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之煩惱》|終不得志情場也失意,少年送了自己一顆子彈
歌德,一個文學(xué)史上不可被忽略的名字。他用60年——幾乎一個人的一生,寫就的史詩《浮士德》比肩《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以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直接奠定了他在文壇的顯著地位。
而在此之前,這位屬于德國的大文豪,更是屬于世界的大文豪,早在少年時代就已經(jīng)因為一本中篇小說聲名鵲起。

這本小說就是《少年維特之煩惱》。此小說在那個年代有多成功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須贅述,因為聽過小說男主——維特這個名字的人或多或少,隱隱約約也聽到過類似的話題:“維特式打扮”、維特式自殺的青年等等,僅從其中一二我們便可窺知它在那一代青年的心中引起多大的感慨、觸動和騷動。且不說這些被觸動心弦、走上極端的青年是否有誤解作者本意的地方。
小說中的維特以書信式親切的口吻,誠摯率真的語言,訴說著自己:一個崇尚自然、富有才華的少年,是如何一點點步入塵網(wǎng)、陷于泥淖,在連愛情也把他拋棄后,迷茫掙扎終于絕望,于是送了自己一顆子彈,終止了這生命無盡的痛苦。
大自然的兒子
少年維特,在他還未進(jìn)入真正的社會官場時,先到了一處幽靜偏僻的城外小村莊。這里的一切,尤其是自然景色,都讓維特那顆純真熱情、敏感異常的心深深為之陶醉。他本就崇尚自然,贊賞自然的美和神圣。
在他看來,山川河流、草木鳥蟲及巖石溝壑構(gòu)成的自然世界,是有著屬于它們自身的神秘造物主,這造物主是只屬于自然的造物主。自然的造物主造就的自然,其內(nèi)在蘊(yùn)含著無窮的生命力量,這種力量常常讓他深受感動。
于是他幾乎懷著人類對自己的上帝(如果這個上帝存在的話)才有的謙卑、虔誠的心處處留戀著自然,感情一心向著自然,他無疑就是大自然的兒子。

維特來自中產(chǎn)階級家庭,但他這個感情上是大自然的兒子,更愛和淳樸自然村民幼童交往,勝過與那些矯揉造作、拿腔拿調(diào)的上層貴族來往。
渴望幫助泉邊取水的農(nóng)家女孩;傾聽被雇傭的農(nóng)夫講他愛上了女主人的故事;贈送錢財和禮物的窮孩子,維特樂在其中。他還隨身帶著他心愛的《荷馬史詩》,那位遠(yuǎn)古時代的游吟詩人和他的時代,與他現(xiàn)在的心境簡直稱得上是相諧一致。
維特的愛情在此時此地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綠蒂的善良堅韌、黑晶晶的眼睛,她的一切,都無可救藥地讓他迷戀不已。他沉浸其中,火熱的感情通過詩意的書信文字自然地訴說著…
少年不得志,情場也失意
我往往弄不明白,我愛她愛得這么專一,這么傾心,這么癡情,除了她,別的我什么也不想知道,不想了解,不想得到,竟然還有人能愛她,可以愛她
愛情甜蜜的味道,維特還未來得及品嘗太久,苦澀就隨之而來了。因為他的情敵,綠蒂的未婚夫回來了。
更要命的是,綠蒂的未婚夫阿爾貝特正直沉著,他懂得維特對綠蒂的愛戀但從不加以干涉,并且尊重綠蒂尊重維特。他們?nèi)顺闪俗钜玫呐笥选?/p>
維特對阿爾貝特不能不充滿嫉妒,因為他在社會法律上占有著綠蒂;維特對阿爾貝特又不能不欽佩他,因為他的美好品質(zhì),克制友善。他不像維特自己,無法壓抑的感情總是急于言表,像孩子像傻子似的睜大眼睛渴求著。
至于綠蒂,她夾在未婚夫和維特中間,總是想方設(shè)法維持局面。她清楚地知道她愛著未婚夫,但同時她很珍惜與維特性情相投、彌足珍貴的友誼。
這一切維特當(dāng)然知道,她從綠蒂偶爾對他流露出同情的表情——因為不能讓她的摯友快樂,他深受傷害,感覺到了這份戀愛無法結(jié)果的絕望。

