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電影《神探大戰(zhàn)》:人心里的鬼

2007 年,杜琪峰和韋家輝兩位導演拍出了《神探》,拿到了次年香港金像獎的7項提名和最佳編劇獲獎。15年后,韋家輝導演又搬出了《神探大戰(zhàn)》,依然是劉青云和他影帝級的演技,但酒瓶子里已經(jīng)裝了新酒。
先說07年的《神探》粵語版),片中的神探能看見人心里的鬼,所以能夠察覺別人看不見的真相,但也因此受到同僚質疑,被認為是精神病。為了幫助年輕探員何家安查明警察失蹤的懸案,神探利用演繹法扮演兇手和受害者,結合自己的天賦,成功確定了真兇是另一名警察高志偉。然而此時的何家安已經(jīng)受兇手蠱惑,最終打死神探偽造現(xiàn)場,心中誕生了新的鬼。概括起來神探就像是捉鬼的鐘馗,只不過到頭來他只能無奈看著一個鬼死去,卻又有另一個鬼誕生,人心里的鬼怎么也捉不完。
很多影評說《神探》的精彩都在最后幾分鐘的換槍情節(jié)里,展現(xiàn)了鬼是怎樣侵蝕人心的。但其實鬼的誕生也是有過程的,換槍之前何家安和高志偉經(jīng)歷了類似的心理過程,從恐懼,到憤怒,再由憤怒后的脆弱走向黑暗。高志偉因丟槍而恐懼,何家安因被槍指頭而恐懼,這些內容并不只是用于取信觀眾的背景,而是與結尾的換槍連成了完整的邏輯。
除了內容,《神探》用多個演員扮演同個角色的不同心理也在形式上顯得別具一格,復雜的心理得以通過多人的表演同時展現(xiàn),表現(xiàn)力相比傳統(tǒng)形式要更勝一籌。
再說今年7月的《神探大戰(zhàn)》。在《神探》里,描寫了神探運用演繹法的推理過程,真相是要神探一次次還原案發(fā)過程才能推理出來的;而在《神探大戰(zhàn)》里,幾乎沒有關于推理的描寫,仿佛所有真相都是神探張口就來。另一個對比是,在《神探》里,沒有出現(xiàn)神探代替鬼說話的場景,這讓“能看見人心里的鬼”這個天賦更加可信;而在《神探大戰(zhàn)》里,不斷地出現(xiàn)神探代替鬼說話的場景,這讓神探更像是自言自語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因此,《神探大戰(zhàn)》里的神探會顯得更不可信,他和精神病的界限更加模糊。而與此同時,《神探大戰(zhàn)》里的鬼也比《神探》里更加強大,能夠更好地偽裝、設局、煽動和控制人心。此消彼長之下,《神探大戰(zhàn)》里神探面臨的處境更艱難,自證的難度更大。他不光要驅別人身上的鬼,還要驅自己身上的鬼。
第二點是關于神探和鬼的關系,《神探》里的鬼是在人心里一步步誕生的;而《神探大戰(zhàn)》里,神探的天賦讓他可以越過證據(jù)鏈條看到真相,而光禿禿的真相成為了滋生鬼的根源,鬼利用它去煽動人心,也利用它反過來對神探一擊致命。如果真相只憑神探一張嘴,那么一丁點的誤判就會把正義消解,而證據(jù)鏈的缺失也會讓神探難以自證。所以《神探大戰(zhàn)》里神探和鬼有著微妙的共生關系,恰如影片末尾玻璃窗上倒影的暗示。
最后一點,《神探》的粵語版結尾,神探自言自語,“別開槍,開槍你就跟他們沒分別?!薄拔乙彩侨耍瑸槭裁匆蟹謩e?”,然后神探開槍爆頭真兇高志偉。《神探大戰(zhàn)》的結尾,神探自言自語,“是人都能變怪物,為什么我不能變?”,但是神探放過了手中的嬰兒。我不知道是不是粵語版和院線版引起的差別,但《神探大戰(zhàn)》里大部分角色都顯得比神探本人更瘋狂,唯一看起來冷靜的卻是真正的鬼。于是在這種煽動性的瘋狂里,神探的天賦其實被鬼解構了:要是神探和其他人“沒分別”,鬼就會一茬接一茬從人心里長出來;而要是神探和其他人“有分別”,即便他不變怪物,鬼也會抓住漏洞變得更強大。捉鬼的天師終究助長了惡鬼,正所謂“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好久沒有在大銀幕上看到這樣的作品了,如此笨拙,如此粗獷,如此瀟灑,又如此真誠。
