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鑷原理淺談——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鑷技術由來已久,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 )在1986年就發(fā)明了第一代光鑷。經(jīng)過30多年的發(fā)展,光鑷技術已經(jīng)越來越成熟,并應用在生物學、物理學、醫(yī)學等領域。這里我們將盡量通俗地介紹光鑷的原理。
光鑷,簡單來講,就是用激光來俘獲、操縱、控制微小粒子的技術。這微小粒子可以是小水珠,活細胞,生物大分子等。當激光打到小粒子的時候,粒子就被光“吸住”了,并且會被吸到光強最強的地方,也就是焦點處,移動光束,就可以移動粒子。

那么,粒子為什么會被吸到光強最強的地方并被束縛住呢?
光與物質是可以相互左右的。一柱水噴我們身上,或者一陣風迎面吹來,我們都能感覺到些許壓力,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光自然也一樣會對我們產(chǎn)生壓力,只不過這個力很小很小而已,這就是光壓。而在某些情況下,光還能對物體產(chǎn)生拉力,這樣就形成了能束縛粒子的一個“陷阱”,通常被稱為勢阱。那么勢阱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我們需要先來復習一些中學的物理知識---動量守恒定律。

如圖,有兩個小球,銅球有一個初速度,動量為p1,鋼球則是靜止的,動量為p2=0。把這兩個小球看作一個系統(tǒng),那么這個系統(tǒng)的初始動量就是p=p1+p2。

銅球撞上鋼球后,它們各自的速度都發(fā)生了變化,動量也變了。但是系統(tǒng)的動量是不變的,還是等于p,這就是動量守恒定律。

我們回來看光束和透明小球組成的系統(tǒng),如圖,光束有一個動量,而小球則是靜止的,動量為0,而光束的動量是水平的,系統(tǒng)在豎直方向上的動量為0.

當光束照射到小球但不通過中心的時候,小球會使光線折射,如圖。

這時光束在豎直方向上有了一個向下的動量。為了使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小球必須有一個向上的動量,這個動量就把小球“吸”向光速的軸線。
如果小球在光束的軸線上但在焦點之外,那小球就會使光束匯聚,如圖。

匯聚的光束會使它的動量比原來的大,此時需要小球有一個反向的動量,這樣才能使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這個反向的動量就把小球拉回焦點。
如果小球在光束的焦點以內(nèi),則會使光束擴散,如圖。

擴散的光束動量會比原來小,為了使系統(tǒng)動量守恒,小球需要有一個同向的動量,這個動量就把小球推向焦點。
就這樣,只要小球偏離了焦點,都會有一個動量使它回來,就像一個陷阱一樣,把小球束縛住。我們移動光束,也就可以控制小球了,就像一個鑷子。這就是光鑷的基本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