,不煩征伐也。昔中郎將尹就伐羌,擾動益部,百姓諺云:‘虜來尚可,尹將殺我?!驼鬟€后,羌自破退。如臣愚見,權(quán)之遣軍,不如任之州郡?!碧熳訌闹蔡夭苤t宣詔降赦,一朝清戢。
獻帝興平元年,征東中郎將安漢趙韙建議分巴為二郡。韙欲得巴舊名,故白益州牧劉璋:以墊江以上為巴郡,河南龐羲為太守,治安漢;以江州至臨江為永寧郡,朐忍至魚復為固陵郡。巴遂分矣。建安六年,魚復蹇胤白璋,爭巴名。璋乃改永寧為巴郡,以固陵為巴東,徙羲為巴西太守,是為“三巴”。于是涪陵謝本白璋,求以丹興、漢發(fā)二縣為郡。初以為巴東屬國,后遂為涪陵郡。分后,屬縣七,戶二萬,去洛三千七百八十五里。東接朐忍,西接符縣,南接涪陵,北接安漢、德陽。
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后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其畜牧在沮,今東突峽下畜沮是也。又立市于龜亭北岸,今新市里是也。其郡東枳有明月峽、廣德峽,故巴亦有裙瓤。巴、楚使揉攻伐,故置捍關(guān)、陽關(guān)及沔關(guān)。
漢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官,今北府城是也,后乃還南城。劉先主初以江夏費觀為太守,領(lǐng)江州都督。后都護李嚴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后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為洲。求以五郡置巴州,丞相諸葛亮不許。亮將北征,召嚴漢中,故穿山不逮;然造蒼龍白虎門,別郡縣,倉皆有城。嚴子豐代為都督。豐解后,梓潼李福為都督。延熙中,車騎將軍鄧芝為都督,治陽關(guān)。十七年,省平都、樂城、常安。咸熙元年,但四縣,以鎮(zhèn)西參軍隴西怡思和為太守,二部守軍。
江州縣郡治。涂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北水有銘書,詞云:“漢初,犍為張君為太守,忽得仙道,從此升度?!苯衩裨弧皬埜簟???h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為粉,則膏暉鮮芳,貢粉京師,因名粉水;故世謂江州墮休粉也。有荔芰園,至熟,二千石常設(shè)廚膳,命士大夫共會樹下食之??h北有稻田,出御米。陂池出蒲蒻藺席。其冠族有波、钅公、毋、謝、然、忄蓋、楊、白、上官、程、常,世有大官也。
枳縣郡東四百里,治涪陵水會。土地確瘠。特多人士,有章、常、連、黎、牟、陽,郡冠首也。
臨江縣枳東四百里,接朐忍。有鹽官,在監(jiān)、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門亦家有鹽井。又嚴、甘、文、楊、杜為大姓。晉初,文立實作常伯,納言左右;楊宗有稱武陵;甘寧亦縣人,在吳為孫氏虎臣也。
平都縣蜀延熙時省。大姓殷、呂、蔡氏。
墊江縣郡西北中水四百里。有桑蠶牛馬。漢時龔榮以俊才為荊州刺史,后有龔揚、趙敏,以令德為巴郡太守。淳于長寧雅有美貌。黎、夏、杜皆大姓也。
樂城縣在江州西三百里。延熙十七年省。
常安縣亦省。
巴東郡,先主入益州,改為江關(guān)都尉。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魚復、漢豐、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縣為固陵郡,武陵廖立為太守。章武元年,朐忍徐慮、魚復蹇機以失巴名,上表自訟,先主聽復為巴東,南郡輔匡為太守。先主征吳,于夷道還,薨斯郡;以尚書令李嚴為都督,造設(shè)圍戍。嚴還江州,征西將軍汝南陳到為都督。到卒官,以征北大將軍南陽宗預為都督。預還內(nèi),領(lǐng)軍襄陽羅獻為代。
蜀平,獻仍其任,拜凌江將軍,領(lǐng)武陵太守。泰始二年,吳大將步闡、唐咨攻獻,獻保城。咨西侵至朐忍。故蜀尚書郎巴郡楊宗告急于洛,未還,獻出擊闡,大破之,闡、咨退。獻遷監(jiān)軍、假節(jié)、安南將軍,封西鄂侯;入朝,加錫御蓋朝服。吳武陵太守孫恢寇南浦,安蠻護軍楊宗討之,退走。因表以宗為武陵太守,住南浦,誘恤武陵蠻夷,得裙蓉初附民。獻卒,以犍為太守天水楊欣為監(jiān)軍。欣遷涼州刺史,朝議以唐彬及宗為代。晉武帝問散騎常侍文立曰:“彬、宗孰可用?”立對曰:“彬、宗俱立事績在西,不可失者。然宗才誠佳,有酒嗜;彬亦其人,性在財欲。惟陛下裁之?!钡墼唬骸柏斢勺?,酒嗜難改?!彼煊帽驗楸O(jiān)軍,加廣武將軍。
迄吳平,巴東后省羊渠,置南浦。晉太康初,將巫、北井還建平,但四縣。去洛二千五百里。東接建平,南接武陵,西接巴郡,北接房陵。有奴、獽、夷蜑之蠻民。
魚復縣郡治。公孫述更名白帝,章武二年改曰永安,咸熙初復。有橘官。又有澤水神,天旱鳴鼓于傍即雨也。
朐忍縣郡西二百九十里。水道有東陽、下瞿數(shù)灘,山有大小石城勢。有靈壽木、橘圃、鹽井、靈龜。咸熙元年,獻靈龜于相府。大姓扶、先、徐氏,漢時有扶徐,荊州著名。楚記有“頭白虎復夷”者也。
漢豐縣建安二十一年置。在郡西北彭溪源。
南浦縣郡南三百里。晉初置,主夷。
郡與楚接,人多勁勇,少文學,有將帥才。
涪陵郡,巴之南鄙,從枳南入,溯舟涪水。本與楚商于之地接,秦將司馬錯由之取楚商于地為黔中郡也。漢后恒有都尉守之。舊屬縣五,去洛五千一百七十里。東接巴東,南接武陵,西接牂柯,北接巴郡。土地山險水灘,人多戇勇,多獽、蜑之民??h邑阿黨,斗訟必死。無蠶桑,少文學,惟出茶、丹、漆、蜜、蠟。漢時赤甲軍常取其民,蜀丞相亮亦發(fā)其勁卒三千人為連弩士,遂移家漢中。延熙十三年,大姓徐巨反,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之。見玄猿緣其山,芝性好弩,手自射猿,中之。猿子拔其箭,卷木葉塞其創(chuàng)。芝嘆曰:“嘻!吾傷物之性,其將死矣?!蹦艘破浜佬?、藺、謝、范五千家于蜀,為獵射官。分羸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曲,為大姓。晉初,移弩士于馮翊蓮勺。其人性質(zhì)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故迄今有蜀、漢、關(guān)中、涪陵;其為軍在南方者猶存。山有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叉,世號“靈叉”。
涪陵縣郡治。
丹興縣蜀時省。山出名丹。
漢平縣延熙十三年置。
萬寧縣孝靈帝時置,本名永寧。
漢發(fā)縣有鹽井。
諸縣北有獽、蜑,又有蟾夷也。
巴西郡,屬縣七,去洛二千八百一十五里。東接巴郡,南接廣漢,西接梓潼,北接漢中、西城。土地山原多平,有牛馬桑蠶。其人自先漢以來,傀偉俶儻,冠冕三巴。及郡分后,叔布、榮始、周群父子、程公弘等,或?qū)W兼三才,或精秀奇逸;其次馬盛衡、承伯才藻清妙,龔德緒兄弟英氣曄然,黃公衡應(yīng)權(quán)通變,馬德信、王子均、勾孝興、張伯岐建功立事,劉二主之世,稱美荊楚。乃先漢以來,馮車騎、范鎮(zhèn)南皆植斯鄉(xiāng),故曰“巴有將,蜀有相”也。及晉,譙侯修文于前,陳靖衫炳于后,并遷雙固,倬群穎世,甄在傳記,縉紳之徒不勝次載焉。
閬中縣郡治。有彭池大澤,名山靈臺,見文緯書讖。大姓有三狐、五馬、蒲、趙、任、黃、嚴也。
南充國縣和帝時置。有鹽井。大姓侯、譙氏。
安漢縣號出人士。大姓陳、范、閻、趙。
平州縣
其裙蓉為郡。
宕渠郡,延熙中置,以廣漢王士為太守。郡建九年省。永興元年,李雄復置,今遂為郡。長老言,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盧城。秦始皇時,有長人二十五丈見宕渠。秦史胡母敬曰:“是后五百年外必有異人為大人者?!奔靶壑踝媸?,出自宕渠,有識者皆以為應(yīng)之。先漢以來,士女賢貞,縣民車騎將軍馮緄、大司農(nóng)玄賀、大鴻臚龐雄、桂陽太守李溫等皆建功立事,有補于世。緄、溫各葬所在。常以三月,二子之靈還鄉(xiāng)里,水暴漲,郡縣吏民莫不于水上祭之。其列女節(jié)義在《先賢志》。
宕渠縣郡治。有鐵官。石蜜,山圖所采也。
漢補蓉和帝時置。大姓勾氏。
宣漢縣今省。
右巴國凡分為五郡二十裙蓉。
撰曰:巴國遠世則黃、炎之支封,在周則宗姬之戚親,故于《春秋》班侔秦、楚,示甸衛(wèi)也。若蔓子之忠烈,范目之果毅,風淳俗厚,世挺名將,斯乃江、漢之含靈,山岳之精爽乎!觀其俗足以知其敦壹矣。昔沙麓崩,卜偃言其后當有圣女興,元城建公謂王翁孺屬當其時,故有政君。李雄,宕渠之廝伍、略陽之黔首耳,起自流隸,獲君士民,其長人之魄,良有以也。
漢中志
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周赧王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嶓冢山,會白水,經(jīng)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在《詩》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逼鋺?yīng)上昭于天。又曰:“惟天有漢”。其分野與巴、蜀同占。其地東接南郡,南接廣漢,西接隴巴、陰平,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
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后為秦,恒成爭地。漢高帝既克秦,獲子嬰,項羽封高帝為漢王。王巴蜀三十一縣。帝不悅。丞相蕭何謀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于死乎?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則伸于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愿大王王漢中,撫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帝從之,都南鄭。及項籍弒義帝,高帝東伐,蕭何常居守漢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蕭何鎮(zhèn)關(guān)中,資其眾,卒平天下。以田叔為漢中守。屬縣十二,去洛一千九十一里。叔既饋以軍餉,又致名材立宮室,帝嘉之。后為魯相。然以帝業(yè)所興,不封藩王。
自叔之后,世修文教,有俶儻之士,異人并挺。鄧公抗言于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張騫特以蒙險遠,為孝武帝開緣邊之地,賓沙越之國,致大宛之馬,入南海之象,而車渠、瑪瑙、珊瑚、琳碧、罽寶、明珠、玳瑁、虎魄、水晶、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筇竹、蒟醬,殊方奇玩,盈于市朝,振揚威靈,被于幽裔。遂登九列,杖節(jié)繡衣,剖符博望。谷口子真秉箕潁之操,湛然岳立,不營不求,德聲邁流。楊王孫應(yīng)至人之概。
自建武以后,群儒修業(yè),開按圖緯,漢之宰相當出坤鄉(xiāng)。于是司徒李公屢登七政,太尉子堅弈世論道。其珪璋瑚璉之器則陳伯臺、李季子、陳申伯之徒,文秀瑋曄。其州牧郡守,冠蓋相繼,于西州為盛,蓋濟濟焉。
莽時,公孫述據(jù)蜀,跨有漢中,當秦、隴之徑,每罹于其害。
