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長安三萬里
先說電影的開頭,金甲白發(fā)的將軍,因為看過很多預(yù)告片,我知道那是高適,當高適被敵軍擊倒的時候,腦袋中閃過一雙鮮衣怒馬少年郎的畫面,忍不住哭了。
隨后高適的一系列操作讓我以為高適是一個沒有能力(撤退),自傷(苦肉計)的人,看了一些評論說什么高適無情無義,高適只是站隊對了而已,給我造成了這樣的誤解,好吧我承認我錯了。 電影的形象設(shè)計方面。一、人物:1.人身比例不協(xié)調(diào),導(dǎo)演組的說法是采用唐傭的設(shè)計,以突出人物尚武勇猛的形象,說一點我的看法,在相學(xué)上來說(傳統(tǒng)文化,曾老說的)人的上半身是神,下半身是人,所以華夏的人文先始伏羲是半神半人,后來我們退化了,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獸,上半身長代表受教化,是有品格的代表。2.人物的眼睛,有人說很討厭這樣狹長的眼睛,是不是有瞇瞇眼的嫌疑,是不是瞇瞇眼我想是非常好辨認的,且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是大眼睛還是狹長的眼睛也是一看便知,在面相學(xué)上來說(傳統(tǒng)文化,倪師說),人的眼睛長長的,可以藏神,眼睛大大的人雖然很好看,但是智商(咳咳~咳)。二、馬兒:馬可太帥了,仿佛是昭陵六駿活過來了,代表著膘肥體壯。
主題:一、人生應(yīng)當怎樣度過;二、友誼;三、詩在,長安大唐就在。 細節(jié):1.人物的表情,李白除了一開始和高適初見之時眉頭是展開的,后來再也沒有舒展開過;高適的則是似乎一直都沒有展開。2.李白的相撲之術(shù)表明他是一個胡人,雖然那是一個民族大融和的時代,但是番將的官職多為虛銜。3.相撲講究虛者實之,實者虛之,幫高適幾次達到目的。 高適的成長:1.自己不如李白、王維等天縱之才,沒有終南捷徑(假裝自己是一個隱士,博得名聲之后進入官場)可走;2.干實事的人終究是少數(shù),所以他一憤之下寫出“將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尤歌舞”,也就是這樣,他得罪了將軍,可能這是以后他做事情周密的原因,而李白沒有學(xué)會。 時代的背景:1.講究出生門第,什么京陵杜氏,博陵崔氏;2.講究名聲,雖然已經(jīng)在隋朝有了科舉,但是唐朝的科舉更講究印象分,交上的答卷只是一個答卷,真正決定能不能上榜的是名聲,想起詩詞格律課老師講的當時孟浩然的名聲一時無兩,和王維是好友,有一次去找孟浩然,玄宗忽然來了,無奈之下只好躲在床下,玄宗也曾聽聞他的名聲,被叫了出來,問他有沒有新作,他當即吟詩一首,其中一句是“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惹得玄宗大怒,從此與仕途無緣,這句詩不出意外應(yīng)該是平時好友交流時,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境況的。
提到的人物:飲中八仙:草圣張旭、賀知章、李適之、李琎、李白、蘇晉、焦遂、崔宗之;杜甫、孟浩然、王維、王昌齡、岑參、常建、岑夫子、丹丘生、李龜年、汪倫;大唐雙絕:吳道子的畫,裴旻的劍(其實是三絕,還有張旭的草書,但是故事交代時張旭還未大成),岐王、玉真公主、郭子儀、哥舒翰等等,可以說是群英薈萃。
