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一分鐘】iBasso DX240 + JVC HA-FW1000T + 山靈UA5


“耳邊一分鐘”是耳邊事推出的分享欄目,由燒友以簡短的文字分享器材試聽心得等內(nèi)容。本期為大家?guī)淼氖菬殃P于iBasso DX240、JVC HA-FW1000T、山靈UA5這三款器材的分享。
(以下按品牌首字母排序)
iBasso DX240簡評
By @等待逆襲的壞壞
你見過DX200的擁躉把AMP1的LO口當PO使用的么?這是早些年在哈爾濱歌于斯燒友聯(lián)盟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情況,這位燒友以一人之力讓iBasso的機器在哈爾濱聚會上出現(xiàn)的頻率逐漸上升。
不得不承認iBasso在近些年推出的播放器比較多,而且在多個價位都有所覆蓋,但“DX2”絕對是發(fā)燒友津津樂道的一個系列。在DX240身上能看到許多DX2系列的影子,比方像頂部的充電口、3.5同軸口,機身右側的音量旋鈕,以及兼容AMP1-AMP8耳放卡。這讓DX200、220、240有很明顯家族特征,同時讓喜歡iBasso播放器的小伙伴可以不更換自己手中的耳放卡,直接升級機身即可。

DX240的身材與重量做到了一個良好的平衡,出街使用它時可以輕松地放進褲兜里。DX240沿用了DX220音量滾輪+開關鍵的設計,這使得單手操作更便捷。DX240最大的改變是機身的背部設計,它采用了一個曲面設計,單手持握時可以更好地貼合手掌,并且DX240三圍尺寸要比DX200、220小很多。
最早看到DX240照片時,我擔心之前iBasso推出的耳放卡會成為燒友手中的“遺物”,但是更換底部外殼后這些耳放卡可以繼續(xù)在DX240上使用,這一點還是很棒的。畢竟折騰不同耳放卡是DX2系列的精髓所在,而且AMP系列耳放卡所帶來的聲音體驗有不同的受眾。DX240搭載安卓9系統(tǒng),可以下載更多APP,同時保留芒果純音系統(tǒng),系統(tǒng)流暢性很好,拿它追劇也是極好的。
DX240隨機搭配的AMP1 MK3同前幾代AMP1耳放卡一樣,主打豐富接口,單端、平衡、LO都安排上,旨在讓DX240搭配這張耳放卡時可以在多場景下發(fā)揮不同功能。DX240+AMP1 MK3的聲音有不錯的兼容性,可以聆聽多種類型的音樂,控制力也是可圈可點,不過有些小伙伴可能覺得聲音不夠勁。我想DX240+AMP8是多數(shù)人的首選搭配,其聲音在力量感與飽滿度上相比AMP1 MK3的改變可以讓人一耳朵感知到,并且它可以推動目前市面上多數(shù)難推的塞子,驅(qū)動力上有不俗的表現(xiàn)。尤其是在聆聽一些氣勢感強烈的音樂時,這套組合可以從容地還原出音樂應有的細節(jié)。
DX240是一款可以作為日常主力使用的安卓播放器,可便攜的機身尺寸加上多款可選耳放卡讓它有著很強的可玩性,并且單機身的DX240的售價在5K左右,是一款可以進階時考慮的播放器。

JVC HA-FW1000T簡評
By @張蛋蛋
JVC上一款讓我印象深刻的產(chǎn)品,還得追溯到前幾年的FW10000,沒想到幾年過去,如今JVC看家的木振膜技術已經(jīng)應用在TWS耳塞——HA-FW1000T上了。蛋蛋自己也很是好奇,這個真無線耳機到底能把木振膜的素質(zhì)和音色特點發(fā)揮個幾成,于是就借了一對兒來玩。

平心而論,作為一個售價2K+的TWS,F(xiàn)W1000T的包裝屬實有點簡單,但回想它們過往其他產(chǎn)品的包裝,這也算是基本操作了吧……不過,雖然包裝盒只有小小一個,配件也只有簡單的耳機套,但耳機和充電盒本身的外觀、質(zhì)感都做得挺上檔次,工藝細節(jié)也處理得蠻不錯的。塞子的面板用的是木頭材質(zhì),深色的木紋圖案雖然低調(diào),但細看還是頗具韻味。耳塞的腔體相當大,而且導管較長,佩戴體驗因人而異,對于小耳朵來說可能不太友好。所幸腔體重量并不輕,只要選擇合適大小的硅膠套或者海綿套,哪怕是小耳朵也可以佩戴得比較牢靠,就是腔體會整個掛在耳廓外邊~~
在功能上,F(xiàn)W1000T各方面都相當強大,可能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沒有自己的專屬APP了。耳機本體續(xù)航已經(jīng)達到9小時,加上充電盒能達到27小時,可以滿足絕大多數(shù)人的需求。耳塞本身的防水等級為IPX4,日常防水基本夠用;藍牙規(guī)格為5.2,支持APTX / Adaptive協(xié)議。在降噪這塊,JVC更是煞費苦心,不但采用2個麥克風進行混合主動降噪,還加入了Qualcomm的自適應主動降噪技術,可以隨時監(jiān)控耳塞的佩戴狀態(tài)來調(diào)整降噪效果。在聆聽的過程中,使用者也可以通過點擊觸摸面板來實現(xiàn)降噪效果的開啟/關閉。在聽歌的時候如果需要與人交談,并不需要摘下耳機,只要點擊面板讓耳塞內(nèi)置麥克風捕捉外界的聲音,便能清晰地聽到談話聲。而且,JVC貼心地將開啟/關閉時的聲音變化做成了漸強/漸弱效果,轉換過程相當自然,耳朵不會因音量的劇烈變化而感到不適。比較有趣的是,為了適應當下消費者的普遍需求,F(xiàn)W1000T甚至單獨設置了一個口罩模式,可以在通話時修正聲音的模糊性。另外還有個通話麥克風的開/關功能,不用操作連接設備,也可以輕松從麥克風切換到靜音模式。港真,在融合了這一大堆技術,加入這么多功能之后,也難怪耳塞腔體會做得這么大了……

