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天干天干,亚洲毛片在线,日韩gay小鲜肉啪啪18禁,女同Gay自慰喷水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社交恐懼癥——病態(tài)的父母的類型

2023-02-15 10:11 作者:心理師王宇  | 我要投稿

病態(tài)的父母的類型:

?

完美型父母

此類父母就是完美主義者,他往往特別認真,事無巨細,想要做好一切。他的價值觀就是: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任何他做不到完美的東西都會讓他倍感壓力,雖然他表面幸福,但內(nèi)心早已不堪重負,因為他一直活在完美的枷鎖之中。而這一切,他也會原封不動地施加到孩子身上,畢竟孩子是他生命的延伸,孩子的任何瑕疵與不足,也同樣會引發(fā)他的恐慌。沒有孩子之前他只會一味地逼迫自己,但有了孩子之后,他的關(guān)注點就轉(zhuǎn)移到了孩子身上。

雖然這一切是以愛的名義,但這一切卻是在是維系他的面子,緩解他的焦慮。此時孩子僅僅是一種工具,因此孩子體會到的不是愛,而是束縛。此類父母小時候的成長經(jīng)歷往往也充滿挫折,因此他并不懂得如何去愛,他只會不斷地要求,以為要求就是愛。

他往往管的過多,過細,不允許孩子犯任何的錯誤,而且也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差。但越是如此,孩子就倍感壓力,也更容易患上心理問題。當孩子有問題之后,父母可能會放下之前的各種要求,意識到自己給了孩子太多的壓力,他會突然好像變了一個人,對孩子多了接納和包容,并積極地給孩子治療。表面上他醒悟了,但其實不健康是更大的不完美,他只是關(guān)注的點改變了而已。如果有一天孩子的心理問題減輕了,估計他又會變成以前的樣子:你都沒有問題了,是否可以做的更好一點?

在一個完美主義者眼里:做好是應(yīng)該的,做不好是不應(yīng)該的。一位女性患者,從小媽媽對她就是一種畸形的,有條件的愛——只有做的好,才能贏得媽媽的肯定,不然就會成為媽媽眼中的笨蛋。因此,她總是覺得自己笨,因為按照母親的話說就是:聰明的人什么事情都能做好。所以她做錯了事情,就會覺得自己笨,難以接受自己的失敗,她內(nèi)心當中已經(jīng)存在了一個絕對完美和聰明的“模板”,似乎只有成為一個這樣的人,才是有價值的,才能獲得他人的愛和接納。

“絕對聰明、完美的自我”成了她的“解藥”,所以她無法忍受哪怕一個人的否定;她也無法接受自己哪怕一丁點的不足;也無法忘記自己犯的任何錯誤。而她獲得的成功,肯定卻變得輕描淡寫,似乎這是應(yīng)該的和情理之中的一樣。

雖然患者試圖滿足父母,但在父母眼里他永遠是不夠好的,因此他沒有辦法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合格的人。

?

自負型父母

一些父母非常驕傲、自負、看不起身邊的人,自認為自己了不起。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佼佼者,是與眾不同的,因此,他們的孩子就應(yīng)該是優(yōu)秀、不凡的,應(yīng)該和他一樣被人刮目相看。他因此對孩子寄予厚望,認為自己的孩子一定會出人頭地。比如,一位男性患者的父親是一個自負、要面子,自認為“天生我才”的人,但后來在職場與事業(yè)上的挫敗,讓他郁郁不得志。因此父親把全部的希望都給予在了他的身上,因此天天盯著他,不允許他犯任何錯誤,也不能接受他比別人差。

另一位男性患者來形容他爸爸的時候,他只是談到了一件對他整個人生有隱喻的事情。他記得小學(xué)的時候,爸爸非逼著他做奧數(shù)題,當爸爸發(fā)現(xiàn)他的答案和標準答案不一樣的時候,他整個人就崩潰了,父親跪在他的面前,把嘴唇咬破,說了句:“我的兒子怎么能不會……”因此,他常?;孟胱约撼蔀榛实郏挥腥绱?,他才能高于他父親的要求。

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當然更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會有心理問題。當?shù)弥⒆拥男睦沓霈F(xiàn)了狀況,他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我的孩子怎么能有心理問題?因此,一些患者和父母談到自己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父母總是漠視或不承認,因為如果承認了這一現(xiàn)實,那么就意味著他自己的失敗,這會極大刺傷他的自負,因此他拒絕承認這一切,認為孩子什么病也沒有。一位女性患者向媽媽述說自己的病情的時候,母親總是會轉(zhuǎn)移話題,當她向母親要咨詢費的時候,母親什么都沒有問就給她了,雖然母親知道這是咨詢費,卻一句關(guān)心的話也沒有,因為她無法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無法面對一個不健康的女兒,因此她一直選擇逃避。