于是他走了。維特不告而別,去了城里的公使館任職。
維特這下才算真正步入塵網(wǎng)。上司對他的文稿吹毛求疵;與高他一級的伯爵走得近了便覺得厚此薄彼,陰陽怪氣;貴族聚會出現(xiàn)中層階級便要大驚小怪??傊?,官場上多得是形式主義、下級對上級的卑躬屈膝;就連聚會消遣,也要面臨貴族對身為中產(chǎn)階級的維特進(jìn)行挖苦嘲諷。
這一切無不讓維特深感痛苦。他本是熱愛自然的純凈少年,討厭一切矯揉造作。于是他與整個社會似乎都格格不入了,猶如陷于泥淖。
他還能怎么辦呢?少年維特除了滿腔的憤懣和無處可用的熱情,就什么都沒有了。
于是,在極度憤慨中,他只能選擇離開,去往真正心有留戀的地方。
生存或毀滅,是關(guān)乎道德的
變化多大呀!那時我天真爛漫,渴望離開家鄉(xiāng),希望在陌生的世界里替自己的心靈尋找豐盛的養(yǎng)料和歡樂,填充我努力向上的渴慕的心胸,滿足它的愿望?,F(xiàn)在我從遙遠(yuǎn)的世界回來了——哦,我的朋友,我?guī)Щ貋淼模瑓s是許多徒然的希望,許多成了泡影的計劃!
他去了家鄉(xiāng),尋找昔日的景色,涌上心頭的酸澀多于歡樂,當(dāng)日的慷慨激昂沒有換來如今的榮歸故里。他去了某位好心的侯爵府上,但每天相伴的只有陳詞濫調(diào),毫無生命的活力可言。
他把那在別處沒有用的熱情都投向了愛情,仿佛孤注一擲般。
等到他再次回到那個曾給他愛戀和溫存的小村莊時,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綠蒂結(jié)婚了他是知道的。只是那些曾與他攀談的村民的呢?農(nóng)夫被逐出女主人家;小孩的弟弟病死,家人沒了經(jīng)濟(jì)來源;就連他最愛的大自然,都變了樣,年代久遠(yuǎn)的核桃樹被不講理的牧師妻子砍到。他如今裹足不前,顧慮重重,深恐打擾自然的每一個微小生命。他無法再徜徉在自然中了。
他每失望一次,只希望在愛情上還能得到一點安慰,只是這也事與愿違。結(jié)了婚的綠蒂,顧慮有增無減,而他的感情熾熱的程度也有增無減。終于,連綠蒂也要趕他走了。

少年維特,此刻還剩下什么呢?只有孤獨(dú)絕望罷了。一切都讓向他關(guān)上了門。他在深淵的門口徘徊,只要有一點助力,他就可能走向毀滅。農(nóng)夫愛情的幻滅就是這一點助力。還有,他也見到唯一一個快樂無比的人,但那是一個瘋子。
少年維特渴望純潔快樂,但人生給他的只有苦難。終于,維特送了自己一顆子彈。射穿了自己的頭顱。
毫無疑問,維特有的是才華和激情,他了解真正的美和純潔無瑕,他崇尚自由,鄙視教條和階級概念。但沒有人需要他,連愛情也拋棄他,于是他對自己很危險。最后他用了最極端最干脆直接的方式——死亡,反抗和維護(hù)自己的自由和權(quán)利。
可是,維特式的毀滅,真的捍衛(wèi)了他作為個人的自由和權(quán)利了嗎?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在人類,自殺是關(guān)乎道德的。因為人類自生來就對死亡充滿恐懼,個人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也充滿著被譴責(zé)。
不管如何,生存還是死亡,都不是作者要徹底討論的。歌德本人也并未自殺。正如歌德所說:“使我感到切膚之痛的、迫使我進(jìn)行創(chuàng)作的、導(dǎo)致產(chǎn)生《維特》的那種心情,毋寧是一些直接關(guān)系到個人的情況。原來我生活過,戀愛過,苦痛過,關(guān)鍵就在這里?!?/span>
作為讀者的我們,閱讀過,感受過和維特同樣的經(jīng)歷,如此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