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動用三十萬精兵,伏擊匈奴單于,為何卻未能成功?
西漢初年,在經(jīng)過白登之圍后,漢朝被迫與匈奴進行和親,以此來實現(xiàn)北部邊疆的安定。漢武帝劉徹即位后,一直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公元前133年,漢武帝采納了一位大臣的建議,引誘匈奴單于攻打馬邑,動用三十萬精兵在此地設(shè)伏。然而,馬邑之謀卻以失敗告終,匈奴斷絕與漢朝的和親,引發(fā)了與漢朝的戰(zhàn)爭。那么,馬邑之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戰(zhàn)和之爭
事情還得從公元前134年說起,這一年匈奴派使者向西漢朝廷提出和親的要求。漢武帝立即召集群臣進行商議。朝中的大臣分成兩派,一派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他認為“擊之不便,不如和親”,他的主張并且得到了大多數(shù)官員的贊同;另一派以大行王恢為首,他力主對匈奴開戰(zhàn),“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shù)歲即復(fù)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p>
最終,漢武帝還是選擇與匈奴和親,沒有貿(mào)然用兵,畢竟大多數(shù)人不支持開戰(zhàn),但是他并不甘心,因為漢武帝一直想要打敗匈奴。大行王恢來自燕地,多次擔任邊地的官吏,對于匈奴的情況非常了解。對于皇帝的心思,王恢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一直想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通過與匈奴的戰(zhàn)爭,從而獲得皇帝的重用。

二、馬邑之謀
到了第二年,邊地馬邑的豪商聶壹拜見大行王恢,并向他獻出一條對付匈奴的計策,“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王恢深以為然,于是就向漢武帝提出伏擊匈奴的策略。不過,韓安國依然表示反對,并且與王恢進行爭論。最后,王恢說出自己的計策,并且認為這是萬無一失的。
這次漢武帝采納了王恢的建議,因為這個計劃看上去確實很完美,“將順因單于之欲,誘而致之邊,吾選梟騎、壯士陰伏而處以為之備,審遮險阻以為其戒?!蓖炅?,漢武帝調(diào)兵遣將,任命韓安國為護軍將軍,李廣為驍騎將軍,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王恢為將屯將軍,率領(lǐng)三十萬精兵埋伏在馬邑附近。

三、功虧一簣
與此同時,聶壹作為西漢的“間諜”,來到了匈奴境內(nèi),他對匈奴的軍臣單于說:“吾能斬馬邑令、丞,以城降,財物可盡得。” 軍臣單于非常高興,相信了聶壹的話,之后他的使者又看到馬邑城頭懸掛著太守的首級,于是親率十萬精兵入塞,打算到馬邑去劫掠。可是距離馬邑百余里時,他發(fā)現(xiàn)遍地牛馬,卻無人放牧,因此十分疑惑。
于是,軍臣單于攻擊了一座邊防小亭,抓住了雁門尉史。這個小官為了保命,將漢朝的計劃全盤托出。軍臣單于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急忙率兵撤兵,還封雁門尉史為“天王”。漢軍得到消息后,立即前去追擊,但也沒能追上。王恢手中有三萬精兵,卻也沒敢截殺匈奴的輜重部隊。漢武帝勃然大怒,最后處死了王恢。至此,漢朝、匈奴的關(guān)系破裂。
參考資料:1.《史記》;2.《漢書》;3.《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