當然,有時父母也會有一個相反的極端——他會拼命要把孩子治好,因為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病,更不能接受自己如此完美的人生被打破。就算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自負的父母也絕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與病態(tài),依然是一味地埋怨孩子或當初讓孩子陷入心理問題的刺激事件,比如,一個苛責(zé)的老師,一段不愉快的經(jīng)歷。無論如何,他都不會承認自己有問題。

記得,一位患者的母親在介紹孩子的病情的時候,一時說的興起,卻成了她個人的成就報告會——她不自覺地把話題轉(zhuǎn)向了自己的成就和輝煌,她談到自己如何努力脫貧,又如何努力成為生意場中的大姐大。正在她講的興致勃勃的時候,身邊的親戚提醒她跑題了,她才把話題轉(zhuǎn)移到了兒子身上,但談到兒子的時候也只是在強調(diào)她的付出,強調(diào)她是一個多好的母親,比如,為了給兒子看病,她給院長送過紅包,給兒子做手術(shù)毫不猶豫就花了五十萬,她又是如何擔(dān)心孩子,對他負責(zé)……當然,她說的這一切是實事,但在她的陳述中卻缺少了一個東西,就是她對孩子因為愛的擔(dān)心。她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絕世好母親,她的痛苦僅僅是因為:我的兒子不應(yīng)該有問題。對于她來說,兒子不過是她炫耀的工具——證明她是絕對正確,絕對成功的。

因此,這種父母其實根本就不關(guān)心孩子的死活,他只關(guān)心自己的面子,虛榮心與驕傲。一位女性患者要離婚了,但她的父親偏偏不讓她離婚,看似是傳統(tǒng)觀念,但實則是為了他的面子,因此他為此夜不能寐。一次他們還在大街上吵架,她發(fā)現(xiàn)父親總是吵一下就東看西看,然后故意壓低聲音說:“這里認識人多,有什么回家再說”。

回到家里他們又開始了爭吵:

?? 父親:“我管你從來都是為了你好”

?????? 女兒:“我都這么大了,我自己有分寸”

?????? 父親:“你有沒有為我們著想”

?? 女兒:“我怎么為你們著想”

?? 父親:“當初你老公來叫你,你就該乖乖回去,事情就不會這樣了。你裝那叼樣不知道給誰看”

?? ……

后來她在信中寫道:王老師,這句話你知道對我有多大傷害嗎?我當時就想死了。我就覺得自己是個多余的人,我離婚,別人不理解我就算了,可他也一點都不理解我,都是想著怎樣把我推回去。他口口聲聲說為了我好,可是我真的沒有感受到,他只在乎他的面子。

但因為孝道,一些人不得不迎合父母,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感。但越是這樣,他就越不是他自己了,只是“成功”父母家里的一個裝飾物,一個拿出來炫耀的資本,不過是維系父母自負的工具。

?

控制型父母

無論是完美還是自負型父母,如果要達到目的,就需要絕對的控制,就需要一切盡在掌控中。因此,一些父母的掌控欲特別強,似乎要把孩子一切都安排好,一切都在他眼皮底下才能放心,不然他就會焦慮。所以,他會查看孩子日記,了解孩子的朋友都是怎樣的人,有時甚至?xí)百V賂”孩子身邊的人來達到他們進一步控制孩子的目的。表面上他是極其盡責(zé)的父母,但實際上他卻是要通過掌控孩子,來增強他內(nèi)心中的安全感與價值——畢竟,只有孩子好,他才能“好”。他的人生已經(jīng)與孩子的人生捆綁起來,孩子的成功,才意味著他人生的圓滿,如果孩子出了問題,那么就意味著他的人生不完整,也不圓滿了。因此,控制型的父母依然不是愛,只是通過控制“填滿”他自己。

一個高中女孩在學(xué)習(xí)上被爸爸逼的都想要跳樓,但爸爸卻說你要跳就跳。她談到奶奶家里的人都比較變態(tài),比如,大姑會為了學(xué)習(xí)把眼睛差一點弄瞎,奶奶竟然也會跪在做老師的小姑面前讓她逼迫自己學(xué)習(xí),而她小姑又是她的班主任,天天盯著她,每天向爸爸匯報,稍有不慎就會被爸爸罵。她整天活在被監(jiān)控之中,似乎全家族的希望都落在了她的身上。表面上來看,她的父親是一個極其盡責(zé)的父親,但實際上,他只是把女兒當成醫(yī)治自己創(chuàng)傷的“藥”而已——他沒有考上大學(xué),因此在家里缺少肯定與價值。

這種父母帶孩子治療,往往也會試圖控制治療師,希望可以通過治療師來更好地掌控孩子,就好像雇傭兵一樣。他似乎把孩子當成了橡皮泥,只是想要他變成為自己期望的樣子。他會試圖“賄賂”治療師,讓孩子“變好”,重回他的掌控,重回他為孩子設(shè)計好的人生。如果治療師被他表面上對孩子負責(zé)的態(tài)度所迷惑的話,那么此種治療反倒成了病態(tài)父母的幫兇——治療的本質(zhì)在于幫助患者找回自由與真實,活出本來的自己,而不是父母所期望的樣子。

