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外春秋:山寨黃梅立大功(下)
在查閱香港電影史的時候,UP看到一個有趣的說法:排行老六的邵逸夫正是借著《貂蟬》這一片搶班奪權(quán),從自己的二哥手中奪取了制片大權(quán)!
不過,自己研究了一下卻發(fā)現(xiàn)上述陰謀論還是缺乏實錘,因此傾向于另外一種沒有那么吸引人眼球的可能...

這里要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邵氏家族:邵家兄弟的父親邵玉軒號稱上海顏料大王,是個愛國商人,曾經(jīng)同情并支持孫中山。然而以大哥為首的四兄弟卻毅然逐夢演藝圈,先在上海創(chuàng)立了天一影片公司,隨后移師香港以及南洋。解放之后,大哥醉翁退居幕后,在上海頤養(yǎng)天年,三弟、六弟負責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建立了遍布東南亞的發(fā)行網(wǎng)絡,二哥邨人則坐鎮(zhèn)香港,和其兒子建立了邵氏父子有限公司,負責制片業(yè)務。
然而,雖然邵氏兄弟在南洋稱雄,邵氏父子卻經(jīng)營不善,于是二哥退隱,老六來到了香港接手了制片業(yè)務,這才把公司改組成了后來的一代霸主,香港的邵氏兄弟。

而《貂蟬》這部影片就見證了邵氏二哥與六弟的交接...據(jù)導演李翰祥回憶,正是在劇組從菲律賓“載譽歸來”的歡迎晚宴上,邵逸夫替其二哥宣布了要退休。
但與其說這是老六在亞洲影展"黃袍加身"然后再“杯酒釋兵權(quán)”,UP感覺更像《武林外傳》中李大嘴謊稱中了武狀元,以安慰其彌留之際的母親。因為首先,如果要論《貂蟬》這部影片的功績,恐怕還是要歸功于二老板的,他才是本片的監(jiān)制,為了該片各種勞心勞累,一會兒談預算,一會兒請人配唱。老六根本沒做多大貢獻, 甚至他初見導演李翰祥,還是在《貂蟬》問世之后。試問他拿著別人的作品,僅靠在自己主場走后門拿到了幾個獎,有那個“逼宮”的資本嗎?
其次是影展上雖然邵氏拿了5個獎,死對頭電懋卻不僅拿到了最終大獎,還自己定做了12小獎,所以當時的邵氏代表團拿到的根本不是大獲全勝,然后擁立新主的劇本...


所以UP推測,當時二老板早就去意已決,而為了給他最后的一些安慰,老六就耍了手段要到了幾個獎;反正總的來說,兩人間還是保持著兄友弟恭的樣子...而且不論當事人是怎么謀劃的,邵氏江山就是借著《貂蟬》得獎的東風而易主了...

而這,僅僅只是一段傳奇的開始——李翰祥導演的才華此時并沒有顯露多少,邵家老六也只是小試牛刀,屬于他們的時代才剛剛開始,而那個著名的flag甚至還沒有被立下:“邵氏出品,必屬精品”!
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