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jīng)期末論文——我對中庸思想的認識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笨鬃诱f:”中庸作為一種德行,是最高尚的了!人民缺少這種德行已經(jīng)很久了。”從孔子的話中不難以看出雖然夫子對中庸這種品德的高度推崇,但卻很少有人擁有這種高尚的品德。中庸指不偏不倚,不做過火的事。中指折中,調(diào)和。庸指普通,尋常。中庸是以孔子為代表的的儒家的重要思想,它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尤其受到儒家的提倡。《論語》中提及“中庸”一次,僅此一條。中庸屬于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tài)。中庸又被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zhì)、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中庸是一種折中調(diào)和的思想。調(diào)和與均衡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對立的、暫時的??鬃咏沂玖耸挛锇l(fā)展過程的這一狀態(tài),并概括為“中庸”,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但在任何情況下都將中庸,將調(diào)和,這就否定了對立面的斗爭與轉(zhuǎn)化。
????中庸是中國儒家道德智慧之精髓。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庸思想在任何時代都適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背景下,統(tǒng)治者對儒家的中庸思想采取的態(tài)度是大不相同的。舉個例子,中庸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就不被統(tǒng)治者所重視,對中庸并不抱有推崇的態(tài)度。這是因為在春秋時期百家爭霸,每個國家都想擴張自己的領(lǐng)土,誰都不想被別的國家所吞并。在那個時期,如果哪個國家推崇中庸的思想,說不定分分鐘就會被滅國。所以在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之后還進行過焚書坑儒的運動。然而在漢朝董仲舒卻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政策。這是因為漢朝之后社會環(huán)境比較安穩(wěn),不再像春秋戰(zhàn)國那樣動蕩不安,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適合推行儒家的中庸思想。守住中庸之道,達則兼濟天下,困則獨善其身。處在自己該處的位子,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奢望自己位子以外的東西,無論富貴、貧賤、困境、患難之中,都能泰然處之。安分盡倫,順乎自然,等待時機。冒險和人為都是違背中庸之道,徒勞無益的行為。儒家的這些中庸思想符合當時統(tǒng)治者的心理,如果人人都遵從中庸之道,那么怎么會有人會有造反之心呢?如果人人安分守己那豈不是天下太平嗎?
????從社會安定的角度來看儒家的中庸思想無疑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但是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儒家的中庸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極作用。例如中庸不提倡人們冒險,反對人們的冒險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人們思想的進步和發(fā)展。中庸思想在中國上千年的歷史中早已在中國人的心中扎下了根,以至于現(xiàn)在中國人民的思想總體上還留有一些保守的思想,缺乏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
????總之我認為中庸對中國的人影響有利也有弊,決不能從單方面的去解讀儒家中庸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我們應該從多方位,多角度,客觀的認識中庸對我們的影響。以上就是我對中庸思想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