在治療中也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家庭——父母本身是老師或兩個都是老師。這種情況就更麻煩,父母控制之手不僅在家庭,而且也延伸到了學(xué)校,這樣孩子就沒有一點自由。一位女性患者,她的媽媽就是老師,從小她就在嚴格的控制下長大——不能說錯話,不能做錯事,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能不斷地服從。而她也是一個乖巧的小孩,總是努力滿足媽媽的期待。但無論她多么優(yōu)秀,媽媽都不會對她滿意和放心。她整個生活就好像24小時被蓋世太保監(jiān)視,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情。而每當她想做什么,或說什么話的時候,她總是要用余光來關(guān)注媽媽的表情。就算現(xiàn)在她長大了,發(fā)朋友圈都敏感,因為媽媽會監(jiān)控她發(fā)的是什么。因此,她不敢做一點不好的事情,整個人一直規(guī)規(guī)矩矩。

??? 因為她被控制的太久,早已經(jīng)不知道自由是什么滋味,或者說她已經(jīng)習(xí)慣了被命令,被要求,被指使,做那些別人認為正確的事情。一旦自由,脫離了監(jiān)禁她的環(huán)境,脫離了控制她的人,那么她會變得茫然和恐懼,不知道該干點什么,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對的、才是恰當?shù)?。因此她會再次回到或找到一個人去依賴,只有躲在“強者”的臂膀下,才能讓她感到安全。

?控制是一種剝奪,對自由的剝奪,孩子沒有權(quán)利決定自己的人生,他一直活在用黃金打造的籠子里??此菩腋#瑢崉t悲哀。心理作家武志紅對此是如此描述的:“人生最大的噩夢之一是,身邊有一個人,無論你做什么,她(他)都要糾正一下。并且,要你必須按照她(他)的來,否則不罷休,一件小事的糾纏,都能發(fā)展到要你死或她(他)自己去死的地步。之所以使用她(他)的說法,是因常見于母親或妻子。因為她內(nèi)在恐懼,沒有安全感,所以她要死死抓住點什么,就像溺水的人要抓住一根游木”

??? 控制型父母同時也是焦慮的父母,他會擔(dān)心孩子不按他的期望發(fā)展,因此,當孩子在高考、找對象、職業(yè)選擇等重要事件中,他往往比孩子本身還要焦慮。因此,一位患者在評價他媽媽的時候談到:我要做好一切,因為我的褲腰帶上還拴著媽媽,一旦我做不好,媽媽會焦慮到想要跳?!?/span>

焦慮的父母往往對孩子過度保護,他們也會把別人說的很壞,把這個世界描述的很危險,只能信任他一個人。父母的焦慮會無形中讓孩子的內(nèi)心形成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讓他不能信任他人,這個世界和他自己。

過度保護往往造成了“無能”的孩子。一切父母都已經(jīng)給他想好了,他自己不用操心了,他往往不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zé)。一位焦慮的母親對我說:如果我死了,估計孩子生病了都不知道去看醫(yī)生。這也許是她焦慮的表現(xiàn),但也許是實情,畢竟孩子的一生都是被她掌控,當她離開了,孩子如何依靠自己來生存?

?? “我的一切都是為了他,他就是我的全部,我已經(jīng)不在乎自己了?!币晃荒赣H說道。這話聽起來偉大,實則悲哀,你連自己都不在乎,你憑什么去愛別人?真愛永遠只存在于兩個人格相對健康的人之間,從來都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全情寄托。

??? 當然,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父母也許可以暫時放下如此的控制,但在內(nèi)心中他依然想試圖利用治療成為他重新掌控的手段,遇到此種父母我也是很無奈,畢竟他的手段很多,也很毒,就好像暴君一樣,不達目的不罷休,而他帶孩子來治療是為了修理他,讓他再次成為那個乖巧的小孩。因此一個女高中生告訴我,也許只有死,才能讓父母醒悟吧。聽到這樣的話,看到種種悲劇的時候,我不禁感傷,他們(父母)就好像中了邪一般,不僅毀了自己的人生,還要把孩子拉下水,就好像一個冤魂一般,死了還要找一個墊背的。雖然他們(父母)本身也是受害者(來自于他們的父母),但他們什么時候才能不再繼續(xù)用愛的名義來摧殘孩子呢?


?

溺愛型父母

?

