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掌握這些理論,恐怕是治不好“痹癥”的。痹病的治療,首先應胸有大法。李濟仁先生很
不掌握這些理論,恐怕是治不好“痹癥”的。痹病的治療,首先應胸有大法。李濟仁先生很欣賞張石頑所論:“行痹者,痹處行而不定,走注歷節(jié)痛之類,當散風為主,御寒利氣仍不可廢,更須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痛痹者,寒氣凝結(jié),陽氣不行,故痛有定處,俗稱痛風是也,當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更須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足以釋其凝寒之害也; 著痹者,肢體重著不移,疼痛麻木是也,蓋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治當利濕為主,祛風散寒亦不可缺,更須參以理脾補氣之劑”(《張氏醫(yī)通》)。 張石頑的論述提示了,治痹時不僅應重視痹病成因中的“雜氣合至”特點,還應注重從人體內(nèi)臟功能、氣血功能入手,綜合施治,以助祛除邪氣。 但這只指一般情況,遇特殊情況,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可攻其一邪為主。 先生發(fā)現(xiàn),痹病很難在短期內(nèi)完全治愈,故治療時應以某方為主,大法基本不變,輔藥隨證加減,以體現(xiàn)變中不變、不變中有變的規(guī)律,守方守法是相當重要的,切不可主方、大法變動不休。 先生常針對痹病的每一證型,均確定了大法主方。 熱痹,以白虎湯為主。 偏熱者,多用白虎桂枝湯,加地骨皮、丹皮、丹參;偏風者,多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羌活、獨活、豨薟草、威靈仙、當歸、川芎;偏濕者,多用蒼術白虎湯,加黃柏、山梔、防己、木瓜、白術、茯苓等。 寒痹,以桂枝附子湯為主。 偏寒者,加巴戟天、補骨脂、仙靈脾、片姜黃等;偏風者,以桂枝附子湯合蠲痹湯加減,其中必用川芎、當歸、丹參;偏濕者,則用桂枝附子湯合防己黃芪湯,加細辛、蒼術、白術、山藥等。 對于痹病的組方,先生認為附子、川烏、草烏是不可缺的。但此三味藥峻猛且有毒性,猶如奇才怪癖,一般人不敢輕易動用,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附子辛溫大熱,有毒,走而不守,性烈力雄,有補火回陽,通經(jīng)散結(jié)之功,善治一切沉寒痼冷之證,為祛散陰寒的首選藥物。 先生認為附子用量必須視病情,一般要量大,量小則療效不顯,常用量15克以上。此外,附子還有“堅肌壯骨”、“好顏色”的美譽。川、草烏的作用基本相同,均具有明顯鎮(zhèn)痛和局麻作用。臨床上以疼痛為主的痹病,先生認為不論其屬寒、屬熱,均可在基本方上加用制附子,制川、草烏。 此三味藥,川、草烏善于止痛,附子優(yōu)于散寒。 要注意的是服藥期間不要飲酒,因乙醇能促進烏頭堿的吸收,從而加強附子及川、草烏的毒性,導致中毒;亦不可與麻黃同用,以免產(chǎn)生不良反應;可伍以秦艽,以增強鎮(zhèn)痛之功。 雞血藤、活血藤,均有強筋壯骨、調(diào)經(jīng)活絡、祛瘀止痛之功。 雞血藤養(yǎng)血之功優(yōu)于活血藤,而活血藤更適于活血。故先生喜二味并用,于血虛而兼瘀者的痹病,二藥相得益彰,以冀補血而不滋膩,活血而不傷氣。 對痹病偏風者,川芎一藥不可缺。 因該藥為血中之氣藥,可行血通經(jīng),又有祛風作用,療效甚好。 中醫(yī)治法中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熱因熱用之反治法。先生認為還應有如川芎祛風行血之“行因行用”法。 痹病偏風則疼痛游走不定,可謂行因;川芎作用行而不守,可謂行用。川芎“行因行用”有利風邪的祛除。 近年來對于雷公藤治療痹病的報道很多,已被公認為是治療痹病的有效藥物。 雷公藤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作用,對疼痛以關節(jié)周圍組織,尤其是肌肉酸痛不止,療效較好。 先生對該藥的體會是,對肌肉、筋脈疼痛的緩解效優(yōu)于骨節(jié)間者。 對于頑痹或伴有關節(jié)攣縮變形者,祛風之品當靈活加用。 先生常加蜈蚣一條,或用烏梢蛇一條,除去頭部與外皮,酒制后,研成粉末分吞,療效較滿意。 此外,部位引經(jīng)藥的應用,往往對痹病獲效起著很大的作用。 如上肢疼痛,先生常用片姜黃、桂枝;下肢疼痛,常用獨活、懷牛膝、宣木瓜、五加皮;腰背疼痛,可加川斷、杜仲、狗脊、功勞葉;骨節(jié)疼痛,可加威靈仙、補骨脂;肌肉疼痛,可加雷公藤等。 臨床中病人最感痛苦的,是病灶局部的痛、酸等感覺異常。 因此,在祛除痹病病因的同時,適當加入止痛、止痠藥物,不僅可解除病人痛苦,還可增強患者愈病信心,主動配合治療。 上述組方中,如氣虛,先生常加黃芪、黨參;血虛,常用當歸、雞血藤、活血藤;陰虛,加桑寄生、枸杞子;陽虛,加仙茅、補骨脂等。亦可適當加香附、沒藥、澤蘭等。 若關節(jié)周圍組織酸痛不適時,用雷公藤較好,該藥對肌肉、筋脈疼痛的緩解效果明顯優(yōu)于骨節(jié)間疼痛者。 若辛熱散寒、除風燥濕之品用之過多,疼痛非但不止反而加重,這時應重視全身情況,即氣血陰陽的盛衰,而適當加用補氣養(yǎng)血、滋陰和陽的藥物,則疼痛能夠減輕。 若出現(xiàn)皮膚瘀斑、關節(jié)周圍結(jié)節(jié)等癥時,往往說明存在瘀血因素,應適當增以活血之品,亦可另服活血方劑,可與治痹方藥交替使用。 痹病后期,常見筋脈失榮,或骨節(jié)僵硬拘急,或骨節(jié)腫大畸形。 一方面可能因邪傷日久而久服辛溫燥烈之品,傷陰耗氣致使筋脈骨節(jié)失榮;另一方面可能因邪痹日久,氣血瘀滯,絡道受阻,病損筋骨,失去氣血濡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