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二手卡帶和破解(盜版)游戲有區(qū)別?

之前寫了一篇《技術無罪的switch破解》文章,結果發(fā)現文章下面有人在討論二手卡帶和破解游戲的問題。K玩家提出了一個非常有群眾代表性的觀點:玩二手卡帶的跟玩破解有區(qū)別 ? 游戲廠商從你身上一分錢都沒賺到。

隨后很多人反對,指出買二手和破解是有區(qū)別的,破解是一種盜竊侵權行為。(后文用盜版來代替破解一詞——在國內大部分玩家眼里主機破解這個概念已經被泛化為盜版游戲,事實上大部分情況下破解是運行盜版的前提條件,假如你用switch破解來運行自制的游戲,沒有版權的侵犯,這是完全合法的)
玩二手卡帶的跟玩破解(盜版)有區(qū)別 ? 游戲廠商從你身上一分錢都沒賺到。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邏輯,K玩家的這種觀點貌似非常普遍,可能是盜版玩家的自我安慰、可能是一手正版玩家的不屑、也可能單純是一種網絡暴力,總之是游戲圈鄙視鏈中的一條。
之前文章評論中很多網友提出了反駁:




似乎玩二手卡帶和玩盜版乍一看都沒有讓游戲廠商賺到錢,甚至讓中間(奸)商賺差價。但是,當你提出二手卡帶游戲這個概念時,已經默認廠商賺錢了。因為你要明白,二手游戲的前提是已經有人購買了全新的一手游戲,廠商已經受益了。有些人可能會反駁,覺得盜版游戲追溯源頭,也是通過購買一份正版游戲來導出進行破解。事實上盜版游戲的本質是不遵守規(guī)則,非正規(guī)技術手段使用版權內容,購買一份正版只不過是快捷獲取盜版游戲內容的方式之一,并非必要條件。
盜版游戲肯定是對游戲廠商有害的,我就不解釋了。我們來一本正經地來討論這個問題——二手游戲是否沒有讓游戲廠商賺到錢?其實這個問題并不涉及到本質,關鍵在于游戲開發(fā)者或者游戲平臺的所制定規(guī)則是否允許二手游戲。
在主機游戲領域,例如switch的游戲卡帶,卡帶里其實都是有個“身份證”來驗證游戲是否為正版,這個“身份證”被任天堂設計為綁在卡帶上而不是游戲賬號或者游戲機上,這個設計便意味著任天堂是默許二手交易的卡帶。要知道過去某些PC游戲的實體光盤只能綁定一兩臺機器,甚至需要聯網激活,基本杜絕了二手交易的可能。我認為允許二手卡帶交易背后有著非常復雜的經濟學、玩家習慣等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甚至是主機游戲市場的一種傳統,但是必然是對主機廠商是有利的。但是既然官方的規(guī)則允許,那么玩家的二手交易有何不可?
二手游戲除了主機游戲的二手卡帶和光盤之外,還包括數字版游戲的二手交易。這種二手游戲才是真正損害游戲廠商利益的。switch上所購買的數字版游戲是無法轉賣的——你想買可以,自己承擔黑卡被ban賬號的風險。其他游戲平臺亦是如此,數字版游戲綁定的是賬號,游戲賬號的買賣哪個不是灰色地帶?
事實上,從玩家是否付費給開發(fā)者的角度來推斷游戲廠商是否賺錢,這個邏輯本身就是玩家的一廂情愿。玩家花真金白銀買了游戲,感覺自己支持了自己喜歡的游戲開發(fā)者,而實際上開發(fā)者不一定賺到了真金白銀。我們所購買的游戲,幾乎都是從游戲平臺手中購買的,而并非自己喜歡的游戲開發(fā)者。我相信很多玩家都知道任意一個游戲發(fā)布平臺(steam、ps4、switch以及手游平臺等等)都有開發(fā)者分成。舉個例子,我們在steam上花100元購買一款心儀的游戲,首先金額全部進入了steam的銀行賬號,然后玩家付費的70元(舉個例子,分成比例并非如此)進入了開發(fā)者的steam賬號,開發(fā)者需要將steam賬號里的虛擬貨幣提現出來才變成了真金白銀。
但是,很多玩家在購買游戲時都存在一種心理錯覺:當你花100元購買某獨立廠商的優(yōu)秀游戲時,你心里會產生一種我花了100元支持優(yōu)秀獨立游戲人的感覺。然而事實上,游戲制作者真正只從你手中收到了70元,其他30元被游戲平臺納入囊中,包括廣告費、服務費等等。打破幻想真的很殘酷,感謝游戲開發(fā)者的同時,畢竟也要感謝游戲平臺的中介服務。不過沒有那個游戲平臺會在價格欄上寫上:游戲價格70元,平臺服務中介費30元。雖然跑題了,但是還是想感嘆一下純游戲開發(fā)者的地位真是卑微。
回到原來的話題——玩二手卡帶的跟玩破解(盜版)有區(qū)別 ? 游戲廠商從你身上一分錢都沒賺到。其實,這個觀點真正想表達并非廠商賺不賺錢,而是想諷刺——二手玩家和盜版玩家都是貪小便宜為了少花錢。人總是要借助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來隱藏或者欺騙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這叫做自我防御機制。正版玩家知道自己花大價錢買享受,而別人卻通過盜竊得到了同樣的服務,雖然理性上知道我是對的,但是直覺上會感受到自己吃虧了;而盜版玩家知道自己處在道德制低點,總要找個理由欺騙一下自己,要么認為自己玩免費賺到了,要不認為玩二手也跟我玩盜版一樣垃圾。
還是那句老話:人比人,氣死人。氣不死,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