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市旬邑縣:走進(jìn)唐廷銓墓,感受豪華的地下四合院
在咸陽市旬邑縣唐家村,有一座精美的唐家大院,乃當(dāng)?shù)刂穆糜尉包c。但是,游覽完唐家大院后,大家千萬不要離開。在院子?xùn)|北大約300米處,還有一座豪華的地下院落,曾經(jīng)是唐廷銓的墓葬——
2019年7月13日下午,參觀完唐家大院,即將離開的時候,我在路邊看到一塊寫有“唐廷銓墓”的指示牌。按照它的指示,進(jìn)入唐家村中,來到陵園門外。這里十分安靜,紅色的鐵門半開,里面沒有一個人。
走進(jìn)陵園的大門,迎面是一條神道,坐北朝南,莊嚴(yán)肅穆。神道正中有一座牌坊,兩側(cè)分別豎立著一對石獅、石馬、石羊、石人和石幡桿,排列整齊,保存較好。
石獅蹲坐在地上,脖子系鈴鐺,足下踩繡球;石馬東西對立,頭部微微昂起,帶轡頭,備鞍蹬;石羊東西對臥,雙目正視,雙耳后聳,犄角卷曲,尾巴呈自然下垂?fàn)睢?/p>
石人高約1.5米,恭敬地站立著,身穿廣袖長袍,雙手持物,舉至胸前。東側(cè)的石人頭部殘損,西側(cè)的石人保存完好,頭戴清朝的官帽,瞪著圓圓的眼睛,感覺很像電影里面“僵尸”的樣子。
石獅
石馬和石羊
石人
石牌坊是三間四柱五樓式,歷時五年,巨資修建,高約10米,寬約7米。整個牌坊由石柱、石梁和數(shù)百塊石雕組合而成,上下共有五層,飛檐重拱連接。三道門的上方,均有石刻橫額,正中兩側(cè)的門柱上還有一對楹聯(lián)。
牌坊頂部中央,懸掛“圣旨”二字,枋心的南北兩面分別鐫刻“皇恩湛泯”和“世德綿長”四個大字。牌坊上的石雕圖案,以山川風(fēng)光、樓臺亭閣、人物故事、動物和花草等題材為主,牌坊的柱基上還裝飾有十八羅漢像,形象生動,表情豐富。
牌坊南側(cè)
牌坊北側(cè)
牌坊柱基
穿過石牌坊,迎面有一塊石碑,豎立于清朝咸豐三年(1853)四月二十七日,正中寫有“誥奉政大夫、晉授中議大夫、欽加鹽運使司鹽運使銜、賞戴花翎、候銓撫民同知靜軒唐公之墓”等文字。石碑后方的木建筑內(nèi),便是唐廷銓墓的墓室,好像一座小型的地下四合院。
1970年,唐廷銓墓被挖開,尸體丟棄到荒野,部分文物現(xiàn)在收藏于唐家大院之中。如今,經(jīng)過修復(fù),原址展示,游客可以從兩邊的樓梯進(jìn)入到墓室里面。
整座墓為庭院樓閣式的建筑,深約6米,大氣磅礴。墓室頂部是仿木結(jié)構(gòu)的磚雕,可以看到屋脊、房檐、斗拱、椽瓦等,重檐飛拱,富麗堂皇。墓室北面為安放靈柩的地方,兩側(cè)為東西耳房,放置各類陪葬品。
墓前石碑
墓室上方
墓室內(nèi)部
墓室的墻壁上,鑲嵌著大量紋飾繁縟的磚雕和石雕,北側(cè)墓門上方的人物故事畫和南側(cè)的四幅石雕屏風(fēng)最為精彩。其中,石屏風(fēng)上的四座繪畫,應(yīng)該反映的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但是,墓門上方的人物故事畫,講述的又是什么故事呢?我覺得好像是“黃粱一夢”的故事……
石雕屏風(fēng)
墓門上方故事畫(中)
墓門上方故事畫(左)
墓門上方故事畫(右)
旬邑縣曾經(jīng)被稱為“三水”縣,這里的“三水唐家”是當(dāng)?shù)氐拿T望族。第四代唐景忠時,正值清乾隆盛世,家業(yè)達(dá)到了頂峰,乾隆恩賜七品花翎頂戴、銀牌、鳩杖、緞匹、荷包及御制七言律詩等。
唐廷銓是唐景忠的侄孫,曾經(jīng)一次花費白銀十三萬兩,所以被稱為“唐十三”。至今,旬邑縣還流傳著一句話:“唐家有個九彎彎,一腳踢了十三萬”。
據(jù)說,唐廷銓去世于涇陽,棺槨運回旬邑之后,其子唐鴻序為他精心修建墓園。先停靈三年,直到咸豐三年(1853)四月,唐廷銓的棺槨才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