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海報生造概念“1.5K”,進一步弄混K的含義【再論分辨率中K的定義】
在近期小米新機K50 Ultra的海報中,出現(xiàn)了一個所謂的“1.5K”

在筆者看來,這種說法給本就混亂的分辨率表示概念“K”進一步增加了混亂。
分析前先列舉一下幾個常見分辨率:
4K在16:9下為3840×2160
8K在16:9下為7680×4320
iMac “5K”的分辨率為5120×2880,這一"5K”的用法正確合理
如果有人不認(rèn)可以上這些表達的話可以直接退出本文了,我們爭論這些沒什么必要。

K的由來
K在英文中是代表“千”的。所謂的2K、4K就是兩千、四千,比如Windows 2000可寫作Windows 2K,游戲NBA 2K19也是同理,代表2019。在屏幕與顯示中,2K、4K代表的意思就是有大約兩千、四千個像素點。
在實際使用中,K是用來表示屏幕長邊像素數(shù)量的,而P才是用來描述短邊像素數(shù)量的(比如1440P)。在原本從手機到電腦到電視都是清一色16:9屏幕的時候,人們建立起了默認(rèn)的K與P的關(guān)系,如4K屏是3840×2160也就是2160P屏。
但問題是,現(xiàn)在隨著手機19.5:9~21:9全面屏普及、筆記本轉(zhuǎn)向16:10并出現(xiàn)3:2、臺式機出現(xiàn)21:9帶魚屏,K與P本質(zhì)上已經(jīng)完全脫鉤了。比如一塊1440P屏幕,可能是筆記本用的2160×1440屏,也可能是手機的3200×1440屏,兩者像素數(shù)量相差近50%!
那么有沒有機構(gòu)規(guī)定過“K”對應(yīng)的分辨率呢?
很遺憾,在顯示屏領(lǐng)域,沒有。
目前的規(guī)定,都來自影視領(lǐng)域,而且同樣沒有統(tǒng)一標(biāo)準(zhǔn)。例如DCI規(guī)定的4K分辨率包括:
4096?×?2160
3996?×?2160
4096?1716
而另外一些機構(gòu)的定義中則有 3840?×?2160,甚至 3840 × 1644 (21:9;來自索尼,用于Xperia 1系列手機)
不過綜合來看,我們都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長邊像素都在4000左右,而短邊則相差較大,如DCI的1716P僅有最多的2160P的80%。這進一步說明了K僅定義長邊像素數(shù),與短邊無關(guān)。在Wikipedia上“4K resolution”詞條里有專門的“2160p”一節(jié),里面有這樣的說明:
Many "4K" dash cams only support a resolution of?2880 × 2160 (4:3);?although this is a 2160p resolution, it is not a 4K resolution.?
(許多“4K”攝像頭只支持2880?× 2160?(4∶3);雖然它是2160p分辨率,它不是4K分辨率)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按照短邊像素來定義K根本不能避免鉆空子行為。
而小米卻硬生生要挪用K(長邊)來表示P(短邊)的像素,生造出了這次“1.5K”的概念。

小米算法的問題
有人會說,我們習(xí)慣2K=1440P了,小米這個“1.5K”不是也很直觀很好嗎?不比某些廠家的“3K”“2K”謙虛得多嗎?
這是不對的。因為按照小米這個算法,不僅是不直觀,徹底曲解了“K”的含義,而且與目前通行的用法存在巨大矛盾,在分辨率增加到2160P以后反而會出現(xiàn)嚴(yán)重的漏洞。我們來算一算:
1.0K=1080P,2.0K=1440P,K50 Ultra的1220P屏=1.5K。相當(dāng)于在1080P基礎(chǔ)上每增加1K=360P。然而當(dāng)我們繼續(xù)增加,就完全不對了:
按小米算法,iMac 5K的 2880P =?1080P+360P×5?= 1+5K = 6K
8K在16:9下的 4320P = 1080P+360P×9 = 1+9K = 10K
要是有電視廠家把7680*4320分辨率的電視按“小米算法”叫做10K電視,你噴不噴?
如果按傳統(tǒng)算法,“6.5K”我們一看就知道長邊像素是6500左右,短邊不知道;而按小米算法,我們得先列個算式,(6.5-1)×360+1080=3060,非常不直觀,算完才知道它是3060P屏幕,而且依然不知道長邊像素數(shù)量是多少,仍然無法避免鉆空子,甚至是制造了空子(按16:9算它分辨率是5440 × 3060,反而大幅低于傳統(tǒng)算法)。
所以我說,小米生造了1.5K的概念,只是進一步弄混了已經(jīng)很混亂的K的用法??瓷先ナ窃诜磳δ承S商把鉆空子做法,實際上反而為將來分辨率進一步提高留下了更大的鉆空子空間。


問題起因
關(guān)于這個問題,也可以參考Navis的這篇文章(不過我并不完全同意里面的所有觀點):
歸根結(jié)底,目前的問題都是源自顯示器廠商為了方便,把“2.5K”的2560?×? 1440屏叫做“2K”。這本身不是問題,蘋果也把5.1K屏叫做5K屏,畢竟是往小了叫,是謙虛。但是,當(dāng)這一概念深入人心以后,讓許多人反過來以為“2K”必須是2560?×? 1440,擠占了原本真正的2K分辨率:


嘗試提出一種解決方法
在目前這種混亂的情況下,我作為消費者在這里提出一種在習(xí)慣與清晰間尋種平衡的表示方法:
盡量標(biāo)注完整分辨率,在簡化時應(yīng)優(yōu)先考慮用短邊P來表示屏幕,如1220P、1440P。
如果要用K,那就單純只看長邊像素數(shù)、徹底和短邊脫鉤、并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一位,同時除了約定俗成的16:9下的4K和8K以外不能四舍五入。
例如:
1920?×?1080應(yīng)叫1.9K(反對某些廠商稱其為2K的做法,因為這嚴(yán)重違背習(xí)慣,盡管按8K和4K倒推它確實是2K)或1080P
2000 ×?1200叫2.0K(不是“2K”)或1200P
2560?×?1440叫2.5K或1440P
K50U這個2700?×?1220的屏幕應(yīng)該叫2.7K或者1220P
而K50的3200?×?1440屏幕應(yīng)該叫3.2K或者1440P
而Xperia 1的3840?×?1644屏幕應(yīng)該叫3.8K或者1644P,而不是2.6K(小米算法),勉強接受稱為4K

總結(jié)
對于屏幕中“K”的用法,目前的用法本來就是混亂的,堅持1440P=2.0K再生造1.5K的概念只會留下更多缺點:
沒必要,既然是按短邊算那直接寫P(1220P)就行了
復(fù)雜不直觀,需要進行數(shù)學(xué)換算
進一步給廠商留下鉆空子的機會,加劇混亂,比如5120 × 2880的iMac這么算變成了6K,目前的8K電視可以叫10K電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