安帝永初二年,陰平、武都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沒略吏民。四年,羌復來。太守鄭廑出屯褒中,欲與羌戰(zhàn)。主簿段崇陳諫,以為但可堅守,來虜乘勝,其鋒不可當。廑不從,戰(zhàn),敗績。崇與門下史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戰(zhàn)捍廑,并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馳來赴難,冒寇殯殮廑。虜遂大盛。天子乃拜巴郡陳禪為漢中太守。虜素憚禪,更來盤結(jié)。禪知攻守未可卒下,而年荒民困,乃矯詔赦之,大小咸服。既誅其亂首,天子善之,徙禪左馮翊太守。程信怨恥,乃結(jié)故吏冠蓋子弟嚴孳、李容、姜濟、陳巴、曹廉、勾矩、劉旌等二十五人,誓志報羌,各募壯士,預結(jié)同死以待寇。太守鄧成命信為五官,孳等門下官屬。元初二年,羌復來,巴郡板楯救之。信等將其士卒力奮討,大破之。信被八創(chuàng),二十五人戰(zhàn)死。自是后羌不敢南向。五年,天子下詔褒嘆信、崇等,賜其家谷各千斛,宗、展、孳等家谷各五百斛,列畫東觀。每新太守到,必先存問其家。以羌畏服陳禪,拜禪子澄漢中太守。
漢末,沛國張陵學道于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yè)。衡死,子魯傳其業(yè)。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于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家。初平中,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谷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舍,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過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賈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學道未信者謂之“鬼卒”,后乃為“祭酒”。巴、漢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謂之“米道”。
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遣其黨張修攻固。成固人陳調(diào)素游俠,學斃蕤,固以為門下掾。說固守捍御寇之術(shù),固不能用,逾墻走,投南鄭趙嵩,嵩將俱逃。賊盛,固遣嵩求隱避處。嵩未還,固又令鈴下偵賊。賊得鈐下,遂得殺固。嵩痛憤,杖劍直入。調(diào)亦聚其賓客百馀人攻修,戰(zhàn)死。魯遂有漢中。數(shù)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
至劉焉子璋為牧時,魯益驕恣,璋怒。建安五年,殺魯母、弟。魯說巴夷杜濩、樸胡、袁約等叛為讎敵。魯時使使?jié)h朝,亦慢驕。帝室以亂,不能征,就拜鎮(zhèn)民中郎將,漢寧太守。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璋數(shù)遣龐羲、李思等討之,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為巴西太守;又遣楊懷、高沛守關(guān)頭。請劉先主討魯。先主更襲取璋。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結(jié)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zhì)魏武。武帝拜魯鎮(zhèn)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時先主東下公安,巴漢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樸胡、袁約為三巴太守;留征西將軍夏侯淵及張郃、益州刺史趙颙等守漢中,遷其民于關(guān)隴。
二十四年春,先主進軍攻漢中,至定軍。淵、郃、颙來戰(zhàn),大為先主所破,將軍黃忠斬淵、颙首。魏武帝復西征先主。先主曰:“孟德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毕戎魉鞛闈h中王。將還成都,當?shù)弥貙⒁枣?zhèn)漢中,眾皆以必張飛,張飛心亦自許。先主乃以牙門義陽魏延為鎮(zhèn)遠將軍、漢中太守。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漢中,卿居之若何?”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偏將十萬而來,請為大王吞之?!北妷哑溲?。
初,魏武之留淵、郃也,以雞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楊修知之,故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也?!?br/>
是后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zhèn)漢中。
蜀平,梁州治沔陽。太康中,晉武帝孫漢王迪受封,更曰漢國??さh。
南鄭縣郡治。周貞王十八年秦厲公城之。有池水,從旱山來入沔。大姓李、鄭、趙氏。
沔陽縣州治。有鐵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檢,二曰濁檢。有魚穴,清水出,濁水出鮒,常以二月、八月取。蜀丞相諸葛亮葬定軍山。
褒中縣孝昭帝元鳳六年置,本都尉治也。山名扶木。有唐公房祠也。
成固縣蜀時以沔陽為漢城,成固為樂城。
蒲池縣
西鄉(xiāng)縣
魏興郡,本漢中西城縣。哀、平之世,縣民錫光字長沖為交州刺史,徙交阯太守。王莽篡位,據(jù)郡不附。莽方有事海內(nèi),未以為意。尋值所在兵起,遂自守。更始即祚,正其本官。世祖嘉其忠節(jié),徵拜為大將軍、朝侯祭酒,封鹽水侯。后漢中數(shù)寇亂,縣土獨存。漢季世別為郡。
建安二十四年,劉先主命宜都太守孟達從姊歸北伐房陵、上庸;又遣副軍中郎將劉封乘沔水會達上庸。以申耽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達、耽降魏。黃初二年,文帝轉(zhuǎn)儀為魏興太守,封鄖鄉(xiāng)侯。蜀平,遂治西城。屬縣六,戶萬,去洛一千七百里。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中郡同。
西城縣郡治。元康元年封越騎校尉蜀郡何攀為公國也。
喂蓉
安康縣
興晉縣晉置。
鄖鄉(xiāng)縣本名長利縣,縣有鄖鄉(xiāng)。
洵陽縣洵水所出。
上庸郡,故庸國,楚與巴、秦所共滅者也。秦時屬蜀,后屬漢中。漢末為上庸郡。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劉封征上庸,上庸太守申耽稽服,遣子弟及宗族詣成都。先主拜耽征北將軍,封鄖鄉(xiāng)侯,仍郡如故。黃初中降魏,文帝拜耽懷集將軍,徙居南陽。省上庸,并新城。孟達誅后復為郡。屬縣六,戶七千,去洛一千七百里。
上庸縣郡治。
北巫縣
安樂縣咸熙元年為公國,封劉后主也。
武陵縣
安富縣
微陽縣
新城郡,本漢中房陵縣也,秦始皇徙呂不韋舍人萬家于房陵,以其隘地也。漢時宗族大臣有罪,亦多徙此縣。漢末以為房陵郡。
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征房陵,殺太守蒯祺,進平三郡。與劉封不和,封奪達鼓吹。關(guān)羽圍樊城,求助于封、達,封、達以新?lián)娇?、未可擾動為辭。羽為吳所破殺。達既忿封,又懼先主見責,遂拜書先主,告叛降魏。魏文帝善達姿才容觀,以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襲劉封,封敗走,達據(jù)房陵。文帝合三郡為新城郡,以達為太守。后蜀丞相諸葛亮將北伐,招達為外援,故貽書曰:“嗟乎孟子度!邇者劉封侵凌足下,以傷先帝待士之望,慨然永嘆。每存足下平素之志,豈虛讬名榮者哉!”都護李嚴亦與書曰:“吾與孔明并受遺詔,思得良伴。”吳主孫權(quán)亦招之。達遂背魏通吳、蜀,表請馬弩于文帝。撫軍司馬宣王以為不可許。帝曰:“吾為天下主,義不先負人,當使吳、蜀知吾心?!蹦硕嗯c之,過其所求。
明帝太和初,達叛魏歸蜀。時宣王屯宛,知其情,乃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讬身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達乃以書與亮曰:“宛去洛八百,去此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閒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辨。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剿憒,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起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亮以其數(shù)反覆,亦不救,遂為宣王所誅滅。宣王分為三郡。新城屬縣四,戶二萬,去洛一千六百里。
房陵縣郡治。有維山,維水所出,東入沔。
沶鄉(xiāng)縣
昌魏縣
綏陽縣
右三郡,漢中所分也。在漢中之東,故蜀漢謂之“東三郡”。蜀時為魏,屬荊州,晉元康六年始還梁州。山水艱阻,有黃金、子午,馬聰、建鼓之阻。又有作道——九君摶土作人處。而其記及《漢中記》不載,又不為李雄所據(jù),璩識其大梗概,未能詳其小委曲也。
梓潼郡,本廣漢屬縣也。建安十八年,劉先主自葭萌南攻州牧劉璋,留中郎將南郡霍峻守葭萌城。張魯遣將楊帛誘峻,求共城守。峻曰:“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也!”帛退。劉璋將向存、扶禁由巴閬水攻峻,歲馀不能克。峻眾才八百人,存眾萬計,更為峻所破敗,退走。成都既定,先主嘉峻功。二十二年,分廣漢置梓潼郡,以峻為太守。屬縣五,戶萬,去洛二千八百三十八里。東接巴西,南接廣漢,西接陰平,北接漢中。土地出金、銀、丹、漆、藥、蜜也。世有雋彥,人侔于巴、蜀。
梓潼縣郡治。有五婦山,故蜀五丁士所拽蛇崩山處也。有善板祠,一曰惡子,民歲上雷杼十枚,歲盡不復見,云雷取去。四姓:文、景、雍、鄧者也。
涪縣去成都三百五十里,水通于巴。于蜀為東北之要,蜀時大將軍鎮(zhèn)之。有山原田,本稻田。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銀礦,洗取,火融合之為金銀。陽泉出石丹。大司馬蔣琬葬此。大姓楊、杜、李,人士多見《耆舊傳》也。
晉壽縣本葭萌城,劉氏更曰漢壽。水通于巴西,又入漢川。有金銀礦,民今歲歲取洗之。蜀亦大將軍鎮(zhèn)之。漆、藥、蜜所出也。大將軍費祎葬此山,大姓葬此者多。
白水縣有關(guān)尉,故州牧劉璋將楊懷、高沛守也。
漢德縣有劍閣道三十里,至險,有閣尉,桑下兵民也。
武都郡,本廣漢西部都尉治也,元鼎六年別為郡。屬縣九,戶萬,去洛一千八百七十八里。東接漢中,南接梓潼,北接天水,西接陰平。土地險阻,有麻田,氐傁,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出名馬、牛、羊、漆、蜜。有瞿堆百頃險勢,氐傁常依之為叛。漢世數(shù)征討之,分徙其羌遠至酒泉、敦煌。其攻戰(zhàn)壘戍處所亦多。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遣將軍雷同、吳蘭平之,為魏將曹洪所破殺。魏益州刺史天水楊阜治此郡。阜以濱蜀境,移其氐傁于汧、雍及天水略陽。建興七年,丞相諸葛亮遣護軍陳戒伐之,遂平武都、陰平二郡,還屬益州。魏將夏侯淵、張郃、徐晃征伐常由此郡;而蜀丞相亮及魏延、姜維等多從此出秦川,遂荒無留民。其氐傁楊濮屬魏,魏遙置其郡。蜀平,屬雍州。元康六年還梁州。
