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在地下與地上的人們......

一部電影,有時是宏大的,有時是以小見大的。《唐山大地震》的視角是小的,但是背后卻是浩瀚的。
1976年7月28日,一個沉睡的夜晚,卻在黎明時留下血色與殘灰。當時的唐山市中心就后期整理,常住人口大約50萬,全市各處共400萬左右。而一場地震,直接帶走了市區(qū)近一半人的生命。全市百分之六的人口從此再未醒來,無數(shù)人在很久以后也仍然背負著那個晚上的傷疤。
2008年5月12日,一個靜謐的下午,在黃昏之前讓大地默默流淚。這也想必是現(xiàn)在很多觀眾一樣無法忘懷的日子。主持人播報時淚流不止,為妻兒堅持數(shù)十小時的漢子終究撒手離去,無數(shù)為人身邊人留下自己。那些事跡零碎得無法具體言說,只管是記憶深處講罷了。
一個個剪影間,依稀看到有一群唐山人。32年前,他們在廢墟的下面,無數(shù)雙手把他們托了起來。32年后,他們在廢墟的外面,用自己的雙手托起曾經(jīng)的“他們”。
02年生人的遼寧人,汶川地震的時候不過6歲,依稀記得電視屏幕上的報導,那時的家里人圍坐在電視前,手中還在包的餃子,一個多小時,餡、皮和面糊混在一起,誰都不說話,眼睛里只有一串串數(shù)字,耳中只有主持人的被迫機械樣的聲音。
過了12年,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了這段往事,于是打開了電腦,尋找汶川大地震的一點一滴。然后,記憶深處,曾經(jīng)在電視上看到的《唐山大地震》的片段浮了上來。終于我還是看了這部電影,一百多分鐘,同也一言不發(fā)。災難,在電影中不過短短幾分鐘就能演繹,而地震的余威卻遲遲不消。
從汶川大地震那些鮮活的,尚能看到的影像中,我似乎又能明白當年在唐山的廢墟下哭泣的人們面對的是什么。而在這部電影后,這一切更是重重地擊打著內(nèi)心深處。
一塊水泥板,兩條人命,在無數(shù)個呼救聲中要做出生死的抉擇。
一根承重柱,一條人腿,在余震的威脅之中要做出難能的割舍。
都是母親,都是在下面的人,都是求全。
“長大了她要是恨我......讓她恨吧?!?/b>
只能救一個,無論是兒是女,都是心中放不下的痛。犧牲的是女兒,也是無可奈何。
只能鋸下腿,無論是取是留,都是心中割不去的傷。犧牲的是一肢,也是無可奈何。
有些觀眾,尊重原著;有些觀眾,看重演技;有些觀眾,喜歡特化思想。
可是,電影中最想表達的那一部分,是明明白白的,看在眼里流淚,放在心里不消。
回回手,因為導演,因為某個點,把一部讓全國人公認的好片砸了,罪不至此。
我不詳原著,但是這片對得起地上和地下的每一個人。76年壓在唐山的,08年壓在汶川的千千萬萬個逝去的亡魂,這片是對的起的。不愿去評判或怒罵,也不愿對某個情節(jié)指指點點。這講述的是很多人,也是一個人,這是一部電影,這也是一場人生大夢。我們應當看到的,所感同身受的,都在心里擺著,清清楚楚。
我會推薦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看一看它,看過這部電影的再去看一看它。唐山大地震的余波到了今天還時有發(fā)作,唐山人心中的余波,那些災后涅槃的城市中的人心中的余波,又怎能不會繼續(x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