《神探大戰(zhàn)》的片名脫胎于2007年的經(jīng)典香港警匪片《神探》。那個時候杜琪峰與韋家輝雙雄合一,一樣是多重人格的高概念,一樣是反派就在身邊的大反轉,一樣是劉青云飾演一樣瘋癲的“神探”。不一樣的是,這兩部電影有著完全不同的精神氣質?!渡裉健冯h永獨特、收放自如,《神探大戰(zhàn)》則灑脫癲狂、淋漓盡致。韋家輝編導合一,獨攬大權,將《神探》中尚未釋放的能量,盡情揮灑。
《神探大戰(zhàn)》的第一個特點:節(jié)奏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電影也是一樣,“一快遮百丑”。電影開篇,短短幾分鐘,寥寥數(shù)筆,三個連環(huán)殺人案傾瀉而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哪些人物是真實的?哪些人物是男主李俊的想象?哪個才是李俊的女兒?他到底能不能救出下一個被害者?劇情裹挾著謎題向你涌來,此起彼伏,交相輝映。巨大的信息量讓人來不及思考,來不及喘息,只能跟著角色向前,跟著故事向前,跟著導演向前。配合快節(jié)奏劇情的,是讓人目不暇接的動作場面:跳洪水,爬高墻,搶渡輪,劫大巴,炸碼頭……基本上把香港警匪片里慣用的動作橋段,全都演了一個遍。在電影行業(yè)如此困難的今天,相較于那些為了一個明星就揮金如土的電影,不禁感慨一句:值了。
《神探大戰(zhàn)》的第二個特點:反派強。為什么現(xiàn)在好萊塢的大片不如以前好看了?因為想要創(chuàng)造出比以前更強的反派,越來越難了。反派像是電影的承重墻,反派立不住,英雄就算再威武雄壯,也只是一堆廢材。為了不過度劇透,我在這里就不點明反派是誰了。反正他讓我最為欽佩的一點是,廢話不多。全片最高潮的生死對決,我以為他會按照《拆彈部隊2》和《新蝙蝠俠》的套路,發(fā)表長篇大論的反派感言,然而他竟然話不多說、干脆利落地開了槍。就沖這一點,我覺得他值得一個年度反派大獎。
《神探大戰(zhàn)》的第三個特點:邏輯漏洞多。我稱之為特點而不是缺點,是因為節(jié)奏快和反派強兩個要素已經(jīng)讓我覺得這些全都不重要了,看得就是一個不拘小節(jié),看得就是一個恣意縱橫。我不在乎蔡卓妍是不是貢獻了影史“最強悍孕婦”的形象,也不在乎案件關聯(lián)人員竟然可以“臥底”警局這么多年而無人知曉。我就是想知道,之后怎么了,然后,然后,再然后呢?
不管是因為前幾年電影市場蛋糕越做越大的僵化刻板,還是這兩年疫情影響下的越收越緊,我總覺得中國電影的銀幕上有了太多的“雞賊”,少了稀缺的個性。但是《神探大戰(zhàn)》跟它們不同,它想要把長板做到更長,而不在乎短板的存在。它只講它想講的,只做它想做的。沒有迎合,沒有模仿,沒有瞻前顧后和畏首畏尾。這就足以讓作為觀眾的我們感動。感謝電影,感謝韋生,感謝銀幕上的一片赤誠。
神探大戰(zhàn)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神探團伙用以暴制暴的方法揭露冤假錯案,連環(huán)命案,預告殺人。劉青云飾演的李俊與重案組成員林峯飾演的方信禮對舊案的較量,真假神探的搏斗。
李俊善良一面的人格是正義警察神探,不斷地解開陳舊的冤假錯案的謎題,找出真正的兇手。
但是,他是用變成兇手,成為兇手才能解析的方式,他與兇手對話,去思考他的每一步是怎么做的熟悉每一步兇手的作案過程,他邪惡的一面被完全激發(fā)。
從最開始,他一個被警察局開除公職的人,為什么會熟悉每個案件詳細的信息、編號?是誰把信息透露給他的?