八年,氐傁齊萬年反,郡罹其寇,晉民流徙入蜀及梁州。永嘉初,天水氐傁楊茂搜率種人為寇,保據(jù)其郡,貢獻長安。愍帝以胡寇方盛,欲懷來戎翟,拜驃騎將軍、左賢王。劉曜破長安,丞相平昌公上隴據(jù)天水。茂搜數(shù)饋平昌公,拜茂搜長子難敵征南將軍,少子堅頭龍驤將軍。種眾彊盛,東破梁州,南連李雄,威服羌戎。時平昌公為劉曜所破,陳安作賊,于時并氐傁如一國。茂搜死,敵、堅代為主。數(shù)歲,劉曜自攻武都,敵、堅南奔雄。至晉壽,遣子為質(zhì);又厚賂雄兄子晉壽守將稚。曜不獲敵、堅,腋曬,敵、堅還武都。恃險驕慢,攻走雄陰平太守羅演。演,稚舅也。稚鞭恚,白兄含與雄,求征之。雄使含、稚將數(shù)千人攻之。時敵妻死,葬于陰平。含、稚徑至下辨,入武街城,以深入無繼,盡為氐傁所破殺。敵、堅死,子盤、毅復代為王。咸康四年,敵從弟初殺盤、毅兄弟,代為主,迄今。自茂搜父子之結(jié)據(jù)也,通晉家及李雄、劉曜、石勒、石虎、張駿,皆稱臣奉貢,受其官號,所向用其官及其年號。
下辨縣郡治。一曰武街。
武都縣東漢水所出。有天池澤。
上祿縣
故道縣
河池縣泉街水入沮合漢也。
沮縣沮水所出端闈谷也。
平樂縣
修城縣
嘉陵縣
陰平郡,本廣漢北部都尉。永平后,羌虜數(shù)反,遂置為郡。屬縣四,戶萬,去洛二千三百四十四里。東接漢中,南接梓潼,西接隴西,北接酒泉。土地山險,人民剛勇。多氐傁,有黑、白水羌、紫羌,胡虜風俗、所出與武都略同。
漢安帝永初二年,羌反,燒郡城,郡人退住白水。會漢陽諸羌反,溢入漢,殺太守。漢陽杜琦自稱將軍,叛亂廣漢郡,屯葭萌。漢使侍御史唐喜討琦,進討羌,經(jīng)年不下,詔賜死。更遣中郎將尹就討羌,亦無功。諸郡太守皆屯涪。元初五年,巴郡板楯軍救漢中,漢中大破羌,羌乃退。郡復治,置助郡都尉。
劉先主之入漢中也,爭二郡不得。建興七年,諸葛亮始命陳戒平之。魏亦遙置其郡,屬雍州。元康六年,還屬梁州。
永嘉末,太守王鑒粗暴,郡民毛深、左騰等逐出之,相率降李雄。晉民盡出蜀,氐、羌為楊茂搜所占有。
陰平縣郡治,漢曰陰平道也。
甸氐縣有白水,出徼外,入漢。
平武縣有關(guān)尉。自景谷有步道徑江油左儋出涪,鄧艾伐蜀道也。劉主時,置義守,號關(guān)尉。
剛氐縣涪水所出,有金銀礦。
右梁州。
撰曰:漢沔彪炳,靈光上照。在天鑒為云漢,于地畫為梁州。而皇劉應(yīng)之,洪祚悠長。蕭公之云,不亦宜乎!
蜀志
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其地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地稱天府,原曰華陽。故其精靈則井絡(luò)垂耀,江漢遵流?!逗訄D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為井絡(luò),帝以會昌,神以建福。”《夏書》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比瓷钍?,為四瀆之首,緞拗為九江。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繡、罽、氂、犀、象、氈、毦,丹黃、空青、桑、漆、麻、纻之饒,滇、獠、賨、僰僮仆六百之富。其卦值坤,故多班采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應(yīng)輿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與秦同分,故多悍勇。在《詩》,文王之化,被乎江漢之域;秦豳同詠,故有夏聲也。其山林澤漁,園囿瓜果,四節(jié)代熟,靡不有焉。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雖奉王職,不得與春秋盟會,君長莫同書軌。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務(wù)農(nóng),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guān)為后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nóng)務(wù),迄今巴、蜀民農(nóng)時先祀杜主君。
開明立,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帝攻青衣,雄張獠僰。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志,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未有謚列,但以五色為主,故其廟稱青、赤、黑、黃、白帝也。開明王自夢廓移,乃徙治成都。
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萃跻越鹨惑舆z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萃跖?。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后,曰“牛便金”,有養(yǎng)卒百人。蜀人悅之,使使請石牛?;萃踉S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shù)檬褚??!?br/>
武都有一丈彬化為女子,美而艷,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shù)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后王悲悼,作《臾邪歌》、《隴歸之曲》。其親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縣內(nèi)有一方折石,圍可六尺,長三丈許。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橋,亦有一折石,亦如之。長老傳言,五丁士擔土擔也。公孫述時,武擔石折,故治中從事任文公嘆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應(yīng)之!”歲中卒。
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shù)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萃踔裢鹾蒙?,許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直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于平石上為望婦堠,作思妻臺。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蜀王別封弟葭萌于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惠王方欲謀楚,群臣議曰:“夫蜀,西僻之國,戎狄為鄰,不如伐楚。”司馬錯、中尉田真黃曰:“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被萃踉唬骸吧啤?。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敗績。王遯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鄉(xiāng),死于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馬錯等因取苴與巴。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國守。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三年,分巴、蜀置漢中郡。六年,陳壯反,殺蜀侯通國。秦遣庶長甘茂、張儀、司馬錯復伐蜀,誅陳壯。七年,封子惲為蜀侯。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為黔中郡。
赧王四年,惠王二十七年,儀與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臨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而置觀樓射蘭。成都縣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內(nèi)。營廣府舍,置鹽、鐵、市官并長丞;修整里阓,市張列肆,與咸陽同制。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養(yǎng)魚,今萬歲池是也。城北又有龍壩池,城東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徑通,冬夏不竭,其園囿因之。平陽山亦有池澤,蜀之漁畋之地也。
赧王十四年,蜀侯惲祭山川,獻饋于秦昭襄王。惲后母害其寵,加毒以進王。王將嘗之,后母曰:“饋從二千里來,當試之?!蓖跖c近臣,近臣即斃。王大怒,遣司馬錯賜惲劍,使自裁。惲懼,夫婦自殺。秦誅其臣郎中令嬰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惲郭外。十五年,王封其子綰為蜀侯。十七年,聞惲無罪冤死,使使迎喪入葬之郭內(nèi)。初則炎旱,三月后又霖雨;七月,車溺不得行。喪車至城北門,忽陷入地中。蜀人因名北門曰咸陽門,為蜀侯惲立祠。其神有靈,能興云致雨,水旱禱之。
三十年,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但置蜀守。張若因取笮及楚江南地也。
周滅后,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謂汶山為天彭門;乃至湔氐縣,見兩山對如闕,因號天彭闕。仿佛若見神,遂從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沈濆。漢興,數(shù)使使者祭之。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又溉灌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外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轉(zhuǎn)置犀牛二頭:一在府市市橋門,今所謂石牛門是也;一在淵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時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會江南安,觸山脅溷崖,水脈漂疾,破害舟船,歷代患之。冰發(fā)卒鑿平溷崖,通正水道?;蛟唬罕徰聲r,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與神斗,迄今蒙福。
僰道有故蜀王兵蘭,亦有神作大灘江中。其崖嶄峻不可鑿,乃積薪燒之,故其處懸崖有赤白五色。
冰又通笮道文井江,徑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會武陽天社山下,合江。又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經(jīng)什邡,與郫別江會新都大渡。又有綿水,出紫巖山,經(jīng)綿竹入洛,東流過資中,會江江陽。皆溉灌稻田,膏潤稼穡。是以蜀川人稱郫、繁曰膏腴,綿、洛為浸沃也。又識察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于是盛有養(yǎng)生之饒焉。
