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郭子儀、薛仁貴等人,是如何憑一己之力退敵的?
? ? ? ?小說《三國演義》里,張飛大喝三聲,嚇死曹軍夏侯杰,嚇得曹操撤軍的場景大家耳熟能詳。那么正史上有沒有憑一己之力退敵,或者在退敵過程中,以一己之力起決定作用的人呢?今天淮下書生就分享其中幾個,大家有知道的也可以補充。

第一個,燭之武退秦師。

? ? ? ?我們中學學過這篇文言文。春秋時期的鄭國,地處中原四戰(zhàn)之地,除了鄭莊公小霸一下,挑戰(zhàn)一下周天子,后面基本上都是在齊、楚、晉、秦這些大國爭霸的夾縫中求生存。
? ? ? ?齊國強大時,鄭國站在齊國陣營。齊國衰弱,楚國強盛時,又站在楚國陣營。晉楚爭霸時,鄭國又搖擺于晉楚兩個大國之間。

? ? ? ?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的城濮之戰(zhàn)爆發(fā),晉國大勝,楚國大敗,退避三舍這個典故就來自這場大戰(zhàn)。此后楚國北進中原受挫,晉文公建立了霸業(yè)。

? ? ? ?兩年后,晉文公以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幫助楚國,以及晉文公當年流亡鄭國受到冷遇為由,邀請也是一代西方霸主的秦穆公,一起發(fā)兵討伐鄭國。秦國作為西部邊陲之國,也想借此東進,染指中原,于是秦晉便聯(lián)合伐鄭。

? ? ? ?面對兩大強國,鄭國如果直接迎敵,無異于以卵擊石。后來鄭文公派燭之武去秦營,燭之武用三寸不爛之舌,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陳述了鄭國滅亡對晉有利,對秦有害的觀點,秦穆公一想也很有道理,于是和鄭國結(jié)盟,并派兵幫鄭國守城,自己撤軍回國了。晉文公一看盟友不但退兵了,還幫鄭國守城,自己也撤離了鄭國。

第二個,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 ? ? ?龍朔元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lǐng)藥羅葛·婆閏死后,繼位的比粟轉(zhuǎn)而與唐為敵。唐高宗李治任命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lǐng)兵赴天山抗擊九姓鐵勒。
? ? ? ?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后,九姓鐵勒擁眾十余萬抗拒,并令驍勇騎兵數(shù)十人前來挑戰(zhàn)。薛仁貴臨陣發(fā)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騎兵懾于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大敗九姓鐵勒,并坑殺降卒。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鐵勒敗軍,抓住他們的首領(lǐng)及兄弟三人。

? ? ? ?薛仁貴收兵后,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guān)?!睆拇?,九姓鐵勒衰敗。
第三個,郭子儀單騎退回紇。
? ? ? ?一代名將,安史之亂中滿門忠烈的仆固懷恩,受宦官駱奉先陷害而被逼謀反。
? ? ? ?永泰元年九月,仆固懷恩以其靈州軍,聯(lián)合吐蕃、回紇、黨項等部,集結(jié)三十多萬的強大兵力,兵分四路大舉入侵大唐。為了應(yīng)對來犯之敵,唐代宗并沒有逃跑,而是進行了嚴密部署,并親率北衙六軍坐鎮(zhèn)長安,表明抗擊吐蕃的決心。同時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

? ? ? ?郭子儀單騎去見了回紇首領(lǐng),責以大義。而回紇這邊原以為郭子儀死了,代宗駕崩了,才與吐蕃軍聯(lián)合進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郭子儀還活著,才知道上了仆固懷恩的當。于是,回紇與郭子儀和好如初。恰逢仆固懷恩暴斃,敵軍沒了首領(lǐng),于是回紇答應(yīng)退兵。

? ? ? ?吐蕃收到大唐與回紇聯(lián)合的消息,心中害怕,連夜撤退。郭子儀派部將白元光與回紇軍一起追擊吐蕃軍,自己率大軍跟隨其后。吐蕃措手不及,在靈臺西原遭到唐紇聯(lián)軍突襲,慘敗而逃,又被一路追擊到?jīng)苤輺|部。
? ? ? ?此戰(zhàn),唐軍和回紇軍斬首吐蕃五萬余級,俘虜近萬人,解救被擄百姓四千余人。吐蕃對唐朝關(guān)中的入侵,以唐軍的勝利告終。

? ? ? ?除此之外,三國時期呂布轅門射戟,使兩家罷兵。這里需要注意一下的是,轅門射戟并不是小說杜撰,而是真實歷史事件。當然了,轅門射戟的戟,肯定不是方天畫戟!還有西晉的劉琨,以《胡笳五弄》這首曲子,退了數(shù)萬匈奴兵。唐太宗面對兵臨長安的突厥大軍,隔渭水與頡利對話,指責頡利負約,以此促成渭水之盟。

? ? ? ?那么,你還知道哪些單人退敵的歷史案例呢?可以補充一下!
歡迎關(guān)注“淮下書生”,閱讀觀看更多歷史文學原創(chuàng)文章和視頻!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及相關(guān)視頻由淮下書生原創(chuàng)撰寫拍攝,非“淮下書生”署名的發(fā)布,皆為抄襲搬運。任何平臺個人禁止抄襲搬運,喜歡可以轉(zhuǎn)發(fā)分享點贊評論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