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畫面體系的構建
“畫面體系”一詞最初為電影理論家所使用。
在他們的文章中,電影理論家創(chuàng)建了一套體系,試圖通過分析影片畫面、剪輯風格、攝影構圖以及導演的意識形態(tài)等來解讀電影。
在一些電影理論中,畫面體系還用來剖析除了影片直接展現(xiàn)的內容之外的其他不同含義。
比如,角色盯著鏡子里的自己這樣一個鏡頭,也可以暗示人物內心的沖突,這與心理學中鏡子和反射的象征意義有關。在許多影片中,當表現(xiàn)角色有病態(tài)人格,或正在經受某種內心的沖突時,通常會采用這樣的處理手法。畫面體系還有更簡單的解釋,即在影片中通過畫面和構圖的重復來給影片敘事增添其他含義。
這常為電影入及編劇所使用。重復的畫面可能成為強有力的工具,用來反映影片主題、內涵,以及與影片故事情節(jié)明顯相關或不同明顯的象征意義。畫面體系還能用來反映角色的成長,暗示重要的信息,還可以創(chuàng)建故事中沒有明確的、角色之間的關系。
由于觀影體驗對畫面的依賴程度很大(但并非絕對,畢竟其中還包括聲音部分,即便在默片時代也不例外),因此,不管電影人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大部分電影多多少少都有各自的畫面體系。這種視覺的回顧和比較源于觀眾解讀影片畫面的過程——觀眾需要在畫面內各元素之間,以及鏡頭之間不斷地建立聯(lián)系,從而理解影片的故事含義。
畫面體系可能很精巧,影片中重復了某種構圖、色彩或形象,雖然一開始不容易覺察到,但潛意識里已經被觀眾接受了。此時,可能有一些觀眾會注意到畫面或構圖的重復,并推斷它們的含義,解讀到故事的另一層含義。而其他觀眾可能會完全錯過這些關系,只看到影片的主要劇情。有些創(chuàng)作者在影片中運用了明顯的、不會被忽略的畫面體系,鏡頭里結合了大量的符號、圖形或象征意義,有時甚至以犧牲觀眾對故事的關注為代價。
這通常不是個好主意,畢竟畫面體系最好能對影片起到輔助作用,并能添增新的內涵,而不是變成影片的關注點。
畫面體系也不是僅僅依靠重復畫面來達到敘事目的。比如,在畫面體系中,隨著兩個主要人物之間關系的不斷加深,鏡頭里兩人間的間隔也慢慢靠近(通過站位,或逐漸加大焦距,從視覺上壓縮兩者的縱深距離來實現(xiàn));或者拍提的角度慢慢從俯拍變成仰拍,以表明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該角色也變得越來越自信。
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要混滯畫面體系與視覺策略(對膠片類型、拍損格式、鏡頭和照明等的抉擇)。這些因素并沒有構成一個畫面體系,而是讓畫面體系發(fā)揮作用的一些手段。這些手段需要結合畫面構圖、剪輯、美術設計及其他因素,一起展示或暗示一個鏡頭的含義。
有沒有畫面體系并不重要,我們也不是必須要創(chuàng)建一個可以單純地講好自己的故事,不考慮故事之外延伸的其他含義。
另一方面,創(chuàng)建一個畫面體系將是一個令人振奮的過程,它可以讓我們更明了影片故事的結構(畫面體系要依靠結構來保持連貫,表達含義)。
要創(chuàng)建一個畫面體系,我們首先要明確故事的核心理念、故事的主題與題材(在根據(jù)最初概念設計影片視覺策略時可能要進行的工作)。
一旦明確了影片故事,我們就可以設計一套畫面體系,以直白或含蓄的方式支撐影片的主題思想,并始終貫穿在整部影片中。畫面體系如果希望被觀眾所識別,其持續(xù)性是很重要的。這個體系應該有計劃地去實施,只用于強調那些有助于理解影片概念和主題的內容,這也是故事需要突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