漢祖自漢中出三秦伐楚,蕭何發(fā)蜀、漢米萬船而給助軍糧,收其精銳以補傷疾。雖王有巴、蜀,南中不賓也。高祖六年,始分置廣漢郡。高后六年,城僰道,開青衣。
孝文帝末年,以廬江文翁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頃。是時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學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學,選吏子弟就學;遣雋士張叔等十八人東詣博士受七經(jīng),還以教授。學徒鱗萃,蜀學比于齊魯。巴、漢亦立文學。孝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因翁倡其教,蜀為之始也。孝武帝皆徵入叔為博士。叔明天文、災異,始作《春秋章句》,官至侍中、揚州刺史。
元光四年,置蜀四部都尉。元鼎二年,立成都郭、十八門,于是郡縣多城觀矣。
建元六年,分巴、蜀置犍為郡。元封元年,分犍為置牂柯郡。元封二年,分牂柯置益州郡。
元居六年,以廣漢西部白馬為武都郡,蜀南部邛都為越巂郡,北部冉駹為汶山郡,西部笮都為沈黎郡,合置二十馀縣。天漢四年,罷沈黎,置兩部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漢民。孝宣帝地節(jié)三年,罷汶山郡,置北部都尉。時又穿臨邛、蒲江鹽井二十所,增置鹽、鐵官。
蜀自漢興至乎哀、平,皇德隆熙,牧守仁明,宣德立教,風雅英偉之士命世挺生,感于帝思。于是璽書交馳于斜谷之南,玉帛戔戔乎梁、益之鄉(xiāng)。而西秀彥盛,或龍飛紫闥,允陟璿璣;或盤桓利居,經(jīng)綸皓素。故司馬相如耀文上京,楊子云齊圣廣淵,嚴君平經(jīng)德秉哲,王子淵才高名雋,李仲元湛然岳立,林公孺訓詁玄遠,何君公謨明弼諧,王延世著勛河平。其次,楊壯、何顯、得意之徒恂恂焉。斯蓋華、岷之靈標,江、漢之精華也。故益州刺史王襄悅之,命王褒作《中和頌》,令胄子作《鹿鳴》聲歌之,以上孝宣帝。帝曰:“此盛德之事,朕何以堪之!”即拜為郎。
降及建武以后,爰迄靈、獻,文化彌純,道德彌臻。趙志伯三遷臺衡,子柔兄弟相繼元輔,司空張公宣融皇極,太常仲經(jīng)為“天下材英”,廣陵太守張文紀號“天下整理”,武陵太守杜伯持能決天下所疑,王稚子震名華夏,常茂尼流芳京尹。其次,張俊、秦宓英辯博通,董扶、楊厚究知天文,任定祖訓徒,同風洙泗。其性譬則有姜詩感物寤靈,禽堅精動殊俗,隗通石橫中流,吳順赤烏來巢。其忠貞,則王皓隕身不傾,朱遵絆馬必死,王累懸頸州門,張任守節(jié)故主。其淑媛則有元常、靡常、程玦及吳幾、先絡(luò)、郫之二姚、殷氏兩女、趙公夫人。自時厥后,龍宗有鱗,鳳集有翼,搢紳邵右之疇比肩而進,世載其美。是以四方述作,有志者莫不仰其高風,范其遺則,擅名八區(qū),為世師表矣。其忠臣孝子、烈士貞女,不勝詠述,雖魯之詠洙泗,齊之禮稷下,未足尚也。故漢徵八士,蜀有四焉。
然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國,輒徙其豪俠于蜀,資我豐土。家有鹽銅之利,戶專山川之材,居給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結(jié)駟連騎,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設(shè)趟鬮之廚膳,歸女有百兩之從車,送葬必高墳瓦槨,祭滌邙羊豕夕牲,贈襚兼加,赗賻過禮,此其所失。原其由來,染秦化故也。若卓王孫家僮千數(shù),程鄭亦八百人;而郄公從禽,巷無行人。簫鼓歌吹,擊鐘肆懸,富侔公室,豪過田文,漢家食貨,以為稱首。蓋亦地沃土豐,奢侈不期而至也。
蜀郡,州治,屬縣六。戶:漢廿七萬,晉六萬五千。去洛三千一百二十里。東接廣漢,北接汶山,西接漢嘉,南接犍為。州治太城,郡治少城。西南兩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中曰沖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也;城南曰江橋;南渡流曰萬里橋;西上曰夷里橋,亦曰笮橋;從沖治橋西北折曰長昇橋;郫江上西有永平橋。長老傳言:李冰造七橋,上應(yīng)七星。故世祖謂吳漢曰:“安軍宜在七星間。”城北十里有曬壬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于是江上多作橋,故蜀立里,多以橋為名。
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為有五津:始曰白華津;二曰皂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沙頭津,劉璋時召東州民居此,改曰東州頭;五曰江南津。入犍為有漢安橋、玉津、東沮津,津亦七。
始,文翁立文學精舍、講堂,作石室,一曰玉室,在城南。永初后,堂遇火,太守陳留高更修立,又增雜鄴石室。州奪郡文學為州學,郡更于夷里橋南岸道東邊起文學,有女墻。其道西城,故錦官也。錦工織錦濯其江中則鮮明,濯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里”也。西又有車官城,其城東西南北皆有軍營壘城。其郡四出大道,道實二十里,有衢。今言十八里者,昔蜀王女未嫁,年二十亡,王哀悼,不忍言二十,故言十八也。王女墓在城北,今王女陌是也。
其太守著德垂績者,前漢莫聞。建武以來,有第五倫、廉范叔度特垂惠愛。百姓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來時我單衣,去時重五袴?!逼浜鬂h中趙瑤自扶風太守來之郡,司空張溫謂曰:“第五伯魚從蜀郡為司空,今掃吾第以待足下?!爆帗Q廣漢。陳留高亦播文教。太尉趙公初為九卿,適子甯還蜀,命為文學,撰《鄉(xiāng)俗記》。亦能屈士如此。廣漢王商、犍為楊洪皆見詠懷。及晉建西夷府,太守多遷為西夷校尉,亦遷益州刺史。
成都縣郡治。有十二鄉(xiāng),五部尉。漢戶七萬,晉三萬七千。名難治。漢時廣漢馮顥為令,而太守京兆劉宣不奉法,顥奏免之。立文學,學徒八百人;實戶口萬八千,開稻田百頃,治有尤異。后有廣漢劉寵為令。大姓恣縱,諸趙倚公,故多犯法。濮陽太守趙子真父子強橫,寵治其罪,莫不震肅。郫民楊伯侯奢侈,大起冢營,因?qū)櫈檑?,伯侯遂徙占成都;寵復為成都,豪右敬服。有蜀侯祠。大姓有柳、杜、張、趙、郭、楊氏。豪富:先有程鄭、郄公,后有郭子平。奢豪:楊伯侯兄弟。
郫縣郡西北六十里。冠冕大姓:何、羅、郭氏。
繁縣郡北九十里。有泉水稻田。三張為甲族。
江原縣郡西,渡大江,濱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稱江祠。安漢上下、朱邑出好麻、黃潤細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東方常氏為大姓。文井江上有常堤三十里,上有天馬祠。
臨邛縣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實之。有布濮水,從布濮來合文井江。有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shù)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鹽;家火煮之,得無幾也。有古石山,有石礦,大如蒜子,火燒合之,成流支鐵,甚剛,因置鐵官,有鐵祖廟祠。漢文帝時,以鐵銅賜侍郎鄧通,通假民卓王孫,歲取千匹;故王孫貲累巨萬,鄧通錢亦盡天下。王孫女文君能鼓琴。時有司馬長卿者,臨邛令王吉與之游王孫家,文君因奔長卿。漢世,縣民陳立歷巴郡、牂柯、天水太守,有異政。陳氏、劉氏為大姓冠蓋也。
廣都縣郡西三十里。元朔二年置。有鹽井、漁田之饒。大豪馮氏有魚池鹽井,縣凡有小井十數(shù)所。江有魚漕梁,山有鐵礦。江西有好稻田。穿山崖過水二十里。漢時縣民朱辰字元燕為巴郡太守,甚著德惠。辰卒官,郡獽民北送及墓。獽蜑鼓刀辟踴,感動路人,于是葬所草木頃許皆仿之曲折。迄今蜀人莫不嘆辰之德,靈為之感應(yīng)。今朱氏為首族也。
成都市官本有長,建武十八年省。蜀郡,太康初屬王國,改號曰成都內(nèi)史;王改封,乃復舊。
廣漢郡,高帝六年置。屬縣八。漢戶十七萬,晉四萬。去洛三千里,南去成都百二十里。西接汶山,北接梓潼,東接巴郡。本治繩鄉(xiāng),安帝永初中,陰平、漢中羌反,元初二年移涪,后治雒城。王莽改曰就都,公孫述名曰子同。
益州以蜀郡、廣漢、犍為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俊乂,一州稱望。然漢選蜀郡、廣漢太守,每重德高俊。故前有趙護、第五伯魚,后有蔡、陳,表章禮物,殊于諸郡。其太守著功德者有劉咸、孫寶、蔡茂、陳寵。伯魚自郡逕遷司徒,寵亦至三公。而礻殳諷、尹睦、鮮于定、趙瑤,皆公望也;薛鴻輩,卿佐也;而許靖亦為上公,及何祇、常閎皆有稱。
以處州中,益州恒治此郡。初平中,益州牧劉焉自綿竹移雒縣城,筑闕門;云其地不王,乃留孫循據(jù)之。建安十八年,劉先主自涪攻圍且一年,軍師龐統(tǒng)中流矢死。先主痛惜,言則涕泣。廣漢太守南陽張存曰:“統(tǒng)雖可惜,違大雅之體。”先主怒曰:“統(tǒng)殺身成仁,非仁乎?”即免存官。十九年夏,雒城拔。襄陽馬良書詒諸葛亮曰:“承雒城已下,尊兄配業(yè)光國,魄兆見矣。”時州或治成都,時復治雒,為蜀淵府。
雒縣郡治。汎鄉(xiāng)有孝子姜詩田地宅。姓族有鐔、李、郭、翟氏。
綿竹縣劉焉初所治。綿與雒各出稻稼,畝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漢時任定祖以儒學教,號侔洙泗。有多士,秦、杜為首族也。
什邡縣山出好茶。楊氏為大姓。美田,有鹽井。
新都縣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三都,號名城。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漢時五倉,名萬安倉。有棗、魚梁。多名士,有楊厚、董扶。又有四姓:馬、史、汝、鄭者也。
五城縣郡東南。有水通于巴。漢時置五倉,發(fā)五縣民,尉部主之,后因以為縣。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山出龍骨。傳云龍升其山,值天門閉,不達,墮死于此,后沒地中,故掘取得龍骨。
郪縣有山原田、富國鹽井。濮出好棗。宜君山出麈尾,特好,入貢。大姓王、李氏。又有高、馬家,世掌部曲,蜀時高勝、馬秦皆叛,伏誅。
廣漢縣有山原田。蜀時彭羕有俊才,晉世段容號令德,故二姓為甲族也。
德陽縣有青石祠。山原肥沃,有澤漁之利。士女貞孝,望山樂水,土地易為生事。車騎將軍鄧芝雅有終焉之思,后遂葬其山。太守夏侯慕時,古濮為功曹???、古、袁氏為四姓,大族之甲者也。
劉氏延熙中,分廣漢四縣置東廣漢郡,咸熙初省。泰始末又分置新都郡,太康省。末年又置,屬王國,蜀郡常騫為內(nèi)史。永嘉末省。
犍為郡,孝武建元六年置。時治鄨,縣十二,漢戶十萬。鄨,故夜郎地是也。鄨有犍山,見《保乾圖》。
武帝初欲開南中,令蜀通僰、青衣道。建元中,僰道令通之,費功無成,百姓愁怨,司馬相如諷諭之。使者唐蒙將南入,以道不通,執(zhí)令,將斬之,嘆曰:“忝官益土,恨不見成都市!”蒙即令送成都市而殺之。蒙乃斬石通閣道。故世為諺曰:“思都郵,斬令頭”云。后蒙為都尉,治南夷道。
元光五年,郡移治南廣。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陽。孝昭元年,郡治僰道,后遂徙武陽。至晉,屬縣五,戶二萬,去洛三千二百七十里。東接江陽,南接朱提,北接蜀郡,西接漢嘉。王橋升其北山,彭祖家其彭蒙,白虎仁于廣德,寶鼎見于江溉。綏和元年,又上寶磬十六,劉向以為美化所降,用立辟雍。而士多仁孝,女性貞專。王莽改曰西順,郡人不服。會更始都南陽,遠奉貢職。及公孫述有蜀,郡拒守,述伐之??すΣ苤熳衲鎽?zhàn),眾寡不敵,遵絆馬死戰(zhàn),遂為述所并。而任君業(yè)閉戶,費貽素隱。光武帝嘉之,曰:“士大夫之郡也!”