方禮信真是非常厲害的反派,聰明、沉著、冷靜,他的邏輯、智力、決策、反應、執(zhí)行力都是警隊中拔尖的存在,且謀殺了自己的母親和哥哥,以及殺死30名女性,這是完全的反社會人格,所以才會毫不猶豫對著自己老婆孩子開槍,面無表情的告訴自己的學生真相并面無表情的殺死他們。
他是(邪惡的)李俊培養(yǎng)出來的,(邪惡人格)的李俊找到被母親和哥哥折磨的方禮信,并幫他完美掩蓋殺母殺兄的罪行,成功然后進入警局,接著制造“屠夫案”+“魔警案”。
再借由方禮信,找到這些老舊案件的受害者的子女,培養(yǎng)他們,給他們洗腦,讓他們去復仇,制造全新的犯罪案件。
李俊才是幕后主使,原因如下:李俊會提前預測每一步“神探幫”的犯罪步驟,總是能掐點到達犯罪現(xiàn)場,提前預測他們的行動。
李俊的正義人格是無法了解另一個邪惡人格所做的事情。李俊每次破案子,他都可以看到“兇手”,與兇手對話,但是唯獨“屠夫案””+“魔警案”沒有,這是為什么,答案就是:這兩個案子就是他自己(邪惡人格)做的。
李俊帶著陳怡找到了 “屠夫案”的真正的犯罪現(xiàn)場,卻不假思索,如數(shù)家珍的順暢指出麻袋里的尸骸真正的名字,非常精準正確,如果他沒有參與,那真是不可能。
“屠夫案”現(xiàn)場還有17年前,他自己抽的雪茄,17年前,方禮信沒有理由和動機害李俊,最大的可能就是李俊自己也在現(xiàn)場。
“屠夫案”中方禮信傷害陳怡時有正臉,“魔警案”的罪犯一直沒有出現(xiàn)正臉,李俊臆想一把槍射擊方禮信,那把槍是魔警案的左輪槍,所以,李俊就是魔警。
李俊看著陳怡的身上的累累傷痕說道:方禮信有兩種人格,一男一女,17年前作為“屠夫案”的幸存者陳怡,身上的傷痕應該是兩個人造成的,兩種不同手法,這極有可能就是邪惡人格的李俊和方禮信一起做的,也可能是兩個人在不同時段分別去上傷害陳怡,也完美解釋了現(xiàn)場為什么會出現(xiàn)李俊的雪茄。
也暗示了李俊老婆的自殺不一般,既有可能是被(邪惡人格的)李俊虐待致死。
陳怡和李俊討論方禮信哥哥死亡的案情,李俊說:“警察怎么能想象得到,一個14歲的孩子偷車偽造交通意外” 問題來了,李俊怎么知道這些信息?未免也太詳細和具體了,是誰去偷車以及聯(lián)系吸毒者? 很明顯,一個14歲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做到,這表明,是(邪惡人格的)李俊教少年方禮信這樣做的。
李俊在片中一直穿雨衣,方禮信在“屠夫案”虐待女子的時候也一直穿雨衣,這就是在暗暗表明李俊和他是師徒的關系,這代表模仿+傳承。
李?。ㄕx人格)和方禮信(邪惡),一正一邪,這就是正邪的較量,兩個人相互大喊:要不然,我是神探,你是精神病。
李俊由于過度壓抑自己的邪惡人格,導致精神分裂,完全忘記了自己做過的惡事,而方禮信,為了防止自己被李俊查出來,決定栽贓嫁禍,于是“魔警案”誕生,才有了李俊沖到記者會喊自己冤枉的事情。
李俊完全不記得“邪惡人格”對方禮信的引導,方禮信經(jīng)過小時候的虐待,以及李俊的洗腦和引導,內心完全黑化,已經(jīng)繼承了李俊的邪惡人格,徹底變成怪物,他犯案累累,也會毫不猶豫想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殺了李俊的女兒,而李俊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選擇“正義的警察”人格,才沒有殺死方禮信的兒子。
方禮信死了以后,實際上李俊的邪惡人格并未消失。他只是打敗了一個邪惡的人,但是并沒有真正的消滅自己邪惡的那個人格。
