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歲月》:一本不能錯過的書

《悠悠歲月》一經(jīng)出版就獲得了法國當年的“杜拉斯文學大獎”。采用“無人稱自傳”的方式,實際上是在自己回憶的同時也促使別人回憶,以人們共有的經(jīng)歷反映出時代的演變,從而引起人們內(nèi)心的強烈共鳴。大到國際風云,小到飲食服裝,家庭聚會,乃至個人隱私,無不簡潔生動。通過個人的經(jīng)歷來反映世界的進程,實際上寫出了集體的記憶。
小說的時間跨度有六十年,因此無論什么年齡段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內(nèi)容和最清晰的記憶。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安妮·埃爾諾(1940—)是法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法國濱海塞納省的利勒博納,在諾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過童年。她起初在中學任教,后來在法國遠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繼續(xù)寫作。埃爾諾從1974年開始創(chuàng)作,至今已出版了約十五部作品?!队朴茪q月》這部歷經(jīng)二十余年思考和推敲的杰作,使她當之無愧地居于法國當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譯者簡介:
吳岳添(1944—),江蘇常州人。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作品有專著《法國小說發(fā)展史》和《法國現(xiàn)當代左翼文學》、譯著《論無邊的現(xiàn)實主義》和《社會學批評概論》等。
精彩書評
作者歷經(jīng)滄桑但文筆銳利,從人們平凡的經(jīng)歷中反映出歷史的進程,以物質(zhì)的發(fā)展來說明思想觀念的演變,總之是一部發(fā)人深省的書,是對歷史教科書的補充。
——中國作家 徐坤
前言/序言
致中國讀者
二○○○年春天,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先到北京,后到上海。我應(yīng)邀在一些大學里談了自己的寫作。你們的國家——中國,我在童年時就多少次夢想過的地方,我在想象中在那里漫步,在一些把腳緊裹在小鞋里的女人、背上拖著一條大辮子的男人當中。晚上,我常常以為看到了被夕陽映紅的云彩里的長城。后來,與六十年代的少數(shù)法國人一起,我以一種抽象的、沒有畫面的方式,經(jīng)常把它“想成”一種統(tǒng)率著十億不加區(qū)分的人的政治制度。當然,在最近十年里,一些影片、紀錄片、書籍,改變了我簡單化的觀點,但只有在這個五月的早晨到達北京的時候,這種由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和杜撰、虛構(gòu)的描述所構(gòu)成的模糊一團才煙消云散。
我在街道和建筑工地的喧鬧中、在偏僻的胡同和公園的寧靜中漫步。我在最新式的高樓旁邊呼吸著平房的氣息。我注視著一群群小學生,被貨物遮住的騎車人,穿著西式婚紗拍照的新娘。我懷著一種親近的感覺想到“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歷史不一樣,但是我們在同一個世界上”。我看到的一切,在卡車后部顛簸的工人,一些在公園里散步的——往往由一個祖母、父母親和一個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和我當時正在撰寫的、你們拿在手里的這本書產(chǎn)生了共鳴。在中法兩國人民的特性、歷史等一切差別之外,我似乎發(fā)覺了某種共同的東西。在街道上偶然與一些男人和女人交錯而過的時候,我也常常自問他們的生活歷程是什么樣的,他們對童年、對以前的各個時期有著什么樣的記憶。我會喜歡接觸中國的記憶,不是在一切歷史學家的著作里的記憶,而是真實的和不確定的,既是每個人唯一的又是與所有人分享的記憶,是他經(jīng)歷過的時代的痕跡。
我最大的希望是我的小說《悠悠歲月》——譯成你們的語言使我充滿喜悅——能使你們,中國朋友,接觸一種法國人的記憶。一個法國女人的、也是和她同一代人的人所熟悉的記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直到今天的記憶,在各種生活方式、信仰和價值方面,比他們幾個世紀里的祖先有著更多的動蕩。一種不斷地呈現(xiàn)一切事件、歌曲、物品、社會的標語口號、集體的恐懼和希望的記憶。它根據(jù)對從童年到進入老年的各種不同年齡所拍攝的照片的凝視,同樣勾勒了社會的進程和一種生活的內(nèi)心歷程。在讓你們沉浸于這些你們也經(jīng)歷過——也許不一樣——的歲月的時候,愿你們能感到,其實我們完全是在同一個世界上,時間同樣在無情地流逝。
安妮·埃爾諾
二○○九年七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