郡去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昔人作大橋曰漢安橋,廣一里半,每秋夏水盛,斷絕,歲歲修理,百姓苦之。建安二十一年,太守南陽李嚴乃鑿天社山,尋江通車道,省橋,梁三津,吏民悅之。嚴因更造起府寺,城觀壯麗,為一州勝宇。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蜀以劉氏瑞應(yīng)。其太守,漢興以來,鮮有顯者。
武陽縣郡治。有王橋、彭祖祠。蒲江為大堰,灌郡下,六門。有朱遵祠。山出鐵及白玉。特多大姓,有七楊、五李,諸姓十二也。
南安縣郡東四百里,治青衣江會??h溉有名灘,一曰雷坻,二曰鹽溉,李冰所平也。有柑橘官社。漢有鹽井。南安、武陽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峽,南有峨眉山。山去縣八十里?!犊鬃拥貓D》言有仙藥,漢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藥,不能得。有四姓:能、宣、謝、審;五大族:楊、費。又有信士呂孟,莫紀至行也。
僰道縣在南安東四百里,距郡百里,高后六年城之。治馬湖江會,水通越巂。本有僰人,故《秦紀》言僰童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有荔芰、薑、蒟。濱江有兵蘭——李冰所燒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黃。魚從楚來,至此而止,畏崖映水也。有韓原素祠。又有孝子隗通,為母汲江裔水,天為出平石,生江中,今石在馬湖江。而孝子吳順奉母,赤烏巢其門。崩容江出好磨石,崩江多魚害。民失在徵巫,好鬼妖。大姓吳、隗,又有楚、石、薛、相者。
牛鞞縣受新都江,去郡三百里,元鼎二年置。有陽明鹽井。程、韓氏為冠蓋之族。
資中縣受牛鞞江也。先有王延世著勛河平,后有董鈞為漢定禮。王、董、張、趙為四族。二縣在中,多山田,少種稻之地。
江陽郡,本犍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置郡。漢安程徵、石謙白州牧劉璋,求立郡。璋聽之,以都尉廣漢成存為太守。屬縣四,戶五千,去洛四千八十里。東接巴郡,南接牂柯,西接犍為,北接廣漢。有荔芰、巴菽、桃枝、蒟、給客橙。俗好文刻,少儒學,多樸野,蓋天性也。
江陽縣郡治,治江、洛會。有方山、蘭祠。江中有大闕、小闕,季春黃龍堆沒,闕即平。昔云世祖微時,過江陽,有一子,望氣者曰:“江陽有貴兒氣?!蓖趺笾?,縣人殺之。后世祖為子立祠,謫江陽民不使冠帶者數(shù)世。有富義鹽井。又郡下百二十里者曰伯涂魚梁,云伯氏女為涂氏婦,造此梁。四姓:王、孫、程、鄭;八族:又有趙、魏、先、周也。
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shù),家家有焉,一郡豐沃。四姓:程、姚、郭、石;八族:張、季、李、趙輩。而程、石杰立,郡常秉議論選之。
符縣郡東二百里,元鼎二年置,治安樂水會。東接巴樂城;南,水通平夷鄨縣。永建元年十二月,縣長趙祉遣吏先尼和拜檄巴郡守,過成瑞灘,死。子賢求喪不得。女絡(luò)年二十五,乃分金珠作二錦囊,系兒頭下。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女絡(luò)乃乘小船至父沒所,哀哭自沈。見夢告賢曰:“至二十一日與父尸俱出。”至日,父子浮出。縣言郡,太守蕭登高之,上尚書,遣戶曹掾為之立碑。人為語曰:“符有先絡(luò),僰道張帛,求其夫,天下無有其偶者矣。”
新樂縣郡西二百八十里,元康五年置。西楚僰道。有鹽井。大姓魏、呂氏。
汶山郡,本蜀郡北部冉駹都尉,孝武元鼎六年置。舊屬縣八,戶二十五萬,去洛三千四百六十三里。東接蜀郡,南接漢嘉,西接涼州酒泉,北接陰平。有六夷、羌胡、羌虜、白蘭峒、九種之戎,牛馬、旄氈、班罽、青頓、毞毲、羊羖之屬。特多雜藥名香。有醎石,煎之得鹽。土地剛鹵,不宜五谷,惟種麥。而多冰寒,盛夏凝凍不釋。故夷人冬則避寒入蜀,庸賃自食,夏則避暑反落,歲以為常,故蜀人謂之作氐、白石子也。
宣帝地節(jié)三年,武都白馬羌反,使者駱武平之,因慰勞。汶山吏及百姓詣武自訟:“一歲再度,更賦至重,邊人貧苦,無以供給,求省郡?!笨そㄒ詠硭氖迥暌?。武以狀上,遂省汶山郡,復置都尉。
下缺
漢嘉郡缺
越巂郡以上缺拜越巂太守,迎者如云。后蜀郡趙溫亦著治績。故王莽遣任貴為領(lǐng)戎大尹守之,自武后數(shù)叛。
章武三年,越巂叟大帥高定元稱王,恣睢,遣斯都耆帥李承之殺將軍梓潼焦璜,破沒郡土。丞相亮遣越巂太守龔祿住安上縣,遙領(lǐng)太守。安上去郡八百里,有名而已。延熙三年,蜀安南將軍馬忠討越巂郡夷,郡夷剛很,皆鴟視。忠率越巂太守張嶷將所領(lǐng)之郡,誘殺蘇祁邑君冬逢及其弟隗渠等,懷集種落,威信允著,諸種漸服。又斬斯都耆帥李承之首,乃手殺焦璜、龔祿者也。又討叛鄙,降夷人,安種落,蠻夷率服。嶷始以郡郛宇頹,更筑小塢居之。延熙五年,乃還舊郡,更城郡城,夷人男女,莫不致力。興復七縣。嶷遷后,復頗奸軌。雖有四部斯臾及七營軍,不足固守,乃置赤甲、北軍二牙門及斯臾督軍中堅,衛(wèi)夷徼。
邛都縣郡治,因邛邑名也。邛之初有七部,后為七部營軍。又有四部斯臾。南山出銅。有邛都河,河中有蜯巂山。有溫泉穴,冬夏常熱,其源可湯雞豚,下流澡洗治疾病。馀多惡水,水神護之,不可污穢及沈亂發(fā),照面則使人被惡疾,一郡通云然。
臺登縣有孫水,一曰白沙江,入馬湖水。山有砮石,火燒成鐵,剛利,《禹貢》“厥賦砮”是也。又有漆,漢末夷皆有之,張嶷取焉。
闌縣故邛人邑,治邛部城,接寒關(guān)。今省。
零道縣缺
蘇示縣漢末,夷王及弟隗渠數(shù)偝叛,以服諸種。張嶷先殺王,弟隗渠又叛遁入西徼,遣親信二人使嶷。嶷知奸計,以重賂使使殺渠。渠死,夷徼肅清??h晉省。
會無縣路通寧州,渡瀘得堂狼縣。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閉戶,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有天馬河,馬日千里,后死于蜀,葬江原小亭,今天馬冢是也??h有天馬祠。初,民家馬牧山下,或產(chǎn)駿駒,云天馬子也。今有天馬徑,厥跡存焉。河中有銅胎,今以羊祀之,可取,河中見存。土地特產(chǎn)犀牛。東山出青碧。
大筰縣漢末省也。
定筰縣筰,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漢嘉、越巂曰筰,蜀曰邛,皆夷種也。縣在郡西,渡瀘水。賓剛徼,曰摩沙夷。有鹽池,積薪,以齊水灌,而后焚之,成鹽。漢末,夷皆錮之,張嶷往爭。夷帥狼岑,槃木王舅,不肯服。嶷禽,撻殺之,厚賞賜馀類,皆安。官迄有之。北沙河是。
三縫縣一曰小會無,音三播。道通寧州,渡瀘得蜻蛉縣。有長谷,石豬坪中有石豬,子母數(shù)千頭。長老傳言:夷昔牧豬于此,一朝豬化為石。迄今夷不敢牧于此。
卑水縣去郡三百里,水流通馬湖。
潛街縣漢末置,晉初省。
安上縣
馬湖縣水通僰道,入江。晉初省。
右益州。漢初統(tǒng)郡五。后漸分建:蜀郡及巴郡又分為七郡;廣漢、漢中、犍為為九郡;又開益州五郡,合二十六郡。及寧州、梁州建,復增七郡。蜀于是有三州三十三郡,一百八十二縣。州分后,益州凡新舊郡七,縣四十八。戶:夷、晉二十四萬。
撰曰:蜀之為邦:天文,井絡(luò)輝其上;地理,岷嶓鎮(zhèn)其域;五岳,則華山表其陽;四瀆,則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則大禹生其鄉(xiāng),媾姻則黃帝婚其族,大賢彭祖育其山,列仙王喬升其岡。而寶鼎輝光于中流,離龍仁虎躍乎淵陵。開辟及漢,國富民殷,府腐谷帛,家蘊畜積?!堆拧贰俄灐分暎淙灬?,《中和》之詠,侔乎二《南》。蕃衍三州,土廣萬里,方之九區(qū),于斯為盛。固乾坤之靈囿,先王之所經(jīng)緯也。
南中志
寧州,晉泰始六年初置,蜀之南中諸郡,庲降都督治也。
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葉榆、桐師、巂唐侯王國以十數(shù)。編發(fā)左衽,隨畜遷徙,莫能相雄長。
周之季世,楚頃襄王遣將軍莊蹻溯沅水,出且蘭,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舡于且蘭。既克夜郎,秦奪楚黔中地,無路得歸,遂留王之,號為莊王。以且蘭有椓舡牂柯柯處,乃改其名為牂柯。分侯支黨,傳數(shù)百年。秦并蜀,通五尺道,置吏主之。漢興,遂不賓。
有竹王者,興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與從人嘗止大石上,命作羹。從者曰:“無水?!蓖跻詣羰?,今竹王水是也,破石存焉。后漸驕恣。
