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弘說案應該講什么
《何家弘說案》開播以來,許多觀眾在留言中表示支持,有些人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和要求。例如,有人希望我多講國內(nèi)的案例,特別是當下的熱點事件;有人希望我對某些問題的分析更加深刻,對某些弊端的揭露更加透徹;但是也有人建議我不要講這些國內(nèi)案例,就講外國的,因為擔心我會“中風失聲”。
作為一名新入門的UP主,我當然希望得到更多人的關注,或者說有更多的“流量”。其實,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流量”,望文生義的理解就是“在某視頻前流動的人的數(shù)量”。有人說“流量為王”,我倒沒把它看得那么高大。我是一名老教師,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習慣講課,有學生愛聽,我就很高興。我不會為了“流量”去逐熱或媚俗。
要不要講中國的案例?要不要針砭時弊?我確實也有些糾結。無論是講外國的案例還是中國的案例,我的目的都是要推進中國的制度改良。雖然我講的都是個案,但是我關注的并非個案,而是制度。
順便說,我昨天還收到兩個案件專家論證會的邀請。邀請人都是律師。只要參與,就可以得到數(shù)萬元的咨詢費,但是我婉言拒絕了。因為我知道,這些錢是當事人出的,案件材料也是當事方提供的。我說,“我已經(jīng)多年不參與個案的專家論證會了。”我相信,好的制度可以在更多的個案中保障公平正義。
但是我也知道,網(wǎng)絡不是封閉的教室,而是開放的課堂,因此我必須小心謹慎地把握言說的尺度。
外國的案例好講,中國的案例不好講,對于某些敏感問題,我只能點到為止。即便如此,我還是感受到壓力,而且有些視頻已經(jīng)受到了限制。另外,對于法學教師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喜歡聽你講課,因為法學本身是相當枯燥乏味的。這也是我在說案時的追求。
在過去十年,我主要在研究反腐敗問題。我國要從運動反腐轉向制度反腐,就必須推進民主與法治。我斗膽套用了孔夫子的“致中和”說:民主者,國家之大本也;法治者,國家之達道也;致民主法治,官民位焉,世人育焉。最近,我在集中精力修改一部書稿,書名是《中和反腐論》。這本書是我十年研究的成果,堪稱“十年磨一劍”。
雖然其中的主要觀點都曾經(jīng)以論文或文章的形式發(fā)表,但是時代在變化,某些言論已不合時宜。這本書將是我此生最后一部學術專著,因此我希望能傳給后人。
不過,我在修改書稿時也很糾結,因為寫給后人的話語未必都符合今日的標準,而這本書畢竟是要在當下出版的。這就像我在說案時要小心把握尺度一樣,挺難的!然而,我會知難而進,因為我的心底有一個大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國成為一個真正民主法治的國家。人生有夢,其樂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