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花的審美標準之參考(三)——質感
大家好今天帶來第三篇
生石花葉面因光線、平整度等原因而表現出某種質地,進而可以引起人們差異性的審美感受,成為評定某些品種品相的標準之一。

1.絨面
? ? ? ?有的生石花葉面上具有平行整齊并具有適當高度的微結構斷面,光照下所呈現的反光效果類似紡織品的絨面質感,但由于生石花不是披毛植物,這種質感幾乎僅限于視覺效果上,而非觸覺上的質感,且一般條件下較難通過普通平面攝影設備予以還原再現。比較有代表性的品種如紅色日輪玉園藝種“呂德斯海姆紅寶石”('Rudesheim Ruby')的一個選拔種"Velvet RedSelection"(其實該特征在不少日輪玉品種中都或多或少有所體現),具有較明顯的絨面特征,即使未經選拔的“呂德斯海姆紅寶石”甚至多數日輪玉園藝種,也有相當比例的個體會或多或少呈現出絨面質感,類似個體看起來更顯高雅氣質,具有十分獨特的觀賞體驗,因而品相更佳。

2.磨砂
? ? ? ?有的生石花葉面上具有均勻且不光滑的微顆?;蝰薨櫧Y構,造成光的漫反射現象,因而呈現類似磨砂的質感。具有該特點的品種看起來別具異趣,深受廣大花友青睞。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品種例如碧賜玉(vallis-mariae)、白曲玉(ssp. groendrayensis)、朝貢玉系基本種(v. verruculosa)和招福玉系碧朧玉變種(v. urikosensis)等,其中以碧賜玉和白曲玉最為廣大花友青睞。碧賜玉的褶皺凹槽微結構,配合少量的氣孔狀點紋或短線紋,具有類似于動物皮膚或蘇打餅干的外形特征,因而有“豬皮”“小餅干”的昵稱,頗有情趣。具有磨砂葉面的白曲玉較之碧賜玉在質感上差別不大,但缺少具有浮雕效果的點紋和短線褶皺,而以整體的潔白色澤取勝,類似整塊潔白的磨砂玻璃,給人以素雅清新的感官印象。二者均以磨砂特征顯著者為佳,白曲玉另有光面?zhèn)€體不屬此類,在此不予討論。

3.油脂和金屬光澤
? ? ? ?葉面較光滑的生石花在新株階段普遍具有鮮嫩植物體光澤感,其中相對比較特別的,為油脂和金屬兩種光澤。油脂光澤也可稱為蠟質光澤,本指礦物質斷面具有的類油脂質感。生石花作為把礦物質當做模擬對象的擬態(tài)植物,多數品種原生地有大量石英巖、頁巖等分布,因而具有油脂光澤也算順理成章。具此特征較明顯的如紫勛系綠紫勛(syn. luteoviridis)(也稱青紫勛),該品種葉面的深綠色紋路普遍面積較大,且泛著油脂光澤,尤以剛蛻皮之后的新株階段最為明顯。由于該品種原生地——南非約翰內斯堡市加利斯堡地區(qū),屬于典型的熱帶稀樹草原地貌,其綠色油脂光澤應與草原地貌存在必然關系。
? ? ?金屬光澤中以柘榴玉系輝耀玉變種(v. glaudinae)較為常見,也見于日輪玉部分園藝品種。輝耀玉葉面有質感明顯不同于線紋和窗面質感的圓點狀亮斑,在側光下反射出金屬光澤,如寶石般閃耀,煞是好看。光澤是受蒔養(yǎng)環(huán)境影響較大的質感因素,過于蔭蔽、暴曬或潮濕導致的菌斑,可能造成生石花光澤的衰退和消失,好在作為每年定期蛻皮的植物,有機會通過新株生長重新煥發(fā)光彩。

4.浮雕、鑲嵌等立體效果
? ? ? ?有的生石花葉面具有大量突出平面類似浮雕的斑紋,具有觸覺凸起和視覺透視效果。嚴格來說,浮雕效果是一種依托“島”與“窗”、“島”與“葉面”的對立而存在的紋路特征,但有的品種由于具有影響整個葉面的立體效果,故放在葉面的質感部分予以討論。大面積浮雕質地較為明顯的品種很多,如一些園藝日輪玉(如"Jaspilite" J.B.)、繭形玉、臼典玉等。和凹凸葉面紋路一樣,浮雕效果是一種難得的打破一般生石花品種平滑葉面的立體效果,特征突出者甚至具有光影透視效果,但由于繭形玉品種自身紋路和色彩上不夠引人奪目,臼典玉的普及率尚低而被長期忽視。此外,觀賞度較高的品種,如紅J.B.日輪玉("Jaspilite" J.B.)等,則由于市場對于全窗、無紋光面?zhèn)€體的風格化追捧,使得具有浮雕效果的個體倍受冷落,成為品相不佳的代名詞。

? ? ? 有的生石花葉面上某些組成部分如獨立的小個體,卡緊在葉平面上形成一體,即為鑲嵌質感。鑲嵌效果和浮雕效果一樣,也是一種立體化明顯的質感。代表品種為朝貢玉。該品種具有獨特的紅色疣點血點,如微型紅寶石般嵌入葉面,極具個性。需要指出的是,該品種的茯苓玉變種(v. glabra)相較基本種葉面更光滑,血點更小更少,立體效果較差,不能用基本種和伊那玉(syn. inae)的品相標準等同視之。

? ? ? ?另外還有一些特殊品種,因突變或其他原因,具有各自獨特的葉面立體效果。比較典型的如綠巴里玉("Sakkie"s Green")和菊章玉的對稱乳狀疣突、菊章玉(含菊化石、紅窗玉)系列的脊索狀對稱條紋凸起等,一般不作為品相認定的必要標準,僅限于個人愛好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