此種情況比較復(fù)雜的,其中蘊含著父母本身存在焦慮性格、掌控欲望、自負心理、虛榮與面子、過度補償?shù)雀鞣N因素的綜合表現(xiàn)。而溺愛的表現(xiàn)形式也多種多樣,比如炫耀、包辦、縱容、過度保護、認為孩子與眾不同的……雖然這一切是以“愛”的過多表現(xiàn)出來,但這終究也不是愛。畢竟,愛是讓孩子自由、獨立、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把他放在一個溫室當中或給他帶上皇冠,因為這樣只會讓孩子無法正確看待自己,只會讓他患上“公主病”或“王子病”。

有的孩子自出生就受到特別的對待,原因有很多,比如他是家族中唯一的男孩,或者他成績很好,為家庭爭光,而他父母喜歡到處炫耀,十分要面子。在父母的眼中他就是與眾不同的,就是父母的驕傲,也會對他百依百順。后來,又因為他在學(xué)校的突出表現(xiàn),結(jié)果他也受到了周圍人的肯定,從小就形成了一種病態(tài)的自負——我就是特別的,我就應(yīng)該成功,應(yīng)該被周圍的人優(yōu)待,應(yīng)該與眾不同。

?? 自戀的父母非?!靶蕾p”自己的孩子,把他抬高到他所不是的地位,讓孩子錯以為自己真的如此出眾。一位患者談到他的父親自負、勢利、看不起普通的人,從小父親就表揚他,說他與眾不同,總是在別人面前炫耀他,對他給予了很高的期待。因此從小他就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是精英。

溺愛的本質(zhì)是愛嗎?如果是愛,那也只是愛他自己。他很可能是把自戀幻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也如天神般完美。溺愛是一種虛假的愛,因此孩子終將因此迷失他自己,他根本就看不清楚自己本來的樣子。

一位男性患者的父母總是以他為自豪,他媽媽總是和別人說,我兒子成績有多好,工作有多好,掙錢有多少。他媽媽在別人面前要面子,自大,總是說自己認識多有能力的人,朋友有多少。因此他總是努力做一個好孩子,依賴媽媽,壓抑自己,內(nèi)心也崇拜和羨慕媽媽的能力。不過后來他談到,長大之后才發(fā)現(xiàn)媽媽其實沒有那么能干,只不過她喜歡夸大和吹牛罷了。

當然孩子都是聰明的,能夠理解父母需要什么,往往也因此投其所好,滿足父母的期望,成為父母所希望的人,當然他也獲得了獎賞——父母更多的“愛”。這有點像馴獸師的把戲,動物做出了規(guī)范的動作,那么動物得到了食物和馴獸師的鼓勵,這樣一唱一和完美的演出,并得到更多觀眾的喝彩。

?

冷漠、殘暴型父母

?

有時父母太過沉浸在自己的神經(jīng)癥之中或迫于生計而無暇顧及孩子,對孩子不是忽視冷漠,就是苛責(zé)打罵,他根本就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有尊嚴的人,就好像是養(yǎng)了一頭豬,只要餓不死就可以了。更有甚者對待孩子還不如對待一個寵物,畢竟,就算沒有溫暖還讓孩子受盡折磨。記得一位患者告訴我,從小他做錯了事情,甚至僅僅是父親喝醉了酒,他就會被父親吊起來打,打斷了棍子就會用荊條。而母親不但沒有幫助他,還在一旁說:“打,狠一點打”。而另一位女性患者,她也稍有不慎就會被病態(tài)的父親毒打,每次都是鄰居來拉架才能解脫,而她的母親軟弱無力,無法保護她。

?一位女性患者寫道:“我是個精神乞丐,但凡我還沒餓死的時候,我就不承認自己是乞丐,因為好像只要我尋求幫助,或者提出要求就會被拒絕或者被罵。

被責(zé)備,被挑剔,被批評是一種恐懼,害怕被罵,害怕被打。

在我媽眼里,我一生下來,我就是‘童養(yǎng)媳’,我爸又基本沒有把我當女兒看待。我不知道我是誰。小時候,有時候作業(yè)寫到很晚,雖然有個火盆,腳都是冰涼的,我覺得我真的不忍心對自己的小孩子這樣,我怎么也會想辦法呵護他一點點。但從小,我沒有陪伴,沒有任何關(guān)心。為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對我呢?我不是你們的孩子么?我只是一個孩子呀!

我像個乞丐一樣精神匱乏,但是我卻不是乞丐,因為我總在渴望別人會主動為我做點什么。我是個孩子呀,他們是我的父母呀,為什么不可以主動關(guān)心我一下呢,好像是我一直在求,在求他們的一點點的關(guān)愛。盡管現(xiàn)在有了成年人的殼,好像那個小女孩一直坐在腦子里。本來我還覺得他們改變了一點點呢,雖然現(xiàn)在也主動給我打個電話,但也是例行公事——你看我已經(jīng)做出關(guān)心了呀?!?/span>

