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自己都反對拜登與中國對抗,歐洲人就更不會說了

作者:刺客
美國總統(tǒng)拜登近期積極利用參與各種峰會的機會,號召全世界“志同道合”的盟友,聯(lián)合起來對抗中國的“威脅”。所以,這就有了G7峰會發(fā)布涉臺公報,北約峰會將中國列入“系統(tǒng)性挑戰(zhàn)”等鬧劇。
在美國操縱下,今年的歐洲系列峰會有了很多的“第一次”,首次公開插手中國臺灣問題,首次公開將中國視為軍事上的“挑戰(zhàn)”。乍一看,拜登似乎已成功,將歐洲盟友推到了美國所建立的、規(guī)模龐大的跨區(qū)域反華國際軍事聯(lián)盟中。
但事實并不是表面上看的到那么豐滿。相反,拜登拉攏盟友圍堵中國,實際上就是一個虛幻的“水印”,日頭一嗮就消失了。至少,歐洲人并不打算被拜登牽著鼻子走,法國《世界報》說:“屈服于拜登的壓力,以反華的姿態(tài)站在美國的背后,這似乎很好,但同時是歐洲人的鴉片”。
拜登挑唆歐洲將中國視為軍事上的對手,本身就是在給歐洲人投喂鴉片,麻痹歐洲人的政治神經。美國的意圖很明確,就是希望歐洲能夠成為另一個日本或者澳大利亞,為華盛頓遏制中國戰(zhàn)略沖鋒陷陣。
中國與歐洲的地緣安全戰(zhàn)略毫無關系,所謂“軍事對抗”,不應該成為中歐之間的議題。不過,在美國的鼓動下,中國不但成為歐洲的政治對手,同時還是軍事上的敵人。這對歐洲來說,不是更加安全,而是越發(fā)危險。
日前,美海軍一艘軍艦再次穿過臺灣海峽,美國在臺協(xié)會負責人鼓吹“美國至臺灣在國際上最重要的支持者”。美國這一系列的極端舉措,已經引發(fā)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彈。近期,中國大陸在臺灣周邊區(qū)域的軍演頻率和規(guī)模不斷刷新記錄,兩岸緊張局勢不斷升溫。
現(xiàn)如今,法國海軍已在亞太存在很長一段時間,英國航母編隊也在開往亞太的途中。歐洲國家在亞太的軍事行動,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在給臺當局以武拒統(tǒng)提供底氣。這一結果在增大臺海戰(zhàn)爭幾率的同時,也導致歐洲存在被卷入大國戰(zhàn)爭的危險。
中國已成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歐洲繁榮對中國的依賴也不斷增大。一旦它們被拜登送出的鴉片所麻痹,充當美國軍事挑釁中國的幫兇,結果只能給自己的經濟發(fā)展和軍事安全帶來更多“系統(tǒng)性威脅”。所以,包括馬克龍、默克爾甚至約翰遜在內的歐洲國家領導人,近期紛紛通過“不愿意與中國發(fā)生冷戰(zhàn)”的表態(tài),在軍事對抗中國問題上,與拜登劃清界限。
拜登拉攏盟友與中國進行全面對抗,不僅僅只是被歐洲人認為是害人的鴉片,同時也在美國引發(fā)強烈不滿,他們都希望政府能夠與中國回到談判桌前。美國“政治”網站日前報道稱,中美對抗已經對美國形成嚴重傷害,導致大量工人失業(yè)。而拜登政府的種種行為,嚴重阻礙了雙邊貿易關系。所以,美中必須回到談判桌前,越快越好。
看來,拜登政府還在積極打造圍堵中國的牢籠,但國內輿論卻強烈要求他必須與中國展開對話。畢竟,中美關系持續(xù)惡化,那些口若懸河的政客可以撈取更多政治好處,但遭殃的卻是絕大多數(shù)的企業(yè)和工人。所以,當美國民眾因利益受損而感到憤怒的時候,拜登對華強硬鬧劇就無法再表演下去了。
拜登政府近期通過媒體,頻頻釋放與中國展開高層接觸的信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國內民眾壓力推動的結果。這就意味著,拜登所鼓吹的“與中國脫鉤”的計劃,將有可能會在美國人憤怒的反對聲中,被撕得粉碎。
美國人自己都反對拜登與中國對抗,歐洲人就更不會說了。所以說,拜登試圖通過挑起與中國的全面對抗,作為其維持美國霸權地位的一種手段,終將會因為受到美國人的反對,還有歐洲盟友的“背叛”而失敗。對此,法國《世界報》一針見血地指出:拜登希望中國能夠成為西方盟友的“紅線”,然而這種想法只會淪為虛幻的“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