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張遷碑》臨帖,對異體字與錯別字,該如何區(qū)分∣京氏易聰


一、京

二、氏

三、易

識讀碑文,這個字該是“京氏《易》”的“易”字。
所謂“京氏《易》”,是漢代非常著名的一個研究《周易》的學(xué)術(shù)流派,其創(chuàng)始人名叫“京房”,故而這一派的學(xué)說便被稱作“京氏《易》”。
“易”字在漢隸碑刻中常見的字形是這樣的:

(上圖中左邊一字選自《曹全碑》,右邊一字選自《西岳華山廟碑》)
和上面兩個字的字形相比,《張遷碑》寫的“易”字多了中間一橫。但是我們切不要因為這多出來的一橫便輕率地認(rèn)定《張遷碑》寫的是一個錯字。
事實上,有或者沒有這一橫的寫法,在更早的篆書時代就是并存的,它們都是關(guān)于“蜥蜴”這種動物的象形文字。
說到更近一點的淵源,《張遷碑》的這個“易”字可能受到了秦簡字形的影響:

而且受此影響的漢隸碑刻也不止《張遷碑》一個。比如《石門頌》的“易”字也是有一橫的:

最后,附上我臨寫的“易”字:

四、聰

這個“聰”字書寫的難點是:它的聲符“怱”含有七個點畫。這七個點畫該如何布置呢?
我個人的體會,這七個點畫,我們得先分做三組,然后在每一組的兩個或者三個點畫里去尋找它們之間的呼應(yīng)關(guān)系,這樣寫起來,結(jié)構(gòu)就容易嚴(yán)謹(jǐn)一些:

另外,從造字原理上來說,“聰”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形聲字,由聲符“聰”和義符“耳”組成??伞稄堖w碑》怎么會把這個字的義符寫作了“身”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要我們參詳一下“聰”的篆形就知道了?!墩f文解字》中保存的“聰”字篆形是這樣的:

對比《張遷碑》的字形,不難看出:《張遷碑》寫“聰”字,實際上是采用了篆體隸寫的辦法,而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生了書寫的訛誤,誤將“耳”寫作了“身”,這才有了我們看到的這個奇怪的字形。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張遷碑&晉公子原創(chuà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