其實精神的傷害,自尊的剝奪比肉體的傷害更加會在一個人心中留下傷痕。如此的怨恨并不會消失,往往會成為一種攻擊性,攻擊性往往會表現(xiàn)為對自己恨,對他人的恨或?qū)@個世界的恨。而恨有時會表現(xiàn)為,自殘、輕生、罵自己是垃圾,也可以表現(xiàn)為一種對這個世界與他人的莫名地不信任,就算別人對他好,他都難以信任他人,擔(dān)心別人有所求,有目的。如此怨恨的存在,讓他不能處理好和自己、他人及這個世界的關(guān)系。

不僅愛會傳承,恨也同樣會,當如此的恨傳承下去,只會造成神經(jīng)癥的代際遺傳,一代一代都背負著上一輩沒有解決的內(nèi)心沖突,成為無辜的受害者。一位患者在咨詢后給我發(fā)來了這樣的郵件:“我昨天又打了我女兒,她不好好做家庭作業(yè),還在本上亂劃亂涂,我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要這樣,可能最近看到武漢殺人的新聞,內(nèi)心深處很恐懼。想起那些可怕的畫面,最近睡也睡不好,總之內(nèi)心里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太強烈了,盡管老公多次勸我,女兒和我是平等的不要打罵,不知道我為什么控制不住我自己,性子一急一生氣就這樣了,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又不知道該怎樣引導(dǎo)我女兒,我感覺心里沒有愛和溫暖,很陰暗?!?/span>

之后她報告了這樣一個夢:這段時間我也常夢見我已故的爺爺奶奶,我昨晚做夢又夢見他們了,夢得好真實,我們又團聚了,他們好像在另外的世界里過的很好,很和諧。后來我又夢見了我媽,我說你怎么在這里,你不是還在人間嗎,她說在人間照顧我的那個女人不是我親媽,是她的一個姐們。從小到大總感覺媽媽對我不親熱,冷冰冰的,總愛打愛罵我,原來我的親媽早已經(jīng)死去了啊。她對我很親熱,像姐妹般那樣。臨別時,我說媽我好想你啊,她又化成火去她的世界里去了。

心理問題的本質(zhì)在于愛的缺失,當一個人沒有被真正愛過,那么他就會缺乏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內(nèi)心中就會產(chǎn)生莫名的恐懼。為何減輕內(nèi)心中的恐懼,他會把自己變成一個乖巧、可愛、努力、道德、孝順的人,這樣他就能贏得周圍人的接納與愛,這樣他才能減輕內(nèi)心中的無價值感。

愛才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石,但太多的父母受自己的神經(jīng)癥所困,把病態(tài)的要求當成了愛,他越“愛”孩子會讓孩子越加無法接納自我。當然對于父母而言也會顯得很委屈,難道我還做錯了?我為了他付出了那么多。不過據(jù)我觀察,病態(tài)的父母已經(jīng)沉浸在自己的神經(jīng)癥人格當中,他已經(jīng)分不清哪些是病態(tài)的要求,那些是真心的愛,大多數(shù)時候他按照自己病態(tài)的要求苛責(zé)孩子,還硬把這一切說成是愛。

?


病態(tài)的父母

一個孩子最大的幸福不在于繼承了多少財產(chǎn),而在于繼承了多少愛。在我的生命中,最幸運的是得到了媽媽和外婆無條件的、單純的愛。只有愛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只有一個人心中有愛,才能堅守他自己。

但當父母有?。ó斎豢梢哉f的文藝一點,神經(jīng)癥),雖然表面上他會給予孩子很多,但實際上他卻剝奪了孩子的自我,讓孩子不敢做自己,不能相信自己,也不能相信他人是接納他的。他給孩子的內(nèi)心留下深深的創(chuàng)傷,而孩子就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填補,去醫(yī)治自己。而醫(yī)治也意味著扭曲,因為內(nèi)心中的傷痛往往會幻化成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他會幻想自己成為另一個更優(yōu)秀的人來逃避恐懼。正如,一些患者已經(jīng)活到四五十歲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從來都沒有為自己而活過,也從來沒有真正活過。

在我看來,很多被看做是有病的孩子,其實,他們的父母比孩子病的更重,應(yīng)該治療的是他們。但因為他們太過沉浸在自己的神經(jīng)癥之中,活在自己完美幻想之中,壓根就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病態(tài)。正如,一個女孩告訴我,她媽媽一直有一個秘密在瞞著她,經(jīng)過她的逼問媽媽才說出來,這個秘密就是:“面癱”。小時候外婆說她臉大好看,結(jié)果她不停地掐自己的臉,但最后發(fā)覺自己的表情變得僵硬了,之后非常敏感自己的表情,擔(dān)心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異常。其實哪里來的面癱,這很明顯是“表情恐懼”。而這么多年她隱藏的這么好,可見她有多么顧及形象,多么善于偽裝。把一切認定是“面癱”,那么她就可以不必面對自己是一個神經(jīng)癥患者了,她又可以維系完美自我的假象了。

