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和張繼科正手拉球為什么不同?兼談歐洲選手的引拍特點
??????

??????? 張繼科和馬龍都取得過耀目的佳績,這里不分高低,只談技術。很明顯的,哪怕是外行都能看出來張繼科和馬龍的正手拉球是有差異的。馬龍是舒展,張繼科是集中。其實他們手上的引拍差異并不大,馬龍的腰的引拍幅度會更大,張繼科的轉(zhuǎn)腰幅度更小。打個比方,引拍就像出拳往后拉手一樣的,拳擊運動也是如此,我可以轉(zhuǎn)腰更充分,往后拉手更充分;反之,也可以轉(zhuǎn)腰幅度小一點,往后拉手少一些。引拍幅度的大小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別,雖然看起來不一樣,但只要出拍有力且穩(wěn)定,那么就沒問題。
?????? 排除個人主觀傾向性的選擇,那么是什么決定了張繼科和馬龍的引拍幅度不同呢?其一是打法,其二是爆發(fā)力,其三是柔韌性。打法應該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張繼科是偏向反手利的打法。反手利的打法是反手上手比較多,反手使用率比較高,那么引拍發(fā)力的重心肯定就是偏反手利一些的。反手利的打法就意味著雙腳站位是比較平的,這種站位本身就是偏向反手多一些,算是更利于反手引拍發(fā)力的站位。既然是偏反手利的,那么正反手轉(zhuǎn)換的時候,反手轉(zhuǎn)到正手的時候,正手的引拍幅度肯定就希望能小一點,這樣擺速才能上去。一個人總不能反手引拍引拍充分,然后到正手引拍也充分,這種理想的狀態(tài)肯定是不可能的。一個人要么是顧反手,要么是顧正手,兩面都顧到,這肯定是不現(xiàn)實的。我們?nèi)粘Kf的兩面均衡只是相對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兩面都超級強的弧圈球選手。而且反手利選手通常都是主打中近臺的,中近臺正手引拍更是要講究快速,而不能太過舒展。過于舒展,引拍就慢了,容易被頂住。就算是馬龍,它也是退臺才能把動作做完整的,中近臺是不可能把正手弧圈球拉球動作做完整的。
?????? 其二是爆發(fā)力,其三是柔韌性,其實兩者是有關聯(lián)的。張繼科是屬于爆發(fā)力特別好的類型,而馬龍是屬于柔韌性更突出,肌肉力量相對弱的類型。當然了,一個人不可能啥都占完了,爆發(fā)力和柔韌性都做到最好?這不太可能的。對于馬龍來說,他爆發(fā)力相對弱點,那么他就需要腰身的引拍幅度大一些,通過腰身的發(fā)力去彌補爆發(fā)力相對弱的短板。而張繼科就不同,他爆發(fā)力好,相對不需要那么大幅度的引拍。而且張繼科本身就是反手利為主的打法,他站位是偏向中近臺一些,中近臺正手拉球本來就不需要那么大的幅度,也不能用那么大的幅度。
?????? 這里再把話題發(fā)散開,歐洲選手的腰身引拍其實幅度也小。因為歐洲選手普遍更高大,大部分是一米八以上,薩姆索諾夫甚至一米九,這種個頭,你讓他們腰身轉(zhuǎn)動幅度過大,他們根本來不及發(fā)力,很容易被球頂?shù)降?。身形小的,腰身肯定就更靈敏,是有條件去轉(zhuǎn)動更多腰身的;個頭大的,他根本就不可能轉(zhuǎn)腰太多,動作頻率會慢很多。打個比方,NBA2.1米以上的動作速率肯定就更慢,根本比不上1.8米的小后衛(wèi);所以nba經(jīng)常出現(xiàn)“小打大”,靠的就是小個子的動作速率更快。
??????? 有些業(yè)余球友還“嘲諷”波爾,說他的動作不那么“標準”!拜托!波爾可是贏過“二王一馬”的傳奇球星,他的動作不可能有啥問題。標不標準是看的發(fā)力原理,頂胯轉(zhuǎn)腰收小臂抓拍,波爾當然是標準的。波爾是1.81米的身高,每個人的身體條件都不同,不能以某一個人的動作形狀去衡量所有人。
??????? 而且不同的底板和套膠的組合的脫板速度也不同,弧線的低平程度也不同,出球的速度也不同。波爾用的外套加外置alc,出球本來就快,這就意味著對方回球也快,節(jié)奏很快的前提下,腰身的引拍幅度肯定就得減小一些,否則會被來球頂住的。
??????? 爆發(fā)力好的,身形魁梧的,腰身的引拍幅度就可以小一點;柔韌性差點的,動作速率慢一些的,腰身引拍幅度也得減小一點。如果身形瘦一些,動作速率快的,引拍幅度就應該做大一點。
???????? 總而言之,標不標準不是看“表象”,而且看運動鏈是不是完整,頂胯,轉(zhuǎn)腰,收小臂,轉(zhuǎn)手腕,手指抓拍這些是不是到位。引拍幅度要根據(jù)每個人的身體素質(zhì)和運動速率去調(diào)整,不能照搬某某,不能依葫蘆畫瓢,要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