因為,在結尾處非常奇怪,李俊一直都是自大、驕傲、很鄙視看不慣警局種種,也很排斥警局的同仁,但是結尾他在警局的發(fā)言,卻完全與往日不同,反而告訴大家:要謙虛,我們不是神,是探。
此時的李俊,與在影片開頭記者會上大喊:“我是神探,我不會錯!” 完全判若兩人,他更像是偽善的方禮信。
結尾處,他看向放在桌子上檔案,上面分別是:方禮信的母親和哥哥被害案(實際上是方禮信的謀殺和偽造),第三個案子是李俊老婆自殺的案子,但是嫌疑人的照片變成了李俊的樣子,由此隱喻,李俊老婆不是死于自殺,而是被謀殺,因為這是“邪惡人格”的李俊所為。
在李俊老婆去世后,他看到怪物;女兒去世后,也看到了怪物,這個怪物就是他的陰暗面,但是他拒不承認,所以去開槍射擊怪物,這樣才能壓抑自己的陰暗面。但是始終,他都沒有徹底殺死怪物嗎,代表著他的陰暗面并沒有消失。
本片的主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怪物,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你也會成為怪物”這句話不斷出現(xiàn),作為點睛之筆,提高了電影立意,也是告訴所有人:每個人心里都有黑暗一面,在之后的電影中,預示著李俊也會犯罪。
電影結局:鏡面上的影子竟然是方禮信的形象,也就是說此刻,他現(xiàn)在就是方禮信,他已經(jīng)成為了內心邪惡的人格。
蔡卓妍飾演的陳儀是重案組成員之一,她是十七年前第三十位女性受害者,也是唯一幸存者,而后是殺人魔王警察方信禮的妻子。
李俊,被撤職仍一心為破案求真相的警察,沉浸在案件之中,精神分裂患者,出現(xiàn)幻聽幻覺,甚至能看到并與兇手對話,這也是他偵破案子的思路呈現(xiàn)。
故事的結局是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電影最后李俊面對著鏡子,鏡子里出現(xiàn)了方信禮的影子,影射“你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當你越接近惡魔,你越容易成為惡魔本身。李俊說看到了怪物,其實不是怪物,我的理解是心魔,當妻子女兒已經(jīng)不在,只剩自己一個人,無牽掛的時候,內心的正義會被邪惡搓揉,甚至想成為邪惡本身,他舉起了槍,殺死了那個怪物,這也就是為什么他能看到怪物,而其他人看不到怪物的原因。
屠夫方信禮與陳儀之間有過愛情嗎?
理解因人而異。他殺死了29個女性,留了陳儀,她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他連自己的兒子都要殺死,可見他們之間是沒有愛情的。
但我的看法是有過愛情的。只不過男主角喜歡受控制的女主角,在變態(tài)與愛情之前,選擇了前者,但拋開其他因素,是有過愛情的。他們在一起十多年,兩個人有孩子,男主角也始終關心女主角,不然陳儀到最后知道了真相,仍然不相信自己的丈夫是真兇,可見在這點滴生活中,男主沒有絲毫表現(xiàn)出異樣,17年,不是17天,也不是17個月,在這漫長的時間維度里,他是不可能一直裝的,哪怕是一個失心瘋的人。就讓這個理由為自己保留一份念想,不至于人性的徹底泯滅。
在我看過的電影當中,這是部成功的懸疑電影,不失為一部好電影,而作為一個好電影的評判標準,是值不值得二刷三刷去深挖細節(jié)?答案是肯定的。
人要像陳儀那樣勇敢,即便被兇手蒙著眼毒打三天,逃出來了,有心理陰影,仍愿意揭露傷疤,也會在最后關頭站在正義的一方消滅惡魔。遇到困難不是逃避,而須面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