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漢語拼音方案演變?(1)【文祖小t】
溫馨提示:建議先閱讀up之前寫的文章,方便理解本篇文章。

這里是文祖小t。

昨天的專欄,分析了對于給中文注音時,拼音和國際音標(biāo)的優(yōu)缺點。
昨天提到,我國對于用拉丁字母給漢語注音,曾經(jīng)有過許多不同方案。那么今天,想來看一看各種方案的演變。
這些方案中大家最熟悉的,當(dāng)然是漢語拼音。同時,漢語拼音也是這些方案中最終勝出的。因為它是勝出者,那可能有些人就要說,因為是勝出者,為什么勝出,怎么說怎么有理。所以在說為什么它是最完美的方案之前的今天,不妨看看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各種方案的演變,分析演變的原因,看看各自的缺陷。
首先是威妥瑪式拼音法。
威妥瑪式拼法和漢語拼音的對照奉上:
威妥瑪式拼音法-漢語拼音
p-b?p'-p?m-m?f-f
t-d t'-t?n-n?l-l
k-g?k'-k?h-h
ch-j?ch'-q?hs-x
ch-zh ch'-ch sh-sh j-r
ts /tz-z?ts'/tz'-c?s/ss/sz-s
y-y?w-w
a-a o-o ê-e eh-ê êrh-er
ih/ǔ-平翹舌音后i
i u-u ü-ü
ai-ai ei-ei ao-ao ou-ou
an-an ên-en ang-ang êng-eng
ia-ia io-io ieh-ie iao-iao iu-iou
ien-ian in-in iang-iang ing-ing
ua-ua uo-uo uai-uai uei ui-ui
uan-uan un-un uang-uang ung-ong
üeh-ü üan-üan ün-ün iung-iong
威妥瑪式為了區(qū)分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用了送氣符號'。但是,有了這么個符號很不方便,尤其是打電報的時候。所以呢,1906年春在上海舉行的“帝國郵電聯(lián)席會議”中決定在發(fā)電報時去掉這些送氣符號。于是就有了郵政式拼音。
上次就提到的,威妥瑪式和郵政式的痕跡現(xiàn)在我們也能看見。上次也舉了例子。
順提的是,1906年的會議也決定南方的一些城市按照其方言發(fā)音進(jìn)行拼寫。于是我們有時就會見到:
Canton 廣州
Foochow 福州
Soochow 蘇州
Amoy 廈門
等等。其中Canton還衍生出了英語單詞Cantonese,意為廣東的,廣東人的;粵語。
有時間咱還可以說說各種方言的拉丁化方案。
現(xiàn)如今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問世前,威妥瑪式和郵政式就是最常用的拼音方案。不過,當(dāng)然還有缺點。比如,郵政式無法區(qū)分送氣音和不送氣音,以及兩種方案中音調(diào)并不能很好地表示(威妥瑪式規(guī)定在右上角用數(shù)字標(biāo)示聲調(diào),但幾乎只在詞典使用,后影響國際音標(biāo)中對音調(diào)的標(biāo)示)。
這當(dāng)然是要改進(jìn)的。那么如何改進(jìn)我們就明天再說吧。

求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