對比的手法:一、李白和高適:1.一生的對比,天才的一生和普通人的一生,普通人立了大志,終身不渝,便有可能成功,有才華之人,如李白(片中的裴十二)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郁郁不得志;2.儒道兩家的對比:高適從小背的是論語,李白張口便是莊周的《逍遙游》(我建議真正了解一下道德仁義禮,溫良恭儉讓,學(xué)習(xí)道家的修身養(yǎng)性,別急著否定一個東西,一位的否定,可能會錯過一些有意義的東西);3.學(xué)會了混官場和不會混官場,晚年的高適會了,所以成了,李白一輩子沒學(xué)會;4.直率與內(nèi)斂的對比,李白狂放不羈,高適內(nèi)斂深沉;5.自己的夢想vs 父母、家族的希望。 二、初出茅廬木訥迂腐的高適和晚年深諳為官之道的高適 三、盛世與亂世的對比:盛世之時,選觀看名聲,可借權(quán)貴之路走,亂世時靠的是真才實干。四、高中的讀書人,與落魄的讀書人。用一歌姬對于狀元郎常建和白衣高適的對比。 一些經(jīng)典的場景:1.對于場景的渲染十分不錯,揚州,黃鶴樓等等;2.《將進酒》名場面,這個場景如果不是涵蓋碧落黃泉,根本拍不出李白的氣勢;3.武器碰撞交擊的音效非常到位;4.貫穿全片的笑聲。 盛世大唐的元素:1.民族大融和,太白寫過“胡姬貌如花,當爐笑春風(fēng)”;2.人人習(xí)詩、讀詩、寫詩的風(fēng)氣;3.尚武的風(fēng)氣。 一些隱喻與諷刺,盛世之下的腐敗預(yù)示衰敗的必然。 李白:只能用“謫仙人”三個字來評價,寫詩這一方面,絕對是獨一檔的存在。李白揮霍錢財,痛飲狂歌,博美人一笑,是否如辛大人自號稼軒,欄桿拍遍,無奈寫起村居生活,想來真是諷刺至極。太白為葬好友之骨,游行選址、騎馬仗劍走天涯、盡交天下名士、彈琴、歌頌、大哭、大笑、與崔顥較勁、尋仙、訪道、救郭子儀……到最后,一切釋然了,出了“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場面,好嘛,要不是長安三萬里和人民日報,我還不懂這句詩的意思。有時候不得不感嘆,道理都被古人說完了,小時候?qū)W過的道理也許某一天就突然明白過來。
詩:詩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我認同勞動說,某一日干活時一位喊出來一句嗨喲黑,那可能就是詩的起源,到汨羅江畔吟誦的屈子,再到建安七子,到唐朝到達頂峰,以至于宋人常說詩已被唐人寫完了,到了近現(xiàn)代的新詩雖不乏佳作,但我讀來總感覺缺了點什么東西。 我和詩:《詠柳》,《登鸛雀樓》,《憫農(nóng)》,《鵝》,學(xué)前班學(xué)的現(xiàn)在也忘不了,第一本看的課外書是三姐送的唐詩三百首簡本,上面的第一首詩,是《風(fēng)》。
讀書人:為學(xué)日益:1.正確:不斷的增加自己的見聞,學(xué)而時習(xí)之,開闊自己的視野,培養(yǎng)宏大的格局,為人處世時多講求方法;2.錯誤:不斷增加自己的欲望,脫離實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做壞事時展現(xiàn)較大的危害性。杜甫考了兩次沒有考中,相信看到這一幕,各位剛出社會的人深有感觸,關(guān)于讀書人是不是要為官,孔子說學(xué)而優(yōu)則仕,如果能為什么不呢?有什么問題自己來干,為何三國演義怎么看還是劉關(guān)張最有意思,因為他仨是理想主義者。 觀影:出現(xiàn)如床前明月光、白日依山盡時,小孩自然會跟著背,這恐怕就是詩的意義所在,幾千年來一直延續(xù)的血脈。母親沒讀過書,不知道靜夜思,但是知道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什么。有一些文化歷史的東西小孩子不一定能看懂,后排的母親一直在給孩子解釋什么是“持節(jié)”,為什么李白一生潦倒。 建議:相較其他電影偏向故事性,三萬里有些平鋪直敘和平淡,但我想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時長三小時,對歷史語文不是太感興趣的人,可以不看,免得徒增煩惱;相反喜歡歷史語文的人,不失為一睹大唐風(fēng)采的好機會。 寫在最后,有目標的人是充實的,多讀書的人是通透的,知道的少是一種幸福。普通人可能怎么也達不到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境界,但可以一座一座的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