病態(tài)的父母有時也好像祥林嫂一般,總是和孩子嘮叨自己各種苦難與不幸,就好像整個世界都虧欠他,別人都在迫害他,周圍人都看不起他一類。面對這樣的父母孩子往往會希望通過強大自己來結(jié)束父母的痛苦。一位患者是這樣描述他的童年的:“我出生在偏遠的農(nóng)村,從懂事開始,上學(xué)后也是個很愛學(xué)習(xí)的好孩子。雖然說那時農(nóng)村都一樣窮,但我家似乎比任何人家都窮。那時的農(nóng)村能拿來換錢的只有雞、鴨、豬等,但我家就是養(yǎng)不成,好像著了魔似的,養(yǎng)什么都不成,特別是“豬”。媽媽是個多愁善感的農(nóng)村婦女,因為窮,她平時很自責(zé),我記憶中,母親一直在責(zé)怪自己,是因為她的命苦,所以養(yǎng)豬、鴨、雞才不成活。平時連一頭小豬死了她都哭哭滴滴,我自然也受很大的影響,心里很不開心,也很難過,感覺很自卑,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但我學(xué)習(xí)成績好,這成了我唯一的支撐?!?br> ??? 壓垮孩子的不是貧窮,而是父母面對生活時候的態(tài)度,當父母不能挑起生活的重擔(dān),那么孩子(尤其是長子)就會自動成為那個挑起生活擔(dān)子的人。雖然在影視作品中這往往被傳頌,畢竟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但過于懂事,過于乖巧,過于早熟的孩子日后往往會出現(xiàn)大的問題。畢竟這一切都成了他人生的牽絆,讓他一味地去救贖他的父母,撐起本不應(yīng)該他來承擔(dān)的責(zé)任,讓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不能按照自己的人生軌跡而活,最后被這一切拖垮。

正是一個又一個病態(tài)的父母,才導(dǎo)致了神經(jīng)癥問題的代際遺傳的問題。在治療中我接觸到了很多父子、母子、姐妹、姐弟相繼來做治療的情況,他們往往有著相似的或不同的癥狀表現(xiàn),但卻存在相似的致病機理。比如,一對來治療的姐妹,她們從小都沒有被愛過,因此一個就拼命努力工作,努力獲得他人的認可,希望從他人那里獲得接納與肯定;而另一個,雖然空有抱負,卻不敢努力,只是依賴那些看起來成功的男人,通過“愛情”來擺脫自卑。其實她們都是在救贖自己,都是在用外在的光環(huán)與他人的接納,以填補自己內(nèi)心中因缺愛而造成的“空洞”。

因此神經(jīng)癥問題的代際遺傳的問題,并不是生理的遺傳,而是心理創(chuàng)傷的傳遞——上一輩把他的心理創(chuàng)傷及沒有解決的心理問題傳遞給了下一代。就好像《天龍八部》的慕容復(fù)這個人物,他瀟灑閑雅,武藝超群,身邊又有一個貌美如花的表妹王語嫣。按理,像慕容復(fù)這樣條件優(yōu)越的富家公子,本應(yīng)過著很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他卻每天處心積慮,與很多人爭斗,最后愛人也跑了,自己竟成了個精神失常的瘋癲之徒。這一切,都怪慕容復(fù)的老爹,他直到死,都一直在敦促兒子一定要光復(fù)祖業(yè),重建“大燕國”,慕容復(fù)就是為了完成他老爹的遺愿,才舍棄原本幸福安寧的生活,投入到殘酷的江湖紛爭當中,最后不但沒有實現(xiàn)這個目標,反倒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無所有了。

孩子往往成為一個拯救者,他被動地承擔(dān)起父母的夙愿,但卻成了他的枷鎖。一位男性患者的父親是孤兒,總是被同村的人看不起,因此他父親這一輩子的夙愿就是被人瞧得起。雖然他父親努力掙錢,最后還是失敗了。這位患者從小就扛起了家里的大梁——不被別人看不起。但他背負了太多本不屬于他的責(zé)任,這些日后將會把他壓垮。

?? 病態(tài)的父母其實也很可憐,他只不過是用他認為正確方式來“愛”孩子,雖然這種愛是毒藥,但其實他本身也同樣是受害者,畢竟他的問題正來自于他的父母,上一輩的問題。如此代際間的影響,一代影響一代,好像病毒一樣蔓延。因此,一位患者給我發(fā)來這樣的信:“我覺得很害怕……怎么辦,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將來被我影響,這是我最想為她做的事,我可以變得健康起來么?我保證為了孩子的健康我什么都可以做?!彼呀?jīng)意識到了自己病態(tài)人格給自己的人生造成的痛苦,她不想把這一切傳染給孩子。但停止這一切災(zāi)難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己做起,做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躲在幻想之中逃避恐懼,或利用孩子來填補自己內(nèi)心的空洞。

?