武帝使張騫至大夏國,見邛竹、蜀布,問所從來,曰:“吾賈人從身毒國得之?!鄙矶緡?,蜀之西國,今永昌是也。騫以白帝。東越攻南越,大行王恢救之。恢使番陽令唐蒙曉喻南越。南越人食有蒟醬,蒙問所從,曰:“牂柯來?!泵梢嘁园椎?,因上書曰:“南越地東西萬里,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竊聞夜郎精兵可得十萬,若從牂柯浮船番禺,出其不意,此制越之一奇也。可通夜郎道,為置吏主之?!钡勰税菝芍欣蓪?,發(fā)巴、蜀兵千人,奉幣帛見夜郎侯,喻以威德,為置吏。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道遠,漢終不能有也,故皆且聽命。司馬相如亦言:西戎邛、笮,蜀之后園,可置為郡。帝既感邛竹,又甘蒟醬,乃拜為中郎將,往喻意,皆聽命。
后西南夷數(shù)反,發(fā)運興役,費甚多。相如知其不易也,乃假巴、蜀之論以諷帝,且以宣使指于百姓。卒開僰門,通南中。相如持節(jié)開越巂,按道侯韓說開益州。武帝轉(zhuǎn)拜唐蒙為都尉,開牂柯,以重幣喻告諸種侯王,侯王服從。因斬竹王,置牂柯郡,以吳霸為太守;及置越巂、朱提、益州,四郡。后夷濮阻城,咸怨訴竹王非血氣所生,求立后嗣。霸表封其三子列侯;死,配食父祠,今竹王三郎神是也。
昭帝始元元年,益州廉頭、姑繒等二十四縣民反,水衡都尉呂破胡募吏民及發(fā)犍為、蜀郡奔命擊破之。后三歲,姑繒復反,都尉呂辟胡擊之,敗績。明年,遣大鴻臚田廣明等大破之,斬首捕虜五萬人,獲畜產(chǎn)十馀萬頭,富埒中國。封其渠帥亡波為鉤町王,以助擊反者故也。廣明賜爵邑。
成帝時,夜郎王興與鉤町王禹、漏臥侯愈更相攻擊。帝使太中大夫張匡持節(jié)和解之。鉤町、夜郎王不服,乃刻木作漢使,射之。大將軍王鳳薦金城司馬蜀郡陳立為牂柯太守,何霸為中郎將,出益州。立既到郡,單至夜郎召興。興與邑君數(shù)十人來見立,立責數(shù),斬興。邑君皆悅服。興妻父翁指與興子恥,復反,立討之,威震南裔。
平帝末,梓潼文齊為益州太守。公孫述時,據(jù)郡不服。光武稱帝,以南中有義。益州西部,金銀寶貨之地,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孝明帝初,廣漢鄭純獨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漢歌詠,表薦無數(shù),上自三司,下及卿士,莫不嘆賞。明帝嘉之,因以為永昌郡,拜純太守。章帝時,蜀郡王阜為益州太守,治化尤異,神馬四匹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烏見;始興文學,漸遷其俗。
安帝永初中,漢中、陰平、廣漢羌反,征戰(zhàn)連年。元初四年,益州、永昌、越巂諸夷封離等反,眾十馀萬,多所殘破。益州刺史張喬遣從事蜀郡楊竦將兵討之。竦先以詔書告諭;告諭不從,方略滌討。凡殺虜三萬馀人,獲生口千五百人,財物四千馀萬,降赦夷三十六種;舉劾奸貪長吏九十人,黃綬六十人。諸郡皆平。竦以傷死,故功不錄。自是后,少寧五十馀年。
迄靈帝熹平中,蠻夷復反,擁沒益州太守雍陟。遣御史中丞朱龜將并、涼勁兵討之,不克。朝議不能征,欲依朱崖故事棄之。太尉掾巴郡李颙獻陳方策,以為可討。帝乃拜颙益州太守,與刺史龐芝伐之,徵龜還。颙將巴郡板楯軍討之,皆破,陟得生出。后復更叛。梓潼景毅為益州太守,承喪亂后,民夷困餓,米一斗千錢,皆離散。毅至,安集,后米一斗八錢。
建安十九年,劉先主定蜀,遣安遠將軍南郡鄧方以朱提太守、庲降都督治南補蓉。輕財果毅,夷漢敬其威信。方亡,先主問代于治中從事建寧李恢,對曰:“西零之役,趙充國有言:‘莫若老臣。’”先主遂用恢為都督,治平夷縣。
先主薨后,越巂叟帥高定元殺郡將軍焦璜,舉郡稱王以叛。益州大姓雍闿亦殺太守正昂。更以蜀郡張裔為太守。闿假鬼教曰:“張裔府君如瓠壺,外雖澤內(nèi)實粗,殺之不可縛與吳。”于是執(zhí)送裔于吳。吳主孫權(quán)遙用闿為永昌太守,遣故劉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州際。牂柯郡丞朱提朱褒領(lǐng)太守,恣睢。丞相諸葛亮以初遭大喪,未便加兵,遣越巂太守巴西龔祿住安上縣,遙領(lǐng)郡。從事蜀郡常頎行部南入,以都護李嚴書曉喻闿。闿答曰:“愚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派敝,正朔有三,遠人惶惑,不知所歸?!逼浒谅绱恕m犞翣櫩?,收郡主簿考訊奸。褒因殺頎為亂。益州夷復不從闿,闿使建寧孟獲說夷叟曰:“官欲得烏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螨腦三斗,斫木構(gòu)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夷以為然,皆從闿。斫木堅剛,性委曲,高不至二丈,故獲以欺夷。
建興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別遣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以犍為太守廣漢王士為益州太守。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為壘守。亮欲俟定元軍眾集合,并討之,軍卑水。定元部曲殺雍闿及士庶等,孟獲代闿為主。亮既斬定元,而馬忠破牂柯,李恢敗于南中。夏五月,亮渡瀘,進征益州。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亮以方務(wù)在北,而南中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zhàn)。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思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
秋,遂平四郡。改益州為建寧,以李恢為太守,加安漢將軍,領(lǐng)交州刺史,移治味縣。分建寧、越巂置云南郡,以呂凱為太守。又分建寧、牂柯置興古郡。以馬忠為牂柯太守。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馀家于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置五部都尉,號“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剛很,不賓大姓富豪,乃勸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襲官。于是夷人貪貨物,以漸服屬于漢,成夷、漢部曲。亮收其俊杰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及獲為官屬,習官至領(lǐng)軍,琰輔漢將軍,獲御史中丞。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zhàn)馬給軍國之用。
都督常用重人。李恢卒后,以蜀郡太守犍為張翼為都督。翼持法嚴,不得殊俗和。夷帥劉胄反,徵翼,以馬忠為代。忠未至,翼修攻戰(zhàn)方略資儲,群下懼。翼曰:“吾方臨戰(zhàn)場,豈可以絀退之故廢公家之務(wù)乎!”忠至,承以滅胄。蜀賜翼爵關(guān)內(nèi)侯。忠在南,柔遠能爾,甚垂惠愛,官至鎮(zhèn)南大將軍。卒后,南人為之立祠,水旱禱之。以蜀郡張表為代,加安南將軍;又以犍為楊羲為參軍,副貳之。表后,以南郡閻宇為都督,南郡霍弋為參軍。弋甚善參毗之體,遂代宇為監(jiān)軍、安南將軍。撫和異俗,為之立法施教,輕重允當,夷晉安之。
及晉世,因仍其任。時交趾來附,假弋節(jié),遙領(lǐng)交州刺史,得以便宜選用長吏。今官和解夷人,及適罰之,皆依弋故事。弋卒,子在襲領(lǐng)其兵,和諸姓。晉以巴西太守吳靜。在官數(shù)年,撫恤失和,軍司鮮于嬰表徵靜還。嬰因代之。
泰始六年,以益州大,分南中四郡為寧州,嬰為刺史。咸寧五年,尚書令衛(wèi)瓘奏兼并州郡。太康五年,罷寧州,置南夷,以天水李毅為校尉,持節(jié),統(tǒng)兵鎮(zhèn)南中,統(tǒng)五十八部夷族都監(jiān)行事。每夷供貢南夷府,入牛、金、旃、馬,動以萬計,皆豫作忿恚致校尉官屬;其供郡縣亦然。南人以為饒。自四姓子弟仕進,必先經(jīng)都監(jiān)。
夷人大種曰“昆”,小種曰“叟”。皆曲頭木耳,環(huán)鐵裹結(jié),無大侯王,如汶山、漢嘉夷也。夷中有桀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便為主。論議好譬喻物,謂之“夷經(jīng)”。今南人言論,雖學者亦半引“夷經(jīng)”。與夷為姓曰“遑耶”,諸姓為“自有耶”。世亂犯法,輒依之藏匿?;蛟唬河袨楣偎?,夷或為報仇。與夷至厚者謂之“百世遑耶”,恩若骨肉,為其逋逃之藪。故南人輕為禍變,恃此也。其俗徵巫鬼,好詛盟,投石結(jié)草,官常以盟詛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羊;后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赍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許致生口直。又與瑞錦、鐵券,今皆存。每刺史、校尉至,赍以呈詣,動亦如之。
