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為何拍成了《珠峰絕戀》?

我建議電影改名——《珠峰絕戀》
看完后我終于理解了這些年來香港電影越來越頹勢,只能拍都市警匪劇的原因。
香港導(dǎo)演,似乎是真的無法理解“英雄兒女”這個概念的。
電影的一開頭,有學(xué)生問起吳京“你為什么去攀登”,片中吳京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切了一個畫面。載譽歸來的吳京和章子怡去舊工廠,吳京一邊爬上工廠的頂端,一邊讓章子怡讀登山家馬洛里的一段話,并準(zhǔn)備表白。
“露絲將目光聚焦在325英尺的圣馬可教堂上,卻不曾把眼神給予我哪怕一秒,于是我很快脫下帽子和手套,靠著矯健的身手,徒手攀登上了大教堂。雖然此舉引來了警察,但此前對我并不在意的露絲,卻因目睹了我的矯捷身手和果敢,在我被警察抓走的那狼狽一刻為我傾心。
— — 我們因攀登結(jié)緣”
那一瞬間,我就開始為這部電影揪心了。
馬洛里的故事傳奇,真實,動人,“證明自己,為愛攀登”的這個答案也很好的回答了“你為什么去攀登”這個問題。
但這個答案,絕對不適合中國,尤其是電影年代中的中國。
這部電影的片名是攀登者,什么是攀登者?克服艱難勇于攀登的人,
在這部電影中,表面上是登山隊員攀登上珠穆朗瑪峰,實際上是一窮二白被人看不起的新中國攀登上被尊重被認可的大國地位的血淚史。1960年不被認可的第一次攀登,十五年后克服艱難成功登頂,這個故事本身,已經(jīng)是最好的注解了。
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下,“為愛攀登”這樣的個人感情能不能有,我覺得可以有
但要不要占據(jù)大篇幅甚至在刻畫上超越主線,我覺得就要仔細考量了。
至少,在那個高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年代,個人的小我的情感,是肯定會讓位于國家的大我的。
理想的實現(xiàn)有兩種,我實現(xiàn)了理想,或理想通過我而得以實現(xiàn)
很多人能理解第一種。
但只有那個年代的人,以及從小接受了這套價值觀教育的人,才可以理解第二種,犧牲自我,讓理想通過我得以實現(xiàn)的這種集體主義情感
李仁港導(dǎo)演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我覺得,他應(yīng)該是真的無法理解第二種思想的~
這才是電影最大的根源上的問題~,導(dǎo)演的價值觀和故事本身的價值觀,是存在巨大沖突的。很多人看的別扭的原因也在于此。
這也是后續(xù)一系列問題的核心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藏族妹子黑牡丹這莫名其妙的感情戲
還沒登頂就開開心心合影之后領(lǐng)便當(dāng)?shù)耐粨絷犻L
不經(jīng)申請就帶著隊員上山的氣象隊長
以及,讓我目瞪口呆的
章子怡和吳京在八千海拔的高峰上用軍用電臺互相表白,
一度讓我覺得自己看的是不是《珠峰絕戀》
重點是還干擾到了正常信息的傳遞
“你說的太小我聽不見”
這樣的情況下,換人匯報不行嗎?對面可是經(jīng)歷過飽和式救援的人,還能忍受你在危急關(guān)頭兒女情長?
什么叫英雄兒女?有家國擔(dān)當(dāng),又不忘兒女情長。而不是大故事里給你談戀愛。
真要讓我拍,一是把感情戲都刪了,二是別用插敘,
電影一開始就讓觀眾帶著和國內(nèi)外大眾一樣的疑問"1960年到底登沒登頂?"去看電影。
等到結(jié)尾,1975年再次登頂之時,吳京回憶起這些年他作為登山英雄遭受的質(zhì)疑,祖國被其他國家的無數(shù)次質(zhì)疑,被人無數(shù)次詢問“你究竟為什么要攀登?”。
此時,再從頂峰挖出1960年埋下的手電,揭曉答案。
這個時候,擰開手電,國旗展開
這不爆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