??? 病態(tài)的家庭模式

容易出問題的家庭模式主要是一種失衡狀態(tài),大多有一個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家長,他好像暴君一樣統(tǒng)治著這個家庭,而另一個往往過于軟弱無法與之制衡。有時是父親長期不在家或在家里沒有話語權(quán),強勢的母親獨攬大權(quán);當然相反也是成立的,母親過于軟弱,父親強權(quán),一切都要服從,母親不能很好地保護孩子,畢竟她也只是囚徒。

一位女性患者談到她的家庭模式的時候談到,她媽媽是被寵大的,但爸爸是一個非常好的人,也非常有才能和修養(yǎng),他很寵愛媽媽。但她的媽媽是一個獨裁者,別人都要聽她的,以她為中心。媽媽對她的的管制也非常多,她媽媽就好像慈禧一樣掌控一切,而她則一直都是一個乖寶寶,始終沒有自由,她不敢自由,一直在父母面前維系,我很好的假象。

一個強勢的媽媽,一個不管事的爸爸;一個有追求和理想的媽媽和一個玩物喪志的爸爸;一個獨裁的媽媽,加上一個軟弱的的爸爸;一個能力超強、自負的媽媽,和一個無能無用的爸爸;一個祥林嫂似的媽媽控訴迫害她的爸爸及爸爸的整個家族,及一個如空氣般存在的爸爸;只有一個媽媽,沒有爸爸,媽媽就是主宰,就是一切,就是天(相反也同樣成立)。如此的失衡會導(dǎo)致專制,而專制會形成唯一正確的思想,但如果這種思想本身就是一種化裝成美德的病態(tài)要求,那么這個孩子就萬劫不復(fù),處于精神煉獄當中。

離異與單親的家庭也往往容易出現(xiàn)失衡,尤其當孩子和神經(jīng)癥傾向比較嚴重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時候。一位男性患者,在他十歲的時候父親過世了,結(jié)果他只能和媽媽相依為命。又因為媽媽和爸爸這面的親戚關(guān)系不好,在爸爸去世之后,媽媽也斷了和他們之間的往來。而他媽媽這個人極其缺乏安全感,容易焦慮,她對兒子也非??燎螅偸侵v他這里不好、那里不對。在如此的精神監(jiān)獄之中,他成了中國式好人,不敢得罪哪怕一個人,不敢坐錯哪怕一件事,整天為了安全而卑躬屈膝地迎合所有人。

混亂的成長環(huán)境也會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比如,父母冷漠、家庭的變故、社會歷史因素、非親生父母等因素。這樣會讓孩子從小就缺少安全感,讓他感到?jīng)]有人關(guān)心他的死活。在一個糟糕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永遠都不知道愛是什么滋味,就如同孤兒一般。一位女性患者,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因此,她有了兩個家——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但這種結(jié)果是等于她沒有自己的家——在媽媽家里的時候,媽媽的男友總是打她,用煙頭燙她;在爸爸這個家,繼母對她也不好,總是打罵和告狀。結(jié)果在她10歲的時候就離家出走了。最后是姑媽收養(yǎng)了她,但姑媽雖然養(yǎng)了她,但也僅僅就是沒讓她餓死,在精神上依然缺乏溫暖和關(guān)懷。

當我聽到這些的時候,只感到這個孩子的堅強,她竟然可以活到這么大。因此當一個女孩告訴我,她11歲的時候就想把父母殺了,然后自殺,我一點都不感到震驚。這一切就好像物理學(xué)里面的力的作用,當反作用力有多大的時候,可以想象作用力有多大。一切都是守恒的,不僅僅是力,還有愛、傷害、怨恨、痛苦。

不經(jīng)過反思的親情夾雜了太多的為所欲為!

“每次跟別人說到父母,那些人,那些醫(yī)生,總是說:‘怎么能講父母呢?’父母,在中國是一個大詞,它代表的太多了,我多希望我能有一對孝敬的起的父母,還能領(lǐng)個好名。有的說我吃的好,喝的好,還講父母有問題,他們停留在用肚子想問題,我也解釋不了。有的子女很孝順,就像農(nóng)夫?qū)ΨN子澆水施肥,種子開花結(jié)果一樣,本是順其自然的反應(yīng),不值得弘揚,值得羨慕。那些觀察者說是道德,好像他們是為了‘道德’才孝順,我不相信道德,只相信人性,不害人,你祖宗就有德了。我曾想過,冤有頭債有主,你們變成如今這樣子,怪你們解決不了問題,我想去把太爺?shù)淖鎵炘伊?,我想問他是什么?qū)使我的老子對名利這么向往,我改變不了父母的天性,但我需要的不是這些。

孝道,就是老子踢了我們一腳,還要美化成對我們好。似乎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純金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不領(lǐng)情就會被身邊人和社會批判成一個壞孩子。而父母也從不會反思自己是否做錯了什么。在這種‘美德’的掩護之下,父母往往做盡傷害孩子之事,卻又自以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竟然又由然而生一種神圣的自豪感。”