毅后,永昌呂祥為校尉。祥后數(shù)人,李廣漢從云南、犍為郡守為校尉。久之,建寧太守巴西杜俊、朱提太守梓潼雍約懦鈍無治,政以賄成??Z大姓鐵官令毛詵、中郎李叡部曲,致詵弟耐罪。朱提大姓、太中大夫李猛有才干,弟為功曹,分當察舉;而約受都尉雷逢賂,舉逢子炤孝廉,不禮猛。猛等怨之。太安元年秋,詵、叡逐俊以叛。猛貽之書曰:“昔魯侯失道,季氏出之。天之愛民,君師所治。知足下追踵古人,見賢思齊。足下箕帚,枉慚吾郡?!币嘀鸺s應(yīng)之作亂,眾數(shù)萬。毅討破之,斬詵首。叡走依遑耶五茶夷帥于陵承。猛箋降曰:“生長遐荒,不達禮教,徒與李特和光合勢。雖不能營師五丈,略地渭濱,冀北斷褒斜,東據(jù)永安。退考靈符,晉德長久,誠非狂夫所能干。輒表革面,歸罪有司?!币銗浩溲裕煺T殺之。
部永昌從事江陽孫辨上南中形勢:“七郡斗絕,晉弱夷強。加其土人屈塞,應(yīng)復寧州,以相鎮(zhèn)慰?!倍辉卤?,詔書復置寧州,增統(tǒng)牂柯、益州、朱提,合七郡;以毅為刺史,加龍驤將軍,叫摑成都縣侯。
二年,于陵承詣毅,請恕叡罪。毅許之。叡至,群下以為詵、叡破亂州土,必殺之。毅不得已,許諾。及叡死,于陵承及詵、猛遑耶怒,扇動謀反,奉建寧太守巴西馬恢為刺史,燒郡偽發(fā)。毅方疾作,力出軍。初以救恢,及聞其情,乃殺恢。夷愈強盛,破壞郡縣,沒吏民。會毅疾甚,軍連不利。晉民或入交州,或入永昌、牂柯,半亦為夷所困虜。夷因攻圍州城。毅但疾力固孤城,病篤,不能戰(zhàn)討。時李特、李雄作亂益州,而所在有事,救援莫至。毅上疏陳謝:“不能式遏寇虐,疾與事遇,使虜游魂。兵谷既單,器械窮盡,而求救無望,坐待殄斃。若必不垂矜憂,乞請大使,及臣尚存,加臣重罪;若臣已死,陳尸為戮?!?br/>
積四年,光熙元年春三月,毅薨。子釗任洛,還赴到牂柯,路塞,停住交州。文武以毅女秀明達有父才,遂奉領(lǐng)州事。秀初適漢嘉太守廣漢王載,載將家避地在南,故共推之。又以載領(lǐng)南夷、龍驤參軍。秀獎勵戰(zhàn)討。食糧已盡,人但樵草炙鼠為命。秀伺夷怠緩,輒出軍掩破。首尾三年,釗乃得達丁喪。文武復逼釗領(lǐng)州府事。毅故吏毛孟等詣洛求救,至欲自刎。懷帝乃下交州使救助之;以釗為平寇將軍,領(lǐng)南夷護軍;遣御史趙濤贈毅少府,謚曰威侯。交州刺史吾彥遣子威遠將軍咨以援之。
朝廷以廣漢太守魏興王遜為南夷校尉、寧州刺史,代毅。自永嘉元年受除,四年乃至。遙舉建寧董敏為秀才??ぞ脽o太守,功曹周悅行郡事,輕敏,不下其板。遜至,怒,殺悅。悅弟秦臧長周昺合夷叟謀,以趙濤父混昔為建寧,有德惠,欲殺遜樹濤。遜誅之,并殺濤。夷晉莫不惶懼。表釗為朱提太守,治南廣,御李雄。時荒亂后,倉無斗粟,眾無一旅,官民虛竭,繩紀弛廢。遜惡衣菜食,招集夷民。夷徼厭亂,漸亦返善。勞來不怠,數(shù)年克復。以五茶夷昔為亂首,圖討之,未有致罪。會夷發(fā)夜郎莊王墓。遜因此遂討滅之;及討惡獠剛夷數(shù)千落,威震南方。官至平西、安南將軍,又兼益州刺史,加散騎常侍,封褒中伯。而嚴猛太過,多所誅鋤。平夷太守朱提雷炤、流民陰貢、平樂太守董霸破牂柯、平夷、南廣,北降李雄。建寧爨量與益州太守李逷、梁水太守董慬保興古盤南以叛。雄遣叔父驤破越巂,伐寧州。遜使督護云南姚岳距驤于堂螂縣,違遜指授,雖大破之,驤不獲。太興四年,遜發(fā)病薨。州人推中子堅領(lǐng)州事。
永昌元年,晉朝更用零陵太守南陽尹奉為寧州刺史、南夷校尉,加安西將軍。奉威刑緩鈍,政治不理。咸和八年,遂為雄弟壽所破獲,南中盡為雄所有。惟牂柯謝恕不為壽所用,遂??ぃ殲闀x,官至撫夷中郎將、寧州刺史、冠軍。
牂柯郡,漢武帝元鼎六年開。屬縣:漢十七,戶二萬;及晉,縣八,戶五千。去洛五千六百一十里??ど现堤炀?,故多雨潦。俗好鬼巫,多禁忌。畬山為田,無蠶桑。頗尚學書,少威棱,多懦怯。寡畜產(chǎn),雖有僮仆,方諸郡為貧。王莽更名牂柯曰同亭??げ环?。會公孫述據(jù)三蜀,大姓龍、傅、尹、董氏與功曹謝暹保郡,聞漢世祖在河北,乃遠使使由爆禺江出,奉貢漢朝。世祖嘉之,號為“義郎?!?br/>
明、章之世,毋斂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漸庠序,乃遠從汝南許叔重受五經(jīng),又師事應(yīng)世叔學圖緯,通三材;還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學焉。珍以經(jīng)術(shù)選用,歷尚書丞、郎,荊州刺史;而世叔為司隸校尉,師生并顯。平夷傅寶、夜郎尹貢亦有名德。寶歷尚書郎、長安令、巴郡太守,貢至彭城相,號南州人士。
郡特多阻險,有延江、霧赤、煎水為池衛(wèi)。少有亂,惟朱褒見誅。其郡守垂功名者,前有吳霸、陳立,后有漢中張亮則、廣漢劉寵、犍為費詩、巴西馬忠,皆著勛烈。晉愍帝世,太守建寧孟才以驕暴無恩,郡民王清、范朗逐出之。刺史王遜怒,分鄨半為平夷郡,夜郎以南為夜郎郡,但四縣。
萬壽縣郡治。有萬壽山。漢本有鹽井,漢末時夷民共詛盟不開,今三郡皆無鹽。
且蘭縣音沮。漢曰故且蘭。有柱蒲關(guān)也。
廣談縣
毋斂縣有剛水也。
平夷郡,晉愍帝建興元年置。屬縣二,戶千。
平夷縣郡治。有津、安樂水。山出茶、蜜。
鄨縣故犍為郡城也。不狼山出鄨水,入沅。有野生薜,可食。大姓王氏。
夜郎郡,故夜郎國也。屬縣二,戶千。
夜郎縣郡治。有遯水通廣郁林。有竹王三郎祠,甚有靈響也。
談指縣
晉寧郡,本益州也。元鼎初屬牂柯、越巂。漢武帝元封二年,叟反,遣將軍郭昌討平之,因開為郡,治滇池上,號曰益州。漢屬縣二十四,戶八萬;晉縣七,戶萬。去洛五千六百里。司馬相如、韓說初開,得牛馬羊?qū)偃f。漢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實之。郡土平敞,有原田,多長松,皋有鸚鵡、孔雀,鹽池田漁之饒,金銀畜產(chǎn)之富。俗奢豪,難撫御,惟文齊、王阜、景毅、李颙及南郡董和為之防檢,后遂為善。蜀建興三年丞相亮之南征,以郡民李恢為太守,改曰建寧,治味縣。寧州別建,為益州郡。后太守李逷,恢孫也,與前太守董慬、建寧爨量共叛、寧州刺史王遜表改益州為晉寧郡。
滇池縣郡治。故滇國也。有澤水,周回二百里。所出深廣,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長老傳言,池中有神馬,或交焉,即生駿駒,俗稱之曰“滇池駒”,日行五百里。有黑水神祠祀。亦有溫泉,如越巂溫水。又有白猬山,山無石,惟有猬也。
同勞縣
同安縣
連然縣有鹽泉,南中共仰之。
建伶縣
毋單縣
秦臧縣
建寧郡,治故庲降都督屯也,南人謂之“屯下”。屬縣十七。后分為益州、平樂二郡。分后屬縣十三,戶萬。去洛五千六百三十九里。有五部都尉、四姓及霍家部曲。
味縣郡治。有明月社,夷晉不奉官,則官與共盟于此社也。
牧麻縣山出好升麻。有涂水。
同樂縣大姓爨氏。
谷補蓉漢武帝將軍郭昌討夷,平之,因名郭昌以威夷,孝章時改為谷昌也。
同瀨縣
雙柏縣
存縣雍闿反,結(jié)壘于縣山,系馬枊柱生成林,今夷言雍無梁林——無梁,夷言馬也。
昆澤縣
漏江縣九十里出蠙口。
談槁縣有濮、獠。
伶丘縣主獠。
修云縣
俞元縣
平樂郡,愍帝建興元年,刺史王遜割建寧之新定、興遷二縣,新立平樂、三沮二縣,合四縣為一郡。后太守建寧董霸叛降李雄,郡縣遂省。寧州北屬雄,復為郡,以朱提李壯為太守。
新定縣
興遷縣
平樂縣
三沮縣
朱提郡,本犍為南部,孝武帝元封二年置,屬縣四。建武后省為犍為屬國。至建安二十年,鄧方為都尉,先主因易名太守。屬縣五,戶八千,去洛五千三百里。先有梓潼文齊,初為屬國,穿龍池,溉稻田,為民興利,亦為立祠。大姓朱、魯、雷、興、仇、遞、高、李,亦有部曲。其民好學,濱犍為,號多人士,為寧州冠冕。
朱提縣郡治。
堂螂縣因山名也。出銀、鉛、白銅、雜藥,有堂螂附子。
南秦縣自僰道、南廣有八亭道通平夷。
漢陽縣有漢水,入延江。
南補蓉故都督治,有鄧安遠城也。
南廣郡,蜀延熙中置,以蜀郡常竺為太守。蜀朝召竺入為侍中,巴西令狐衷代之。郡建九年省。元帝世,刺史王遜移朱提治郡南廣。太守李釗數(shù)破雄,殺賊大剿闃初。后刺史尹奉卻郡還舊治。及雄定寧州,復置郡,以興古太守朱提李播為太守。屬縣四,戶千。
自僰道至朱提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至險,難行。步道度三津,亦艱阻。故行人為語曰:“猶溪、赤木,盤蛇七曲;盤羊、烏櫳,氣與天通。看都濩泚,住柱呼伊。庲降賈子,左儋七里。”又有牛叩頭、馬搏頰阪,其險如此。土地無稻田蠶桑,多蛇蛭虎狼。俗妖巫,惑禁忌,多神祠。
南廣縣郡治。漢武帝太初元年置。有鹽官。
