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患者的福音:這5種中藥,不僅降尿酸還能調理代謝,收藏起來
痛風在中醫(yī)中被稱之為“痹癥”,而痛風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因此中醫(yī)認為痛風不僅要降尿酸,更重要的還是要調理代謝。脾主運化,化生水谷精微,而肝藏血、腎主水。痛風患者大多濕困脾虛,而又氣血運化不足,則脾胃濕濁,濕熱內生,久而生痰化瘀。多數(shù)痛風患者后期對身體的調理不足,就容易損傷肝腎。濁毒久之不化,脾腎陰陽虛衰,經(jīng)脈不通,臟腑失調,從而痛風反復發(fā)作,陷入一個循環(huán)。于痛風患者而言,健脾益氣是根本,久病虛則需要補益肝腎,長期的痛風慢性期,脾腎兩虛多見。因此降尿酸的同時也需要補腎健脾。另外濕熱稽留則清熱祛濕;關節(jié)腫脹畸形,出現(xiàn)氣滯血瘀則需要活血化瘀。
1.益氣健脾:代表藥物如黃芪。在調理脾胃時,黃芪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有補益脾胃作用。在痛風的慢性期,調理脾胃可以讓升清降濁功能恢復,從而讓氣血運化有常。也就是常說的調理脾胃功能,調理身體代謝環(huán)節(jié)。
2.補益肝腎:代表藥物如獨活。獨活常常被用于補益肝腎、舒筋活絡。如獨活寄生湯,就是針對于痛風痹癥日久正需,常常出現(xiàn)腰膝酸軟,關節(jié)不利癥狀,中藥搭配采用桑寄生、杜仲、人參等,用以加強肝腎功能,促進尿酸排泄,緩解關節(jié)疼痛癥狀。
3.補腎健脾:代表四君子湯。四君子湯是從《傷寒論》中的“理中丸”脫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去掉,換成了性質平和的茯苓,由驅除大寒變成溫補中氣。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味組成。有助于益氣健脾、補腎固精。
4.清熱祛濕:代表藥物如黃芩。在《中華本草》記載,黃芩根、果實都可作為中藥材使用。歸肺、心、肝、膽、大腸經(jīng)。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一般用于痛風急性發(fā)作期。
5.活血化瘀:代表桃紅四物湯。針對于血虛血瘀型痛風患者效果顯著,由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桃仁和紅花組成。在治療痛風時,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huán),對于風濕痹阻型患者,氣血不暢,淤阻血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以上是關于中醫(yī)治療痛風時,常用到的五種方法及常用藥物,痛風患者的病因各不相同,需經(jīng)過積極治療診斷后,依據(jù)真實狀況對癥入藥,才能更好的調理代謝,降低尿酸,減少痛風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