雖然孩子滿身傷害,但卻因為孝道而不能反駁,畢竟父母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在如此的社會文化之下,父母往往可以肆意地傷害孩子,卻被冠以美德,而孩子滿身傷痕還要感恩戴德。

被傷害的孩子往往有兩種表現(xiàn),一種是他把所有的問題都責(zé)怪到父母身上,而無視自己應(yīng)該承受的責(zé)任;而另一種,雖然他也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與悲劇正來自于父母,但因為孝道——我應(yīng)該是一個孝順的人。所以,他不敢表達自己的憤怒,并會因為自己對父母的怨恨而痛恨自己。他認為自己應(yīng)該原諒父母的過錯,他應(yīng)該堅強到不被傷害,并寬恕這一切。

其實,真正的孝,并不是我們應(yīng)該原諒父母,而是當你可以理解和同情父母的時候才會發(fā)生。但這種發(fā)生并不是來自于主觀命令,而是一種情感體驗——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當一個人內(nèi)心沒有真正原諒和接納,只是要求自己,那這只是假裝孝順而已。

?

一個人的童年和父母對他的影響是伴隨一生的?;蛘哒f,對他的一生都會有很深刻和持久的影響。父母對我們的傷害,對我們的不接納,否定和苛責(zé),缺乏真正無條件的愛,那么我們在內(nèi)心中也就無法接納那最真實的自我,也就缺少作為一個人真正的自信。

???? 恐懼就好像是一個黑洞,無論我們怎么努力都無法被填滿。此種恐懼并不是以單一的形式存在,就好像是一股能量體,諸如,傷害、拋棄、恐嚇、否定、控制、弱小、無助一類的混合情感。如此負性的能量體有著強大的力量,它會迫使我們逃避它、順從它、并被其所左右。這也解釋了一些患者談到,很多道理他都懂得,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此時,他就好像有兩個自己,一個是理智的,一個是非理智的,雖然理智的自己告訴自己沒有什么可怕的,但在面臨他所恐懼的情景的時候,他無法自控,整個人會陷入到強烈的恐慌與驚恐之中。其實,此種恐懼不完全來自于當下,也來自于過去的傷痕,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雖然過了很多年,我們自以為已經(jīng)不再是當年那個軟弱可欺的自己,我們自以為已經(jīng)足夠成熟和堅強,自以為已經(jīng)強大到不會被傷害,但內(nèi)心最深處的自己其實依然沒有變,他依然是那個受傷的孩子。

??? 一個人外在越顯得強大,也許內(nèi)心就越加的脆弱。越是用成功、權(quán)利、地位、尊重、和諧人際、完美品德來維系自己的優(yōu)越感,來維系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崇高的地位,其實越說明他活在一個殼子當中,他通過這個殼子來保護脆弱的內(nèi)心。似乎這無可厚非,但一個人不能一直成功,一個人不能一直優(yōu)秀,一個人不能一直完美無缺,一個人也不能一直超越他人。越是躲在殼子當中,就越害怕光環(huán)的破碎,就越恐懼直面內(nèi)心中弱小的自己。

??? 在這種恐懼之下,任何理智的說教都無法走進他的心,就好像一個被惡狗追趕的人一樣,他只有不斷地逃。所以他不得不成功,不得不完美,不得不卓越,不得不強大,這一切成了他人生的魔咒,讓他停不下來。雖然這是他自我救贖的方式,但卻也因此徹底迷失了他的本性。

?

???? 最后以,紀伯倫的《論孩子》結(jié)束這一章,詩題雖說是論孩子,卻是說于父母聽的。說的是現(xiàn)今無數(shù)教育、親子溝通的最大的前提:孩子之于父母,是一種怎樣的存在?這個中心問題決定著家長與孩子以后所有的相處關(guān)系。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你生命之外的獨立存在。他由你而來,卻不屬于你,他有他自己的人生使命,他的生命之箭,向著他的未來飛馳,我們就是那推箭的弓。我們幫助他,迎向他的目標,我們幫助他,成為他自己。相反,我們無法代替他們思考,我們不能包辦他們的人生,我們不能把自己的驚恐、焦慮,化成螳螂之臂,阻擋孩子的未來和發(fā)展。

?


?

On Children

《論孩子》

?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也愛無比穩(wěn)定的弓。


社交恐懼癥——病態(tài)的父母的類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新安县| 开原市| 松桃| 广宁县| 大邑县| 伊宁市| 霍山县| 马公市| 聂荣县| 辉南县| 黄石市| 全椒县| 筠连县| 景泰县| 灌南县| 古丈县| 富锦市| 香港| 沅江市| 汾西县| 舒兰市| 东至县| 中超| 白城市| 兴城市| 辽宁省| 肥东县| 酒泉市| 九龙城区| 资兴市| 融水| 江山市| 绥中县| 延吉市| 集贤县| 凤城市| 辛集市| 日土县| 新兴县| 嵩明县|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