臨利縣
常遷縣
新興縣
永昌郡,古哀牢國。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婦人,名曰沙壸,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魚自給。忽于水中觸有一沈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產(chǎn)子男十人。后沈木化為龍,出謂沙壸曰:“若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驚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龍坐,龍就而舐之。沙壸與言語,以龍與陪坐,因名曰元隆,猶漢言陪坐也。沙壸將元隆居龍山下。元隆長大,才武。后九兄曰:“元隆能與龍言,而黠有智,天所貴也?!惫餐埔詾橥酢r哀牢山下復有一夫一婦,產(chǎn)十女,元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象之,衣后著尾,臂脛刻文。元隆死,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也。南中昆明祖之,故諸葛亮為其國譜也。
孝武時通博南山,度蘭滄水、氵耆溪,置巂唐、不韋二縣。徙南越相呂嘉子孫宗族實之,因名不韋,以彰其先人惡。行人歌之曰:“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渡蘭滄,為他人?!倍商m滄水以取哀牢地,哀牢轉(zhuǎn)衰。
至世祖建武二十三年,王扈栗遣兵乘箄船南攻鹿茤。鹿茤民弱小,將為所禽。會天大震雷,疾風暴雨,水為逆流,箄船沈沒,溺死者數(shù)千人。后扈栗復遣六王攻鹿茤。鹿茤王迎戰(zhàn),大破哀牢軍,殺其六王。牢人埋六王。夜,虎掘而食之。哀牢人驚怖,引去。扈栗懼,謂諸耆老曰:“哀牢略徼,自古以來,初不如此。今攻鹿茤,輒被天誅,中國有受命之王乎,是何天祐之明也?漢威甚神!”即遣使詣越巂太守,愿率種人歸義奉貢。世祖納之,以為西部屬國。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有穿胸、儋耳種,閩越濮、鳩僚。其渠帥皆曰王。
孝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抑狼遣子奉獻。明帝乃置郡,以蜀郡鄭純?yōu)樘?。屬縣八,戶六萬,去洛六千九百里,寧州之極西南也。有閩濮、鳩獠、僄越、裸濮、身毒之民。土地沃腴,有黃金、光珠、虎魄、翡翠、孔雀、犀、象、蠶桑、綿、絹、采帛、文繡。又有貊獸食鐵,猩猩獸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有大竹名濮竹,節(jié)相去一丈,受一斛許。有梧桐木,其華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以還,潔白不受污,俗名曰桐華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賣與人。有蘭干細布——蘭干,獠言纻也,織成文如綾錦。又有罽旄、帛疊、水精、琉璃、軻蟲、蚌珠。宜五谷,出銅錫。太守著名績者,自鄭純后,有蜀郡張化、常員,巴郡沈稚、黎彪,然顯者猶鮮。
章武初,郡無太守。值諸郡叛亂,功曹呂凱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丞相亮南征,高其義,表曰:“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以凱為云南太守,伉為永昌太守,皆封亭侯。李恢遷濮民數(shù)千落于云南、建寧界,以實二郡。凱子祥太康中獻光珠五百斤,還臨本郡,遷南夷校尉。祥子元康末為永昌太守。值南夷作亂,閩濮反,乃南移永壽,去故郡千里,遂與州隔絕。呂氏世官領(lǐng)郡,于今三世矣。大姓陳、趙、謝、楊氏。
不韋縣故郡治。
比蘇縣
哀牢縣
永壽縣今郡治。
巂唐縣有周水從徼外來。
雍鄉(xiāng)縣
南涪縣有翡翠、孔雀。
博南縣西山高三十里,越之得蘭滄水。有金沙,以火融之為黃金。有光珠穴,出光珠。有虎魄,能吸芥。又有珊瑚。
云南郡,蜀建興三年置。屬縣七,戶萬,去洛六千三百四十三里。本云川地。有熊倉山。上有神鹿,一身兩頭,食毒草。有上方、下方夷。亦出桐華布??兹赋R远聛硐?,月馀而去。土地有稻田蓄牧,但不蠶桑。
云南縣郡治。
葉榆縣有河洲。
遂久縣有繩水也。
弄棟縣有無血水,水出連山。
蜻蛉縣有鹽官。濮水出。禺同山有碧雞金馬,光影倏忽,民多見之,有山神。漢宣帝遣諫議大夫蜀郡王褒祭之,欲致雞馬。褒道病卒,故不宣著。
其縣二,別為郡。
河陽郡,刺史王遜分云南置。屬縣四,戶千。
河陽縣郡治。在河源洲上也。
下闕
梁水郡,刺史王遜分置,在興古之盤南。
梁水縣郡治。有振山,出銅。
賁古縣山出銀、銅、鉛、錫。
西隨縣
興古郡,建興三年置。屬縣七,戶四萬,去洛五千八百九十里。多鳩僚、濮。特有瘴氣。自梁水、興古、西平三郡少谷。有桄榔木,可以作面,以牛酥酪食之,人民資以為糧。欲取其木,先當祠祀。
宛溫縣郡治。元鼎六年置。
律高縣西有石空山,出錫;東南有雚町山,出銀。
鐔封縣有溫水。
句町縣故句町王國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漢時受封迄今。
漢興縣
勝休縣有河水也。
都唐縣故名都夢縣。
西平郡,刺史王遜時,爨量保盤南,遜出軍攻討,不能克。及遜薨后,寇掠州下,吏民患之。刺史尹奉重募徼外夷刺殺量,而誘降李逷,盤南平。奉以功進安西將軍,封遷陵伯。乃割興古盤南之盤江、來如、南零裙蓉為郡。以下闕
右寧州。統(tǒng)郡十四,縣六十八。
咸熙元年,吳交趾郡吏呂興殺太守孫谞,內(nèi)附魏,魏拜興安南將軍。時南中監(jiān)軍霍弋表遣建寧爨谷為交趾太守,率牙門將軍建寧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領(lǐng)部曲以討之。谷未至,興已為功曹李統(tǒng)所殺。
泰始元年,谷等逕至郡,撫和初附。無幾,谷卒,晉更用馬忠子融代谷。融卒,遣犍為楊稷代之,加綏遠將軍;又進諸牙門,皆雜號將軍,封侯。吳交州刺史劉峻、前部督修則領(lǐng)軍三攻稷,皆為稷所敗;郁林、九真皆附稷。稷表遣將軍毛炅、董元等攻合浦,戰(zhàn)于古城,大破吳軍,殺峻、則。稷因表炅為郁林太守,元為九真太守。元病亡,更以益州王素代之,數(shù)攻交州諸郡。
泰始七年春,吳主孫皓遣大都督薛珝、交州刺史陶璜帥二十萬軍,興扶嚴惡夷合十萬伐交趾。稷遣炅及將軍建寧孟岳等御之,戰(zhàn)于封溪。眾寡不敵,炅等敗績,僅以身還。交趾固城自守。破敗之后,眾才千人,并新附可有四千,男女萬馀口。陶璜圍之。杜塞蹊徑,救援不至,雖班糧約食,猶不供繼。至秋七月,城中食盡,病餓死者大半。交趾人廣野將軍王約反應(yīng)陶璜,以梯援外,吳人遂得入城。得稷等,皆囚之,即斬稷長史張登、將軍孟通及炅,并交趾人邵暉等二千馀人。受皓詔,傳稷秣陵,故梏稷及孟干、爨熊、李松四人于吳,通四遠消息。稷至合浦,發(fā)病歐血死,傳首秣陵,棄其尸喪于海。干、松、熊至吳,將加斬刑。或說皓:宥免干等,可以勸邊將。皓原之,欲徙付臨???。初,稷等私誓:不能死節(jié),困辱虜手,若蒙未死,必當思求北歸。稷既路死,干等恐北路轉(zhuǎn)遠,以吳人愛蜀側(cè)竹弓弩,言能作之,皓轉(zhuǎn)付作部為弓工。九年,干自吳逃返洛陽,松、熊為皓所殺。初,晉武帝以稷為交州刺史,大封;半道,稷城陷,或傳降,故不錄。干至表狀,乃追贈交州刺史,封松、熊后嗣侯焉。
古城之戰(zhàn),毛炅手殺修則。則子允隨陶璜。璜以炅壯勇,欲赦之;而允必欲求殺炅,炅亦不屈于璜。璜怒,乃裸身囚結(jié)面縛,呵曰:“晉兵賊!”炅亦烈聲呵曰:“吳狗,何等為賊!”吳人生剖其腹,允割其肝,罵曰:“虜腹作賊!”炅罵不斷,曰:“尚欲斬汝孫皓,汝父何死狗也!”吳人斬之。武帝聞而矜哀,即詔炅子襲爵,封諸子三人關(guān)內(nèi)侯。
九真太守王素以交趾敗,與董元牙門王承等欲還南中,為陶璜別將衛(wèi)濮所獲。功曹李祚見交趾民殘害,還,遂率吏民保郡為晉。祚舅黎晃為吳將,攻伐祚不下,數(shù)遣人解喻降之。祚答曰:“舅自吳將,祚自晉臣,惟力是視矣?!鄙蹠熥迂废葹楦甘乖劼?,拜奉車都尉。比還,暉敗亡,胤依祚固守,求救南中,南中遙為之援。諸姓得世有部曲,弋遣之南征,因以功相承也。
撰曰:南域處邛、笮、五夷之表,不毛閩濮之鄉(xiāng),固九服之外也。而能開土列郡,爰建方州,逾博南,越蘭滄,遠撫西垂,漢武之跡,可謂大業(yè)。然要荒之俗,不與華同,安邊撫遠,務(wù)在得才。故高祖思猛士作歌,孝文想頗、牧咨嗟。斯靜御之將,信王者所詳擇也。馬、霍、王、尹,得失之際,足以觀矣。交趾雖異州部,事連南中,故并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