聲音方面,F(xiàn)W1000T也是配置拉滿:JVC在它身上應用了K2技術,可以對壓縮、劣化的數(shù)字音源的高頻帶、微信號進行擴展處理,提升音質(zhì),讓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更加接近原音;搭載了和JVC中高端耳機所用振膜類似的11mm木制球頂碳振膜單元。在蛋蛋聽過的TWS耳機里,F(xiàn)W1000T的素質(zhì)和調(diào)音水平絕對是穩(wěn)穩(wěn)站在第一梯隊的。我本以為音色偏暖的木振膜放在TWS里會是個暖糊味兒,卻沒想到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音色相當干凈舒展,不悶不暗。JVC向來以低頻見長,F(xiàn)W1000T的低頻量感也不算小,但沒有過于泛濫和拖沓的感覺,而是有著較強的力量和不錯的彈性,氛圍感和音樂味十足,放在TWS領域,這個低頻絕對算是很“HiFi”的了。中頻的表現(xiàn)也是可圈可點,人聲的厚度和密度較好,味道偏暖一些,結像光滑,音色溫潤耐聽。其男聲表現(xiàn)渾厚綿密,頗具韻味;女聲雖不算非常甜美,但也稱得上清澈自然。高頻表現(xiàn)優(yōu)于市面上絕大多數(shù)TWS,有一定的亮度和延展度,對于器樂音色的還原是比較準確的,雖然高頻細節(jié)的缺失不可避免,但這更多是受限于產(chǎn)品形態(tài),實際上這個高頻表現(xiàn)放在TWS領域已是相當高的水平。它的聲場也有著一定的規(guī)模感,應付一些小編制樂曲是沒有問題的。
隨著TWS技術越來越成熟,HiFi圈內(nèi)很多“豪華配置”也逐漸出現(xiàn)在TWS上面,尤其是隨著各類高素質(zhì)單元被安置到TWS耳機上,帶來的聲音更是多樣又新鮮。FW1000T的聲音無疑是令我欣喜的,能在真無線耳機中呈現(xiàn)出一個均衡雜食還帶一點高級感的聲音,屬實難得。無論你是流行音樂愛好者,還是器樂人聲雙修的雜食黨,F(xiàn)W1000T都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說它還能在聲音上有什么提升空間,那恐怕只能寄望于TWS技術的全方位突破了,畢竟它的局限性更多是由于產(chǎn)品形態(tài)的缺陷,而非自身實力不足。再加上它的使用體驗和功能在同類產(chǎn)品里也屬于較為全面的,對于不缺錢的朋友來說,F(xiàn)W1000T實在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山靈UA5便攜解碼耳放快評
By @閑雲(yún)散人
這兩年,“小尾巴”器材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不少播放器品牌也向燒友們帶來了實力強悍的小尾巴器材。這其中,山靈算是“入局”不太晚的一家。此前山靈UA系列小尾巴面世時,我也試聽過系列前幾款器材,感覺聲音總體上還是比較穩(wěn)的。
進入2022年,山靈給燒友們帶來了這個系列目前的新旗艦——UA5。在第一時間,我上手了這款小尾巴嘗嘗鮮~

在UA5發(fā)布后,我看到有人形容這款小尾巴為“打火機”,等到我拿到機器,才發(fā)現(xiàn)這個昵稱無比貼切。機身大小與打火機相仿,邊緣位置則采用弧線較大的圓邊設計,手感還不錯。在黑色的機身上,金色音量滾輪相當醒目。機身正面的長條顯示屏在機器工作狀態(tài)下會自行點亮,各項功能的交互操作基本都需要通過滾輪及其內(nèi)部按鍵來進行,實際操作起來還是稍微麻煩了點。
聲音方面,以電池直通模式下平衡口端表現(xiàn)而言,UA5的素質(zhì)相當扎實。其中,我認為聲場是最值得玩味的一部分。UA5的聲場橫縱向拉得都足夠廣,比例也基本相當,邊緣位置并不十分明顯;尤為難得的是,在這個寬闊的聲場內(nèi)部,UA5的聲音顯得十分規(guī)整,遠近有致。素質(zhì)的其他方面,UA5的解析稍微進行了一些銳化,使得音樂的細節(jié)顯得較為凌厲;動態(tài)雖稱不上大開大合,倒也能撐起一定的氣勢;瞬態(tài)響應速度也還算比較快??偟膩碚f,UA5在直通供電狀態(tài)下素質(zhì)表現(xiàn)就很“穩(wěn)”了。
在三頻分布上,UA5在相對均衡的基礎上,于中上盤稍微有更多著墨。高頻的亮度明麗,將管弦樂的音效演繹出不錯的光澤度,也留存了較為豐富的信息量,延展性較好;中頻并不刻意去堆砌密度以換取聽感上的“順耳”,而是在一個不算擁擠的空間中清晰地展現(xiàn)人聲和樂器的音效,有一定的厚度,耐聽度不錯;低頻沒有很強的彈性,下潛深度也一般,量感則控制得不多不少,既不拖沓,也不止于蜻蜓點水,使得音樂能夠保持住不錯的氛圍感。
當然,UA5的可玩性遠不止于此,直通/混動供電模式切換、單端口的DAC模式切換等不同玩法下聲音的區(qū)別也很值得玩味,感興趣的燒友可以花點功夫嘗試一番~
